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知识基础与价值取向(3)
2.5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研究的根本
程教授报告除了强调要有深厚的历史知识外,还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主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来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载体的人本思想;从广义上来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文明。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它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实践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必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而作为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当然第一要务仍然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程教授强调,首先要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从原著中吸取养分。学习原著除了读原著的内容之外,还要阅读一些关于原著的背景知识,这样才会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原著中相关的理论。确实,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论、辩证法、唯物论、认识论、价值论和群众史观等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到实践和理论研究中。
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防止教条主义,也要防止经验主义,这样才能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这样研究才有价值。如果我们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知识熟悉了,我们解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从学理上就要高出一筹。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的研究就超越不了党史研究。
程教授认为,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到现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世界的解释是相对科学的,对于研究历史问题提供了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如群众史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阶级斗争理论等,在解决社会发展问题过程中都是很有说服力的,迄今为止没有其他的理论能够超越。
——蔡旖旎(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 级博士生)
2.6 “西学东渐” 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历史性创造。程教授在报告中谈到“西学东渐”,它主要是指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近现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学说,特别是近现代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和哲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自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中心论”的冲击下,中国被迫融入以西方为主导的这个世界化过程中,这种意义上的“西学东渐”,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并由此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历史前提。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方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理论被介绍到中国,马克思主义也被介绍到了中国,使中国思想界成为西方各种社会政治思想和理论的竞技场,也使各种西方学说在中国社会受到了鉴别和实践检验。在这一过程中,近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其他各种西方学说都不能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最后自觉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把它运用到中国的革命实践中。
“西学东渐”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历史前提,即不仅客观上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而且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目标实现和理论功能发挥的一个必要条件。
——张峥嵘(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 级博士生)
2.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根本目的是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
程老师的讲座让我获益匪浅,我想结合讲座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西学东渐”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有着重要联系。
事实表明,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涌入中国的“西学”不下百种,这些理论和学说各具特色,但就是不能和中国的现实历史地联系起来,无力创造出属于中国的理论和学说,也无力改变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命运。马克思主义也是这个时候传入中国的,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又深入地认识了中国的现实,从而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将马克思主义发展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当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而是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自觉推进的伟大历史活动。与西学东渐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目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大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即中国国情相结合,它的直接目的就是通过输入马克思主义这一代表先进社会形态的思想文化来改造和变革中国落后的社会形态和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理论创新过程,更是一个实践检验、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途径。
——张青磊(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 级博士生)
2.8 东西方文化交流交锋交融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程教授的报告指出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而西方人认为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应当用“法治”,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和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就如依法治国,依法律来治国那是必须的,依法治国就是强调制度的规范性。
依法治国的本质就是公平。公平不是太大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就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不就是公平吗?所以在中国古代,杀人就得偿命,无论他是谁,小孩子杀人也得偿命,中国人在这一点上比西方还严厉,西方18 岁以上适用。平等第二个意思就是正义。我们知道依法治国,然而光靠法律就能把中国治好吗?如果没有文化上的转型,是不可能的,法律背后就是一个价值观念,还必须要有道德的自省,全体公民要特别实在,要诚实,特别要有反省精神。依法治国,不是大家懂法律,就能进行依法治国。它是一种文化的思维方式。
东西方不同的文化根源带来不同的文化思维,影响着不同的社会实践。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交锋、交融是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西方的文化与中国实际和中国的文化相融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要破除西方的教条主义,按照中国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并用中国的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体系。同时,马克思主义要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融通,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形式,具有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做法和中国气派。
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内容和形式的中国化两个方面。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仅要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现实的、历史的实际相结合,还必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实际相结合,即吸收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营养。这样东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结出丰硕的果实,形成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熊玉萍(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 级硕士生)
2.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选题要围绕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程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博士生从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到写作方法、论证方法、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都有严格要求。就以本人而言,当前在论文选题的过程中的困惑很多,理论上也不太好把握,遇到的问题就是程教授刚才所讲到的。自己想到某个选题,但初步查询整理后发现,该选题已经研究比较多了,那我该从哪个角度切入呢?怎么写出新意呢?难度比较大。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教师科研工作者来说,怎样选好自己研究的题目呢?在报告中,程教授强调,我们研究的选题一定要围绕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的特点。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产生了哪些新问题?这些问题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诸多方面,这就是我们所要关注的,要研究的。也正如他在前面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一个小学科,而是一个大问题”。就应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找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
同时,程教授特别就博士论文所强调的“文论、文据、文采”,这对我很有启发。论文的论点要有新意,但更重要的是正确。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论文的论点既要有学术性,也要有政治性。论文的论据一定要真实,正如汪青松老师昨天晚上的课中讲到的“毛泽东思想”中的内容时,指出这些内容“毛泽东什么时候讲的”,在哪里能找到出处,是否受“马克思主义”
影响,这些内容都要有文献证据,才能真正证明毛泽东看过马克思、恩格斯的书,是受到他们思想的影响,进而作出的正确的决定。否则的话,就是想当然。论据一定要可靠,必须经过考证。
另外在引用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地引用权威专家的观点,注意学术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至于提高文章的文采,程教授建议我们一要多看文学的书籍,经典的文学书籍能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另外还要多看一些好的政论文,如《人民日报》上刊登的文章,认真学习和体会,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提高自己博士论文的文采。
——胡峻(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 级博士生)【刘若刚(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 级博士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