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宽路就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心宽一寸,受益三分(3)

该怎样去补救呢?以下是一个比较普遍的例子。你与某同事在某事上持不同意见,又互不相让,以致言语上有冲突,而你最失败的一点是,曾列出了过去3个月来那位同事做过的所有错事。如今,你感到后悔不已,希望扭转坏情况,并愿意向对方道歉,可是,同事似乎仍处于极度失望和苦恼当中,使你歉疚更深。

其实,最佳和最有效的策略是,向他简单地道歉:“对不起,我实在有点过分,我保证不会有下一次。”

要是你重提旧事,企图狡辩些什么,只会惹来另一次冲突,同时,显得你缺乏诚意,人家日后再也不会相信你了。记住,你的目标是将关系缓和下来,与同事化敌为友。所以,最好静待对方心情好转或平和些时再正式提出道歉。

所谓冤家路窄,你的死对头,或者曾经结怨者,被调到你所在的部门,且和你工作关系密切。事实既然摆在眼前,你就得慎重处理。在这里,有几点是有必要遵守的。

首先,无论哪一次结怨,谁是谁非,也不要介入工作的讨论范围之中,从此只字不提,以免双方公私不分。要是对方先触及疮疤,请你平心静气,紧盯着他道:“我不会记着过去不愉快之事,尤其是在工作时间内,避免影响自己的情绪。”

其次,摆出大公无私之态。或许你过去与搭档工作,一切讲默契、讲信赖,但对这位新同事,就必须事事讲清楚,以免有所误解,导致不愉快事件,或心病愈重。例如交代一件任务,必须清楚指出任务的目标、完成日期和报告书的规划等。切莫想当然。记住:宽容是你与他人关系融洽的粘合剂,当你心中没有敌意时,别人也能友善地对待你。

帮助他人的人,也会获得他人的相助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一只蚂蚁口渴了,便来到泉边喝水。突然一阵风吹过,把正埋头解渴的蚂蚁一头抛入水中。有只鸽子正在泉边的大树上休息。发现蚂蚁危在旦夕,急忙摘下一片树叶,抛向水中的蚂蚁,蚂蚁费尽力气爬上树叶,平安地上了岸。蚂蚁对鸽子的救命之恩万分感激,却不知如何报答。

这时,路边走来一个捕鸟人,他看见了树上的鸽子,立刻撒开捕鸟网。他正在得意地以为万无一失时,蚂蚁觉察到了,爬上去朝他的手狠狠地咬了一口。捕鸟人痛得松开了手,他手里的网张开了,鸽子连忙从罗网中逃脱,飞向了天空。

有时我们的举手之劳便能帮助他人走出困境。如果你乐于帮助他人,有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就会在自己遇到困难时,也会获得他人的倾力相助。

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大批工人失业,许多人生活得很艰难。一位刚刚20岁的姑娘苏珊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找到一份在一家高级珠宝店当售货员的工作。

一天,店里来了一位40岁左右的男顾客,尽管他看上去穿着整齐干净,很有修养,但是很明显,这也是一个遭受失业打击的不幸的人。此时店里只有苏珊一个人,其他几个职员刚刚出去。苏珊向他打了一个招呼,男子不自然地笑了一下。

这时,电话铃响了。苏珊赶紧去接电话,由于过于着急,她一不小心,把摆在柜台上的盘子打翻了,盘中装着的5只珍贵的钻戒掉在了地上,本来是刚才有个顾客想买钻戒,顾客走后她没有及时放回去,因此才发生了上面这件事。苏珊慌忙弯腰去拣,可她拣回了4只以后,却怎么也找不到第5只戒指,到处都找遍了,就是找不到。当她抬起头时,看到那位男士正要离开,顿时,她明白了为什么找不到最后一只钻戒。当男子的手将要触及旋转门时,苏珊温柔地对他说:“对不起,先生,请留步。”

男子转过身来,两个人相视无言,足足有一分钟。苏珊的心在狂跳,她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什么事?”他终于开口说道。

苏珊镇静了一下,说道:“先生,我找到这份工作很不容易,不是吗?”男子一直注视着她的眼睛,一会儿,他笑了出来,苏珊也微笑着看着他,她知道问题解决了。“是的,你说的对。”他说,停了一下,他向前一步,把手伸给她,“我可以为你祝福吗?”握完手后,他转身缓缓地走向门口。

苏珊目送着他的身影在门外消失,转身走回柜台,将手中的第5只钻戒放回原处,她很高兴。

在这里,苏珊的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当她明白第5只戒指在那个中年男子手里时,她没有大喊大叫,因为这样可能会激怒对方,从而给自己带来危险;她也没有选择报警,这样虽然能将那个男子送进监狱,但她自己也有可能因此而失去工作。所以,聪明而善良的苏珊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她用“心”去感化对方,对方在她的真诚的态度的感召下,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交出了戒指。

这个男子不会因为一念之差而蹲监狱,而苏珊的难题也解决了,这样的结局正好是两全其美。所以,很多时候,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

采取“守拙”的方法保护自己

在很多人的眼里,“傻”是不可取的,是白痴的代名词,但事实并非真的如此,有时候,你的傻可能为你赢来很多的益处。因此,生活中很多具有交往艺术的人都会喜欢选择在某些场合装“傻”。可见,装“傻”是“大智若愚”的必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有智谋的人保护自己的一种处世计谋。

过于聪明的人,常是别人猜忌的对象。因为任何有所图谋的人都有可能从事情刚开始筹划时便被识破。一旦发现有人独具慧眼,那么为了保全自己的一切,必会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加以掩盖,散布流言,捏造罪名,甚至谋杀。历史上古今中外,这样的事多得不胜枚举。所以一些真正有智慧的人,一般都采取“守拙”的方法保护自己,那种聪明全露在外面的行为实际上才是真正的愚蠢。

大智若愚的计谋表现各不相同,但其目的是一致的,在日常生活中,下面几种“大智若愚”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不可聪明过度。

齐国的隰斯弥去见田成子,田成子和他一起登上高台向四面眺望。三面的视野都很畅通,只有南面被隰斯弥家的树遮蔽了。

田成子当时也没说什么,隰斯弥回到家里,叫人把树砍倒,没砍几下,隰斯弥又不叫砍了。他的家人问:“您怎么又这样快改变主意了。”隰斯弥答道:“谚语说,知道深水中的鱼是不吉祥的。现在田成子将要干一件大事,事情非同小可,而我却表现出我能够在精微处察觉事情的真相,那我必然会有危险了。不砍倒树,未必有罪。而知道了别人的隐秘,那罪过和危险就不得了。所以我才决定不把树砍倒。”

第二,愚术不愚。

古代有一个国王很喜欢别人说他英俊潇洒,但他自己却身有两处残缺,瞎了一只眼睛外加少一腿。有次他心血来潮,要让画师给自己画像。第一位画师是个老实人,他规规矩矩地画出了国王的本来面目——又瞎又瘸。国王看后不禁怒从心头起:“这个可恶的画师竟敢把我画得如此丑陋,真是该杀。”于是这个本分的画师被杀害了。

国王不甘心,又找了一个画师来画像,这个画师知道了面前那个同行的悲惨结局,再也不敢照实描绘国王的缺陷了。他在画布上画了一个双眼明亮、两腿矫健的国王,心想这下国王该满意了吧,结果国王又一次大发雷霆:“这难道还是我吗?”第二个画师也没逃出被杀害的命运。

这下国王的画师们谁都不敢再给国王画像了,没想到有个小画工自告奋勇地说他能画好,大家都替他捏一把汗。小画工画啊画啊,最后,国王的肖像终于完成了。这回国王看着肖像笑了,夸小画工真是个聪明的人。

小画工是怎样画的呢?他既没有像第一个画师那样把国王的缺陷完全表现在画布上,也没有像第二个画师那样不顾实际妄画。他画的国王是这样的:侧身骑在马上,残缺的那条腿隐在马鞍的后面,双手举着猎枪,眯着一只眼在瞄准,而这只眼正是那只瞎眼。画面上是一个英姿勃发骑马打猎的国王,看不出任何缺陷,可谁也不能说他像第二位画师那样改变了国王的本来面目。

小画工确是聪明人,他采用了既不全真也不全伪的“愚术”的方法,令挑剔残暴的国王也没有话说。

记住:在与人相处时,适当地采用一些装“傻”的方法,对我们做人做事都有好处。

和为贵,要善于团结周围的人

有这样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在一个下雨天,3个化缘的和尚偶然在一个破庙里相遇。

“这庙为什么荒废了?”不知是谁提出的问题。

“必是和尚不虔,所以菩萨不灵。”甲和尚说。

“必是和尚不勤,所以庙宇不修。”乙和尚说。

“必是和尚不敬,所以香客不多。”丙和尚说。

三人争执不下,最后决定留下来各尽所能,看看谁能最成功。

于是甲和尚礼佛念经,乙和尚整理庙宇,丙和尚化缘讲经。在3个和尚的共同的努力下,庙里的香火逐渐旺盛,庙宇经过整修后,也恢复了旧观。

“都因我礼佛虔心,所以菩萨显灵。”甲和尚说。

“都因我勤加管理,所以库务充实。”乙和尚说。

“都因我劝世奔走,所以香客众多。”丙和尚说。

三人日夜争执不休,庙里的盛况又逐渐消失了。当庙宇已破落得无法安身时,3个和尚只得各奔东西,在分手的那天,他们总算得出一致的结论:这庙的荒废,既非和尚不虔,也不是和尚不勤,更非和尚不敬,而是和尚不睦。

团体的力量是无限的,任何人都无法完全抛弃社会和团体,如果想单凭个人的力量去战胜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困难,那么成功的几率就很小,毕竟个人的力量太薄弱,是微不足道的。

生活中,那些成功人大多善于团结周围的人,并和他们“拧成一股绳”,利用团队的力量去获取更多的财富。

创造了微软神话的比尔·盖茨只是一个计算机技术天才,如果没有史蒂夫·鲍默尔,微软绝不可能成为世界的“霸主”,微软也绝不可能在历次反垄断诉讼中,能很快地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达成和解协议。和微软相比,国内的企业也不乏团队合作与优势互补的例子。著名家电企业——海尔电器虽然有张瑞敏这个大胆的战略家,但如果缺少了杨绵绵这个善于执行的人,也不可能会成就现在的海尔;联想的柳传志固然是一个充满了智慧的韬略家,但如果他不能使杨元庆等人的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也不可能造就联想的辉煌;海信的周厚健虽是一个掌舵的能手,但如果没有于淑敏的冲锋在前,也不会有海信今日的业绩。

但是,很多人虽然一再向他人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却忽略了自身也必须具备这种精神。因此,在工作中,他们拉帮结派,搞小集体、小圈子,对与自己意见不合的同僚要么打击,要么孤立;或是任人唯亲;或是对才华超过自己的同僚进行排挤;对表现突出的下属要么“放逐”,要么解雇……结果到头来把自己弄成了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或“光杆司令”。历史上,刘邦和项羽争霸天下,最终刘邦胜出的故事就证明了这个道理。

项羽在推翻秦王朝的战争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属于实力派人物,其势力远远超出刘邦,而且他“力拔山,气盖世”。若论单打独斗,别说他能以一当十,就是以一当百也不为过;在与刘邦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一开始,只要他亲临战斗,则每战必克,刘邦则临战必败,但结果却是刘邦势力越来越大,而他的势力却越来越小,最终落得个被围垓下、自刎乌江的结局。项羽至死也没弄明白,他到底失败在什么地方,还说:“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反观刘邦,不仅本领不如张良、萧何、韩信这“兴汉三杰”,而且还“好酒及色”。早在当亭长时,“廷中吏无所不狎侮”,简直就是地痞流氓。但在与项羽的战争中,却最终打败项羽,夺得天下,胜利还乡,高唱《大风歌》。为什么会这样呢?

刘邦在建国后的一次庆功会上,曾向群臣解释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吾擒也。”

刘邦把胜利的原因归结为他能识人用人,而项羽则不能识人用人。刘邦的说法传承日久,并经过历史的强化而成为他战胜项羽的最佳解释。其实,刘邦的胜利是团队的胜利。他使英雄有了团队,团队有了统帅,并像狼群一样结成整体,所以打败了项羽。而项羽则仅靠匹夫之勇,仅靠单打独斗。虽然可以“以一当十”,甚至可以“以一当百”,结果还是因为自己没有坚强的后盾,没有建立起一个人才各得其所用的团队,所以失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可见,团队精神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有了团队精神,你才会与同僚结成一个整体,与他们上下同心,拧成一股绳,当所有人劲往一处使,那种力量能所向披靡,征服一切。

该收敛时收敛,该隐忍时隐忍

古人曾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些都是劝诫我们处世时不要太露锋芒的“金科玉律”,因为一个人如果锋芒太露,就容易遭人嫉恨,更容易树敌。在公众场合里装一次傻,忍让一点,既可以给他人“面子”,又能表现自己做人的境界,这样不但会为自己赢得好的人缘,还能保证自己平平安安,不至于惹祸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