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的艺术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5章 办事前必知的准备和忌讳(3)

案情完全翻了过来,于是原验、复验官员几十人,一下都倒霉了!有被革职的,有被发配到伊犁的。唯独对纪晓岚,皇上只给他个革职留任的处分,不久又官复原职。因为纪晓岚曾说自己“短视”,这就为自己留了退路。

《战国策》中有一句名言叫“狡兔三窟”,意指兔子有三个藏身的洞穴,即使其中一个被破坏了,尚存两个;如果两个被破坏了,还剩一个。这就是一种居安思危的生存方式,也是一种先见之明的预防策略。在办事中,我们不妨学学这一招。

用最大的努力去争取好的结果,同时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以及应变措施。这样办事情,就能以不变应万变,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了。

处于弱势时,就先退几步

找人办事,一定要在忍耐中懂得进退之法,处于弱势时,就先退几步。进退之法,是许多成大事者都心知肚明的行动要略。

李鸿章在权力的争斗中,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他绝不冒险,所以才有步步高升的机会。

当时大太监李莲英深受慈禧太后的宠爱,权倾朝野,人人望而生畏,人称“九千岁”。此人狐假虎威,老谋深算,心狠手辣。李鸿章以军功而升高官后,最初看不起这些奴才,有意无意间就得罪了李莲英,因此,李莲英就想给他点颜色瞧瞧。

不久后,慈禧太后有意静居,想把清漪园修缮一番,以便颐养天年。但却苦于筹款无术,时常焦躁。李莲英趁机说:“李伯爷是朝廷重臣,若能体仰上意,玉成此事,以慰太后,以宽圣心,当立下不世之功。”

李鸿章听到有这样贴近慈禧太后的好机会,岂肯轻易放过?当即满口应承,并马上献计献策,同李莲英商量。李莲英听了大喜,拍手称善,笑容可掬地着实奉承了李鸿章一番。接着李莲英又谦恭有礼地希望李鸿章入园内踏勘一回,看看哪里该拆该建,做到心中有数。

可是到了约定的日子,李莲英却借口有事不能奉陪,只派了个伶俐的太监领着李鸿章,转悠了一整天。事后不久,李莲英又故意捡了个光绪皇帝肝火最旺的时候,诬陷李鸿章在清漪园里游玩山水。光绪最忌讳的就是别人不尊重他的皇权帝位。听说权倾当朝的李鸿章竟敢大摇大摆地在他御苑禁地游逛,顿时大怒。认为这是“大不敬”,是对皇权皇位的公然藐视和冒犯!光绪一怒之下,不问青红皂白,立即下诏“申饬”,将李鸿章“交部议处”。

所谓奉旨申饬,就是由皇帝、太后或皇后派一名亲信太监,捧着“圣旨”去指着某人的鼻子,当众数落臭骂一顿。而被骂的人,既不能申辩,也不能回骂,还要伏在地上谢恩。这“申饬”虽不伤皮肉,却是极使人难堪的侮辱性惩罚。

李鸿章被御批“申饬”后,他自然懂得其中奥妙,于是便立即着人送了银子,免去了当众受辱之苦。李鸿章自然很快悟出了吃亏的原委,从此以后便对这位“九千岁”刮目相看,敬礼如仪。这就是李鸿章的退让之法——不去冒险与人争斗,而以守住自己为重。

善于退让,也能赢得成功,因为这样做一则保住了自己,二则保留了机会。

人与人之间总有强势与弱势之分,因此我们就更需要精通“撤步术”。让步并不是懦弱的表现,它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进步。就像跳远一样,为了跳出好成绩,后退几步是必然的。求人办事一定要注意,该进时则进,该退时就要毫不犹豫地后退几步,由此你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形势不妙,先走为上

在办事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棘手的,甚至解决不了的难事。这种时候最好不要死挺硬扛,而是要采取“先走为上”之策略。

所谓“先走为上”是指办事者在自己的力量远不如对手的力量时,不要和对手硬拼,以卵击石,自取失败,应该采取“走”的策略,避开是非,争取另开新路。

1990年,安德斯·通斯特罗姆被瑞典乒乓球队聘为主教练。由于通斯特罗姆平时对运动员指导有方,再加上其战略战术比较高明,所以瑞典乒乓球队连年凯歌高奏。在1991年世乒赛上,他率领的瑞典男队赢得了所有项目的冠军。在1992年夏季奥运会上,他们又夺得男子单打金牌,这块金牌也是瑞典在这届奥运会上获得的唯一一枚金牌。

然而,正当瑞典国民向通斯特罗姆投以更热切期望的时候,他却突然宣布将于1993年5月世乒赛结束后辞职。通斯特罗姆的业绩如此辉煌,瑞典乒乓球联合会已向他表示:“非常愿望”延长其雇用合同,那么他为什么要在春风得意时突然提出辞职呢?许多人对此感到迷惑。 后来,人们才知道,正是通斯特罗姆连年的成功促使他做出了辞职的决定,他透露说,自他担任主教练以来,瑞典乒乓球队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但是“现在我已感到很难激发我自己和运动员去争取新的引人注目的胜利。瑞典乒乓球队需要更新,需要一个新人来领导。”在这里,主教练通斯特罗姆用的正是“走为上”的计策。在体育赛场上,没有永远不败的常胜将军。通斯特罗姆在感到很难再去“争取新的引人注目的胜利”之际,果断地退下来,无疑是明智之举。这样,既可以保持住自己的声望,又可以使瑞典队得以更新。

在我国古代,晋国公子重耳的故事也是个很好的例子。

晋公子重耳由于国王昏庸,献公听信骊姬的谗言,逼迫太子自杀,因而出走流亡在外,这样他既避免了骊姬的迫害,又能留得余生待国有转机时回朝主持朝政。在他流亡期间,也渐渐变得成熟干练,而且他也充分利用“走”来寻找他的同盟者。这样他就在“走”的同时来促使晋国内外发生有利的变化,最后,他终于在秦国大军的护送下归晋,众多人欢迎重耳回国。

这是留与走的一个鲜明对比:留则无生路,走后得王位。这虽是一个治国之君的经历,但这个道理在我们平时办事的过程中也是大有作用的。切记:走是为了等待时机,创造条件,不是为了躲避困难,寻求安逸。

敏感过度不利于办事

在准备求人之前,自以为对方会给以热情接待,可是到场却发觉,对方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采取了低调。这时,心里就容易产生一种失落感。其实,这是自己对彼此关系估计过度,期望太大而形成的。

求人办事,察言观色当然是必备的技能,但是如果你过于敏感,那就等于是给自己套上了一个无形的枷锁,对于办事是没有什么益处的。

这种过度的敏感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自卑感在作怪。他们总希望自己是生活的强者,是别人心目中的优秀分子,可往往事与愿违,想像与现实之间有距离,这种距离促使他们更加敏感紧张,随时捕捉任何可能对自己不利的信号。结果很有可能会形成一种恶性的心理循环:你越紧张兮兮的神经质,就越容易成为别人的话柄或笑料,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剧你的猜疑与敌意,这样就会把人际关系搞得一团糟。

菲菲到多年不见面的同学家去探望。这位同学已是商界的顶级人物,每天造访他的人很多,十分疲劳。因此,对来家的客人,只要是一般关系的,一律不冷不热待之。

菲菲以为自己会受到热情款待,不料到那里后,发现同学对他不冷不热,心里顿时有一种被轻慢的感觉,认为此人太不够朋友,小坐片刻便借故离去。她愤愤然,决心再不与之交往。后来才知

道,这是此人在家待客的方针,并非针对哪个人的。她再一想,自己并未与人家有过深交,自感冷落,不过是自作多情罢了。于是又改变了心态和想法,并采取主动姿态与之交往,反而加深了了解,促进了友谊。

幸亏事后菲菲并没敏感过度到不与同学交往,因而增进了友谊。假如当初她因受了一次冷落就不和人交往了,那也就不会有以后的友谊了。

无论是工作或生活中,敏感过度都是十分不利的。比如,“北大怪侠”孔庆东在《47楼207》中曾写过这样一件趣事:

说是上中学时,几位同学在一起边走边玩儿,忽然间走到前边的一位姓马的同学转过头来,愤怒地叫道:“你们叫谁马寡妇?”其实大家谈论的话题与他一点关系都没有,他就这样给自己起了个外号。

人们常说做贼心虚,可是有很多人,他们自己明明并没有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但心里却常发虚,他们过分地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或态度的微小变化,其实别人并没有拿他们怎么着,但他总会以为大家在同他过不去。这样一来,不但把自己弄得紧张不堪,别人也不会再情愿给他办事了。

分清事情的分量再办事

事情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是放弃西瓜拣芝麻,还是丢掉芝麻捡西瓜,这既可能涉及自身的利益,又可能涉及到他人及整体大局的利益。所以,在这取舍两难的选择之间,就应该掂量一下事情的分量,尽量采用舍小取大、弃轻取重的处理原则。这样,虽然丢掉了小利,但所换取的可能就是大利或大义。

蔺相如是战国后期赵国人,他本是赵国宦官令缪贤的门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后,一跃成为赵国的上卿。

廉颇是赵国上卿,多有战功,威震诸侯。蔺相如却后来居上,使廉颇很恼火,他想,我乃赵国之大将,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有攻城野战之大功,你蔺相如不过运用三寸不烂之舌,竟位居我上,实在令人接受不了。他气愤地说:“我见相如,必辱之。”从此以后,每逢上朝时,蔺相如为了避免与廉颇争先后,总是称病不往。

有一次蔺相如和门客一起出门,老远望见廉颇迎面而来,连忙让手下人回转轿子躲避开。门客见状,对蔺相如说:“我们跟随先生,不过是敬仰先生的高风亮节。现在,您与廉颇将军地位相同,而您见了他就像老鼠见猫一样,就是一般人这样做也太丢身份了,何况一个身为将相的人呢!连我们跟着先生也觉得丢人。”蔺相如问:“你们嫌我胆小,你们说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答道:“秦王厉害。”蔺相如说:“既是秦王厉害,我都在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大臣们。难道我连秦王都不怕,却单单怕廉将军吗?”蔺相如接着说,“我想强秦不敢发兵攻打赵国,是因为我和廉将军在位。如果我们二人争闹起来,势必不能并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把国家利益放在前头,把个人的事放在后头啊!”门客恍然大悟。廉颇闻之,深感内疚,于是负荆请罪,与蔺相如结为“刎颈之交”,演出一幕千古流芳的“将相和”。

蔺相如之所以能千古流芳,就在于他能忍小辱而顾全国家大义,对事情的分量把握得好。赵国之所以不被他国欺负,就是因为有将相文武二人的威势。可见,把握好事情的分量,不仅利于个人关系,对集体对国家也是幸莫大焉。所以,每个人在办事情之前,都要先把握好事情的分量然后再去办,这样,方能事半功倍啊。

事有大小,事有种类,事有难易,有的事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有的事则可办可不办。我们不但要知道哪些事应该怎样办,而且要知道哪些事该办,哪些事不该办。

如果你觉得事情能够办成,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去办。

如果你觉得要办的事情把握不大,就要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

如果你觉得要办的事情没有能力办到,就不要勉强去办。

有些事情无论是工作上的还是家庭中的,能办的要及早办,不能办的也要想办法找关系求人去办,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更多的是别人求办的事,对于这类事我们应该有一个因事制宜的态度。

办事要掌握好火候

办任何事情都应有轻重缓急之分,有的事发生后,必须马上处理,延误了时间就可能与预期目标相悖离。或是财产损失加大,或是身家性命有危。但是有些人际关系的处理,发生之时,立即解决,可能会火上浇油,使事态发展愈严重,而冷却几日,使当事人恢复理智以后再处理,就可能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在办事过程中,处理事情,就要掌握好火候,这对事情的成败至关重要。

像我们都熟知的“将相和”的历史故事,如果蔺相如在廉颇正气势汹汹之时,去找他解释,与他理论,即使和颜悦色、平心静气,廉颇也可能一句也听不进去。这样不但不利于解决矛盾,反而极有可能引起新的冲突,使事态严重,对彼此双方更为不利。

为掌握解决冲突的“火候”,有人找到了一种“百分之十法”,即事情发生后,再等10%的时间,这10%的时间,你的朋友或对方,会因说出的话,办过的事向你道歉;这10%的时间,也使你的头脑更清醒,而不至于在盛怒之下失去控制。

受到别人的伤害,我们很可能暴跳如雷、怒发冲冠,与其如此,不如暂且迫使自己先冷静下来,然后再去想应当怎样对待,要知道大多数人不是有意要伤害我们。

事实上,我们永远也无法避免受伤害,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既然如此,何必忧之恨之?除此之外,要想别人不伤害你,还要时刻想到不要伤害别人,只有这样,才能活得轻松,活得愉快,也只

有这样,你才能找到为你办事的人。

需要我们立马做的事就是最重要、最紧急的事,来不得任何拖延。做完了一件事后又可依此方法对下面的事进行分类。那么我们依据什么来分清轻重缓急,设定优先顺序呢?

善于办事的高手都是以分清主次的办法来统筹时间,把时间用在最有“生产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