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菲利普斯曲线要修正?
在经济学中,失业和通货膨胀曾是两个互不相关的话题。后来,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将这两个同样受到关注的问题相结合。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同失业有着“此消彼长”的必然联系,通货膨胀率上升即经济上升,可以使失业下降,通货膨胀和失业负相关,因此可以用通货膨胀政策来减缓失业的发生。但是,很快这种说法就受到了质疑,到底菲利普斯曲线是不是正确的?通货膨胀和失业是否真的有关系?
在学者们研究失业理论的时候,他们通常会结合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来进行剖析,而通货膨胀恰恰就是这样被选中的一个命题。尽管刚开始,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两者之间有联系,但自从上个世纪50年代,菲利普斯曲线被提出后,两者就被微妙地牵系在一起,并成为众多学者“不倦研究”的对象。
菲利普斯曲线第一次出现,是在英国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W·菲利普斯试图用它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通过菲利普斯曲线,将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即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1958年,W·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做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他认为,这条曲线可以解说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因为,他认为当失业率高时,即可推断经济处于萧条阶段,此时,工资与物价水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相反,倘若失业率低,就可推断经济处于繁荣阶段,则工资与物价水平应居于较高水平,也就形成高通货膨胀。
于是,菲利普斯曲线的重要观点可以被归纳为以下几点: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存在交替关系,两者可以并存;当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时,通货膨胀率为0。根据两者的交替关系,可以将其运用到宏观经济政策当中。
W·菲利普斯对该曲线的描述,引发了理论界更多学者的兴趣及关注。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还曾特意利用美国的现实材料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论证,发现此曲线的确适用。两大权威经济学家的证明,让菲利普斯曲线得到了学界更多的认可,越来越多的人在研究中开始使用菲利普斯曲线。
当然,任何理论的提出,都会有人发出质疑。菲利普斯曲线也不例外,有些经济学家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只是一种可以被有限适用的经济模型。他们指出,菲利普斯曲线之所以能被验证,是因为人们所采用的数据都是短期的,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可能会存在交替关系。然而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却未必会有同样的关系——“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一种短期的‘交换’关系,但没有长期的‘交换’。因为在长期中,这种关系迟早会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而被打破。”
于是,因为这条曲线,学术界展开了激烈地讨论。等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出现“停滞膨胀”,高失业率、低增长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并存,让菲利普斯曲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现实中反映的情况,同之前挑战菲利普斯曲线的学者们的观点更加吻合。这一事实的出现,成功地推翻了菲利普斯曲线存在的必然性。最终,绝大多数的经济学家们都不得不承认,菲利普斯曲线的确需要修正。
得到这样的结论无疑将让很多人失望,但这并不能否定菲利普斯曲线的积极意义。至少在短期内,菲利普斯曲线还是适用的。因此,政府仍旧可以根据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失业率低而通货膨胀率高时,采用紧缩性财政与货币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反之,在失业率高而通货膨胀率低时,采用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也就是说,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为政府应对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法,具有较大贡献。
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存在种种难以控制的因素,一时出现一点通货膨胀是很难避免的。问题在于通货膨胀起来以后,政府应该采取什么对策?
拉美和南斯拉夫曾采取了继续通货膨胀的政策。一旦形成了持续的恶性通货膨胀,那么通货膨胀对经济的暂时刺激作用也就会消失。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南斯拉夫,有人说,5%的通货膨胀没有什么,后来又说10%的通货膨胀也没有什么,到了70年代中期,年通货膨胀率很快达到了20%,而此时经济增长率反而下降了,这时被迫紧缩,从此南斯拉夫出现动乱。
后来,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否定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在长期经济中存在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说,他修正了菲利普斯曲线,他指出,政府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强化通货膨胀“促进”就业,会适当其反,并最终造成更大规模的失业。所以欧美、日本、包括韩国在内的亚洲四小龙的做法,都是坚决把通货膨胀打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