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大脑决定一切,不换脑袋就换人(2)
又有一批新员工进到公司,总经理又重复了上面的规定。这次有个年轻人小声嘀咕了一句:“为什么?”
“不为什么。”总经理满脸严肃地说,依旧没有任何解释。
回到岗位上,年轻人在思考着总经理的这个令人费解的规定,其他人劝他别瞎操心,遵守这个规定,干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但年轻人却执意要进入那个房间看个究竟。
他轻轻地敲了一下门,没有反应,再轻轻一推,虚掩的门开了,只见屋里有一个纸牌,上面写着——把这个纸牌送给总经理。
闻知年轻人擅闯“禁区”的同事劝他赶紧把纸牌放回房间,他们会替他保密的,但年轻人拒绝了。他拿着纸牌走进了总经理的办公室。
当他把那个纸牌交到总经理手中时,总经理宣布了一项惊人的决定——“从现在起,你被任命为销售部经理。”
“就因为我拿来了这个纸牌吗?”年轻人不可思议地问。
“对,等这一刻我已经等了快一年了,相信你能胜任这份工作。”总经理自信地说。
果然,销售部在年轻人的带领下,业绩越来越好。
旧观念是人脑中的牢笼,当人脑沉湎于旧观念牢笼之中时,就会受到许多的局限,造成事业停滞不前。聪明者应该积极给自己“换脑”,勇于从旧观念中走出来,而不囿于观念的束缚,这样才能突破自我,让自己有一个全新的开始。
阅读思考题:
1谈谈你对观念决定成败的看法?
2你是否常常走进旧有的观念中?这对于你的工作带来了哪些影响?
思维更新是成长的最佳方式
传统思维方式的封闭性、单项性和趋同性,都是反创造性思维,都是抵消乃至扼杀创造力的。
——陈祖芬
A公司和B公司都是生产鞋的,为了拓展市场,两个公司都往世界各地派了很多销售人员。这些销售人员不辞辛苦,千方百计地搜集人们对鞋的各种需求信息,并不断地把这些信息反馈回公司。
有一天,A公司听说在赤道附近有一个岛,岛上住着许多居民。A公司想在那里开拓市场,于是派销售人员C到岛上了解情况。很快,B公司也听说了这件事情,他们唯恐A公司独占市场,赶紧也把销售人员D派到了岛上。
两位销售人员几乎同时登上海岛,他们发现海岛相当封闭,岛上的人与大陆没有来往,他们祖祖辈辈靠打鱼为生。他们还发现岛上的人衣着简朴,几乎是赤脚,只有那些在礁石上采拾海蛎子的人为了避免礁石硌脚,才在脚上绑上海草。
两位销售人员一到海岛,立即引起了当地人的注意。他们注视着陌生的客人,议论纷纷。最让岛上人感到惊奇的就是客人脚上穿的鞋子。岛上人不知道鞋子为何物,便把它叫做脚套。他们从心里感到纳闷:把一个“脚套”套在脚上,不难受吗?
C看到这种状况,心里凉了半截,他想,这里的人没有穿鞋的习惯,怎么可能建立鞋的市场?向不穿鞋的人销售鞋,不等于向盲人销售画册,向聋子销售收音机吗?他二话没说,立即乘船离开了海岛,返回了公司。他在写给公司的报告上说:“那里没有人穿鞋,根本不可能建立起鞋的市场。”
与C的态度相反,D看到这种状况时心花怒放,他觉得这里是极好的市场,因为没有人穿鞋,所以鞋的销售潜力一定很大。他留在岛上,与岛上人交上了朋友。
D在岛上住了很多天,他挨家挨户做宣传,告诉岛上人穿鞋的好处,并亲自示范,努力改变岛上人赤脚的习惯。同时,他还把带去的样品送给了部分居民。这些居民穿上鞋后感到松软舒适,走在路上他们再也不用担心扎脚了。这些首次穿上鞋的人也向同伴们宣传穿鞋的好处。这位有心的销售人员还了解到,岛上居民由于长年不穿鞋的缘故,与普通人的脚形有一些区别,他还了解了他们生产和生活的特点,然后向公司写了一份详细的报告。公司根据这些报告,制作了一大批适合岛上人穿的鞋,这些鞋很快便销售一空。不久,公司又制作了第二批、第三批……B的公司终于在岛上建立了皮鞋市场,狠狠地赚了一笔。
同样面对赤脚的岛民,C认为没有市场,D认为有大市场。为什么两个人面对同样的事物时,采取的却是不同的态度呢?
因为他们看问题的方式不一样,思考问题的方式不一样,处理问题的思路不一样。
思路不同,所以对待同样的事物就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很多时候,因为思路的不同,就决定了人生道路与生活状态的不同。在面对同一机遇的时候,不同的人也会做出不同的选择,这就是所谓的“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
为什么在面对相同的境遇时,有的人能够成功,有的人一败涂地?为什么资质、出身相近的人,有的能够脱颖而出,有的终生默默无闻?
差距究竟在哪里?
差距,就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交际、工作态度,对目标追求的手段和方式,对宗教的信仰,对更高层次的向往,等等,莫不是由思维决定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伟人,极富影响力的政治家、科学家,那些富甲天下的富商、企业的巨子们,以及那些虽无显赫的成就但却能直面人生的逆境,勇往直前,从而实现了自己人生价值的人们,他们的成功都无不得益于独到的也就是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可以说,人类的成就首先是“想”出来的,是在正确的思维指导下的行动干出来的。想即是思维。
反过来说,为什么有人人辛辛苦苦一辈子却毫无所获?仔细想一想,他们是不是人云亦云、毫无主见?是不是凡事懒得思索,整日整年跟随他人?是不是死板呆滞、毫无创意?是不是只会说“是”而不会说“不”?
思维如同冥冥之中的神灵,悄无声息地主宰着所有的人,我们虽然触及不到,极目望去,也不见其踪影,但它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它像一缕空气在滋养着我们,它也像一把巨钳,有时也会扼住你的喉咙。
思维正是这样在操纵着人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
所以,我们要在思维上,对存在弊病的、落后于时代的、成为精神桎梏的传统思维进行清算。简言之,就是:换脑,不断更新思维。
只有“换脑”,才能不断反省自己、总结自己,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化自己的思维方式。只有思维的更新,才有思维的进步;只有向传统思维挑战,才有思维的全面更新。
阅读思考题:
1你是一个善于运用自己大脑的人吗?
2谈谈你对“思维即财富”这句话的理解。
柔性生存,未来生存的大趋势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
鲨鱼因为拥有超强的适应性,在地球上已生存超过一万五千年,它可以随时随地移动,永不停息。鲨鱼是世界上最灵活的动物,全身只有软骨,没有一块坚硬的骨头。尖锐的牙齿是它赖以生存的武器,它借由不断淘汰更换旧牙齿而让自己的武器更加锐利。它永远对周遭环境保持高度警觉,随时根据水温做自我调适,因此,不论生存环境如何,鲨鱼总是能够很快适应下来。
鲨鱼的生存为我们带来一种全新的生存理念——柔性生存。这也是未来生存大趋势。随着市场变化趋势的加剧和不确定性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增强企业柔性、敏捷性以应对日益动荡的、不确定的环境。战略管理学家Ansoff在评价企业“柔性”时指出:企业要适应环境,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够对所处环境以及未来变化趋势有所认识,特别是对环境中不确定事件的分析和应付能力尤为重要。
这一变化,同时对个人也提出了一个更高的挑战——随时换掉不懂得变化的脑袋,主动变革自己去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IT业界流传着韩国三星集团总裁李健熙的一句名言:“除了妻儿,一切都要变。”这句话,也正是当年李健熙下定决心带领三星集团励精图治、发奋改革的真实写照。
1987年,李健熙从父亲李秉喆手中接过三星集团这个大摊子,1993年开始重塑三星,并且提出了这个“除了妻儿,一切都要变”的口号。
当时,李健熙决心给“沉睡中的三星一剂猛药,一个改革的信号弹”。于是,变革就从改变上下班工作时间开始,将原来的“朝九晚五”变成“朝七晚四”,20万员工都将提前两小时上班。进行这种大规模的变革会遇到很多的阻力,但是李健熙相信,如果下不了这个决心,振兴三星的日子就会遥遥无期。
三星人从此意识到“改革开始了”,很多人从以前的闲散心态中醒过来,开始利用早下班的时间学习外语、培训进修,这些努力为日后三星集团扩展海外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7年时,韩国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强烈影响,很多韩国大企业纷纷破产倒闭,举国上下损失惨重,三星集团也难免受到影响。危机重重之下,李健熙决心再次重整三星,他对员工说:“为了公司,生命、财产,甚至名誉都可以抛弃。”
李健熙拥有如此强烈的危机感与决心,在他的带领下,三星集团制定了明确的战略方向,坚定不移地执行战略,变革在不断推进,影响深远。
直到2002年年底,三星集团已经跻身全球IT行业前20名,连一向骄傲的索尼都为之汗颜。
在市场变化快、不确定因素较多的情况下,企业应变能力和快速反应的灵活性成为竞争关键,“快鱼吃慢鱼”代替“大鱼吃小鱼”成为竞争法则。如果别人变化快,你变化慢,你就会落后;如果别人在变化而你仍守住过去的成绩不知改进,你就会被淘汰。
这就是市场的无情,它不允许任何人停止前进的步伐,否则就会被市场抛弃。
“除了妻儿,一切都要变”是一种变化的决心,是一种应对市场变化的信念和心态,也是柔性生存战略的最佳体现。在你的脑袋里如果没有“变化”,那么无论你曾经多么辉煌,也无法抵挡竞争的浪潮,终将被湮灭。
新经济竞争规则之一就是“速度胜于规模”。因此,脑袋里的随时准备变化的柔性价值观能使你在职场中处变不惊。
阅读思考题:
1什么是“柔性生存”?
2为什么说柔性生存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不“换脑”的员工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微软从开始起步到现在,从没有在技术上输给任何人,原因就是我们总是能比别人更快地推出新产品。
——比尔·盖茨
看看周围的一切,“变”字无处不在。坚守着墨守成规、拘泥传统、因循守旧的脑袋的人,很难开辟新路。如果你跟不上时代的脚步,那么,等待你的就只能是被淘汰。
在某个钟表厂,有一位工作非常卖力的工人,他的任务就是在生产线上给手表装配零件。这件事他一干就是10年,操作非常熟练,而且很少出差错,几乎每年的优秀员工奖都属于他。可是后来,企业新上了一套完全由电脑操作的自动化生产线,许多工作都改由机器来完成,结果他失去了工作。原来,他本来文化水平就不高,在这10年中又没有掌握其他的技术,对于电脑更是一窍不通,一下子,他从优秀员工变成了多余的人。
在他离开工厂的时候,厂长先是对他多年的工作态度赞扬了一番,然后诚恳地对他说:“其实引进新设备的计划我在几年前就告诉你们了,目的就是想让你们有个思想准备,去学习一下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操作方法。你看和你干同样工作的小胡不仅自学了电脑,还找来了新设备的说明书来研究,现在他已经是车间主任了。我并不是没有给你准备的时间和机会,但你都放弃了。”
时代的前进是不会停止的,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也会不断引入我们的工作中。面对这种变化,你有没有考虑过给自己的工作能力也进行更新,从而为这种变化做好准备呢?
生活中,守着旧观念、故步自封的人总是害怕打破现状、打破成规、打破曾经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总以为现状才是最安全、保险的,破坏现成的格局可能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也许是无法应付的棘手问题,把自己带入一个动乱的世界;总以为成规才是最可靠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客观情况的变化,一些条条框框虽然面临挑战,但迎接这种挑战要担很大的风险,就如在既成的轨迹上爬行,在蜗牛的壳里进出,既稳妥可靠又很方便省力;总以为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是经受过实践检验的,可借用、遵循、模仿的价值最大,自己另起炉灶,容易砸锅。这样一来,生机和活力不存在了,走向失败的速度也就更快了。换一种脑筋,你将有新的突破和发现。
林佳是一名在英国学习人力资源专业的留学生,有一次她从一个朋友那里得知英国一家生产知名品牌化妆品的公司要为它在中国分公司招聘中层管理人员,她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良机,于是便决定去应聘。该公司招聘的要求很高,内容包括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美感、创造力、领导才能,等等。
林佳在首次面试中表现得十分自信,也很出色,加上自己是中国人,学成之后能回中国发展,比其他竞争者更有优势,她认为得到这个职务是十拿九稳的。但没想到的是,面试后,主考官并没有立即录取她,对此她十分不解。
林佳是一位非常善于反思的人。回去之后,她开始认真思索为何没有一举成功,是不是自己哪方面与要应聘的企业文化有所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