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正视人性的弱点
荣誉感 【德国】叔本华
由于人性奇特的弱点,我们经常过分地看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其实,只要稍加反省就可知道,别人的看法并不能影响我们可以获得的幸福。
所以我很了解为什么人人都对别人的赞美和夸奖感到十分快乐。如果你打一只猫,它会竖毛发;要是你所赞美的正是他引以为傲的,即使这种赞美是明显的谎言,他仍会欢迎之至。只要别人赞赏他,即使厄运当头,幸福的希望渺茫,他仍可以安之若素;反过来,当一个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受到自然、地位或环境的伤害,当他被冷淡、轻视和忽略时,每个人都难免会感觉苦恼,甚至极为痛苦。
假使荣誉感便是基于此种“喜褒恶贬”的本性而产生的话,那么荣誉感就可以取代道德律,而有益于大众福利了。可惜荣誉感在心灵安宁和独立等幸福要素上所产生的影响非但没有益处,反而有害,所以就幸福的观点着眼,我们应该制止弱点的蔓延。
要自己恰当而正确地考虑及衡量某些利益的相对价值,从而减轻对他人意见的高度感受性,不管这种意见谄媚与否,还是会导致痛苦,因它们都是付诸情绪的。如果不照以上的做法,人便会成为别人高兴怎么想就怎么想的奴才——对于一个贪于赞美的人来说,伤害他和安抚他都很容易。
因此,将人在自己心目中的价值和他人眼里的价值加以适当地比较,是有助于我们幸福的。造成他人眼中的价值的,是他人意识,是我们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和连带对此形象的想法。这种价值对我们存在的本身没有直接的影响,可是由于他人对我们的行为是依赖于这种价值的,所以它对我们的存在会有间接而和缓的影响。然而当这种他人眼中的价值促使我们修改“自己心目中的自我”时,它的影响便直接化了。除此之外,他人的意识是与我们毫不相关的,尤其当我们认清了大众的思想是何等无知浅薄,他们的观念是多么狭隘,情操如何低贱,意见是怎样偏颇,错误是何其多时,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就更不重要了。
在生活经验中我们知道有这么一种人,他总会在人面前诋毁,只要他无须怕对方,也相信对方不会听到诋毁的话,他就会尽量诋毁。这样,我们便会真正不在乎他人的意见了。只要我们有机会来认清古今多少伟人曾受过蠢虫的蔑视,也就晓得,在乎别人便是太尊重别人了。
哲语沉思
每个人都渴望引起别人的关注,高官厚禄让人与众不同,也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但它们造成很多尔虞我诈、巧取豪夺,让世界充满了贪欲和野心。明智之士并不它们放在眼里,对谁掌握权力漠不关心,他们也毫不在意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受到朋友的批评。
但事实上,除了那些世外高人,谁都不能把地位和荣耀置之度外。除非他已经看透了世界,洞察了事理,能够做到宠辱不惊;或者已经自甘堕落,采取破罐子破摔的态度,不再去想那些争权夺利的事情了。
不可或缺的虚荣心 【英国】培根
伊索在他的一则寓言中说得很妙:“苍蝇坐在战车的轮轴上说道,我扬起了多少尘土啊!”世上确实有很多自负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无论这些事情是自动进行的还是因其他因素推动的,只要自己在其中扯得上哪怕有那么一点微不足道的关系,他们就以为这些事情完全依仗着他们的力量。
好炫耀的人一定好倾轧,因为一切夸耀都要依靠比较。这种人也必然很偏激,因为如此才能支持自己的各种夸耀。他们又不能守秘密,所以没什么实际用处。他们正如法国的一句成语所说:“声音很大,结果很小。”
然而,在政事中这种品性确有其用。每逢人们需要造成一种大才大德的名声的时候,这些人就是很好的吹鼓手。还有,对有关双方交差撒谎会产生很好的效果。例如,一个人在两个君王之间交涉,想让他们联合起来向第三方开战,他就对双方都言过其实地夸张对方的兵力;又如,有时候在两个私人间交涉的人,对双方都夸张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结果会提高自己在双方心中的声望。在诸如此类的事情中,往往会得到无中生有的结果,而意见能导致实质性的变化。
在将帅与军人之中,虚荣心乃是一种不可缺的东西。因为如同铁块磨砺了铁块一样,人们的勇气是靠着荣耀而互相磨砺的。在依赖于明确的命令和冒险的大事业中,加入一些天性好荣耀的人可以给事业注入活力,而那些天性厚重冷静的人则类似压舱物而不类似风帆。
在学问名声方面,若没有一些夸耀的羽毛,这种名声的飞腾是很慢的。写书论述不应看重荣耀的人也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书的扉页上。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盖伦都是富夸耀的人。虚荣心的确有助于一个人名垂青史,德行之所以还得到了间接的报酬,那是不能不归功于人性的。
这种虚荣心就如同天花板上的油漆一样,它使得天花板不仅光亮照人而且持久耐用。但是说了这么久,我用“虚荣”这个字眼的时候,却并不是指穆西阿努斯他能老练地修饰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因为这种性质并非是出自虚荣心,而是出自天生的宽仁和谨慎的,并且这些性质在有些人那里不但漂亮而且优雅,道歉、退让与谦虚,只要控制得当,都不过是夸耀之术。在这些夸耀之术中,没有比小普林尼所说的那一种更好了,那就是在你自己所长的某方面,如果别人也有一点长处,应当不惜地多多称赞那个人。他说得很机智:“在赞扬别人的时候你其实是在替自己做好事。因为你赞扬的那人在那一方面若不是比你强就是不如你。如果他不如你那么他既然值得赞扬,你更加值得赞扬;如果他胜过你,假如他不值得赞扬,你就更不值得赞扬了。”
好炫耀的人是明哲之士所轻视的,愚蠢之人所艳羡的,献媚之徒所奉承的,同时也是他们自己所夸耀的言语的奴隶。
哲语沉思
虚荣心强的人希望自己能够受到世人瞩目,即使是遗臭万年也无怨无悔。然而,一个人如果完全依靠自己所能,其成就必然是有限的,因为决定他是否有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别人的意见。于是人们就尽力讨好自己所看重的世俗,以此期待给人们留下印象,即使是败坏的印象。
无益的负罪感 【英国】罗素
在负罪感中有那么一种卑鄙的、缺乏自尊的成分。通过放弃自己的尊严是不可能使人走上正确道路的。理性的人会将自己的不良行为同别人的不良行为一样对待,看做一定环境下的行为后果。这些不良行为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加以避免:一是充分认识到这种行为的不良性;二是在可能的条件下,避开引起这类行为的环境条件。
实际上,负罪感是一种十分无益的情感,而远远不是美好生活的成因。它使人不幸,造成人的自卑感。正因为不幸福,他似乎就可以向别人提出过分的要求,这样做又妨碍他去享受人际关系中真正的幸福。正因为自卑,他会对那些比自己优越的人表示敌意。他发现羡慕别人是困难的,而嫉妒却是容易的。他将变成一个不受欢迎的人,发现自己越来越孤独。一种对待他人的大方豁达态度不仅能给他人带来快乐,也是持这一态度的人获取快乐的巨大源泉,因为它使他受到普遍的喜爱和欢迎。但是对于那些被负罪感所困扰的人们来说这种态度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它是人的自信和自我依赖的结果,它需要一种人的心理整合,通过这种整合,我的意思是说,人性、意识、潜意识以及无意识等各个层次的心理因素的共同协调作用,而不是处于无休止的争斗中。要取得这样一种和谐,在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明智的教育来达到,但是在教育本身并不明智的时候,要做到这一点是相当困难的。
这是一种为心理分析学家所尝试了的过程,但是我相信,绝大多数情况下,病人自己就可以做到这一点,除了在非常严重的情况下需要专家的帮助。别说这种话:“我没有时间去从事这种心理劳动,我忙于应付各种生活事务,我不得不让我的无意识去随意作祟。”当一个人人格分裂的时候,没有什么比它更加减少人的幸福和效率了。把时间花在使自己的人格各部分之间产生协调,是值得的。我并不是说,一个人应该每天抽出一个小时来检查自己。我认为这绝不是最佳办法,因为这样做会强化人的自我关注,而自我关注本来就是需要治疗的疾病之一,因为和谐健全的人格是直接外向型的。
我的主张是:一个人应该将他的心思重点放在他所理性地信仰的东西上,而绝不允许相反的、非理性的信仰不受质问就进入自己的头脑,甚至控制自己,不管时间如何短都不行。这是一个人在受到引诱回返到婴儿期状态时,同自我展开推理的问题。如果这种推理足够集中,其过程是非常短的,因而所用的时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哲语沉思
如果我们持续忽略或压抑自己的负罪感,它可能会以一种自我伤害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慎重处理过去的创伤,从中汲取教训并不断成长,追求内心的完整和健全,我们才不会因负罪感而做出坏事。
一旦对负罪感的内在价值真正有所了解,我们就会明白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深层的内心,治疗我们的情感创伤,消除负面的心理活动。这是一个抚慰精神的过程,可以引导我们回归灵魂最自然的本性。
猜疑的流沙 【英国】托马斯·德昆西
幽美的丧钟,那来自迢递的远方,悲泣着清晓之前逝去者的钟声,把我从傍岸的舟中惊醒起来。这时,冥冥的曙天刚才破晓,朦胧的昏暗之中,我瞥见一个少女,头上盛饰着节日的白玫瑰花冠,正沿着孤寂的海滩跑去,神情异常紧张。她简直是在狂奔,不时地又回眸顾盼一下,仿佛身后有恶人追踪。但是当我跑上海岸,赶了上去,想警告她前面危险,但是天啊!她却将我甩掉,好像避去一桩新的祸害。因此,我虽高声嘶叫前有流沙,也终归无效。她越跑越快,绕过了一座岬角,便不见了。
霎时间,我也绕到那里,但只见那险恶的流沙已使她遭到灭顶之灾。这时她周身覆没,只剩下那秀美的头额,以及头上的玫瑰王冠,泣对着那垂怜的苍天;最后,唯一还能瞥见的,是一只皓白的玉臂,凭着晨曦的微明,我眼见着那秀美的头颅沉入深渊-—眼见着那张玉臂伸出在她的头顶与那险恶的坟墓之上,抬呀,摆呀,伸呀,抓呀,仿佛向着云端透出的一只欺诓的手臂呼救——眼见着它呼出最后的希望。接着,是最后的绝望——她的头颅、花冠、玉臂全部沉沦。临了,那残酷的流沙把这一切都埋封地下。
这个美丽的少女在天地之间没有遗下一丝痕迹,只剩得我的一掬天涯清泪而已。而这时,海潮正徐徐涌动,来自眼前荒漠般水面上的钟声,在这个幽骨的茔墓之畔与凄厉的晓天之际,吟哦着一阕悱恻的安魂哀曲。
哲语沉思
猜疑与生俱来就带着阴暗的本质,在某些时刻潜伏在思想的某个角落,又冷不丁地以汹涌的气势将人的主观意识吞噬,让人们失去自控的理性,直至滑向人性阴暗的深渊。
猜疑之心是人际交往中的洪水猛兽,它可以令人迷惑,乱人心智,甚至有时使你辨不清敌与友的面孔,混淆了是与非的界线,会使你遭受巨大的损害和失败。
怜悯是恶德 【古罗马】奥古斯丁
我被充满着我的悲惨生活的写照和燃炽我欲火的炉灶一般的戏剧所攫取。人们喜欢看自己不愿遭遇的悲惨故事而伤心,这究竟是为了什么?人愿意让看戏引起悲痛,而这悲痛就作为他的乐趣,这岂非一种可怜的变态?人越不能摆脱这些情感,就越容易被它感动。人自身受苦,人们说他不幸。如果同情别人的痛苦,众人就说这人有恻隐之心。但对于虚构的戏剧,恻隐之心究竟是什么?戏剧并不鼓励观众帮助别人,不过是引逗观众伤心,观众能感到伤心,编剧者就越能受到赞赏。如果看了历史上的或是捕风捉影的悲剧而毫不动情,那演戏者将败兴出场,承受批评指责;假如能感到回肠荡气,观众自然看得津津有味,演员也自觉高兴。
由此可见,人们喜欢的是眼泪和悲伤。但谁都要快乐,谁都不愿受苦,却都愿意同情别人的痛苦,同情必然带来悲苦的心情。那么人是否仅仅由于这一原因而甘愿伤心?
这种同情心发源于友谊的清泉。但它将去何处?流向哪里呢?为何流入沸腾油腻的瀑布中,倾泻到浩荡灼热的情欲深渊中去,并且自觉自愿地离弃了天上的澄明而与此同流合污?那么人们是否应该摒弃同情心呢?不,有时应该爱悲痛。但是,我的灵魂啊!你要防止淫秽的罪。
我现在并非消除了同情心,但当我看到剧中一对恋人无耻地作乐,虽然这不过是虚构的故事,我却和他们同感愉快;看到他们恋爱失败,我也觉得凄惶欲绝,这种或悲或喜的情味于我都是一种乐趣。而现在,我哀怜那些沉湎于欢场欲海的人和因丧失罪恶的快乐或不幸的幸福而惘然自失的人。这才是比较真实的同情,而这种同情心不是以悲痛为乐趣的。怜悯不幸的人,是爱的责任,但如果一个人怀抱真挚的同情,那他必然是宁愿没有怜悯别人不幸的机会。假如有不怀好意的慈悲心肠,——当然这是不可能有的——就会有这样一个人,具有真正的同情心,而希望别人遭遇不幸,借以显示对这人的同情。应当说:有些悲伤是可以被赞许的,但不应说是可以被喜爱的。
哲语沉思
尼采认为,怜悯是恶,怜悯别人是为了得到一种自我心理上的满足,得到一种认为自己心存善念的自我肯定,这是一种变相的自私。一个人怜悯别人是想得到被怜悯者的尊重与感恩,如果被怜悯者不知感恩反而咒骂他几句,那么他对那个人的怜悯就会荡然无存。
良心的鞭策 【法国】蒙田
良心的力量很奇妙!良心使我们背叛,使我们控诉,使我们战斗。在没有外界证人的情况下,良心会追逐我们,反对我们。
尤维纳利斯说:“良心就像用一根无形的鞭子,在随时随地抽打我们,充当我们的刽子手。”
柏拉图认为,惩罚紧紧跟在罪恶的后面。希西厄德说惩罚是与罪恶同时开始的。谁在等待惩罚,就在受惩罚;谁该受惩罚,就在等待惩罚。恶意给心怀恶意的人带来痛苦。
做坏事的人最受做坏事的苦!犹如蜂刺伤了人,但是自己受害更深,因为它从此失去了自己的刺和力量。
维吉尔对此的描述是:它们在伤人的同时失去了生命。
由于自然界的矛盾对立规律,斑蝥身上分泌一种自身毒液的解毒素。人同样如此,即使人在作恶时感到乐趣,良心上却会适得其反,产生一种憎恶感,引起许多痛苦和联想,不论睡时醒时都在折磨着自己。
阿波罗·多罗斯在梦中见到自己被斯基泰人剥掉了皮,放在一口锅里煮,他的良心喃喃地对他说:“你的所有痛苦都是我引起的。”伊壁鸠鲁说:“坏人无处藏身,因为他们躲在哪儿都不安宁,良心会暴露他们。”
良心可使我们恐惧,也可使我们坚定和自信。一个人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经过许多险阻而步伐始终不乱,就是因为对自己的意图深有了解,自己的计划光明正大。
奥维德说:人的内心充满恐惧还是希望,全凭良心的判断。
这类例子成千上万,只需举出同一个人物的三个例子。
西庇阿有一次在罗马人民面前被指控犯了一桩大罪,他不但不要求宽恕或向法官求情,而且还对他们说:“好哇,你们还不是靠了我才有权利审判每个人,如今竟要起我的脑袋来了。”
又有一次,人民法庭对他起诉,他绝不声辩,只是侃侃而谈:“来吧,我的公民们,去向神祇拜谢,也是在今天这样的日子,让我战胜了迦太基人。”说罢,他大踏步向神庙走去,只见全体人跟在他后面,其中还有他的起诉人。
又是人民法庭应加图的要求,传讯西庇阿,要他对安蒂奥克省的一切开支作出汇报。西庇阿为此事来到元老院,从袍子下抽出账册,说这本账册把一切收支原原本本记了下来,但是他没有同意把它转交给法院档案室保存,说他不愿意自取其辱,而在元老院当着众人的面亲手把账册撕成碎片。
苦刑是一项危险的发明,这像是在检验人的耐性而不是检验人的真情。能够忍受苦刑的人会隐瞒真情,不能够忍受苦刑的人也会隐瞒真情。痛苦能够使人供认事实,为什么就不能使人供认非事实呢?另一方面,如果那个受到无理指责的人有耐性忍受这些折磨,罪有应得的人难道就没有耐性忍受这些折磨,去获得美好的生命报偿吗?
相信这项发明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良心力量的想法上的。因为对有罪的人,似乎利用苦刑可以使他软弱,说出他的错误;然而无罪的人则会更加坚强,不畏苦刑。说实在的,这个方法充满不确定性和危险。
为了躲过难忍的痛苦,什么话不会说,什么事不会做呢?
审判者折磨人是为了不让他清白死去,而结果是他让那个人受尽折磨后清白死去。成千上万的受刑者脑袋里装满了假忏悔。
有许多被希腊和罗马称为野蛮的国家,在这方面却不及希腊和罗马野蛮,他们认为折磨和杀害一个对其错误还只是心存怀疑的人,是可怕的残酷行为。你不想无缘无故地杀他,对他做的事却比杀他还糟,你没有不公正吗?事情就是如此:多少次他宁愿无缘无故地死去,也不愿接受审讯,这种审讯往往比死刑还痛苦,这等于在执行死刑以前已把人处决了。
哲语沉思
良心,是人道德情感的试金石。人活着,无论遭遇多大的磨难和挫折,都不可怕,最怕的就是良心遭到谴责。一个人做了错事、坏事,或许可以逃过别人的眼睛,甚至能够逃过法律的制裁,但是唯一逃不过的是对自己心灵的谴责。
生活的奴隶 【黎巴嫩】纪伯伦
人是生活的奴隶。奴性用凌辱遮挡住人们的白昼,用血泪淹没了人们的长夜。从人降生到现在已经有七千年了,但我所见到的只是驯服的奴隶以及用铁链锁着的囚徒。
我走遍了全世界。在生活的道路上,我已经历过光明与黑暗。从定居在窑洞里的人直到住在现代建筑里的人我都见过。但至今我所看到的,只是被重负压弯了头颈,被锁链锁着的双手和跪在偶像面前的双膝。
我走进宫殿、学校、庙堂,伫立在宝座、讲台和祭坛的面前,在任何处所我都看到:工人是商人的奴隶,商人是军人的奴隶,军人是统治者的奴隶,统治者是神甫的奴隶,神甫是偶像的奴隶,而偶像则是恶魔所幻化,是髑髅山上的幽灵……我看见,奴性总是和荣誉、尊严并驾齐驱。人们在奴性面前俯首,说奴性是神落到大地上的影子。
奴性的名目繁多,本质只有一个。它有许多形式,内容却始终如一。奴性——这是自古就有的一种征兆多端的病症;孩子们从父辈那里把它和生命一起承受下来;岁月把它播种在时代的土壤里,然后收获,就像一年中的一个季节里收获另一个季节的果实。
这就是我遇到过的奇形怪状的奴性。
盲目性。它把今天的生活和过去的祖辈生活联系在一起;它迫使年轻的身体充满陈旧的精神,把它们变作一座座只有骨灰和腐物的坟墓。
哑奴性。它把男子配给可憎的女人,把女子变成她所厌恶的男人的床褥,弄得他像脚上穿了一只太窄的鞋,而她就像那肮脏的脚底下的草履。
聋奴性。它强迫人们迎合人群的口味,涂他们喜欢的颜色,穿他们喜爱的衣服;它把人们的声音变成了回声,把人们的身体变成了影子。
跛脚的奴性。它迫使强者在骗子面前低头,迫使他们的意志服从于野心家的性癖,它把他们变成任随摆弄的机器。
白发的奴性。它把孩子们的心灵从阳光普照的高处推往痛苦的深渊;这里贫穷和愚昧并肩徘徊,屈辱和绝望成为邻居;孩子们在苦难中成长,在罪恶里生活,又染上邪癖而死亡。
……
罗圈脚腿的奴性。它用恐吓来强迫弱者运转舌头,说些口是心非的语言和非出本心的愿望;这些人好似一块块的抹布,任贫穷的手扔来扔去。
驼背的奴性。它用一批人制定法律统治另一批人。
生癣的奴性。它把王冠授给帝王的子孙。
黑色的奴性。它诅咒无辜的孩子们。
为奴性而奴性。这是惯性的力量。
哲语沉思
鲁迅先生揭示的中国人的国民性中,有一种就是奴性。那些见了主子就哈腰,做了主子就张狂的人,充其量只是一些没有尊严的可怜的爬行动物罢了。
奴性是人骨子里的一颗毒瘤,如果不割除,它会使人的尊严落地,人格尽丧。奴性会让人学会献媚讨好,使人性格扭曲,丧失自我。
世间曾有一个小丑 【俄国】屠格涅夫
世间曾有一个小丑。
他长时间都过着很快乐的生活,但渐渐有些流言传到了他的耳朵里,说他到处被公认为是个极其愚蠢的、非常鄙俗的家伙。
小丑窘住了,开始忧郁地想:怎样才能制止那些讨厌的流言呢?
一个突然的想法,终于使他愚蠢的脑袋瓜开了窍……于是,他一点也不拖延,把他的想法付诸实践。
他在街上碰见了一个熟人——接着,那熟人夸奖起一位著名的色彩画家…… “得了吧!”小丑提高声音说道,“这位色彩画家早已经不行啦……您还不知道这个吗?我真没想到您会这样……您是个落后的人啦。”
熟人感到吃惊,并立刻同意了小丑的说法。
“今天我读完了一本多么好的书啊!”另一个熟人告诉他说。
“得了吧!”小丑提高声音说道,“您怎么不害羞?这本书一点意思也没有,大家老早就已经不看这本书了。您还不知道这个?您是个落后的人啦。”
于是,这个熟人也感到吃惊——也同意了小丑的说法。
“我的朋友某君真是个非常好的人啊!”第三个熟人告诉小丑说,“他是个真正高尚的人!”“得了吧!”小丑提高声音说道,“某君明明是个下流的东西!他抢夺过所有亲戚的东西。谁还不知道这个呢?您是个落后的人啦!”
第三个熟人同样感到吃惊,也同意了小丑的说法,并且不再同那个朋友来往。总之,人们在小丑面前无论赞扬谁和赞扬什么,他都一个劲地驳斥。
只是有时候,他还以责备的口气补充说道:“您至今还相信权威吗?”
“好一个坏心肠的人!好一个毒辣的家伙!”他的熟人们开始谈论起小丑了。“不过,他的脑袋瓜多么不简单!”
“他的舌头也不简单!”另一些人又补充道,“哦,他简直是个天才!”
末了,一家报纸的出版人,请小丑到他那儿去主持一个评论专栏。
于是,小丑开始批判一切事和一切人,一点也没有改变自己的手法和自己趾高气扬的神态。
现在,他——一个曾经大喊大叫反对过权威的人——自己也成一个权威了,而年轻人正在崇拜他,而且害怕他。
他们,可怜的年轻人,该怎么办呢?虽然一般地说,不应该崇拜……可是,在这儿,你试试不再去崇拜吧——你就将是个落后的人啦!
在胆小的人们中间,小丑们是能很好地生活的。
哲语沉思
人们对权威近似固执的盲目崇拜往往让他们堵塞了自己的思维源泉。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听到“某某名人说什么”、“某某专家说什么”等类似言论,名人,专家的话固然重要,但倘若不假思索就照抄照搬,唯命是从,甚至以此来束缚住自己的思维,就会步入误区。
权威的话也并不一定全是对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不唯上、不唯权、不唯书,只唯实,才能保证自己的思考是理性的、正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