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五果部
杏仁
五月采之。双仁者有毒杀人。不可用。
气味甘苦温冷利。(性润。利下行。非真冷也。)有小毒。气薄味浓。浊而沉坠。降也。
入手风仁带治肺服。能体与用者谓心之火及亦可。盖火援物以显用。即用以显体故也。(之颐)杏仁下喘。治气也。桃仁疗狂。治血也。俱治大可过泄。脉浮者属气。用杏仁陈皮。脉沉者属血。用桃仁陈皮。(肺与大肠为表里。贲门主往来。魄门主收闭。为气之通道。故并用陈皮佐之。)同天冬煎。润心肺。肺燥喘热。大肠秘。用杏仁去皮研细。每一升。入水一升半。捣稠汁。入生姜四两。甘草一寸。银石器中。
慢火熬成稀膏。入酥二两同收。每夜。沸汤点服一匙。久患肺气喘急。至咳甚者。杏仁去皮尖二两。童便浸。一日一换。夏月三四换。满半月取出。焙干研细。每服一枣大。薄荷一叶。
蜜一鸡子大。水一钟。煎七分。食后温服。不过二剂。永瘥。忌腥物。风虚。头痛欲破者。
杏仁去皮尖。晒此法神妙。可黛一钱。作饼。
用杏仁三升去研匀点之。目头点之。
经云。杏为心果。而其仁则治在气。又云。桃为肺果。而其仁则治在血。盖火之用在火之气之变化心而致气阳。气为乎。试即何以同胡又同破粗工散散肺经风寒滞气殊效。若阴虚咳嗽。肺家有虚热热痰者。忌之。(仲淳)以汤浸去皮尖。麸炒研用。亦有不去皮尖者。取其发散风寒肺病。
桃
仁双仁者。有毒不可食。
气味苦辛甘温。苦能泄滞。(重)辛能散结。甘温通行。气薄味浓。阳中之降。阴也。
入手足血热燥兼行皮肤凝滞之血蛭大黄用)主之治蓄血治产后瘀血。结块作便结不通。同番降仁之用。粗者知其破作热急劳咳嗽。血结腹及腰痛。桃仁一升三度瘥。大便不快。里急每嚼桃仁五七粒。疟疾寒热三钱。丸梧子大。每服三丸蒸作热。桃仁百二十枚。留任意吃水。隔日一剂。百日五升。同煮干。木臼捣烂。
昔贤谓血滞所宜者。桃仁红花丹皮苏木血竭之属。夫红花苏木血竭色红。丹皮色紫。
血之惟桃仁色白而和血。上下中无不行。所云入手足厥阴者。因包络为化血之原。肝为纳血之脏肝气下降。入心而生血。手厥阴受之以行其化。足厥阴又即受之以归于经也。抑司气之剂多矣血气旧媾为性善破血。散而不收。泻而无补。用之不当。及当而或过。能使血下不止。慎之。(仲淳)行血。宜连皮尖生用。润燥活血。宜汤浸去皮尖。炒黄。或用麸麦同炒。或烧存性花弗用千叶者。令人鼻衄不止。性走血。下降利大肠甚快。一妇滑泄数年。百治不效。或言此伤阴有积也。桃花落时。以棘针刺取数十萼。(弗犯人手)面和作饼。煨熟食之。米饮送惊怒伤肝。痰夹败血。遂至发狂。食桃花利痰饮。散滞血则愈。产后大小便不通。用桃花葵子滑石槟榔等分。为末。每空心葱白汤服二钱。痰饮宿水。收桃花阴干为末。温酒服一合取利。觉虚。食少粥。不似转下药也。
拣净。收入绢袋。悬檐下阴干。
茎及白皮水肿尿短。桃皮三斤。去外粗皮。秫米一斗。女曲二升。以水二斗。煮桃皮。
以半渍曲。半渍秫饭。如常酿成酒。每服一合。日三次。以体中有热为候。小便忌生冷一切毒物。妇人经闭数年。面色萎黄。唇口青白。腹内成块。肚上筋起。腿胫或桃根煎主之。用桃树根牛蒡根马鞭草根牛膝蓬 各一斤。锉。以水三斗。煎一斗以慢火煎如饧状收之。每热酒调服一匙。
根之皮更良。取东行者。刮粗皮。取白皮用。
胶 血淋作痛。桃胶炒木通石膏各一钱。水煎。食远服。产后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腹痛。
用桃胶焙干。沉香蒲黄炒各等分。为末。每服于桃茂时。以刀割皮。久则胶出。以桑灰汤浸过。晒干用。
梅实
入药以野生及未经就接者为贵。
味酸。气平。花开于冬。而实熟于夏。得木之全气。故其味最酸。(濒湖)经云。味过于酸。
乌梅味酸涩。气温平。入厥阴肝及脾肺二经血分。主治下气。除烦热满闷。止肢体痛。偏不仁。去死肌恶肉。青黑痣蚀。恶疮 肉。(此收而能化之故)去痹利筋脉。(能吮肾液以筋膜)除冷热痢。止休息痢。调中去痰。治疟瘴。止吐逆霍乱。好唾口干。疗久嗽。能收肺阳一味作汤代茶。治火炎头痛。痢血日久。用盐水梅肉一枚。研烂。合腊茶。入醋服之。一啜而安。或用乌梅胡黄连灶下土等分。为末。茶调服亦效。盖血得酸则敛。得寒则止。得苦则涩故也。蚀恶疮 肉。乌梅肉烧存性。研敷疮上。一夜立尽。同黄连白芍滑石甘草莲肉扁豆葛根升麻红曲橘红作丸。治滞下如神。便血及酒痢。久痢不止。用乌梅三两。烧存性为末。
醋煮米糊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饮服二十丸。日三。尿血。乌梅烧存性。研末。醋糊丸梧子大。
不通。气约下行者而化于阳化阳即并阳中之阴而化之。
因收得化。是即下气以为固脱。原非止涩之剂也。若为止涩之剂。何以大便不通者纳之下部。乃反得通哉。
世俗类以乌梅为酸收耳。观本经首主下气。次及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 肉等证。
津。
液应。(致其行之止谓为酸所为聚精毓气之全。具阴原具有阳溢。可以思原于津液之化。以肝者。是其治皆不外于敛前义概之乎。曰。此味药矣。今痢之病于热伤久痢断后。用涩药为君而绝不根于血也。再如于血药用矣。然亦未有离于气不能还其一降一收之元)为得当。若乌梅者。胥能合阳中之阴。举阴之滞阴之虚而阴不化。宜大补元阳化阴以益使阴清。遂导阳中之阴而使阳化湿热合则化脓血而烦痛。宜收下燥湿守中养胃之剂兼之。俾中焦未易获效也。盖收阴中之阳。则阴所以调天气地气之枢也。由阴完而首言下气者。正其调血之功耳。大抵肝乃能四应。但有主剂以为合应分应行不离收者。至本经别录所主治多不及白梅又名盐梅霜梅。气味酸咸平。主喉痹。他治与乌梅仿佛一二。而乌梅较良。资用更痰厥僵仆。牙关紧闭者。取白梅肉指擦牙根。涎出即开。喉痹乳蛾。冰梅丸。用青梅二十盐十二两。腌五日。取梅汁。入明矾三两。桔梗白芷防风各二两。牙皂三十条。俱为细末。
拌汁和梅。入瓶收之。每用一枚。噙咽津液。凡中风痰厥。牙关不开。用此擦之。尤佳。梅核膈气。取半青半黄梅子。每个用盐一两。腌一日夜。晒干。又浸又晒。至水尽乃止。用青钱三个。夹二梅。麻线缚定。通装瓷罐内。封埋地下。百日取出。每用一枚含之。咽汁入喉。
即消。收一年者。治一人。二年者。治二人。其妙绝伦。暑气霍乱。白梅一个。和仁捣碎。
入丝瓜叶一片。或扁豆叶。再捣烂。用新汲水调。灌下即解。
乌梅白梅。气味致有不同。乌梅因制以达火气。所以收而能化。白梅同盐汁渍。
则其同用风寒初起。疟痢未久者。弗遽用。(士材)造乌梅法。取青梅篮盛。于突上熏黑。若以稻灰淋汁润湿蒸过。则肥泽不蠹。
造白
大枣
味甘。气温。气味俱浓。阳也。入足太阴阳明经。主治温胃益脾。和阴阳。调营卫。
津液。助十二经。(甘缓阴血。血缓则脉生。)疗心下悬少气。杀乌头附子天雄毒。和光粉烧。治疳痢。小儿患秋痢。与蛀枣食之良。枣属土而有火。味甘性缓。甘先入脾。脾经血分药。(丹溪)经曰。里不足者。以甘补之。又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大枣甘能补中。温能益缓脾。邪在半表则营卫争之。辛甘解之。姜枣以和营卫。(成无己)欲哭服之素问言枣为脾果。脾病宜食之。指治病和药说。若无故频食。则生虫损齿。丹溪云。
主。
中满者。忌之。小儿疳病。不宜食。齿痛及患痰热者。不宜食。
生者尤不利人。多食致寒热。(仲淳)用青州及晋地者。晒干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