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彭阳(2004~201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章 生态彭阳建设篇(6)

水土流失,流域治理力度加大

围绕生态建设探索出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的立体生态治理模式,形成了“上保、中培、下开发”的南山流域生态经济开发治理模式,开创了小流域治理由生态治理向生态经济治理转型。“没有治理前,一年四季风沙不断,种在地里的粮食收成少,果树也结不出好果子来。”彭阳县城阳乡陈沟村村民杨万珍告诉记者。利用小流域治理的契机,杨万珍在政府引导下投资20万元实施了特色生态林产业项目,种植了100亩经果林和100亩用材林。杨万珍深切地感受到流域治理带来的好处,他说:“种果树比种粮的收入高出3倍,去年收入18万元。”目前,全县累计治理小流域100条,共1360.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治理程度由建县初的11.1%提高到63.9%,森林覆盖率由3%提高到28.7%,年保土587万吨,保水0.5亿立方米,土壤侵蚀量减少46%。从人进林退到人退林进。

“出门不是爬坡就是下坡,牛羊也难把脚落。”这是彭阳县群众形容10年前贫困面貌的顺口溜。过去,这里由于风沙大,降雨少,耕地贫瘠,每年只能种春小麦和秋粮,人挑驴驮,耕种一年下来勉强能填饱肚子。2000年,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给山区农民带来了福音。政府免费提供苜蓿种子,农民在山坡耕地,荒山上种树,在原有的退耕地上种了苜蓿,国家每亩补助粮食100公斤,现金20元,苜蓿丰收了,收益全归农民自己所有。2006年,全县各乡村陆续成立了苜蓿收购点。截至目前,苜蓿收购点达到61个,农民卖苜蓿最高可收入3万多元。此外,还创办了3个苜蓿加工厂,批量生产草料,产品供不应求,畅销全国各地。“可以说,没有退耕还林政策,我家就不可能过上好日子。”陡坡村村民王生孝激动地说。10年前,他种了上百亩地却只够填饱肚子,当时,只想着多种粮食没想种草、搞养殖,自从种上苜蓿、搞起养殖后,慢慢有了积蓄,再加上40亩地的种植收入,一年下来能收入6万元以上。

彭阳县曾经是全国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区,如今成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生态文明建设在这个山多川少、沟壑纵横、土壤贫瘠的全国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区上萌发。历届县委、政府领导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方针不动摇,把治理水土流失、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彭阳摆在农业基础建设的首位,扎实开展“全民搞绿化,全县搞生态”,将改土治水、退耕还林、流域治理和生态移民、产业培育建设相结合,走出了彭阳生态建设的新路子。彭阳县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全区生态建设模范县等称号。如今,一个新彭阳正在绿色中崛起。

(原载2012年12月13日《固原日报》)

“绿色,不仅是装饰,更是生命所依”

——全国重点水土流失区“变脸记”

记者 艾福梅

4月初的中国西北,风沙总是不约而自来,连空气中都弥漫着尘土味。正是这样的天气里,记者来到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部边隅的固原市彭阳县。虽然春天尚早树木依然光秃秃,可漫山遍野的山桃花和杏花却将这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点缀得有点江南味。

进入彭阳境内,一汪湖水静静躺在那里,一两只野鸭畅游其中,堤岸上写着“生态立县,科教兴县”……当地村民讲,有时还能在湖中看见野天鹅。

曾经的彭阳县,是全国重点水土流失区,山多川少,沟壑纵横,大小沟道近500条,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面积的84.2%,“一年一场雨,粮食都冲走”让农民伤透了心。

如今,森林覆盖率从3%提高到24.8%,累计治理小流域103条1779平方公里,治理程度76.3%,年减少泥沙流量680万吨。建县30年来,一代代彭阳人秉承生态治理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理念,探索出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的“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的立体生态治理模式,初步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良好生态环境。

遇到彭阳县水务局一名职工时,他正在半山坡搬树苗。当时,正值彭阳县建县以来雷打不动的干部群众春秋两季义务植树一周,按照每天20棵树的栽植速度,他工作十年来已植树约3000棵。

“我们都是采取包片负责制,今年旱死了,下次还得补种,平时我们也会到山上来看看树苗长得怎样。”他说,种树已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义务。

对于居住在彭阳县阳洼流域59岁的闫尚武来说,树的价值更重要。“治理前这里是荒山、土沟,一到雨天,泥土跟着雨水跑,人都走不了。”

阳洼流域已成为彭阳县小流域治理的典范。站在最高处,俯瞰下来到处是山桃树、杏树、松树,水土好了,植被恢复了,有的地方杂草长得比人都高,这在以前难以想象。

闫尚武目前是阳洼流域的护林员,看管的面积超过6000亩,每天他至少要巡防两遍,以防山火毁林。

数据显示,目前,彭阳县森林资源累计保存面积198.6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75.6万亩,荒山荒地造林76.3万亩,封山育林19万亩。

随着林业大发展,如何推动生态型林业向生态经济型林业转变,成为摆在彭阳人面前的课题。为此,当地提出大力发展以杏子、核桃、花椒为主的特色经济林。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以杏子为主的生态经济林48.4万亩,年产鲜杏11.1万吨,杏干、杏仁产量6000斤,林业总产值7900万元。

记者采访中发现,这些自然景观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的示范流域,成为人们休闲观光的好去处,生态旅游逐步在彭阳县兴起。

依靠示范林发展起来的“桃源乐农家乐”开业不到1年,吸引了不少游客,平均每天三四十人。

“现在城里人不喜欢吃大餐,更想吃农村饭。我聘请了专门厨师,食物天然。”这个地处白阳镇玉洼村的农家乐老板告诉记者,今年预计年收入超过20万元。

生态建设给彭阳县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绿色,不仅是装饰,更是生命所依”已成为彭阳人的共识。

(原载2013年4月8日新华社通稿)

彭阳30年“绿色接力”圆了“生态梦”

记者 李军周一青

4月的彭阳,杨柳吐绿,桃杏争艳,山花烂漫,这是彭阳人历时30年雕琢出的生态画卷。山梁沟壑川道,处处都有造林播绿者的身影。在城北山头带领干部群众植树的彭阳县县委书记张国彦说:“通过一代又一代‘绿色接力’,我们实现了建县初确定的‘30年再现山川秀美’目标。如今,站在国家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新起点上,我们更要把‘生态立县’的接力棒接好传好,打出‘生态休闲旅游城市’新名片。”

彭阳县干旱少雨,沟壑纵横,是国家级贫困县。30年来,先后7届9任领导班子,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把政绩写在黄土高塬上。每年春秋两季,干部职工都要上山同群众一道修梯田,造林整地、治理小流域。在林业战线工作30多年的闫尚武感叹:“山变绿,水变清,地变平,人变富,这些都是苦抓、苦帮、苦干出来的。”

城阳乡陈沟村多为川旱地,过去靠天吃饭。1980年,村民高应周等带头种植苗木。如今,全村户均年收入3万元。生态林、经济林、景观林,30年来,彭阳县围绕生态抓经济,围绕经济抓生态的立县之本没有变。城阳乡长城村金凯杏营销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韩占良,最近忙着指导村民将低产山杏林嫁接改良成红梅杏,他说:“过去1公斤山杏也就卖2元钱,现在1公斤红梅杏价格高时能达到30元,往往在地头就被抢购。”目前,全县已建成以杏为主的经济林48.4万亩,年产值8000万元。

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线,该县林业由生态型向生态经济型转变,小流域治理由“穿靴戴帽系带”立体生态模式向“上保中培下开发”生态经济开发模式递进。目前,全县森林资源保存面积达198.6万亩,森林覆盖率已从建县初的3%提高到24.8%;累计治理小流域1779平方公里,治理程度由11.1%提高到了76.3%。

(原载2013年4月13日《宁夏日报》)

生态巨笔绘就山水画卷

——彭阳县生态建设30年掠影

记者 刘东何晓晴柳睿杨霏

阳春三月,当西海固大地还没有完全从寒意中苏醒过来时,彭阳县的山川河道却沐浴在一树树桃花绚烂的美景里。漫山遍野的桃花以旖旎柔曼、粉嫩鲜艳之势向人们诉说着春天的故事,也展示着彭阳人在改山治水、生态立县战略上取得的丰硕成果。

与桃花鲜艳的风采相映衬的是彭阳县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挥锹翻土、植树播绿、美化家园的美丽身影。人勤春早。3月27日,栖凤山上县四套班子领导带头植绿,从3月26日开始,彭阳县干部群众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春季义务植树造林活动。这一活动从建县之初开始,从未间断。他们俯身劳作的姿势被牢牢定格在历史的年轮里,正是他们的坚守和执着才绘就了生态彭阳碧波荡漾的绿色画卷。

建县之初,彭阳县的森林覆盖率只有3%,如今已达到24.8%。这些数字是干群一掀一镐干出来的,也是经年累月辛勤耕耘累积起来的。天道酬勤。彭阳县因此也捧回了全国造林绿化、全国经济林建设、全国生态建设、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的奖杯,还赢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县和全国园林县城的赞誉。

生态立县战略勾勒宏伟蓝图

决策者的眼光历来是需要境界和胸怀来支撑的。当决策者把“生态立县”提到战略高度来定义时,注定了这条道路的艰辛,也绘就了绿色画卷的美丽蓝图。

彭阳县建县之初,困难重重,解决温饱是当务之急。可是“种田不得甜”的实际让县委、政府重新打量了这片土地。于是,生态立县被提上战略高度,并提出了全县经济建设“百字”方针,把林业建设放在三大支柱产业的首位。同时抓住宁南山区扶贫开发等机遇,提出了建设山变绿、水变清、地变平、人变富的宏伟构想。从此,拉开了改山治水,造林绿化的大幕。从此,球鞋、铁锨、遮阳帽成了各单位工作人员的“三件宝”,春秋两季,干部们就戴上遮阳帽,换上球鞋,拿起铁锹深入田间地头、荒山野岭植树播绿。建县30年来,干部出工3.6万人次,义务植树19.6万亩。农民更是背上干粮,麻乎乎上山,热乎乎一天,黑乎乎回家,他们一干就是十天半个月。

彭阳县历届领导班子秉承着优良的传统作风,那就是无论领导怎么变动,生态立县战略丝毫没有动摇。他们树立了人接班、事接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和信心。彭阳县委书记张国彦说,这种优良的传统作风他们一定要坚持下去,并发扬光大。多年来,领导们一直带头投身到生态立县战略的一线和前沿,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发扬“彭阳精神”和“三苦”作风,以愚公移山般的毅力和自信,在山川沟峁上植绿种树,创造奇迹。

在“生态立县”的征程中,彭阳县先后涌现出了吴志胜、李志远、杨万珍等一大批绿化大户、造林大户,他们先后获得全国绿化奖章及全国劳模等荣誉,县上也获得各类奖项近百次。这些奖项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改变和效益。建县之初,森林面积只有9.8万亩,如今森林面积达到198.6万亩。初步实现了“山变绿,水变清,地变平,人变富”的目标。1997年,全区林业现场会在彭阳召开,同年,“彭阳精神”在宁南八县学习推广。

彭阳全民投入到“生态立县”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勇于探索,团结务实,锲而不舍,艰苦创业”的“彭阳精神”。如果说“彭阳精神”是一把永不生锈的铁锹的话,那么全县25万回汉儿女用他们的双手践行的敢叫大地披新绿行动就是彭阳人创造的“精神生态”。彭阳林业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正是这种精神开在大地上的鲜艳花朵。

综合治理造出梯田环绕美景

彭阳的“生态立县”战略在实践中不断被完善,不断被赋予时代的内涵,也在与时俱进。进入新世纪,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给彭阳县的“生态立县”战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他们乘势而上,在分析论证已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以建设“绿色彭阳”为主题,认真贯彻落实退耕还林政策,再次提出了10年初见成效,20年大见成效,30年实现山川秀美宏伟目标,把生态建设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彭阳县县长赵晓东说,彭阳县小流域治理的探索是从建县之初的改土治水开始的,到后来,发展到既把小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水土治理单元,又作为一个经济开发单元,实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他们按照上保(口粮)、中培(种经果林)、下开发(培育经果林产业带)的综合治理模式,采用“山顶沙棘、柠条、山桃戴帽,山坡地埂两杏缠腰,庭院四旁广种核桃、花椒,河谷川台规模发展苹果、梨、桃、杨、柳、椿、槐,下滩进沟上路道,土石质山区封造结合、针阔混交”的林草布局模式,大规模植树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