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 历史为什么选择共产党?
中国电影集团董事长 韩三平
历时5个月,横跨中俄两国,转场8座城市,《建党伟业》这部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史诗献礼片已经接近制作尾声,6月15日即将就要与全国观众见面了。
电影从1911年辛亥革命说起,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十年之间,辛亥革命失败,军阀混战,五四运动后知识精英崛起,以及随之而来的“建党伟业”,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员披肝沥胆,志在千秋,在风雨飘摇之际为国家赴汤蹈火。
作为献给建党90周年的光影大礼,无论是表现历史的厚度、长度,还是大场面以及故事的完整性上,《建党伟业》的精彩程度都要超过《建国大业》。更有意义的是,《建党伟业》还实现了全媒体出版,不仅有电影版,还有图书版,更有网络媒体的数字出版。
说实话,当初之所以决定要拍这么一部电影,我是有一些自己的考虑的。
首先是提高我们的责任意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了,这个党能有90年,能从50多个党员,发展到8000万党员,能执政60年,这个党的生命力、影响力、革命性,肯定是在它诞生那一天起,就蕴含进去了的,所以我们应该来找这个根和祖,寻根问祖,探寻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为什么会成立这个党,历史必然性在哪里?
一句话,我们是要寻找共产党诞生那一天起就与生俱来的强劲生命力。
事实上,中国之所以进步,就从那时开始加速的,所以为了今后的更加进步,为了社会的前进和正义,我们理应寻找一些中国之所以进步到今天的原动力和精神血脉的东西。
其次,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了,我们也有这个义务,毕竟我也是一个三十八九年党龄的老党员了,一方面是为建党90周年制作一部影片;另一方面拍这个电影我也在回顾和思索一些问题,要拍出所有人都能够感受到的90年前那个火红的年代。
这么多年来,我始终有一个情结,国有产业经济情结,这是高于电影情结的,我不相信国有企业做不好,我不相信公有制就彻底不行了,我一直在思考国有企业怎样在商业领域获得成功,我坚信五千年中国文化不可能让几个好莱坞电影就弄没了。所以中影集团把主流意识形态跟商业手段结合好,投拍《建国大业》这样的商业大片,确实是成绩辉煌。
出于这种思路,我们拍摄了《建党伟业》,而且除了这个商业考虑之外,我们更想在建党90周年之际,通过这么一部电影,重温共产党的原点,去寻找新的起点。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却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到1917年7月12日张勋复辟失败,短短6年间,中国两次帝制回潮,换了三任大总统,爆发了四场内战,造就了一大批大大小小拥兵自重割据地方的军阀。
在此期间,东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迫与掠夺依旧,劳苦大众的贫穷蒙昧依旧,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的陈腐依旧,长期军阀混战更是加剧人民的苦痛和民族的危机。许多昙花一现的历史人物,走马灯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既有袁世凯、黎元洪、徐世昌、冯国璋、段祺瑞、张勋、曹琨、吴佩孚等乱世枭雄,也不乏孙中山、宋教仁、黄兴、蔡锷、廖仲恺、于右任这样的仁人志士,以及梁启超、康有为、蒋百里、陈其美、蒋介石、陶成章等风云人物。
民国肇造,乱象纷纭,怎一个“乱”字了得,一个“乱”字准确地描述和概括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状况,同时也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折射出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复杂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之后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使得两千年来一直被尊奉的旧理念旧思想逐渐开始受到当时的中国知识阶层的质疑,在此基础上,一些知名学者和青年学生开始对洋务运动乃至辛亥革命以来的历史进行反思,一场救国思想和救国理论的大碰撞由此发端。
辛亥革命后无休止的分裂和内战,没能让中国人看到国家和民族的出路,在当时的中国,皇冠落地之后,中国向何处去,仍然是一个无解的命题。辛亥革命建立了共和制度,然而却没能形成一个拥有广泛民意基础的现代化政党,没有现代化政党政治的共和制度,实际上徒具共和之形,而无共和之实,如何才能真正实现从帝制到共和,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力量始终在探索,接受了近代化思想和理念的知识分子仁人志士们,也在孜孜不倦地探索。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大时代,顽固守旧的人依然抱残守缺,锐意革新的人们却在阔步进取,由改革文风到变革体制,由对“德先生”和“赛先生”的追求到对科学共产主义的探索。
大浪淘沙,一群怀揣以天下为己任理想的先进分子,逐渐站到了时代的最前列。他们当中,有李大钊、陈独秀、胡适、蔡元培、辜鸿铭、杨昌济这样的知名学者,也有毛泽东、周恩来、张国焘、蔡畅、向警予、邓中夏、邓恩铭、蔡和森这样的青年学生。正是这样一群人,领导了中国第一次有工人阶级参加的群众运动——五四运动;也正是这样一群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具备现代化特征的新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中国政党政治的先声。
1917年的十月革命,使一种全新的政治理念传入中国;1919年的五四运动,则令这种政治理念为更多知识精英关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组织基础。
张勋复辟之后,旧的学说和理论饱受知识界和学术界质疑,一场信仰危机随之爆发;巴黎和会上的失败,更是令辛亥革命的元勋们寄以厚望的西方价值体系在国人心中彻底破产,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令人们在绝望的黑暗中看到了一线希望的曙光。
怀揣救国理想的人们,开始关注俄国革命的成功经验,关注俄国的革命政党布尔什维克,关注指导其获得成功的先进理论——马克思主义。怀揣理想主义的革命者逐渐意识到,旧有道路已经走不通,必须用政党政治来改造中国,来领导反帝反封建求民主求共和的事业。
回望那个时代,军阀混战,连年征伐;列强入侵,山河破碎。中华民族饱受奴役和蹂躏,然后一批救国救民、有理想的青年应运而生,悉心探索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救中国之道。
那时候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朱德,都是20多岁,比今天的80后还年轻,十八九岁就已经是军长、团长,毛泽东二十七八岁就是一个革命者、职业革命者了。
1921年,毛泽东28岁。这在他辉煌的人生旅程中,确实是意义非同寻常的一年。
1月16日,毛泽东在新民学会上说:“我可愿做的工作:一教书,一新闻记者。”“想学一宗用体力的工作,如打袜子,制面包之类,这种工作学好了,向世界任何地方跑,均可得食。”幸运的是,上天既没有让他当教书先生、新闻记者,他也没有选择袜子工、面包工。
历史必然要锻造出这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伟人——毛泽东。
“大雪满城,寒冷绚烂,景象簇新”。这是《毛泽东年谱》里1921年长沙元旦的景象,毛泽东在新民学会长沙会员大会上第一次发言。他说: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有两派主张:一派主张改造,一派主张改良。改良是补缀办法,我们应主张大规模改造。“中国的问题本来是世界问题,然从事中国改造不着眼及于世界改造,则所改造必为狭义,必妨碍世界。”
毛主席的这番话真是振聋发聩,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革命的要义所在。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历史又是在若干英雄带领下创造的。没有陈胜吴广,就没有千百万农民的揭竿而起;没有朱元璋,就没有明代帝国的建立。毛泽东从28岁开始,就志在把一个6亿人的国家彻底翻一翻,指点江山,挥斥方遒,这可真不简单,就像邓小平曾经说的:“如果没有毛泽东的领导,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探索很多年才能取得胜利。”
那真是一个风华正茂做大事的年代,周恩来二十多岁,杨开慧才十七八岁,毛泽东从1914年出场,二十一二岁,“一大”上的13名代表绝大多数也都是年轻人,平均年龄只有28岁,年纪最小的只有19岁。那是一个年纪轻轻做大事,年纪轻轻丢性命的时代。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志向远大意志坚定,他们对单纯的物质追求嗤之以鼻,粪土当年万户侯;他们对理想的追求矢志不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在年轻时代的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等革命家身上,我们既能看到以天下为己任铁肩担道义的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理想,也能看到马克思主义这样的近代工业文明条件催生出的先进思想理念,正是这二者的结合,才有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也正是这二者的合力,马克思主义得以和中国革命及建设实践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在短短28年间成为执政党。
他们与我们,昨天和今天,血肉相联。忆古思今,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应该重回那些革命家成长起来的原点,寻找和挖掘这些伟人与革命先贤对于民族的责任感,他们在上海建立共产党,青春、激情、奋斗、献身,这对当今的年轻人来说,是何其励志之事!
另外《建党伟业》启用年轻演员挑大梁,也表达了年轻一代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年轻人对党有了全面的认识,才能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历史,理解党所走过的路。
28年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奋斗,中国共产党给中国带来的是60年的和平发展环境,是五千年历史上从所未有的教育推广和文化普及,是一个属于中国自己的工业文明时代。而这一切,都发源于八十九年前,发源于1921年的7月,发源于那些已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足迹的人们,所以我们以《建党伟业》向他们致敬,向那个时代致敬。
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是近代革命史上的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最有希望、生气和创造性的时期,中国革命翻天覆地慨而慷,作为中共创始人之一的毛泽东担负起改造中国的历史责任,为着实现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理想,开始了新的战斗历程。
今天,在中国共产党90周年华诞之年,来怀念90年前它最初的容貌和精神,这不仅是中国人民对共产党的精神寻根,同时也是对我党90年来风雨辉煌由衷的肯定。而《建党伟业》,就是在重温中国共产党辉煌90年背后的历史逻辑和精神血脉。
就像在拍《建国大业》时,我曾经说过的:“代表大多数人的要求,这是国民党失败、共产党胜利,蒋介石失败、毛泽东胜利的根本原因。都是历史人物,就看谁代表的群众意志更多。毛泽东代表着更多的人的追求和希望,这和西方选举有什么本质区别?只不过那个时候不是选举,而是采用暴力手段,但是本质上是一样的。”
90年来,中国共产党至始至终都代表着中国大多数人的愿求和诉求。从1921年到1949年,甚至有超过370万中共党员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自由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13名代表,57位党员,星星之火,终能燎原;90年艰苦辉煌,60余年国运昌隆,气壮山河,声震寰宇!90年前,中国共产党为黑暗的中国点起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漫漫革命之路;90年后,《建党伟业》溯游而上,去寻找和讲述光明源头的故事。
追根朔源,寻根问祖,我们期待再次拉满时代的弯弓。
最后说一句,历史是群众创造的,但是不能忘了党的领导。
是为序!
2011年5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