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忙碌≠高效
据瑞士联合银行集团(USB)对世界71个城市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亚洲人最忙碌,欧洲人最悠闲。但众所周知,欧洲的经济实力比亚洲强,欧洲人的工作效率和收入也明显高于亚洲人。有的外资企业,特别是欧美企业,一周仅上四天半的班。但是,外资企业的人均利润却是国内同类国企或民营企业的10倍以上。
从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心理来讲,很多传统管理者都希望员工马不停蹄地忙碌,每时每刻都在工作,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公司内部充满了效率。但是实际上,忙碌并不代表效率。而且,这种无休止的加班与极端的忙碌更容易使企业和个人的元气大伤。
极端忙碌的员工容易被忙碌的惯性所吸引,导致为忙而忙,而没有时间站在公司的宏观角度上来看问题和解决问题,更不会主动停下来深入地思考一下个人与公司的发展问题。例如,个人的发展规划、公司未来的方向、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产业的变迁、竞争对手的策略以及社会的脉动等。长此以往,就会缺乏应有的清晰思路和创造力,容易变成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老黄牛或机械地按照固定程序运转的机器人。一旦企业发生突发事件,他们就会变得手足无措,无法及时作出应急反应。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昏昏然的机械忙碌就像盲人骑瞎马到了悬崖边上还浑然不觉,而企业的“群盲”更危险,一旦被戳到软肋的话,很有可能让企业元气大伤,甚至从此一蹶不振。众所周知的三株口服液在轰然倒塌之前,其实在其内部就已经存在诸如管理僵化、上传下达淤阻、浮夸成风、缺乏危机应急机制等问题,而正当大家忙着赚钱对这些危机浑然不觉的时候,一个小小的官司就在一瞬间将曾经辉煌无比的三株集团击垮了。这个“群忙、群盲”的教训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在这个以智商得天下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工作是知识性的,而这些靠思考为主的工作并不是靠刀耕火种式的原始忙碌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的是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如果连思考、创造的时间也被剥夺,如果所有人忙碌于当前的工作,他们很可能会为了追求速度而失去了想办法以更好方式做现有工作的机会,也失去了思考与寻找新的业务机会的空间,更没有时间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还很有可能造成江郎才尽式的职业枯竭。如果员工只是像个僵尸那样机械地重复着简单的动作,那又如何有以创新实现企业飞速发展的机会?长此以往,就会郁结为企业的内伤,致使企业失去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
很多时候,忙碌都是白忙。因为无谓的忙碌,忘了工作细节;忘了工作创新;忘了工作圆满完成。因为无谓的忙碌,只记得应付工作任务;只记得要做上级安排的工作;只记得每天重复的程序。这样的忙碌是毫无意义的忙碌。
忙碌有时甚至是对公司资源的浪费。很多在正常时间里可以完成的工作拖到了下班后很久,看似忙碌却占据了公司的电费、机器运转费等费用。另外,长时间的加班很容易养成员工拖延、磨洋工等不良工作品质,促进员工“职业枯竭”期的来临。长时间的疲劳还会降低员工的忠诚度,导致员工频繁离职。而新招聘来的员工又不能马上熟练地投入工作,需要很长的磨合期与培养成本,更是得不偿失。
忙碌还会引发很多问题,因为在忙碌的表面下很容易滋生内部管理的紊乱状态,出现管理死角,给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创造了机会,造成人力资源和支出薪水的严重损失。在这种每个人都非要说自己忙得要命才不会被视为异类、才会有安全感的企业文化里,有时间去帮助别人就代表着你还不够忙,于是很少有人有时间或者有意识伸出手来帮助其他的人,这种“个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冷漠工作品质最容易削弱或瓦解团队合作的力量,把企业变成一盘毫无凝聚力的散沙。
软件工程专家汤姆·迪马可说,“优秀的公司从来没有给我留下忙碌的印象”。忙碌的企业并不等于优秀的企业,对于这一点,很多优秀的企业老总最明了。他们总是力求高效,要让员工忙得有价值,让企业忙得有效率,最终使自己的企业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黑马。阿里巴巴的总裁马云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更欣赏那些能够想出偷懒办法的“懒”员工——当然是在完成工作的基础上,因为这意味着这个员工找到了问题的更佳解决办法。
市场如战场,现在,小米加步枪的战斗方式很难再打胜以信息高科技为主的第六代战争。同样,以员工忙碌为主的低效生产、管理、运作方式也很难敌过以高效创造力制胜的高端企业,这也是我国员工如此忙碌却与西方低消耗、高收入的西方企业距离遥远的重要原因。
努力不等于成功,忙碌不等于效率,用时间来堆积利润的时代早已经过时。现代企业更需要忙到点子上,这样才能忙出效率,忙出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