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之矛:美国海军陆战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两栖登陆作战理论的“圣经”

1933年1月,美国陆海军联席局颁布了陆海军实施联合作战总则,其中对两栖登陆明确定义为:“在敌有防御的地域以海军舰炮代替各师、军、集团军所属炮兵、以海军飞机代替陆军飞机的进攻。”并规定了两栖登陆战的实施程序:战斗装载、登陆滩头的选择、航空和海军炮火准备、登陆部队换乘、由舰到岸的运动、滩头的交通组织。这些原则基本正确,甚至直到今天还具有指导意义,只是过于简单,要想据此来组织作战是远远不够的,海军陆战队学院便承担了将这些总则具体化的工作。1933年11月,陆战队学院中断了正常教学工作,集中最优秀的教官和学员开始进行两栖登陆战有关指导性文件的制定工作。这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需要大胆的想象和创造。因为除了陆海军联席局的那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总则之外,海军陆战队学院再没有其他可以参考的东西了。历史上的两栖登陆战,除了那场以惨败而告终的加利波利战役以外,几乎全都是两栖登陆而不是两栖攻击。参加编写文件的教官和学员,既没有任何的条令条例,也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所能依靠的除了直觉就是想象。一位参加文件编写的陆战队航空队上尉这样回忆:“我们在研究的时候,就好像是一手提着灯笼一手举着蜡烛,但这些微弱的光亮都无法照亮目标,于是我们干脆收起灯笼吹灭蜡烛,用上帝赋予我们的想象,向目标走近。……我们到达了目标,却又害怕得发抖,担心根据这样的条令无法为登陆部队提供必需的空中掩护,也为那些根据这样条令去作战的飞行员而担心。”就是这样,陆战队终于在1934年编写出了现代两栖登陆战的基本原则性的经典文件—《登陆作战试行手册》。

《手册》首先指出两栖登陆战与普通的陆战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登陆部队在上岸以后的纵深战斗的战术原则与普通陆战基本一致,而不同之处则是两栖登陆战中,登陆部队必须乘船进行长距离的航渡,然后再换乘登陆艇,携带轻型武器冒着敌军炮火强行冲上敌方守备之下的海岸,而且在滩头阵地扩大到能容纳炮火放列阵地之前,登陆部队是得不到任何火力支援的,他们所能依靠的就只有手里的轻武器了。《手册》完全是从未来太平洋岛屿争夺战的角度出发来考虑,而且这些岛屿面积都很小,没有回旋余地,所以陆战队既无法像大陆登陆战那样选择敌方防御薄弱之处实施登陆,也不可能在登陆地点上进行欺骗和伪装。只要登陆编队一靠近目标岛屿,一切都是清晰可见的。而且由于岛屿面积狭小,敌军必定会在海滩上与登陆部队进行殊死战斗,所以登陆部队一上岸,就要立即面对残酷的战斗。出于这样的实际情况,《手册》列举并深入研究了六项在两栖登陆中所必须周密考虑的问题:指挥关系,海军舰炮支援,航空火力支援,由舰到岸的运动,抢占滩头,后勤。


两栖登陆作战的类型


(1)两栖突击:通过攻占敌岸目标地域并巩固所占领地域,从而达到作战目的的两栖作战类型叫作两栖突击。这是一种大规模的两栖作战,其主要任务是实施突击登陆行动,夺取并巩固登陆场,为之后的地面作战或建立海空基地创造条件。

(2)两栖袭击:使用陆战队远征分队或特种部队分队从海上向敌岸发起突然袭击,短暂占领目标后快速撤出,以达成获取情报、摧毁预定部队、营救人员或撤出重要物资装备目的的两栖作战类型叫作两栖袭击。这是一种小规模的两栖作战,其主要任务是实施袭击,攻占预定目标,完成预定任务后安全撤出。

(3)两栖撤退:使用海军舰艇从海上撤出部队以达成撤出战斗转移兵力之目的的两栖作战类型叫作两栖撤退。其主要任务是保护撤退地域的上船点及其附近海域,为两栖撤退创造条件,将人员和物资装备装载上船,将任务和物资装备转移至指定地域。

(4)两栖佯动:显示两栖作战能力以达成欺骗敌人,诱使其采取有利于己方行动之目的的两栖作战类型叫作两栖佯动。其主要任务是在所选择的佯动方向实施逼真的两栖作战行动,并采取各种欺骗手段以造成敌方错误判断和错误行动。


两栖作战的阶段划分


两栖作战根据登陆部队主力的行动时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制定计划阶段:指下达预先号令到部队登船为止,主要任务是根据预先号令和后续命令中所规定的任务确定两栖作战的基本决心,拟制各项计划,并完成部队登船前的一切准备。

(2)登船阶段:指登陆部队根据有关计划在指定地点将人员、物资、装备等装载上船。

(3)预先演练阶段:指根据作战预案在最接近实战情况下进行演练,可以在航渡前进行,也可以在航渡中进行,还可以在到达待机海域后进行。演练内容可以分为司令部演练、独立部队(或分队)演练和综合演练等。可以是实兵实弹演练,也可以是模拟实战演练。

(4)航渡阶段:指部队从登船地点向目标海域运动的阶段。根据各种舰船到达目标海域的时间不同,航渡队形可分为登陆日前到达船队、登陆日到达船队和登陆日后到达船队。登陆日前到达船队一般是战役侦察、反潜、预先火力准备和登陆先遣部队,登陆日到达船队一般就是登陆突击梯队,登陆日后到达船队除了后续支援部队外,还包括运载重装备和作战物资的运输船。在军以上规模的两栖作战中,为隐蔽作战企图与两栖登陆方向,各航渡船队应采取多航线分散航渡,最后到目标海域会合。

(5)突击上陆阶段:指登陆部队主力到达目标海域到完成两栖作战任务为止,这是两栖作战决定性的阶段,也是两栖登陆作战中最激烈、最困难的阶段。主要任务就是夺取并巩固登陆场,主要作战行动分别是编组海上梯队队形,实施直接火力准备,突击上陆、夺占、巩固、扩大登陆场。


指挥关系,《手册》指出加利波利战役失利的主要原因就是陆海军没有统一的指挥。在两栖登陆战中陆海军必须要有统一的指挥和明确的职责、权限分工,由统一的指挥系统通过有效的通信网络将所有参战的陆、海、空军联系起来。鉴于陆战队已经组建了完全归属于海军领导的舰队陆战队,这一指挥关系已经基本理顺,所以《手册》只以比较少的篇幅来说明这一问题。登陆特混舰队是海军舰队所属的特混舰队,受海军舰队司令的直接指挥。登陆特混舰队同时也是两栖登陆的攻击部队,由登陆部队和海军支援部队两大部分组成,登陆部队一般情况下就是舰队陆战队,特殊情况下也可由受过两栖登陆作战训练的陆军部队充任。海军支援部队包括舰炮支援兵力、舰载航空支援兵力以及反潜、扫雷、运输、掩护等兵力组成,这两部分统一由登陆特混舰队司令指挥。

海军舰炮支援,这是两栖登陆必不可少的火力支援环节之一。陆战队十分了解海军舰炮在进行对岸轰击时的局限和不足,因此《手册》针对历次演习中所暴露的问题对舰炮支援提出了四大建议:一是尽量利用军舰的机动优势占领能对敌防御阵地反切面炮兵进行有效轰击的射击阵位;二是以突然而猛烈的高强度持续轰击迫使敌守军进入掩体而无法进行射击,来解决舰炮难以精确摧毁敌防御阵地中的火力点的难题;三是舰炮射击阵位应在登陆部队侧翼或与登陆部队进攻线平行,尽量缩小与目标距离以提高命中精度;四是建立舰岸通信联络协调网络,以海军火力控制人员和陆战队炮兵人员共同组成火力控制组,伴随登陆部队行动,进行实时通信协同,以解决火力召唤的及时性问题和误伤问题。

航空火力支援,《手册》认为两栖登陆作战胜利的先决条件之一是至少要达到3:1的空中优势。航空兵在两栖登陆中首先是空中侦察,其次是掩护部队航渡和换乘过程中的安全,当登陆开始后,航空兵将为登陆部队提供空中掩护、引导登陆船只前往指定登陆海滩、为海军舰炮指引目标、在舰炮火力延伸后对海滩目标进行火力压制等任务。当登陆部队建立起巩固的滩头向纵深推进后,航空兵的任务就和普通陆战中的空中支援一样了。《手册》提出,在登陆作战的初期阶段,航空火力支援主要是由海军舰载机来承担,到取得岸上机场之后,将由陆战队航空队的岸基航空兵来接替航空火力支援任务。《手册》特别指出,海军陆战队为了能对登陆部队提供有效的空中支援,应有自己的航空母舰,但是陆战队的这一夙愿直到今天依然没能实现,虽然最新型的两栖攻击舰已经是准航母了。

在两栖登陆中,海军舰炮火力支援是必不可少的


两栖作战基本样式


按登陆区地理条件可分为:

1、岛礁两栖登陆战

2、大陆两栖登陆战

3、江河两栖登陆战

按作战规模和性质可分为:

1、战略性两栖登陆战

2、战术性两栖登陆战

3、战役性两栖登陆战

4、突击性两栖登陆战


舰到岸的运动,《手册》认为这是两栖登陆战的开始,而这一过程并非简单地把士兵送上海滩。这一阶段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迅速完成登陆部队从运输船只到登陆艇的换乘,登陆艇队如何保持队形,迅速而有序地冲击上陆。为了避免运输船只遭到敌方火力的打击,换乘区应在敌海岸炮火射程之外。而为了保持登陆部队的建制完整,能一登上海滩立即投入战斗,登陆艇应组成编队,每一编队均由海军军官指挥,登陆艇编队必须同时出发并沿事先用浮标或其他手段标定的航线前进,这样才能保证将一支成建制的战斗部队送上指定登陆滩头。

抢占滩头,《手册》把登陆滩头定义为海滩及其邻近地区,要求滩头面积必须足够大,以保证后续部队、物资和装备上陆,而且有部队机动的足够空间。《手册》认为抢占滩头有两大困难:一是登陆初期登陆部队自身火力太弱,难以有效压制敌方火力,因此必须在第一登陆波内编入两栖坦克和轻型火炮;二是随着大量人员、物资和装备的上陆,狭小的滩头必定会出现混乱的局面,因此必须成立由陆战队领导、由海军人员参与的滩头协调组,临机处理滩头有关秩序的各项事务。协调组将随第一或第二登陆波上陆,规定各部队的分界线、保持与舰队和登陆部队的通信联络、指挥物资装备的卸载和伤员的运送,而在登陆艇出发线则由海军军官为主的协调组指挥从出发线到海滩的人员和物资运输,从而形成从军舰到滩头、滩头到内陆的交通秩序控制体系。

后勤,《手册》吸取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历次两栖登陆演习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提出了“战斗装载”(Combat Ioading)的概念,也就是在任何一条船里必须装载登陆部队所需的全部(或大部分)品种的物资和装备,这样就可避免一条船只装载某一类物资和装备的现象,防止出现一旦被击沉就会严重影响作战的问题。而且这些物资和装备都必须按照在战斗中使用的轻重缓急顺序来装船,也就是说战斗最急需的物资和装备放在货舱的最上面,打开舱盖就能卸载。但是说说简单,真正做起来可不容易,因为登陆作战所需的物资和装备种类繁多,单位重量也各不一样,而不同重量的货物在船只货舱的摆放位置又会影响船只航行的稳定性,所以战斗装载是一项极其复杂烦琐的工作。《手册》建议在每条运输船上设一名战斗装载指挥官,他必须对所负责的这艘运输船的性能、货舱位置大小了如指掌,还要对登陆部队所需物资和装备的用途、尺寸、重量和需求时间非常熟悉,这样只能才能既保证战斗装载能满足登陆作战的需要,又不影响运输船只的正常航行。战斗装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瓜岛登陆战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当时由于日军舰队的威胁,美国海军舰队没等运输船卸完物资装备就匆匆撤走,好在陆战队执行了战斗装载才保证了最先卸载下来的都是部队最急需的物资,就凭着这点刚刚满足最低限度需要的物资和装备,在瓜岛登陆的陆战队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光,如果没有战斗装载,简直不敢想象。

1944年5月,为冲绳登陆作战而准备的燃料

《登陆作战试行手册》制定出台后,经过数个专业委员会的严格审查,终于获得通过,并迅速颁布执行,成为美国海军陆战队进行两栖登陆作战训练、演习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从此之后,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所有训练、教学和演习都是围绕着这一手册来进行,并对《手册》进行修正、补充和完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登陆作战试行手册》对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它不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海军陆战队进行两栖登陆作战的理论基础,也堪称世界两栖登陆作战理论的里程碑,被誉为两栖登陆战的“圣经”。即使到了今天,出现了“垂直登陆”和“超视平线登陆”等全新两栖登陆理论之后,《登陆作战试行手册》所提到的各项两栖登陆作战的原则也没有过时,依旧具有指导意义。因此,《登陆作战试行手册》被两栖登陆战专家学者一致尊奉为两栖登陆作战理论的经典圭臬。

1934年,陆战队在匡蒂科成立了海军陆战队学校,开始依据《登陆作战试行手册》为未来的两栖登陆战系统培养各级陆战队军官。1935年起,陆战队通过海军舰队的年度演习,不断验证《手册》的正确性与合理性,不断加以完善修正。通过演习,陆战队发现并解决了火力控制、滩头协调、战斗装载等环节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比较典型的,如挑选了20名海军少尉接受陆战队炮火使用训练,专门负责指引协调海军舰炮与陆战队地面进攻,这20人又如同种子一样培养出更多的火力控制人员,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的火力控制组人员都是出自这20人的门下。


登陆场的选择原则:


登陆场是指登陆地域的陆上部分。登陆地域在拟制两栖登陆作战计划时初步确定,在目标地域内初选出几个可能登陆地域,其中1个为基本登陆地域,另有几个预备登陆地域。在航渡过程中,应根据最新情报加以筛选,确定最终登陆地域,并在到达登陆地域之后明确登陆场。

由于登陆地域是两栖作战部队从海到陆发起进攻的作战区域,是包括海上、水下、陆地和空中的多维空间,因此在选择登陆地域时必须要兼顾陆、海、空军各部队的要求。

选择登陆场的原则主要有:

(1)有利于登陆部队的突击上陆行动,海岸线比较平直,水域开阔,水文、地质条件理想,并在海岸浅近纵深有适合机降或伞降的地区。

(2)登陆地域内要有可以利用的机场、港口,或者是可以迅速修复的机场、港口,或者是具备迅速修建临时机场、港口的条件。

(3)敌防御薄弱地区或可以通过佯动、欺骗或伪装寻找其防御薄弱的地区。

(4)有利于海、空军的作战活动。

(5)有利于达成战役战术突然性。


1938年,在《登陆作战试行手册》基础上陆战队又出版了另一本两栖登陆作战的教范文件《FTP167H号文件》(Fleet Training Problems,舰队训练问题第167号)作为美国两栖登陆作战的基本教范。此时,美国海军陆战队可以说已经基本完成了应对未来两栖登陆作战的准备。虽然在此时,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实力还不足以实施大规模两栖登陆战,但是陆战队已经拥有了大批经过相当严格的两栖登陆战专业训练的军官和士官,完全可以在需要的时候作为成为迅速扩充的骨干和基础。

舰队陆战队的规模也逐渐获得扩大,1941年2月陆战队第1支师级作战单位—第1陆战师组建,并很快又组建了第2陆战师。陆战队的两栖登陆演习引起了美国陆军的极大关注。陆军先是派观察员,后来派陆军部队参加演习,最后干脆选派第1、第3、第7和第9步兵师参加陆战队组织的两栖登陆训练。这4个陆军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是陆军进行两栖登陆战的先锋,从北非、西西里、安齐奥一直到诺曼底,历次陆军实施的两栖登陆战几乎都是由这4个陆军师作为登陆第一梯队来完成的。

美国海军陆战队对于两栖登陆作战贡献良多,正是陆战队以岛屿登陆战为突破口,从理论上解决了两栖登陆作战的诸多难题,从而彻底推翻了盛行一时的两栖登陆作战不可能成功的谬论,为太平洋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组织基础、训练基础和装备基础。不过尺有所短,美军是从其自身战略态势出发,主要考虑的是岛屿登陆战,因而对大陆登陆战不免有些忽视,尽管以岛屿登陆战为突破口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岛屿登陆战有其局限性的一面,特别是和大陆登陆战在战略思想、战场环境和组织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美国海军陆战队没有发展大陆登陆战所需要的大型坦克登陆舰。而对大陆登陆战贡献甚大,包括最早研制开发出大型坦克登陆舰的,恰恰是对两栖登陆战有着切肤之痛而且最为悲观的英国,这里因篇幅有限就不对英国的大陆登陆战多加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