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中国石文化源远流长,从女娲补天到古人击石取火,磨石为器,拊石为乐、与石为伍,可以说石头伴着人类从远古蛮荒走向现代文明。
辽阔的阿拉善草原,地质、地貌多样,有着丰富的观赏石资源。阿拉善石文化发祥久远,如今收藏在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东坡肉形石”就是清康熙时期由阿拉善和硕特亲王供入大清内府的,后转至台湾。
阿拉善观赏石文化经历了从孕育到发展的过程,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阿拉善观赏石还是“散在大滩无人识”,到了90年代,阿拉善玛瑙、玉髓、沙漠漆声名鹊起,戈壁石得以迅速开发,淳朴的戈壁牧民近水楼台先得月,许多牧民放下羊鞭成玩石赏石的行家。
随着阿拉善盟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文化欣赏品位的提高,奇石的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日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认同,在盟委行署的支持下,阿拉善的奇石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新的石种不断被发现,与石结缘的队伍在迅速扩大。在阿拉善的地方经济发展中,奇石业已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和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
阿拉善的葡萄玛瑙珠圆玉润、色彩绚丽。近年来,爱石、觅石、藏石、赏石已成风气。在过去,奇石文化是一种高雅文化,赏石、玩石只是文人学士、达官贵人的专利。现如今,在阿拉善特别是随着全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奇石文化的辐射面越来越广,吸纳的文化元素也日渐多样,已经成为一种融合了各种文化元素的高雅文化。在阿拉善本土有不少石迷、石痴、石癖和石大家。
奇石不是人为创作,所以不能叫做艺术品。但它确实类似于绘画、雕塑等类艺术的多种表现形式,甚至表现得更好、更巧、更妙。正是这种类艺术性与天然性的结合,构成了奇石极高的观赏性。艺术都是由于人类的需要,并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奇石却在人类出现前就具备了类似于人类创造的许多艺术表现形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谜。
我的同事王秋才先生在工作之余,对奇石颇有研究,他行走在阿拉善大地,与奇石结下了不解之缘,已发表了数十篇有关石文化的美文,我深为他的探索精神所感动。秋才先生在多年觅石赏石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身理论、艺术修养,并有意识地将学习所得运用于思考奇石审美。现今集腋成裘,结集出版,是阿拉善奇石界一件有意义的好事。
应当说,阿拉善奇石的产生、质地、结构属自然科学的范畴,而对它的收藏、品赏又属于社会科学。石文化可以说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融。秋才先生这本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涉及奇石美学与奇石文化的诸多方面,知识性、故事性都较强,同时又有理论的针对性,对奇石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另外,作者注重于藏石和赏石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对阿拉善奇石研究者来说,也具有借鉴意义。
秋才先生对阿拉善石文化形成的思考很有自己的见地,对阿拉善历史文化的探索也颇有独到之处,如对手印岩画及宗教神迹的考究符合历史事实、合乎唯物史观,体现了实践美学的基本观点。系列文章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后又被国内多家报刊网站转载,产生了一定影响。
阿拉善人热爱石头,石头形成了它独有的文化现象。一块石头也不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由于人类思维的关照,石头成为精神需求的寄托,文化传承的载体,有了更多的文化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秋才先生此书的出版对培育乃至繁荣阿拉善的石文化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2013年6月
(作者为政协阿拉善盟委员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