维也纳
莱因霍尔德·冯·伦佩尔四十一岁,军士长,因为太年轻,所以不能提升。他的嘴唇红润但是脸色苍白,像生鱼片一样几乎透明;他永远带着与生俱来的自信。他的妻子对于他的忙碌毫无怨言,她在斯图加特的客厅里摆了两个不同的架子,上面按照颜色从浅到深的顺序依次排列着瓷质的小猫。他有两个女儿,他们已经九个月没见过面。大女儿薇罗妮卡一本正经,给他的信常写些“神圣的决定、自豪的成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类的话。
冯·伦佩尔有卓越的宝石天分:他的切割和抛光技术绝不逊色于欧洲的雅利安宝石匠,而且一眼就能识别真伪。他在慕尼黑学过结晶学,在安特卫普做过抛光学徒。在一个明媚的下午,他曾经去过伦敦查特豪斯街一家默默无闻的珠宝店。在那里,他被要求掏空口袋,然后有人带他上三层楼,开三道门,安排他坐在一张桌子旁边,那里有一个长胡子的人正在给刀尖打蜡,让他检验一颗来自南非重92克拉的裸钻。
战争开始之前,莱因霍尔德·冯·伦佩尔过着舒适的生活:他是宝石学家,在斯图加特旧总理府后面一栋建筑的二层开了一家评估所。客户带着宝石上来找他询价。有时候,他亲自雕琢宝石,或者对高标准的切割项目提出建议。他偶尔欺骗客户并自我安慰说这是游戏的一部分。
他的工作由于战争而拓展。现在,军士长冯·伦佩尔获得了多少世纪以来无人得到的殊荣——比莫卧儿王朝和蒙古大汗们都早。也许根本就无从追溯。法国投降不过才几个星期,他就已经目睹了那些活六辈子也不敢奢望看到的东西。一个十七世纪的地球仪,像小汽车一样大,红宝石标识火山,蓝宝石簇成两极,钻石则代表各国的首都。他摸到了——就握在手里!——一把匕首的刀柄,至少四百岁,通体白玉镶嵌翡翠。就在昨天,在去维也纳的路上,他碰见警察没收一套五百七十件的瓷器,每个盘子边都镶嵌着一颗马眼钻石,他二话没说当场拿下。他已经亲自打包、装箱、捆扎、用白漆编号、目送它们上火车,二十四小时的贴身护卫全程守护。
等待它们到达统帅部。等待更多。
一个不同凡响的夏日午后,军士长冯·伦佩尔来到维也纳尘土飞扬的地质图书馆,跟随穿着棕鞋、棕袜、棕裙子、棕上衣的瘦秘书在打捆的期刊堆里穿行。女秘书放下一个梯凳,爬上去,伸手取书。
塔韦尼耶1676年的《印度之行》(Travels in India)。
P·S·帕拉斯1793年的《穿越俄罗斯帝国南部诸省之旅》(Travels through the Southern Provinces of the Russian Empire)。
斯特里特1898年的《钻石和珠宝》(Precious Stones and Gems)。
传言元首正在起草一份收集欧洲和俄国奇珍异宝的心愿单。据说他有意把奥地利小镇林茨打造成一座绝世之城,成为世界文化之都。宽阔的长廊、他的陵墓、城堡、天文馆、图书馆、剧院——全部采用大理石和花岗岩,所有的东西都要至纯至净。他计划在中心位置修建一座纵深千米的博物馆:人类文明巅峰之作的宝库。
确有其事。冯·伦佩尔听过那份文件,总共四百页。
冯·伦佩尔坐在书堆里的一张桌子旁。他费力地跷起二郎腿,今天肚子有一点儿胀:虽然不痛,但感觉怪怪的。小老鼠似的管理员抱来一些书。他慢慢地翻阅塔韦尼耶、斯特拉特和马尔科姆的《波斯概要》(Sketches of Persia)。他在目录上看到莫斯科300克拉的奥尔洛夫钻石最大的粉红钻石“眼之光”,和48.5克拉的德累斯顿绿钻。直到晚上他才找到想要的内容——一则包括不死的王子、预言女神咒语的祭司、相信自己会在几百年后买到同样钻石的法国教士的故事。
海之焰。略带灰色的蓝钻石,正中带一点儿红。据记载重量达133克拉。也许是失传,也许是法国国王1738年受赠之后把它封存了两百年。
他抬起头。一排排沾满灰尘的书被吊灯镀上朦胧的金色。他的目标就是在整个欧洲的大海里捞起这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