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那些事儿:吃透“官圣”的阴谋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1章 官场落魄的生活(3)

道光末年,洪秀全与好友冯云山及亲戚洪仁玕,已经转战广西,同时大肆宣扬拜上帝教,广收教徒,并吸纳了广西人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从而形成了早期太平天国的领导核心。

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人,个个都年轻体壮、骁勇善战而且智谋双全,晚清八旗军碰到这么强硬的对手自然会溃不成军。

咸丰元年初,太平军在金田村起义以后,势不可当,很快就攻下了大湟江口(位于广西桂平市紫荆山风景区)。

而清朝当时的钦差大臣李星沅同广西省长周天爵在作战计划上达不成一致意见,因而两人之间矛盾重重,在如何带兵打仗上也是各执一词,谁也不让谁,像两个为了争一根棒棒糖而吵嘴的小孩儿一样。

一支军队如果有两个不和的领导者,必然不战自败。

结果不出所料,清军大败,太平军声势日益浩大。消息传到京城,咸丰帝拍案而起,立马革了二人的职。要知道,无论是那一个皇帝都是不能忍受吃败仗的耻辱的,毕竟贵为天子,天子怎能输给几个草民呢?真是耻辱!

咸丰生气了,后果很严重。

于是咸丰帝搬出了自己的亲舅舅赛尚阿,为自己坐镇广西。

看上去咸丰帝像是真的被惹毛了,要知道,赛尚阿不仅是朝中重臣,更主要的是他是咸丰的亲舅舅,不到迫不得已,谁愿意让自己的舅舅亲自出战呢?

大清终于出狠招了,这下有好戏看了。

谁都知道乱世出英雄,一旦时局乱了,想要通过立功加官进爵的人也跃跃欲试起来。

我们不排除曾国藩为了满足自己的官欲而决定再次上书的可能。

时局越来越动乱,而自己的建议又不被采纳,一时间,曾国藩的内心被“报国无门”四个大字充斥着,日子越久,自己就越感觉难受,于是他就经常写信给自己湖南的好友诉苦抱怨,同时也不免夹杂着对清政府的不满。

可是,太平天国起义的矛头虽然直接指向的是咸丰帝,但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对于这一点,曾国藩比谁都清楚,太平军不灭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因此,在涉及自己直接利益的问题上,曾国藩决定不能一再退缩。

当然,曾国藩湖南老乡们的怂恿和讥讽(老弟呀,你拿着人家的俸禄却不敢为人家做实事,这跟白吃白喝有什么区别呀?或许你根本就是胆小鬼),也是他决定拼死直谏的动力之所在。

于是,1851年5月,曾国藩不顾咸丰的面子,上了一个《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折,同时也把这个折子抄了好多份分别寄给了自己的老爸和几个湖南好友,一来告诉他们,自己不是只拿俸禄不干事之辈,二来告诉他们自己并非胆小怕事。

曾国藩眼睛红了,他的这次上书,不仅是给皇帝提意见,而且还大胆地揭了皇帝的短(真是脑袋不想要了)。他毫不掩饰地提出,咸丰帝斤斤计较,不顾大局;沽名钓誉,不求实际;还说皇上说话不算话,直气得咸丰帝的脸红里透着黑,脸上的横纹也仿佛都要张牙舞爪了。

更恐怖的是,曾国藩怕皇上再拿自己的奏折烧饭,索性直接在上朝的时候,当着群臣的面,背诵了一遍(真是嚣张至极)。

他先一针见血地指出咸丰动辄处罚大臣,而且不善用人,导致广西平乱失败;之后,又说皇上广开言路不过是“杜文饰之风”(出自《曾文正公全集·奏稿》);最后,跪倒(估计自己一时沸腾的热血开始降温了,自己也怕了,谁敢拿生命开玩笑?)指出皇上骄纵。

完了!老虎屁股尚且摸不得,更何况人家可是真龙天子呀,曾国藩这下你可闯了大祸了,你如此不顾皇上的颜面,让皇上的脸往哪搁呀?曾国藩,你小命悬于一线了。

而此时接到曾国藩书信的家人和好友都觉得曾国藩这次凶多吉少了,大家都为他捏着一把汗。

虽然,咸丰帝自己也清楚曾国藩说得很在理,但是,自己贵为天子,哪容得他为臣的人如此奚落?

曾国藩说一口让人费解的湖南式普通话,但是每一句他却都说得那么认真,满朝文武哪一个人听得不真切?

一时间,偌大的勤政殿,鸦雀无声了,仿佛连地上掉根针的声音都听得见。众人也开始为曾国藩惋惜了,你说这些话干吗?你不说大家都不知道吗?难道满朝文武就你一个聪明吗?现在好了,断送了前程事小,万一连命都搭上了,你值吗?

后来,他在给家人的信中说,为了上这个折子,自己早就把小命系在了裤腰带上了。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曾国藩做出如此举动的呢?

其实,在生死一线上,大家都是平等的,就算你贵为皇上,但是如果你要让我因你而死,那是不可能的,换成谁都会反咬你一口的。咸丰你现在不全心治理腐败,一旦太平军杀了你,那我们还有好日子过吗?既然你不为大家的前途考虑,那么我何不先下手呢?你若杀了我,不是跟你自己提倡的广开言路自相矛盾吗?你那是自己打自己的脸。你若不杀我,那最好,就算以后你被太平军给砍了脑袋,太平军也会认为我不是跟你一伙的,说不定还能给我个一官半职呢。

或许我们的猜测并不正确,不过也没关系,我们权当娱乐罢了。

曾国藩上书的结果,可想而知,咸丰帝大发脾气,不过曾国藩并没有因为此事而丢了脑袋,毕竟吉人自有天相。

幸亏大学士祁隽藻为曾国藩求情说“君圣逆直”,皇上也觉得祁大学士说得有理,如果不动曾国藩那就说明自己是一代明君,如果为此杀了曾国藩很可能断了大臣们的言路,自己还可能落个昏君的骂名,不如做个人情给他,暂且饶了他。

想到此,咸丰也就按下了心中的怒气。不过当时他肯定在想:小样,曾国藩,你敢跟我斗,真是咸盐吃够了你,这次有人为你求情,以后你可就没这么幸运了,看我以后怎么整你。

或许我们的猜测是错的,但是,咸丰帝的小气和强烈的报复心理在日后的统治当中也是显而易见的。

虽然曾国藩的上书丝毫没有改变咸丰帝的劣性,但是,一时之间,给那些有心报国的仁人志士带来了很大的鼓舞。

对曾国藩来说,这件事却给他的内心造成了很大阴影,从此以后,曾国藩对于清政府的改制不再抱有太大的希望了。

想说爱国不容易

经过直谏一事,虽然在众人的保举下自己依然被清政府重用,但是曾国藩对清政府已经明显没有以往的热情了。

之后他也上过几个折子,但是,已经没有太多意义了,曾国藩俨然变成了一个受了刺激的含羞草,收起了自己的锋芒。

或许也就在此时,曾国藩的人生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他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味热情地追求功名利禄,他开始思考该用怎么样的方式来保全自己既得的利益,而他的这一思想转变在他后来带领湘军作战的过程中有着明显的体现。

而此时,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已经形成了势不可当的革命洪流,他们不再是一群集体闹事的教徒,也不再是有几个主要将领带领的几支声势浩大的军队,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汪洋的形势。他们不仅有自己统一的服装,还有先进的武器,他们不仅有大炮还有战船,他们似乎随时都能吞没清军的镇压部队,他们开始所向披靡……

敌人的声势越是浩大,曾国藩的忧虑越是沉重,自己虽然官为二品,但是这个自己引以为傲的二品官并不能帮助自己改变什么,而咸丰帝对自己的改革建议的无视,也让他感到心寒。虽然自己不顾生死、挖苦心思地想要挽救大清的统治,而最终的结果却是,自己的热脸只是贴到了别人的冷屁股上。

进退维谷的境地和报国无门的苦恼让曾国藩原本热切的功利心也渐渐开始降温,直到冷却。

他不能像八旗和绿营的官员一样主动请缨带兵前去迎敌,不仅因为自己没有实权,还因为自己只是个文官,一介书生,如何能够带兵打仗?更何况大清国的兵权是从来不授给汉人的。

但是,自己的一腔报国之情却因此而找不到出口,曾国藩只能在日复一日的苦闷之中渐渐地消沉。

他开始觉得做官的生活变得乏味无聊了。或许有时候他自己也在想,即使外面战火连天,但是身在京城的大官又有几个吃得不香,睡得不好呢?

将要奔赴前线的绿营军和大清八旗军们都能心安理得地过着酒肉不缺、女人不断的日子,自己这么悲天悯人是不是也太可笑了呀?不如一起温柔同眠算了。

可是,自己从一介草民奋斗到现在,为了个人和家庭的发展,自己实在不忍心看着大清就这么江河日下,再怎么说大清政权还是满足了自己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自己的家庭也因此可以荣耀乡邻。

从本质上说,清政府所维护的利益跟自己的利益是一致的,而现在这种可以维护自己利益的政权却要摇摇欲坠,自己怎能狠不下心来对之不闻不问呢。

或许正是这种对清政府又爱又恨的感情,折磨得曾国藩痛不欲生。

而此时的咸丰帝,虽然表面上还是重用曾国藩,曾国藩也没有因为那次直谏而受到什么惩罚,相反他却因祸得福,先后兼任刑部左侍郎和吏部左侍郎。

但是,此时的曾国藩已经不再是以前的曾国藩了,他开始变得心灰意冷,心情也变得越来越沉重,他开始思索着,怎样才能逃离这样一个让自己如此尴尬的境地……

而这个逃离的机会很快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