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女人非常道:白手起家女富豪的中国奋斗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用“中国制造”创造世界纪录:格力女王董明珠的营销人生(6)

近几年,在许多国际家电巨头不断陷入倒闭潮的时候,格力电器却一直在快速发展,成为全球家电行业的“领头羊”。2013年,格力电器营业总收入高达1200.3亿元,同比增长19.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8.13亿元,同比增长46.5%。至此,格力电器已成为中国首家利润、税收双超百亿的家电企业。

格力电器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与格力产品的质量一直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大家都知道,格力电器拥有世界上水平最先进的空调制造的核心技术,这是它能够持续领跑国内空调产业的基础。而这一优势的获得,与董明珠一直在格力电器坚持的创新密切相关。

格力电器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高达40亿元。目前,公司拥有5000多名科技研发人员、2个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4个研究院(制冷技术研究院、机电技术研究院、家电技术研究院、自动化研究院)、28个研究所、530多个实验室;拥有国内外专利90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2500多项。这一切,基本都是在董明珠的主导下建立完善起来的。“对一家企业来说,技术才是核心,营销只是手段。”董明珠如是说。

“一个没有创新的企业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企业”,这句话一直是格力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刚刚创业时,格力在技术方面主要依靠“拿来主义”,即模仿国外空调产品,但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拿”来世界名牌空调的部件,再经过格力自身的创新生产,然后将二者组合到一起。这种一半模仿,一半自主创新的生产模式,让格力的空调在创业初期就达到了国产品牌的一流水平,为日后得到众多经销商的认可奠定了基础。

但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仅依靠外来技术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格力空调的发展需求,而且总依靠外来技术,做得再好也永远成不了第一。而且,基于竞争的本质,别人不会把最先进的技术卖给你,买到手的只能是末流的技术。因此,想要在激烈的质量战中顺利胜出,就必须拥有自主研发的技术。

成立两年后,格力终于在1993年推出了自主研发的机型——“空调王”分体机。紧接着,1994年格力又推出了“灯箱画面”柜机。这两款机型一经推出,立刻引起市场轰动,反响甚好。从此,格力品牌的知名度开始初步建立起来。

尽管自主研发有了一定成果,在业界的知名度也逐步建立,但是跟国际上一些先进的空调生产企业相比,格力的技术水平仍然相距甚远。空调制冷最顶尖的技术就是变频多联中央空调,俗称“一拖多”。最早,这项技术在全世界只有日本企业掌握。

2001年初,重庆一家大型外资企业伏特公司面向全国公开招标购买50套“一拖四”多联式中央空调。谁能拿到这个标的,则意味着品牌知名度会更上一个台阶。于是,全国许多空调厂家参加竞标,格力也在其中。

但实际上,当时国内还没有哪个厂家拥有“一拖四”的技术,格力也只能做到“一拖二”。之所以参加竞标,大多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如果中标就花高价买国外的品牌,然后贴上自己的商标。这样算下来,也就只能赔本赚吆喝,换个广告效应而已。最终,格力中标,并为此付出了一百多万元的代价。

这种赔本赚吆喝的方法,一直是国内空调厂家的痛处。但是,技术不到位,就得继续承受这种尴尬。这时候,其实还有一种方法可以缓解这种无形的压力,那就是到国外买技术,格力决定试一试。

2001年,朱江洪亲自带队前往日本,希望能够正式引进多联式中央空调技术,并开出了5亿元的高价。但是一向与格力合作良好的日本企业却一口回绝了朱江洪的请求。朱江洪退而求其次,希望日本企业能够把相关设备的配件卖给格力,可这一要求同样被拒绝。日本企业给出的理由是,此项技术是他们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研制出来的,是企业的核心技术,绝不会转让给任何一家中国企业。对此,朱江洪没有理由继续辩驳,只好失望回国。

这次日本之行,在格力上上下下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尤其对于企业管理层的触动十分深远。所有人都意识到,如果只依靠买回来的三流技术继续支撑,那么生产出来的产品永远低人一等,永远无法引领世界潮流。

对于朱江洪和董明珠来说,仅仅把格力打造成一个能赚钱的企业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的目标是把“格力”打造成世界名牌,要把格力打造成百年企业。如果没有核心技术的支撑,这一切无异于痴人说梦。所以,必须进行自主研发,再难也要上。

回国后,在董明珠的主导下,格力的技术攻关小组迅速成立,董明珠明确指示:无论花多少的代价也要掌握多联式中央空调的核心技术。

然而,俗话说得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在这之前,对于格力的技术人员来说,对多联式中央空调的技术的掌握几乎为零,没有图纸,也没有技术参数,甚至连用于带动多台空调运转的试验压缩机都没有。这条路行不通,格力的技术人员只好另辟他途,开始开发自己独有的数码多联式中央空调技术。于是,格力的近20位工程师开始以实验室为家,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实验,收集第一手数据,并运用新的智能控制、数字控制等技术解决能力计算、制冷剂精确分配、回油等数码多联机的技术难题。

在随后的试验里,格力决定提升空调的质量标准,追求标准极限化,于是放弃了国家和行业标准。既然是标准极限化,当然对产品的要求非常高:首先,从超过国家标准一倍的高度跌落,必须保持毫发无损;其次,要能够在48度的高温下以185伏的超低电压正常运转;另外,连续每秒数百次的瞬间断电,元器件不能受到影响;在85℃的高温下通过制冷效果测试,在零下25℃的低温下通过制热效果测试。最终,格力自主研发的技术达到了以上所有标准。

另外,格力技术研发人员还解决了日本企业都一直无法解决的“空调绝症”——空调死机问题。虽然空调死机的发生概率很低,但只要一发生,整个机器基本等同于报废。所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全世界的空调厂家,但因原因复杂,这个难题一直没被攻克。格力的技术研发人员决定试一试,他们拆开空调,想方设法还原各种能够让空调死机的环境,将成百上千个测试电极摆放在控制器CPU 的周围,终于找到空调死机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就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辛苦努力,2002年底格力终于自主研发出中国第一台数码多联式“一拖四”中央空调,从此中国企业打破了日本企业对多联式中央空调核心技术的垄断。十多年后的今天,国内空调企业中掌握这项技术的仍然很少。

自主研发技术越来越成熟之后,无论是家用机还是商用机,无论是窗体机还是分体机,美国、日本能生产的,格力都能生产,而且技术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占领了技术的制高点。在产品更新速度上,格力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相关产品规格的研究设计周期一般在8个月之内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

除了自主研发,董明珠对格力产品的质量也一直严格把关。格力能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发展成世界知名的空调企业,从始至终依靠的就是过硬的质量。

从1995年开始,格力便开始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1996年,格力通过了SGS 国际认证服务公司、中国兴轻质量体系认证中心、中国轻工质量认证中心的认证审核,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在董明珠出任公司总经理之后的2004年,格力又通过了SGS 国际认证服务公司的认证审核,分别获得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和OHSAS18001:1999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2006年,获得国家质监总局颁发的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压力容器)。2007年,又获得禁用物质管控体系证书。2008年,获得BRC 全球标准-消费品:第二类产品证书。

“出精品、创名牌、上规模、创世界一流水平”,是格力一直秉承的质量方针,目的就是为了不断追求完美的质量管理。为此,在董明珠的主导下,公司成立了企业管理部、质量控制部等相关部门,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格力的产品质量永远处于最佳状态。其中企业管理部负责建立、监控和完善公司内综合管理体系,建立对供方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推行质量管理工作,不断提升公司及供方整体质量管理水平。而质量控制部负责对整个生产流程的质量检验、质量控制及整机可靠性试验。

在完善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系统的监督检验下,格力保证了每个供应商都经得起严格考验,每个零配件都经过了精挑细选,每一道工序都经历了千锤百炼,每一个产品都力求做到“零缺陷”!

另外,在生产管理和制造工艺方面,格力也一直力求达到最佳。为了获得极高的生产率、极佳的产品质量和很大的生产柔性,格力正在推行精益管理法和6σ管理方法。伴随着各种先进管理方法在格力的应用,资源得到了更加合理的配置和充分的利用,生产管理水平也得以不断提高。而格力在注重技术的同时,也通过先进的设备和工装,以及不断提高的工艺水平,始终保持着制造方面的优势。另外,格力拥有270多台(套)实验室,是目前国内空调行业内规模最大种类最齐全的企业,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正所谓,“好空调,格力造”,格力拥有一流的生产环境,一流的生产线,一流的生产工艺。在不断地进取开拓中始终贯彻“一流”的原则,使格力的生产工艺将始终走在国际前列。

或许有人会说,董明珠是搞营销出身,对技术她懂吗?虽然她不直接参与科研,但是她却深谙科技战略,对全球空调产业的技术发展趋势十分清楚。所以,她知道,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生产出高科技、高品质的产品才是格力能够继续领跑家电行业的关键所在。

“铁娘子”的管理之道

励志箴言:管理体现在两个方向,一个管人,二是用人。管人,必须以严苛的制度为标尺;而用人,尤其是任用中层管理者,则一定要谨慎:任前把好关,任后勤监督。

铁腕管理,制度至上

进入格力电器三年后,董明珠从业务员走上了管理岗位,这时候,摆在她面前的不仅仅只是营销的问题,还有更重要的管理问题。对于管理,董明珠的态度很明确:“管理就是刚性的,没有柔性可谈。”在她看来,虽然管理需要以人为本,但人性化的管理并不等于人情化的管理。人性化的管理应该是员工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去帮助他,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去关心他,而不是对制度和规范执行的柔性和人性化。

在没走上管理岗位之前,做业务员时的董明珠在格力电器的人缘很不错,大家都亲切地叫她“董姐”,都认为她是一个最好说话的人。所以,当听说她要回来当经营部部长的时候,经营部的人都非常高兴。可是,就当他们以为来了一个老好人当领导的时候,却怎么也没想到等来的却是一个严格异常的“铁娘子”。刚上任,董明珠就给所有人来了一个“下马威”,在经营部点起了“三把火”——抓内勤、查账、整人。

新官上任要点“三把火”,自然会得罪很多人,而且多半是公司的老人、熟人。但是董明珠不怕得罪人,在她看来,管理工作一定要得罪人,这样才会有成效。如果不得罪人,根本不见成效。因为,有些人犯错后根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要让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他才不会再犯。她认为,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跟个人得失比起来,企业利益高于一切。

经营部部长刚一上任,董明珠就提出一条规定:上班时间不许吃东西,一经发现,第一次罚五十,第二次罚一百,第三次走人。大家以为,新官上任总是要先点“三把火”的,所以认为她只不过是为了壮壮声势,说说而已,所以都没有太在意。有一天,一位员工从家里带了很多零食来,快到下班的时候拿出来分给大家吃。正好被董明珠看到了,她当众宣布:每人罚款五十元,带零食的人罚款一百。在场的人认为大家都是多年同事了,连声说算了算了,可董明珠态度很坚决:只要违反原则,再小的事都是大事,都要管到底。大家都没想到她这么不近人情,心里多少都有些不太服气。

其实,罚员工的钱董明珠也有些与心不忍,当时大家的工资只有几百块钱。当晚,她找到了被罚款一百的员工,自己掏了一百块钱给了他,但罚款还是交了上去。通过这件事,经营部的人开始在心里佩服她,大家都开始严于律己,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绝对不许迟到早退,禁止在办公室喝茶、看报、吃零食,这些都只是董明珠的“牛刀小试”,接下来她又在经营部制定了一系列看似有些不近人情的制度,比如,女员工最好都剪短发,长发必须要盘起来,而且不许戴首饰。许多女员工对这条规定十分不满,私下里说她太霸道,把自己的审美观强加给别人。但是,董明珠说一不二,制度就是制度,不许讲条件,为此常把一些女员工训得直掉眼泪,最终令行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