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山山水水皆是诗——序宋品仲诗集《晚秋》

阿尔

在2012年的春天,读诗人宋品仲的这些诗歌,内心是温暖的。有时,窗外是灿烂阳光,天空高远,远方之远,是更加耀眼的蓝。

想说的是,宋品仲的诗就是这样的蓝,纯粹、干净、悦目,发自内心。

诗是什么?诗无定法。诗是一个人在生活以外的漂泊,是对世界的感触。诗,也可以说是一种缘分,就像此刻,在西北的一隅,读一个人的诗歌。灯下,黑胶唱片在唱针的滑动下缓缓转动,耳边是旋律和节奏混合的迷幻之音,那杯茶冷了许久,这些诗,在眼前散发出醇厚的、忧郁的乃至芬芳的寂静之美。

“蛙声和蝉鸣

编织着乡土的摇篮

挂满浆果的丛林

是猴子的乐园

水草簇拥的沙洲

搭起白鹭的舞台”

宋品仲的诗歌,是可以呈现的语言并编织的风景,这风景,在诗人的笔下延伸,成为流动的意象空间,给读者以想象和回味。就如这首《童年》,出手即是可观可赏的画面,有动有静,在张弛之间,使我们不由神往诗人的童年,是那样的美好。只是,这却只能是诗人的童年呵,反观当下,我们的“童年”已经消逝不见了,留下的只有唏嘘与慨叹。这就是诗歌的存在之由,她挖掘着美,为更多的人,挽留着美。这美,即使已经在时间的长河中成为痕迹,诗人,却把这痕迹,从那些飞溅的尘埃里,给我们捧出眩美的盛宴。因此,我们有理由说,宋品仲就是这盛宴的创造者。

“潮水亲岸

诵经如潮

浸湿了红尘

酥油灯燃着油菜花的黄

远方而来的卓玛一步一步

登上青石阶——

曾被情歌诱惑的女子

已是‘长头等身’

古寺如蚌

珠胎暗结”

这是《古寺》。这首诗让我想起仓央嘉措,那位甘愿入世的六世达赖喇嘛。或许,宋品仲创作的此诗意并不在此,但我却想从中找出一些端倪:红尘、诵经、卓玛、古寺、珠胎。在更多的时候,诗歌的语言是通过对峙来完成的。在这首诗中,宋品仲很好地完成了这一对峙。于是,诗的张力就此扩展了,此中有深意,欲辩已忘言。我喜欢《古寺》,很在意最后这句“古寺如蚌/珠胎暗结。”极简,又带有国画的留白之意思。好诗,往往在此刻,就这么成了。

宋品仲这本诗集里的诗,多是写山水,写景、写物,写诗人当下生活的很少。

寄情于山水,自古以来,是中国诗人的传统。不过,这传统,已渐渐被当下纷繁的生活打乱了。偶读一些诗人的诗作,从中读到的是积怨与戾气,以及更多的世俗之累。诗中的那些山水之名,也被罩上了厚厚的硬壳,或者尘土。

相比而言,宋品仲的大部分诗歌,却是本真的。他写青海湖,写鼓浪屿,写白洋淀,写草原,写瀑布,写树,写白鹭,写红高粱……语言的平易,节奏的舒展,情感的饱满,一首首诗,是向我们的心灵靠近的,乃至缓缓贴紧。读这些诗,内心是放松的,在诗人敞开的质朴语言里,完成一次感知的旅行。

“湖边的天鹅受了伤,永远

的伤。她的眼里

掠过南飞的黑颈鹤

掠过蓝蓝的季节的忧伤

芨芨草不是季候鸟

夏天,她点缀湖的鬓角

冰封时节,就唱西部的歌谣

是藏人的圣洁的歌谣

洄游的湟鱼按着黄河鲤

的样子产卵。她的思绪

像身旁的日月山

是蓝蓝的旷远的思念

水天一色。文成公主。长安。”

从这首《青海湖》里,我读到是那种淡淡的忧郁,在湖光山色里,在大地飞歌里,在思念如光里,渐行渐近,穿行,或者跋涉。我从中感受到的这蓝色的忧郁,具有纯粹的明亮与气质。还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这就是宋品仲诗歌至纯之处,这样的非常具有方向性的诗歌写作,是有为的,更是有福的。

是为序。

2011年8月于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