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红寺堡生态移民区域发展与生态建设定位
第一章 红寺堡区域定位与形象传播策略
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的平均水平已超过47.5%,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1.5%。随之而来的结果必然是城市间的竞争加剧。如果这座城市不想被人们忽视,就必须像营销产品品牌或企业品牌一样营销这座城市,保持或争夺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中国市县目前已走到城市营销和品牌形象的关口,在这关键时期,红寺堡区需要研究这一阶段区域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明确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发展瓶颈,并据此进行自身的发展定位与品牌形象传播。
第一节 红寺堡区域态势分析
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是区域发展的重大政策背景
西部大开发10年是宁夏经济增长最快的10年。10年来,宁夏生产总值从1999年的24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倍,年均增长11.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1999年的18.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11.6亿元,增长近5倍,年均增长19.5%。2009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777元,在1999年的基础上翻了两番。2006年以来,全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实现了两位数增长,201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060.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0%。如图1-1所示:
图1-1 2006~2011年全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西部大开发带给了宁夏迅速发展的好势头,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环境保护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自然、历史、区位和基础条件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宁夏还处于发展的较低层次,发展基础仍然薄弱,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尤其是伴随着城市化发展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移民与贫困问题。
2010年,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不仅对西部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而且对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2年2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将加强西部地区重点城市建设。今天,当人们展望西部大开发的下一个五年就会发现,从开发理念、开发方式、开发布局到开发重点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都有了在更高的起点上,更好发展的必然要求。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现代田园城市,这是西部地区要承担的重要使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是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政策背景。
二、宁夏沿黄经济区的建设为红寺堡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强调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努力打破现存的制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各种障碍,推动跨区域城市群的形成,成为我国当今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优化生产要素布局,整合资源和优势,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提升宁夏沿黄地区城市整体实力,2005年12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二次全会提出以银川为中心建设宁夏沿黄城市带,带动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战略构想。2007年6月,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对宁夏沿黄经济区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要以宁夏沿黄城市带为依托,逐步形成分工合理、产业配套、密切协作、竞争有序的产业集群,构筑沿黄河、沿“包兰”和“中太”铁路的工业走廊和产业集聚带,使宁夏沿黄经济区成为全区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战略平台、承接发达地区资本、技术、人才和产业转移,参与国内外竞争的核心区域。2010年12月,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将沿黄经济区定位为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沿黄经济区的建设对于提升宁夏综合实力与竞争力,对于促进红寺堡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从四个角度来分析宁夏沿黄经济区对红寺堡区城市发展和城市角色的影响。
图1-2 红寺堡区发展的城市角色
(一)宁夏沿黄经济区对红寺堡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宁夏沿黄经济区是以黄河为纽带,以引黄灌区为依托,范围包括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4个地级市,青铜峡市、灵武市、中宁县、永宁县、贺兰县、平罗县6个县市和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含太阳山开发区),区域国土面积2.87万平方公里。宁夏沿黄经济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北部,南北长约320千米,东西宽约10千米~15千米,海拔1100米~1200米,是宁夏地势最低之处。平原西倚贺兰山,东傍鄂尔多斯台地,南为宁南黄土丘陵区,形成了宁夏平原与周围地貌类型单元差异明显的分野同时,黄河由南至北纵贯宁夏平原,卫宁平原与银川平原两大部分紧密相连,形成了宁夏平原完整的地域形状。“西有贺兰之固,东有黄河天险,域外连大漠千里”成为宁夏沿黄经济区客观自然条件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宁夏沿黄经济区得到迅速发展。如表1-1所示:
表1-1 宁夏沿黄经济区中心城市国民经济发展指标
注:表中吴忠市指利通区,中卫市指沙坡头区,资料来源:宁夏统计年鉴2009年。
从上表可以看出,宁夏沿黄经济区的大型城市如银川市地区生产总值、地区财政收入所占比重均较高,三次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尤其是第三产业相比其他城市所占比重较高,为其他城市发展起到了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其他城市整体经济规模和人均经济规模较小,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其中,红寺堡区虽然不属于宁夏沿黄经济区的统计体系,红寺堡区不处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轴线上,其发展存在先天不足。但是,红寺堡区位于未来规划沿黄经济区部分的“一极”,即银川—吴忠都市圈增长极,范围包括以银川为核心的一小时都市圈。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红寺堡区与沿黄经济区的发展荣辱与共。
(二)宁夏沿黄经济区对红寺堡区城市功能的影响
宁夏沿黄经济区中心城市在50年的发展过程中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城市化率也逐渐提高,在提出宁夏沿黄城市带战略的2007~2009年,银川市的城市化率达到66.2%、石嘴山市的城市率达到59.7%;这对于宁夏沿黄经济区城市功能的发挥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
从城市人口规模角度来观察,我们作出下表:
表1-2 宁夏沿黄经济区城镇人口规模结构和建城区面积一览表
分析宁夏沿黄经济区人口规模及排序情况看,沿黄经济区的10个城市中特大城市缺失,大城市1个,中等城市1个,小城市4个,小城镇4个,总体规模不大,等级规模分布比较分散,城市等级规模失衡,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稀缺,城市发展水平较低,小城市和城镇发展滞后。宁夏城市体系中,大城市只有银川市区,而中等城市也只有石嘴山市区,其他8个地区都是小城市和小城镇。大中城市的稀缺必然要求沿黄经济区的快速发展,这为红寺堡区的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在沿黄经济区快速发展过程中,交通、基础设施等都成为功能发挥的重要条件。目前,宁夏沿黄经济区交通已经形成“两纵一横”国家干线和“六纵六横”区域干线的路网结构。伴随着公路交通的畅通,在沿黄城市之间的城际公交也逐步形成,将规划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城际公交为主体、城市公交为衔接的一体化“大公交”体系。沿黄经济区的铁路、航空交通都有了飞速的发展。同时,西部大开发10年来,宁夏沿黄经济区中心城市在城市道路建设、给排水、电力、防洪、教育、文化、医疗等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宁夏沿黄经济区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红寺堡城市功能的打造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从城市区位和城市功能来看,红寺堡区位于沿黄经济区的上游,红寺堡的城市发展方向为“北扩西进,多向发展”态势,即城市空间增长将呈现向北、向西、向南发展特征,并以北向为主。规划近期城市建设用地向北发展;远期持续向北,适度向南扩展;远景向东或在改道盐兴公路的前提下持续向南发展。随着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崛起和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建设,沿黄经济区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为红寺堡区开展山川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和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带来了有利条件。
(三)宁夏沿黄经济区对红寺堡区产业格局的影响
宁夏沿黄经济区是把沿黄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区块来经营,按照市场要求进行产业布局,在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中壮大主导产业,在推进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中优化资产存量,在加快项目建设和引进战略投资者中做大增量,加强产业融合、行业整合和企业联合,着力培育具有区域优势的产业集群。通过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等一系列产业布局和规划,充分发挥沿黄经济区区域优势。深处宁夏沿黄经济区腹地的红寺堡区得益于宁夏沿黄经济区的产业规划,成为推动红寺堡区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
目前,红寺堡与周围区县主导产业趋同,产业比较优势不明显,红寺堡区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尤为重要。
(四)宁夏沿黄经济区对红寺堡区的空间发展战略的影响
宁夏沿黄经济区对红寺堡区的空间发展战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银川市和吴忠市对区域的影响。我们重点从吴忠市角度来分析,在从产业发展视角来看,吴忠市在沿黄城市中具有鲜明特色。首先,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吴忠市成为宁夏重要的能源基地,初步形成了以能源、电力、新材料、造纸、乳制品、葡萄酒、皮毛绒、建材等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并成为宁夏重要的工业基地。青铜峡新材料工业区、太阳山工业区的规划建设,为吴忠工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其次,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清真食品产业。吴忠是回族之乡,自古就是中国西部商埠重镇,素有“水旱码头”和“天下大集”的美誉。近年来,吴忠市大力发展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以牛奶、大米、牛羊肉、马铃薯等为支柱产业的农业产业形成规模化经营,也形成了以夏进、御马、天启等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农字号龙头企业。清真牛羊肉、夏进奶、珍珠贡米、雄鹰裘皮、滩羊皮等农副产品深加工产品远销国内外,获得了“中国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基地”“中国(吴忠)清真食品基地”“中国回族建筑文化之乡”“中国清真美食之乡”四顶“国”字号桂冠。2009年,吴忠市清真产业的总产值达88亿元,约占全年GDP总量的18%,形成了宁夏沿黄经济区中鲜明的产业特色。
从城市建设角度来看,吴忠市在沿黄城市中也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吴忠市的前身吴忠镇初筑于明初,其土城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在清代和民国年间,吴忠镇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上城区街道狭窄,市政设施少而差。新中国成立后,吴忠市得以迅速发展,1990年建成区面积已达到6平方公里,1998年更扩大到8.5平方公里。一个以商业贸易和食品、机械加工工业为主的小城市初具规模。西部大开发以来,吴忠市加大城市建设步伐,到2009年建成区面积扩大到58平方公里,城市基础设施、桥涵、供水、供暖供气、照明、排水、公共交通都得以建成。目前,全长68.5公里的滨河大道率先在全区建成通车。“两馆一中心”、黄河公路大桥、黄河楼等宁夏沿黄经济区地标性建筑逐步建成。城市绿地总面积达到3.1万亩,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6.2%和38.5%,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3.5平方米。实施城市防洪排涝和罗家河拓宽改造等工程,建成湿地湖面15个,新增水面1.3万亩。城市交通得以迅速发展,已成为宁夏沿黄经济区加工和商贸物流中心。
我们以吴忠市和相关毗邻城市的经济发展数据来分析(如下表):
表1-3 吴忠市与毗邻城市经济指标的比较
资料来源:石嘴山统计年鉴2009。
从上表可以看出,吴忠市与周边毗邻城市相比,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无论经济总量还是发展势头上都有了相当快的发展速度。红寺堡区作为吴忠市的一个发展特殊的经济发展区,紧跟吴忠市的发展步伐,积极融入吴忠市城市圈,对推动区域发展和城市形象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小结:
伴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宁夏沿黄经济区的建设,红寺堡区的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宁夏区域发展和沿黄经济区的整体视角来看,红寺堡区应具有的城市角色为:
做好载体建设,完成迎接产业转移的功能战略任务。
完善移民居住职能,提升居住等级。
完善、提高城市服务功能,创造宜居、宜业城市环境。
构筑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为沿黄经济区产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与其他区县差异化发展,作为对沿黄经济区产业体系的有力补充,形成现代农业产业独特产业优势。
在保护珍贵的生态资源、水源地的同时,以此为依托发展光伏、风电产业,形成良性互动。
第二节 红寺堡区域发展现状分析
在一系列的发展态势下,红寺堡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综合性战略机遇期,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红寺堡,聚焦红寺堡。
一、红寺堡区域现状分析
(一)红寺堡的区域位置
红寺堡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为从根本上解决宁南山区贫困群众脱贫问题建设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主战场。1997年12月经国家计委批准建设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1999年1月正式开工建设。目前,已开发水浇地40万亩,搬迁安置海原、西吉、固原、隆德、彭阳、泾源、同心、中宁八县贫困带上的农民以及政策规定必须退耕、还林(草)的封山育林区和水库淹没区的农户近20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7%,城市人口2.5万人,总面积2676平方公里,辖2镇2乡51个行政村2个城镇社区。
(二)区位和交通
红寺堡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北临吴忠市利通区和青铜峡市、灵武市,南至同心县,东至盐池县,西北与中宁县接壤,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是通往宁夏东西南北及兰州、西安、银川等大中城市的咽喉之地。境内福银高速、盐中高速、滚红高速、拟建的红桃高速和盐兴公路、黄同公路、滚新公路、恩红公路、同红公路等纵横交错,太中银铁路途径红寺堡城区。
图1-3 红寺堡行政区图
图1-4 红寺堡的道路交通规划
二、红寺堡区营销资源现状
城市营销资源是现代城市所特有,是长期的历史和文化的积累,也是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形成的不可模仿的要素。红寺堡区在近十余年的发展中已经累积了一定营销资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形象传播和城市品牌打造提供了保证。综合红寺堡区的城市营销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自然资源
红寺堡区地势南高北低,西靠烟筒山,东南接大罗山,北有牛首山,平均海拔1240米~1450米,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区,大陆性气候十分明显,年平均气温为8.4℃,平均无霜期为155天,年日照时数达3036.4小时,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日温差大,平均14℃,年降水量甚低,平均为203毫米,平均年蒸发量高达2050毫米,为年平均降水量的10倍,干燥度在3.5左右。境内风能、矿产资源丰富,煤、矿石等矿藏储量大;土地资源充足,可开发利用土地近100万亩;扬黄灌溉优势明显,土壤透气性好,盛产小麦、玉米、葡萄、枸杞、中药材及其他经济作物;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宁夏三大名山之一,素有“旱海明珠”之称,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物种。
(二)城市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一座城市营销的重要保证。红寺堡的城市旅游资源主要包括:1.宁夏移民博物馆:全国第二大移民博物馆,宁夏第二大博物馆,也是红寺堡区的一个重要标志型建筑,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探索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成功标志,将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红寺堡扬黄灌溉工程:扬水灌溉面积最大,控灌面积达到50万亩,工程蔚为壮观。3.红寺堡移民旧址:作为一道独特的历史景观,蕴藏着极大的原始村庄古文化内在元素和“荒凉”卖点,是宁夏开发旅游和拍摄影视作品极为难得的人文景区。4.罗山:位于红寺堡区东南,距红寺堡城区约40公里,是宁夏三大名山之一,居宁夏中部最高峰。山上有始建于宋代的云青寺,香火旺盛,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罗山是宁夏三大天然林区之一、素有“瀚海明珠”“荒漠翡翠”之美誉。2002年7月,罗山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资源275种,野生动物资源114种,其中有金雕、豹猫和猞猁等22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罗山最高峰海拔2624米。“罗山叠翠”是与“贺兰晴雪”“梵刹钟声”齐名的宁夏八景之一,是宁夏不可多得的登高观光旅游佳地。5.红寺堡现代生态节水农业观光园:全国最大的酿酒葡萄基地、宁夏中部干旱带最大的生态节水示范区。目前,红寺堡已发展酿酒葡萄12万亩,形成万亩基地5个;以红枣为主的经果林达到3万亩;设施农业累计达到6万亩,形成万亩园区3个。现代生态节水农业具备观光、休闲、旅游功能,还可以参观宁夏科冕实业有限公司葡萄榨汁生产线。6. 红寺堡风力发电场:走近红寺堡,遥遥相望就会看到绵延的山顶上竖立着近百台风力发电机,宛似一个个硕大的风车,雪白的塔杆支撑着三片流线形的叶片,十分美丽,成为了红寺堡区一道亮丽的风景。7.红寺堡5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宁夏发电集团继红寺堡1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建成投产后的又一清洁能源发电项目,该项目位于红寺堡城北,滚新高速公路两侧,项目总投资10亿元,占地面积300公顷,装机容量50兆瓦。
三、红堡区移民人口分析
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的西海固地区山大沟深、十年九旱,边远贫瘠。而这个地区的固原市,辖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一区四县62个乡(镇)891个行政村,其中重点贫困村661个。境内海拔1248米~2942米之间,地形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土石山区为主;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300毫米~619 毫米,蒸发量1250毫米~2000 毫米。生态脆弱、环境承载能力弱、自然灾害频繁,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迫切需要实施生态移民,改善这些地区的农牧民生活。实际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宁夏先后组织实施了吊庄移民、“1236工程”移民、异地扶贫搬迁移民,让数十万贫困群众走出大山。红寺堡区的建设正式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通过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改变移民居住生息的自然环境,实现人口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红寺堡开发区移民数量增加迅速,2011年红寺堡区人口总量已达到168707人。如表1-4所示,其中城镇人口为43847人,农村人口为124860人,城镇化率为25.99%。在红寺堡区移民人口中,回族人口占到57%。
表1-4 红寺堡区人口主要数据
红寺堡区属扶贫移民开发区,群众底子薄,增收渠道相对单一。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区平均水平的74.9%。
表1-5 红寺堡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一览表
按照新的扶贫标准计算,红寺堡区仍有贫困人口10.7万人,占总人口的52%,另有各类残疾人口1.46万人,扶贫开发的任务十分艰巨。
四、红寺堡经济发展状况数据分析
近5年来,红寺堡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据统计,2005~2010年,红寺堡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分别增长1.38倍和1.95倍,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63倍和1.1倍。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49.8∶17.1∶33.1调整为41.6∶27.2∶31.2,城镇化率由13%提高到19.7%。结合2011年的统计数据,我们从以下几个指标进行分析:
图1-5 红寺堡区经济总量与固定资产投资
图1-6 红寺堡区财政收入与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
从以上图表我们可以看出,近5年来,红寺堡经济总量保持快速增长。201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8.74亿元,可比增长10.6%。第二产业比重逐年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消费市场稳中趋旺,各项社会事业和谐、健康发展,全区经济总体呈现持续稳定发展态势,为红寺堡区城市建设和城市营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节 红寺堡区与毗邻市县比较分析
城市定位就是基于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塑造差异化的城市品牌和城市形象,从而使其能在人们心目中占有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位置的战略行动。城市定位促进城市竞争优势,这已经被国外许多城市营销实践所证明,如会议展览城市德国汉诺威、印刷机械和大学城德国海德堡、港口城荷兰鹿特丹、服装名城意大利米兰、钟表之城瑞士洛桑和国际硅谷之源美国此域是哥斯达黎加的城市,疑为圣迭戈或圣尤拉之县等,无一不是以独到的城市竞争优势而屹立于世。同样,良好的城市形象对于吸引城市旅游者、投资者、创业者和城市居民都具有显著的作用。
一、红寺堡区与毗邻市县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
根据红寺堡区的区域位置,我们选择盐池县、同心县、海原县、青铜峡市、灵武市、中宁县作为比较对象,利用2010年统计数据,来分析红寺堡区与周边毗邻市县相比所处的位置。
(一)红寺堡区经济总量在周边毗邻市县中处于较低水平
图1-7 红寺堡毗邻地区经济总量
(二)红寺堡区的地区财政收入与周边毗邻市县相比处于较高水平
图1-8 红寺堡毗邻地区财政收入
(三)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与周边毗邻市县相比处于最低水平
图1-9 红寺堡毗邻地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四)地区工业总产值与周边市县相比处于较低水平
图1-10 红寺堡区毗邻地区工业总产值
通过以上四个指标的比较,红寺堡区作为一个建区10多年的新型移民城市,近10余年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与周边毗邻的五个市县相比较,经济发展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但是红寺堡区的发展还有较好的后发优势可以利用,这成为城市发展重要的力量。
二、红寺堡区投资环境分析
2010年,红寺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20.2亿元,但与周边县市相比,红寺堡区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只比海原县略高,总体上还处于较低的投资水平。
图1-11 红寺堡毗邻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课题组走访了位于红寺堡区内的企业、工商个体户,我们认为,对于投资企业来说,选择投资区域主要包括交通、区位、环境、配套等要素。访谈中大多数被访人看好红寺堡区的主要因素是交通好,离银川近,地价便宜,未来发展环境好。但与相关周边市县比较,投资企业看好的因素、优势并不明显。总结被访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访谈内容,不选择红寺堡区投资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城市资源较少,工业基本条件(如缺水)成为制约投资的主要瓶颈。
2.投资领域没有亮点,他们认为红寺堡区发展进度还不够快。
3.已在其他区域投资(已经定在银川市、吴忠市、考虑青铜峡、灵武市、中宁县等配套设施较好的县市)。
4.红寺堡区市场原因(经济实力不强、消费能力低、人流量不足)。
5.城市宣传不够(不了解红寺堡区、没有提高知名度)。
三、红寺堡旅游环境的比较分析
休闲旅游者最关注的还是天然的资源(自然环境、空气质量、气候适宜度),是否知名景区排在其次。而红寺堡区具有良好的生态条件,符合休闲旅游者选择的资源条件。我们以红寺堡周边市县的十二五规划资料为基础,对各县市旅游资源作简单比较:
盐池县。盐池县的主要旅游资源主要包括红色经典革命教育、绿色草原休闲娱乐、古代长城观光寻古“三大旅游资源”,现有长城遗址公园、花马湖、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花马寺国家森林公园、革命烈士纪念园等旅游景区。实现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7000万元,AAAA级景区达到1家以上,AAA级景区达到3家以上。
优势:休闲设施聚集,交通通达性好(公交),有一定知名度。
劣势:无著名历史景点和文化遗产,休闲娱乐项目单一。
同心县。同心县旅游资源主要有:以同心清真大寺、红军西征纪念园、预旺古城为重点的“红色旅游”线;以洪岗子拱北、清真大寺、回乡人家为重点的民俗风情旅游线;以惠安新村、下马关生态移民新村、古长城、康济寺塔等为重点的生态·人文历史旅游线。
优势:旅游发展有一定的资源,知名度较高,交通基础设施较好。
劣势:旅游产品比较单一。
青铜峡市。青铜峡市着力打造黄河金岸的精华旅游景区品牌。目前主要包括青铜古镇、108塔、十里长峡、金沙湾、牛首山等知名景区。正在着力打造“水工奇观、百塔排峦、黄河古峡、长峡古道、黄河圣坛、生态金沙、黄河牧歌、河洲仙岛、百鸟朝凤、牛首佛光”十大旅游产品,进一步提升黄河大峡谷旅游区品位和档次,争取进入国家AAAAA级旅游区行列。同时,青铜峡市积极发展休闲生态旅游。依托滨河大道,突出中心市区旅游地位,建设黄河楼、黄河文化园、黄河游乐园、体育中心等文化娱乐休闲区,提升青铜峡旅游的知名度。
优势:旅游发展有一定的资源,知名度较高,交通基础设施较好。
劣势:旅游产品比较单一。
海原县。目前海原县主要旅游资源有天都山石窟、南华山生态旅游公园、民族古镇。其中,海原县打造的精品旅游线路包括:中卫寺口子—天都山石窟—菜园文化遗存—南华山生态公园(灵光寺)—农家乐(海城镇)—九彩坪拱北—须弥山石窟;海城镇—盐池古城—盐池地震遗址—菜园文化遗存—九彩坪拱北;海城镇—五桥沟—灵光寺—西安州古城—哨马营古柳—古墩子—天都山石窟;盐池—同心—关桥—祁家堡子—将台堡—六盘山。
优势:有一定的宗教旅游资源。
劣势:旅游资源比较单一。
中宁县。围绕中国枸杞之乡的城市品牌,中宁县主要打造枸杞文化、红色革命、历史遗迹三大旅游品牌。开发黄河金岸旅游景观长廊,建设黄河金岸旅游产业带,加快大佛寺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建设黄河诗词碑林、石刻艺术长廊和宁夏和平谈判群雕,建成一批黄河金岸农家乐、渔家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辟中国枸杞博物园—石空大佛寺—中卫沙坡头、黄河文化城—鸣沙永寿塔—青铜峡大峡谷、中宁—长山头天湖—洪岗子、枸杞—红枣—硒砂瓜生态观光园精品旅游线路,主动加强与宁蒙陕甘毗邻地区的旅游协作与开发,开辟跨区域旅游线路。加强旅游软环境建设,着力打造黄河文化和中宁文化品牌,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
优势:中国枸杞之乡的城市品牌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
劣势:旅游资源比较单一。
从自然旅游资源来说,红寺堡区拥有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是资源的独特性和知名度还比较低,区内没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等,在自然旅游资源占有上,没有优势。从人文旅游资源上说,红寺堡的传统文化旅游资源如红寺堡移民旧址、云青寺可以作为一道独特的历史景观,有一定的旅游开发价值,但是缺乏知名度。红寺堡的风能、太阳能、扬黄灌溉工程、宁夏移民博物馆、现代生态节水农业观光园等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资源具有较大的可开发价值。通过对相关市县旅游资源规划的解读,红寺堡区旅游环境有如下特点:上风上水,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与银川主城区近,但是,综合经济实力不强,缺乏旅游资源(主题公园等),交通通达性差(公交)。因此,红寺堡区的旅游市场首先要充分挖掘自然资源优势,比如生态农业优势,旅游结合农业观光开发。其次,对移民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第三,注重旅游载体建设,立足于本区的风能、光伏产业等新能源优势;第四,注重旅游附加值的提升,休闲旅游与康疗、健康、体育结合。
对红寺堡旅游环境的调查分析:
根据我们对红寺堡区的政府官员、市民、个体工商户、部分外来人员的调查,调查者对红寺堡旅游资源的评价可以由以下图表反映出来:
首先,被调查者对红寺堡区的市容评价为一般的占56.8%,对交通状况的评价回答一般的占56%。
图1-12 调查人群对红寺堡市容状况的评价
图1-13 调查人群对红寺堡交通状况的评价
其次,调查者认为红寺堡的标志性的景观首选移民新村,占37.6%,次选罗山,占32.8%。在回答红寺堡最独特的资源的问题时,被调查者认为移民文化是红寺堡最独特的资源,占回答人数的44.8%。
图1-14 调查人群对红寺堡的标志性景观的认识
图1-15 调查人群对红寺堡最独特资源的认识
第三,被调查者对红寺堡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评价认为,与周边市县相比,红寺堡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一般,分别占到51%和66.4%。
图1-16 调查人群对红寺堡美誉度评价
图1-17 调查人群对红寺堡知名度的评价
综上所述,红寺堡的旅游资源和周边市县相比,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但是发展较晚,在知名度和美誉度方面还比较低,但是在休闲旅游迅猛发展的今天,只要通过对旅游资源特色的打造和营销,发展红寺堡区的休闲生态旅游是可行的。
四、红寺堡区与毗邻市县的产业发展特点的比较分析
(一)红寺堡与毗邻市县三次产业结构的比较
表1-6 红寺堡与毗邻市县三次产业结构的比较(2010年)
从上表来看,红寺堡区与周边毗邻市县相比,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产业比重过轻,直接反映出红寺堡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特点。我们还可以从调查问卷中证实这个问题,125位被访者认为,红寺堡城市发展存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认为产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人数比例最高。
图1-18 调查人群对红寺堡突出的城市问题的认识
(二)红寺堡区毗邻市县产业导向分析
从各市县产业规划和发展目标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青铜峡市、中宁县依托较好的产业基础,发展电力能源,冶金化工产业、新材料、光伏材料等产业,具有特色优势,在发展休闲旅游上都有比较好的条件。
2.盐池县、中宁县依托较好的生态环境,延续已有的特色产业。盐池县培育壮大以滩羊、甘草、小杂粮为主的特色农业,中宁县壮大枸杞种植加工产业。
3.现代特色农业如葡萄、枸杞的发展需要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不仅仅是自身产业发展,还关系到现代观光旅游的发展,关键看哪个市县能够在产业规划和吸引外资方面领先,将有机会在产业上领先。
红寺堡区与周边市县的产业结构有雷同的地方,如高效节水农业的发展、光伏、风能产业。但是由于这些产业已经具有一定的优势,在今后持续发展中还是能保持一定的优势地位的。
表1-7 红寺堡毗邻地区产业导向
资料来源:相关市县的十二五规划。
第四节 红寺堡区城市定位与城市形象的公众认知与评价
一、对红寺堡区原有城市定位的分析和检讨
在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营销中,城市定位关系到一座城市未来的走向和传播导向,将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我们从红寺堡区获得的相关材料发现,近年来,红寺堡对城市如何定位、城市形象设计都比较重视,在政府工作报告、《红寺堡开发区城市总体规划》《宁夏六盘山片区红寺堡区扶贫攻坚与区域发展规划》《红寺堡区十二五规划》等文件中都有相应的阐述,但是,在不同的文件中,表述却各有不同。如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表述是:红寺堡区的城市性质为“宁夏中部干旱带上新兴的移民文化城市,是以发展农业经济为主导,商贸服务业为辅的生态园林新城”。城市职能是“以行政办公、生活居住、商贸、旅游服务、工业生产为主体,以现代物流、公共服务等为辅助。其将发展成为宁夏中部干旱带上重要的生态农业旅游基地、商贸中心和新能源产业基地。荒漠绿洲中新兴的生态园林城市、移民文化城市”。《红寺堡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是:打造绿色红寺堡、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中部干旱带宜居住、宜创业区、生态园林移民新城。《扶贫攻坚与区域发展规划》中的表述是:全国慈善产业发展试验区、全国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移民示范区、新欧亚大陆桥重要的物流中转中心、宁夏六盘山片区融入沿黄经济区的先行区、宁夏连南接北特色生态文化旅游长廊。
在红寺堡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是按自然环境和功能性质形成“一圈一心五区”的规划结构。
图1-19 红寺堡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及旅游产业规划图
我们认为,红寺堡原有的定位与规划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定位不清。红寺堡区是以移民立市,移民一直是红寺堡区的重要任务,在目前移民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城市如何发展,应该基于什么定位,从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是自治区政府、吴忠市政府还是红寺堡区对此都有各自的判断,这就使城市的定位一直处于模糊状态,这是红寺堡区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2.体系不清。以沿黄经济区为背景的红寺堡到底如何发挥在其中的作用?红寺堡区与沿黄经济区的城市体系是一个什么关系,都是目前城市定位过程中要考虑的问题。沿黄经济区的城市战略定位是“黄河金岸”“塞上明珠”,红寺堡的城市定位必然是“黄河金岸”“塞上明珠”的城市群的功能组团之一。而这在原有定位与规划当中完全没有体现,现在必须把红寺堡的定位与规划纳入到“沿黄经济区”的城市体系当中去。
3.核心不明。红寺堡原有的城市核心是什么?产业的核心是什么?原有规划以什么为中心?移民的概念能否支撑起未来城市的发展,城市能否寻找到新的增长点以带动和支撑一个区的发展?这都是未来城市发展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4.城市定位的表述不统一。红寺堡原来以移民安置进行规划定位,但是在新的经济增长背景下,城市如何定位,从自治区角度对红寺堡区的定位认知到吴忠市的定位认知,再到红寺堡区各个部门对整个区域的定位都可能不同,能否找到一个较为一致的为大家共同接受的城市定位表述是城市发展的关键。
由此,我们认为,红寺堡的未来城市定位应注意的三大关键要素:
第一,战略定位亟待明晰。没有个性鲜明的战略定位,区域经济就缺乏可持续释放的价值,目前红寺堡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在沿黄经济区中,红寺堡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是亟须回答的问题。
第二,区域价值亟待挖掘。红寺堡是沿黄经济区中难得的一块未开发地区,但是长期以来红寺堡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区域价值,区域开发凌乱、产业发展单一,可持续发展乏力,区域价值远远落后于与其相邻的青铜峡市、中宁县。
第三,运营模式亟待改变。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先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不能永远以政府为主导,政府不可能为红寺堡的发展作持续性的资金投入,同时,由于政府长期的单一主导开发,招商零散,开发无序,没有形成很好的投入产出机制,政府收益与投入不成比例。红寺堡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市场化理念,转换经营模式。
二、红寺堡区域形象认知及传播方式调查分析
调查组通过对红寺堡区的城市居民、政府官员、相关企业人员和个体工商户进行了调查,较为全面地了解了居民对红寺堡区的城市形象的认知,得出的调查结论如下:
调查发现,红寺堡区居民对红寺堡区的居住环境评价较好,评价一般和较好的占总人数的80%;居民回答生活在红寺堡是否幸福的问题上,回答幸福的占39%,回答比较幸福的占58%。
在访谈中受访者对红寺堡区的房屋的性价比、居住环境、生态环境改善方面评价较高,尤其是将近59.2%的被访者认为红寺堡之所以好主要是因为发展潜力,同时交通和视野开阔,空气好,选择的也比较多,这一点必须引起重视。在回答是否幸福的问题上,大多数人(89%)感觉生活在红寺堡比较幸福。但对交通、教育配套、商业配套方面的评价不高。由此可见,红寺堡区在生态居住环境上有一定优势,但在交通和配套(商业、教育等)有一定欠缺。
图1-20 调查人群对红寺堡居住环境的评价
图1-21 调查人群对红寺堡评价好的原因
图1-22 调查人群在红寺堡是否幸福
(二)被调查人员对红寺堡政府和居民形象的认知
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对红寺堡区政府的评价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40.8%,回答一般的占44.8%,说明政府在服务方面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被调查人群在对红寺堡市民的评价上给予了较多的正面评价, 认为市民形象可以用“勤劳能干”(40.8%)、“热情好客”(39.6%)、“开放创新”(13.8%)来形容,而选择“因循守旧”“冷漠排外”“慵懒散漫”的只有7.2%。(如下图)
图1-23 被调查人群对红寺堡区政府工作满意度
图1-24 被调查人群对红寺堡市民形象的评价
(三)居民对红寺堡区域形象的认知方面
图1-25 调查人群对红寺堡的城市定位的评价
图1-26 被调查人群对红寺堡区域形象的认识
总体上,被调查人群对红寺堡城市定位的认知是清晰的,达到67%,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红寺堡的区域形象应定位为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开发区(67%),选择其他定位的比例都较低。
图1-27 被调查人群对红寺堡的标志性景观的认识
图1-28 调查人群对红寺堡建筑模式的建议
在对红寺堡的标志性景观的认识上,有30%的被访者认为罗山是红寺堡的标志性景观,35%的被访者认为,移民新村是标志性景观,可见,在被访者的心目中,移民开发区已经作为较为固定的模式成为居民印象深刻的区域形象。在回答对红寺堡的建筑模式有何建议的问题上,没有较为统一的意见,这反映在快速发展的城市里,对于城市如何发展,意见还难以统一。
(四)居民了解红寺堡区的传播方式的认知
红寺堡在宁夏区内已经有了较高的知名度,主要是长期以来处于政府主导的中心工作,主流媒体纷纷报道,区政府也借助各种宣传媒介来推介红寺堡,当前居民主要从电视来获知相关信息,网络等方式还不普遍,调查数据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60.8%的受访人群是通过电视了解红寺堡相关信息,20.8%的受访人群通过网络。如下图所示:
图1-29 最适合红寺堡城市形象推介的方式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红寺堡无权选择平庸,必须承担更伟大的使命。为此,红寺堡必须实现“四大提升”:
战略定位的提升。即全面提升城区的总体定位与能级,从沿黄经济区背景来给红寺堡定位,实现战略定位的提升。
产业功能的提升。充实产业内容,突破现有的单一产业功能,与红寺堡的葡萄产业、新能源产业、农业旅游观光产业升级相联系,实现战略性的产业导入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开发模式的提升。加强市场化手段,以政府主导变为政府引导,以城市营销的理念,整体包装、推广,再造红寺堡的品牌,扩大红寺堡在全国和世界的知名度,让世人聚焦红寺堡。
传播方式的提升。突破已有的依靠政府官员访问创造新闻的宣传方式,逐步通过主动定位,有意识地进行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政府扶持典型进行宣传,实现城市传播方式的提升。
第五节 红寺堡区战略定位设计
一、城市定位的理论准备
城市定位,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要从城市的地理区位、历史文脉、名胜古迹、革命传统、资源禀赋、交通状况、产业结构以及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建筑风格等诸多方面去发掘培育,这样才能培育出城市个性。那么,城市定位一般从哪些方面展开呢?我们认为,城市定位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城市空间定位
城市作为区域的节点和纽带,承担着对相关地理空间的辐射。城市空间是指在城市地域范围内,一切城市要素(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的分布及其相互作用,并随时间动态发展的系统。城市空间的外向扩展,是指城市向周围地区蔓延或依附于城市本体成块状向外形成环状或块状城市地区。城市空间扩展的过程实际也是城市生长的过程,因此,城市空间的定位关系到城市发展的地理区位、发展规模、资源禀赋等多方面。城市空间定位也成为城市发展的基础。
1.城市地理区位定位。自然地理是城市定位形成的基础和源泉,对城市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一个城市在气候、地质、地形、地貌、水系、区位等自然资源上总会积累出一定的优势,依托城市特有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所塑造的一种城市定位称为城市地理区位定位。比如山地城市、海滨城市、沿江城市、高原城市、内陆城市、水乡城市、北极城市等,比如宜宾处于岷江与长江的交汇处,这是宜宾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于是将城市定位为“万里长江第一城”;宁夏依托七十二连湖,定位为“塞上湖城”,都是走的这条路子。
2.城市中心定位。每个城市都是一个区域的中心,规模巨大的城市有一个或多个城市副中心。而规模较小的城市只有单一中心,没有明显的功能分区。城市根据在现有城市发展空间格局中的城市规模以及在区域中的中心位置,作出的城市定位成为城市。
3.城市资源禀赋定位。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矿产、旅游等自然资源在城市发展中也可以作为城市发展的定位。比如贵州的贵阳有60%的森林覆盖率,定位为“森林之城”;厦门依托港口定位为“现代化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无锡依托太湖定位为“特大型生态滨湖山水城市”;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定位为“水上之城”等。
(二)城市文化与精神定位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族等人文状况,是城市个性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应当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识别系统提出来,即人文识别。人文识别是一个城市最持久、最具资源潜力和最有文化人类学意义的识别系统。”城市文化是城市历史发展的积淀,折射出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行为、理念和特色。建构在城市文化基础上的城市精神是城市发展的支柱,是城市形象核心内涵,是城市凝聚力的灵魂。因此,基于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塑造的城市定位可分为三类:
1.基于历史文化的城市定位。城市的发展就是城市历史文化的发展。在城市历史中积淀了大量的历史名人、历史事件、历史遗迹,依托历史文化可以使城市定位独树一帜。如山东的滨州和湖南湘潭依托历史名人定位为“兵圣之都”“伟人故里”;南昌依托八一起义的军事事件定位为“现代军都”;山西平遥反映的是一种原生态的历史建筑文化,因而定位为“古城”,这些都是代表性的例子。
2.基于人文传统的城市定位。城市文化定位就是通过深入研究城市历史、文化和人文传统形成的其他城市难以代替的文化风格和人文传统。如广州向来以“花城、商都、岭南文化”而闻名天下,基于此广州获得了“花城”的文化称号,也成为广州对外宣传的一张响亮的名片;青岛定位为“帆船之都”体现了其人文传统;澳门定位为博彩旅游城市与其历史传统相符;湖北孝感基于历史文化传统打造“中华孝文化名城”等,都体现出基于人文传统的定位思路。
3.基于城市精神的定位。城市精神反映出城市公众的总体思想面貌,体现了城市的基本价值理念。城市精神对于培育城市个性、塑造城市形象、创造城市文化资本、提高城市竞争力、凸显城市的差异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南京有众多形象,如江苏省省会、江南文化名城、长江中下游中心城市之一,更有中山陵、玄武湖、夫子庙等历史文化名胜,认为“博爱”是城市的灵魂和精神,因此定位为“博爱之都”;巴黎的“浪漫之都、时尚之都”的定位非常鲜明地体现了城市精神。
(三)城市产业定位
一个城市总是要依托一些产业才能得以发展,这是城市参与区域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前提。依托城市产业定位就是根据城市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来进行定位的一种模式,尤其是一些城市某种特色产业广为外界所知的时候,这也成为城市的特色标志,一般有钻石之城、软件之城、金融中心、钟表之都、陶瓷之城等定位。如意大利的米兰定位为服装名城,美国的好莱坞定位为国际影城,鄂尔多斯定位为羊绒城,义乌定位为国际商贸名城等。这些城市都以自己鲜明的产业特色在世界城市舞台上确立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位置。
城市属性定位是建立在城市功能的基础上对城市各方面属性的定位。包括:城市性质、城市规模等属性的定位。如山东曲阜定位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就属于对城市性质的定位(也具有功能定位的性质特点)。巴塞罗那将自己定位为西班牙第二大城市、地中海第二大港则是对城市规模的定位。
在城市定位中,空间定位、产业定位是基础,城市功能与属性定位是核心,文化与精神定位才是城市定位的灵魂。
二、红寺堡区的总体定位
城市定位是确立城市竞争力的前提条件,在城市定位中首先要从战略的视角来看待,对一座城市来说首先要跳出城市的圈子,从更大的区域范围分析城市的产业、区位、文化、功能,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完整结论。每个城市的发展都存在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两个方面。只有认清城市的优势,才能做到扬长避短,达到准确定位的目的,才能准确找到城市竞争力的源泉。在新的战略态势下,红寺堡区的战略思路:第一,抢占沿黄经济区即将迎来区域性国际化时代和全球低碳经济的制高点;第二,勇当宁夏全区生态移民的示范区。由此,我们将红寺堡区的总体定位为:
红寺堡:全国最大的沿黄生态移民示范区。
红寺堡区总体定位的内涵和形象诉求是:展示和提升21世纪红寺堡区新形象的城市名片。突出全国最大沿黄生态移民示范区的战略地位。突出红寺堡的生态产业的特点。树立“为移民服务”的城市建设理念,建设移民新城。沿黄经济区生态产业和慈善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引擎。
城市性质的定位:宁夏中部干旱带上新兴的移民文化城市,是以发展农业经济为主导,商贸服务业为辅的生态园林新城。
城市特色的定位:荒漠绿洲中新兴的“生态园林城市、移民文化城市”。
三、红寺堡区的城市空间定位
从城市空间角度来看红寺堡的城市定位,我们认为应关注三个方面:
一是红寺堡区在沿黄经济区的空间定位。如前所述,宁夏沿黄经济区的建设为红寺堡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红寺堡区虽然不属于宁夏沿黄经济区的统计体系,红寺堡区不处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轴线上,其发展存在先天不足。但是,红寺堡区位于未来规划沿黄经济区部分的“一极”,即银川—吴忠都市圈增长极,范围包括以银川为核心的一小时都市圈。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红寺堡区与沿黄经济区的发展荣辱与共。
因此,红寺堡区在沿黄经济区的空间定位重在建立红寺堡区与黄河的关系,我们认为,红寺堡区应突出全国最大沿黄生态移民示范区的战略地位,将沿黄生态移民示范区与沿黄经济区联系起来,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重要的政策空间和区域发展空间。
二是红寺堡区在吴忠市的空间定位。从宁夏沿黄经济区视角看,红寺堡区的城市空间发展与吴忠市的城市圈是分不开的。作为宁夏沿黄经济区的重要的次中心城市,吴忠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从地理区位来说,吴忠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东邻陕西定边县、甘肃环县,西北和东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鄂托克前旗接壤,西与中宁县毗邻,北连永宁、灵武两县市,南接海原、原州两县区。吴忠市土地总面积1112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96%。辖2区(利通区、红寺堡开发区)1市(青铜峡市,县级)2县(盐池县、同心县),吴忠市地形东西长而南北窄。东西最宽处297千米,南北最长处200千米,地势南高北低,北为银川平原,南为中卫平原和丘陵山地。川区平均海拔1100米,山区1300米~1900米。全市地貌分为黄土高原、鄂尔多斯台地、黄河卫积平原和山地。属于宁夏沿黄经济区的区县包括利通区、青铜峡市,汇聚了吴忠市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具有较为雄厚的发展实力。积极地向吴忠城市圈靠拢,并建立起紧密的政治与经济联系,是红寺堡经济发展关键。因此,从空间定位来看,红寺堡区应定位为吴忠市重要的城市功能组团,这是带动区域发展的保证。
三是红寺堡城市空间布局。依托太中银铁路、盐中高速公路等交通要道,加强与银川、西安、兰州等中心城市和沿黄经济区、陕甘宁、能源化工金三角地区等经济区的联系,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人口集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构建“一带两城五园区”经济带格局,形成互通性好、发展动力强、城镇功能完善的主体空间结构。
由此我们认为红寺堡的空间定位应该是:沿黄生态移民新城。
四、红寺堡区的城市文化与精神定位
为移民服务是红寺堡区发展的重要理念,红寺堡的城市文化和精神定位必须研究和深入挖掘“红寺堡精神”,并以此作为传播红寺堡形象和城市传播重要的营销点。
综合调查资料和访谈资料,我们认为红寺堡精神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坚定信念。牢固树立信念是战斗力,信念是精神支撑的理念,强化宣传动员,引导干部群众克服畏难情绪,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解放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众志成城。按照中央和自治区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号召广大干部群众心往一起想,力往一处使,一张蓝图干到底,奋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表1-8 红寺堡一带两城五园区的空间结构
图1-31 红寺堡的产业规划
3.自强不息。大力宣传和巩固提升“宁可苦自己,绝不误移民”的红寺堡精神内涵,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刚强的毅力,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开展二次创业,为实现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
“红寺堡精神”应成为未来红寺堡区的城市文化与精神定位。
五、红寺堡区的城市产业定位
红寺堡区的独特条件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其发展诉求,从目前红寺堡区的城市性质来看,首先,打造低碳产业、生态产业是本区域最鲜明的发展特色。应该将本区域放在对接中东阿拉伯国家地区产业去考虑,创新模式,打造新示范,成为宁夏面向中东阿拉伯国家的低碳产业和生态产业重要示范区。
其次,打造生态休闲城。红寺堡生态城项目完全有条件成为沿黄经济区的城市名片,通过高起点、大手笔的策划、规划、建设,推动沿黄经济区城市战略转型和升级,保证生态、文化、城市的和谐发展,避免传统城市化和工业化,重塑城市价值,彰显城市雄心。通过发展低碳生态产业园区,从贯彻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理念和生态工业学原理出发,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通过产业优化、技术创新、管理升级等措施,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能源结构。根据园区特点从低碳产业、低碳生产、低碳产品、低碳生活等方面着手,利用本区光伏产业、风电产业的新能源产业基础,通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园区和工业集聚区减少碳排的有效途径。
第三,生态居住板块。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市的沙漠上,最新规划了世界上第一座全部使用太阳能的概念生态城,对红寺堡具有较强的参考作用。以发展农业观光产业、生态产业为产业发展方向,汇聚红寺堡新兴城市功能,大力吸纳移民人口,致力于打造新能源社区,增加城市人口,贯彻区域中心城市战略。着重于生态型宜居社区的营造,以生态为本,引进先进技术,致力于打造宜居新城。
第四,发展慈善产业,依托“黄河善谷”的号召力和弘德工业园区的承载力,突出慈善立园,以善引资的功能,重点发展适宜于残疾人就业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工贸易型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让慈善产业成为红寺堡区扶贫攻坚的有生力量。
第五,发展特色农业。按照“节水、高效、避灾”的方向,形成以酿酒葡萄、设施农业、肉牛养殖、红枣为主体的优势特色农业生产格局。
六、红寺堡区的城市功能与属性定位
一个城市功能与属性的定位与城市的区域位置、目标市场等有密切关系,就目前红寺堡区的区域位置,其主要的城市功能是为移民服务,但是在沿黄经济区迅速发展的今天,红寺堡区肩负着移民安置、脱贫、致富的重任,单纯在原有的思路上来发展城市,凭借红寺堡的资源和工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条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可能任重道远。因此,站在新的城市发展起点上来定位城市功能对红寺堡的战略发展十分重要。
我们认为,红寺堡的城市功能与属性定位是:生态移民新城、黄河善谷先行区。
其中“生态移民新城”可以从生态、低碳角度来定义红寺堡,如宁夏区内颇具影响的低碳生态城市生活体验中心和西北地区生态为本的宜居新城。其中,生态休闲及文化体验应紧密结合,以生态为本,休闲体验为功能,文化体验为灵魂,将文化价值最大化,重塑红寺堡核心竞争力,成为宁夏沿黄城市带的共享平台。
“黄河善谷”是宁夏在全国首创的将“慈善”与“产业”结合的慈善扶贫新战略。“黄河善谷先行区”是目前红寺堡区承接宁夏“黄河善谷”的战略思路,成为宁夏“黄河善谷”战略确定的核心区和先行先试区。
弘德慈善产业园区是红寺堡“黄河善谷”战略的集中实施地。通过制定特殊政策,在黄河两岸形成慈善盆地,将传统的救助型、输血型慈善事业提升为现代的产业型、造血型慈善工业,打造出一个政策洼地、道德高地,吸引全国的慈善家和企业家到“善谷”兴业行善。在全国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带动的扶贫新路。我们认为,从城市功能和属性定位角度,将红寺堡定位为“黄河善谷先行区”,是赋予城市一个新的功能——慈善功能,从宁夏全区的战略高度借助相关政策,先行先试,对推动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六节 红寺堡区域形象传播策略
区域形象的建立不仅需要城市自我定位和战略思路的统一,也需要通过媒体持续的传播,才能在城市顾客心目中产生差异化的城市形象,促进城市的发展。
一、红寺堡区域形象传播的核心
红寺堡区要建设“全国最大的沿黄生态移民示范区”的城市形象,应重点传播以下几个方面:
1.开创宁夏低碳生态城的示范区建设。通过红寺堡区生态城的打造,开创了宁夏低碳生态城的示范,全面对接宁夏沿黄经济区战略,成为低碳生态的集中展示区。
2.开创慈善产业发展的红寺堡模式。通过红寺堡区生态城的投资建设,助推红寺堡打造黄河善谷先行区的战略。以低碳和生态产业的增量全面带动和激活红寺堡慈善产业发展,全面提升慈善产业档次和形态。开创慈善产业的红寺堡模式。
3.提升红寺堡在宁夏的城市能级。通过沿黄低碳生态移民示范区的建设,使红寺堡区成为沿黄经济区独特的生态城建设形象展示区、移民文化形象展示区、生态产业示范区、太阳能、风能应用城市形象展示区、综合城市功能服务中心等,提升红寺堡区在全区的城市等级。
4.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带动红寺堡区域土地价值提升增值,成为低碳生态产业招商引资带动龙头。红寺堡生态城的建设能形成商务政务、商业金融、教育科技、商贸物流、医疗健康、文化艺术、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养老养生等产业,带动移民人口导入和外部投资、旅游顾客的进入,提供就业岗位。
二、整合红寺堡区域形象定位
红寺堡区的城市发展必须建立在一个统一的城市定位基础上,只有整合红寺堡区域形象的定位,才能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为此,我们借鉴企业CI系统对红寺堡区的区域形象进行整合,主要从文化识别(CI)、功能识别(FI)、市场识别(MI)三方面来设计:
1. 文化识别(Culture Identity):文化是精神实质的客观表现,城市的聚集作用推动文化在城市中的进一步集聚和发展,文化的聚集又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中心作用。一个城市形象作为文化的体现,必须有地方性、民族性、历史性的特征,并与地方自然环境相协调才具有生命力。红寺堡区的文化识别应着重从移民文化、黄河文化、慈善文化、生态低碳文化视角来定义城市形象。
2.功能识别(Function Identity):城市形象的功能识别是以文化识别为基础的。红寺堡区的城市功能应从生态移民新城和黄河善谷先行区两个方面来识别。
3.市场识别(Market Identity):形象定位是在文化定位、功能定位的前提下找准目标市场,应分析红寺堡区面对的不同市场,包括移民、外来投资者、捐助者、政府官员、游客等不同的目标市场,城市的形象传播也应有所不同。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应在“红寺堡:全国最大的沿黄生态移民示范区”这个统一的城市形象定位的基础上分别设计针对不同目标市场的传播口号:包括区外宣传口号(主打宣传口号是什么;系列宣传口号是什么);区内宣传口号;国外宣传口号等。
三、探索红寺堡区域形象传播策略
根据整合传播的要求,在城市形象传播中,坚持“用同一种声音说话”,可以灵活运用多种传播策略。我们认为,在形象传播方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新闻发布与传播策略
新闻传播是城市形象传播的主要形式,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一是新闻传播提高了城市形象传播的力度。城市形象的传播、传媒参与后,以新闻的形式对城市形象进行系统化、持续性地传播,影响受众对城市形象的认知和了解。二是新闻传播有效提高了城市形象传播的影响力。新闻媒体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利用传媒进行新闻传播,有利于提高城市形象的影响力。三是利用新闻传播,可以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红寺堡的区域形象可以从召开新闻发布会来打开传播新局面:首先通过重塑形象,向社会全面展示红寺堡的新定位、新规划,“告诉你一个全新的红寺堡”。通过召开“红寺堡生态城新闻发布会”,展示红寺堡新定位、新规划,向政府、企业和公众等社会各界呈现一个全新的红寺堡。改变红寺堡原有定位不清、形象模糊的局面,强势推出“全国最大的沿黄生态移民示范区”“黄河善谷先行区”的新定位与新形象。
(二)城市广告策略
广告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也逐渐被各地政府在塑造城市形象过程中广泛应用。自昆明市推出“昆明天天是春天”的形象广告,首开城市形象广告的先河之后,国内城市纷纷加强城市形象网络传播,建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已经成为一种世界城市发展潮流。良好的城市形象所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不仅美化了城市,带给居民良好的生活感受,提高了居民对城市的满意度,而且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外资来到城市,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提升整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这对于红寺堡区域形象传播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三)事件传播
区域节会是典型的事件营销。我们认为红寺堡可以利用的事件营销包括:
1. 开展“构建和谐生活——宜居生态城奠基开工仪式暨低碳·生态·城市——红寺堡市国际城市发展论坛”,邀请自治区、吴忠市领导和各地嘉宾来到红寺堡,做一个盛大的红寺堡区生态城开工奠基仪式和招待酒会。红寺堡市政府作为主办单位,出面整合友好城市的代表和区级政府官员、城市规划、低碳生态产业等方面的专家教授,以“低碳、生态、城市”三个关键词为主题,举行一次盛大的政府高端论坛,最终获得政府和学界的高度关注。
2.利用中阿经贸论坛进行城市形象推广。中阿经贸论坛中展示项目沙盘,吸引人气。中阿经贸论坛是中国政府批准举办的大型对外交易会之一。自2010年创办以来连续成功举办了2届,已经从区域走向世界,成为中国全面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的窗口。中阿经贸论坛是宣传红寺堡区的重要契机,它是宁夏与西部地区有影响力的经贸论坛,同时具有国际性的辐射能力,是政商云集的场所。在会展期间要充分利用中阿经贸论坛的国际影响力和平台效应,向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展示红寺堡区生态城的综合价值,树立企业形象,扩大品牌效应,积极招商引资。
3.体育比赛传播。通过举办大型的体育比赛进行传播。如全区运动会是由宁夏体育总局和举办地地方政府联合承办的,涵盖宁夏全境的区级运动会。区运会影响力在宁夏域内非常大,多位区内领导届时都将出席;多家著名的体育厂商也会以赞助的形式参与其中;区运会在宁夏全区范围内群众关注度高,是一次在领导和群众中宣传红寺堡区域形象,扩大影响的重要机遇。
4.继续举办“宁夏红寺堡航空旅游节”,借助这一关注度较高的节庆活动推动城市形象传播。2011年9月,首届宁夏红寺堡航空旅游节在罗山脚下开幕,这是在我区首次举办的航空表演活动。从城市形象传播角度来看,该活动具有重要传播价值。
5.利用影视传媒传播城市形象。我们从红寺堡宣传部访谈了解到,目前红寺堡已经录制了一部宣传移民搬迁安置的电影《罗山脚下》,对于宣传“红寺堡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城市形象传播中,可以充分通过建设影视拍摄基地、投资拍摄相关影视剧达到宣传的目的。
(四)口碑策略
口碑策略就是从人际传播角度提出的。口碑传播具有成本低、可信度高、针对性强、信息到达率高的优势。红寺堡在区域形象传播过程中实施口碑策略首先要关注“意见领袖”,如知名企业家、政府官员、移民代表;还要关注旅游者、公司员工、导游、媒体记者等。如果利用得好,这些人就能起到“放大镜”“助推器”的效果;若处理不好,这些人就是“关键时候的否决者”。
(五)网络传播策略
地域偏远但网络不远,对于国内大多数的网民来说,红寺堡从交通和地理上是偏远的,但是如果借助于网络,将更加便捷地了解到红寺堡。目前,我们看到红寺堡区的主要网站窗口是红寺堡区的政府网站。但是利用网络进行城市形象的传播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为了进一步做好城市形象传播,需要红寺堡整合网络营销工具,进行全方位网络营销。首先,增强政府网站的服务能力,提升政府网站的传播的影响力;其次,在高认知度和忠诚度的大型门户网站投放城市广告,可以有效地对城市品牌及形象进行传播。第三,通过建立商业投资、旅游等相关网络社区,增加目标受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好地分享资源和信息,形成归属感。第四,利用微博等网络工具传播城市形象。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浦·科特勒著,梅汝和等译校.营销管理(第5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美〕菲利普·科特勒凯文·莱恩·凯勒著,梅清豪译.营销管理(第1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杨保军,王金云.中心城市营销.阳光出版社,2011.
[4]杨保军.竞争营销:分析策略执行.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5]杨保军.差距——市场导向的战略营销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6]刘彦平.城市营销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孙逊,杨剑龙.都市、帝国与先知.上海三联书店,2006.
[8]张忠国.城市成长管理的空间策略.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9]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0.4):推销,让中国城市沸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0]蒋涤非.城市形态活力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11]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12]〔美〕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
[13]红寺堡相关市县的十二五规划。
[14]相关市县的统计公报。
[15]红寺堡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