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包容——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对待孩子
看孩子不顺眼,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
心怀鬼胎的人吃饭都不香,而内心亮堂宽阔的人,却能装下所有知识与财富。这就是为什么完善人格是教育核心任务的真正理由。
父母有责任把这朵玫瑰传递给孩子。
人的自私形成的深层原因是优越感,就是站到一个山头上,仍然只看脚下,不看路。
教师和家长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护孩子的主动性,而不是去控制甚至摧残它。
我的朋友中里巴人(《求医不如求己》作者,中医研究者)说,对待身体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身体是自己的,犹如孩子是自己的,疾病就是孩子的恶作剧,是孩子野性的一种宣泄。它是一种巨大的能量,可以转化为成长的动力。我们却往往敌视和恐惧这种能量,不惜耗费更多的能量来清除它,这无异于自相残杀。
中里巴人进一步指出,对待自己的身体就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应该关心它、帮助它、引导它、锻炼它,不要漠视它、压抑它、强制它、仇视它。如果孩子犯了错误,我们要去倾听他的诉说,而不要一棒打死,或者交给警察、送进监狱,当然也不可放任自流。
回到教育上,孩子的成长就像身体的成长,不听话、叛逆、顶撞,其实就像偶尔小恙。身体就像孩子,孩子就像身体,很多人想得到却难以做到。
不能善待孩子,是否可以等同于“自虐狂”?控制孩子的自然、自由生长,压抑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是否可以等同于古代裹脚导致身体重要部位——脚的异变与畸形?
教育的秘诀是真爱。真爱,就像对待自己身体的爱。
身体本体的存在与孩子天性的存在是一致的。善待、遵循孩子的天性,是教育走出迷途的必然选择。
培根说过:“天性常常是隐而不露的。一个人的天性不长成药草,就长成莠草。所以应当及时灌溉前者而芟除后者。”
什么是天性?天性就是孩子身上突现出的禀赋。天性既有从父母身上继承的遗传品质,也有蕴藏在孩子身上的特殊天分,潜伏在孩子灵魂深处的固有品格。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孩子的天性也如此,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个体的千差万别。教育者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寻找孩子的天性,帮助他们把自身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让我们看看爱因斯坦的成长历程:
爱因斯坦生下来除了头颅比正常的婴儿大之外,其他方面和正常的婴儿一样,不过语言发音比正常的婴儿要晚一些,到了三岁还不会说话。母亲用美妙的音乐把孩子带入充满梦幻般想象力的艺术殿堂,在悠扬的小提琴旋律中,小小的爱因斯坦忘掉了一切,陶醉在音乐的世界里。
爱因斯坦的父亲最能理解儿子,他知道儿子在想什么,儿子想要做什么。就在小爱因斯坦厌倦课堂老师的说教,对数学和物理发生浓厚兴趣的时候,父亲把一颗指南针放在了儿子的手上,从此,这颗指南针为爱因斯坦指明了人生的方向。
父亲和母亲不但把各自的优秀品质传承给爱因斯坦,而且还帮助爱因斯坦释放出其灵魂深处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像培育一棵幼小的秧苗那样,为它提供充足的土壤、阳光、空气和雨露,为它创造成长的环境和空间。爱因斯坦在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下,如饥似渴地汲取数学和物理学知识,这时,爱因斯坦的兴趣逐渐转移到理论物理学的研究上。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就对感兴趣的事物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这是一种人类独有的最优秀的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可是这个拥有纯真天性,充满创造性思维的科学奇才,最初因为怀疑牛顿的经典力学,而被人们认为是大逆不道的疯子。他常常在课堂上提出稀奇古怪的问题,让教授尴尬地无法回答而当众出丑。大学里的学术权威对他异想天开的荒诞想法感到匪夷所思,进而横加指责,但是爱因斯坦的思想早已深入浩瀚无际的宇宙空间,去探索研究更深层次的物理问题,丝毫不为批评指责所动。20世纪初,年轻的爱因斯坦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相对论,开创了理论物理的新纪元。
爱因斯坦曾是一个笨孩子、学习成绩糟糕的差等生,从他成长为杰出科学家的经历,我们可以到很多启发。同样,下面这个故事也会启发我们的思考。
多年以前的一个晚上,有个年轻的母亲正在厨房里洗碗,小儿子独自在洒满月光的后院玩耍。年轻的母亲不断听到儿子蹦蹦跳跳的声音,感到很奇怪,便大声问他在干什么。天真无邪的儿子也大声回答:“妈妈,我想要跳到月球上去!”这位母亲并没有像其他父母一样责怪儿子不好好学习,只知道瞎想,而是说:“好啊,不过一定要记得回来啊!”
这个小孩长大以后真的“跳”到月球上去了,他就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
还有一个同样有意思的故事:
一天,一个小男孩在家里照顾他的妹妹莎莉,无意中发现了几瓶彩色墨水。母亲不在家,那些瓶子对他是一种极大的诱惑,小男孩忍不住打开瓶子,开始在地板上画起了妹妹的肖像。不可避免的,家里变得脏乱不堪。
他母亲回来时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但她同时也看到了地板上的那张画像——准确地说是一片乱七八糟的墨迹。她对色彩凌乱的墨水污渍视而不见,却惊喜地说道:“啊,那是莎莉!”然后她弯下腰来亲吻了她的儿子。这个男孩就是本杰明·威斯特,后来成了一个著名的画家,他常常骄傲地对人说:“是母亲的亲吻使我成了画家。”
对于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孩子,我们永远都不可能预测他将通过何种方式、何种途径去实现未来的人生价值,获取属于他的成功。我们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鼓励,再鼓励!只要是积极的、向上的就去鼓励,剩下的一切则交给他自己——让孩子做自己的事,他往往能在“不可能”或“不太可能”中找到可能,并达到一个光辉的顶点。
关注孩子的长远发展,善待孩子的天性吧。我的建议是:
接纳并正确引导孩子的天性
教育并不是违背人的天性,而是要利用孩子的需要,对孩子加以正确的指导,最重要的是让他明白走向自己的目标从来都没有捷径,唯有努力和付出。如果孩子想要得到什么,比如说他想要得到最红最大的苹果,父母就应该告诉他:“那你的表现一定是要最出色的,才能够获得。”同时还要告诉孩子,竞争是公平的竞争,不能总想歪点子。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用心发现孩子最感兴趣的是什么,然后着力培养,这是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最好方法。家长可以先用心观察孩子对哪一方面比较敏锐,然后慢慢有意识地培养。比如家长发现孩子对色彩比较敏感,就可以为孩子买一些填图游戏给他玩,以后再给他买更高级的绘画用具。需要注意的是,兴趣的培养不要走入功利的误区,否则的话孩子将很难感受到生活中的快乐和美。家长更不能单纯为了培养孩子而强迫他学这学那,甚至以分数来衡量价值,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不要怕孩子“搞破坏”
手指活动灵巧的孩子,大脑的思维活动往往非常活跃。这样反复循环刺激,能使脑细胞的功能得到强化,思维水平得以提高。因此,孩子在他们感兴趣的手工活动中,能够得到智能的发展。所以,父母千万不要因为怕麻烦而抑制孩子的这一美好天性,不仅要“纵容”孩子“搞破坏”,还要鼓励孩子把破坏掉的东西复原,这样才能使孩子动手的信心得到加强,有利于孩子创造能力的发展。
让孩子高兴是教育的原则
“妈妈,我今天连用四个玻璃球弹进了门洞!”面对孩子汇报他引以为豪的“战绩”时,家长不要表现得漠然,那样就如同给孩子泼了一盆冷水。可以友好地蹲下来,用认真而好奇的眼神问孩子:“真的是这样吗?那好棒啊!能不能告诉我,你是怎么做到的?有诀窍吗?”孩子听到这样的话,一定会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讲述。大人可以借此了解孩子的想法,以及和其他孩子的互动模式是否正确、游戏的安全等,更进一步导引和启发孩子更多思考点,让孩子除了“爱”玩,还要“会想”、“会玩”。然后,大人便会发现,游戏不再只是游戏,而是探索、思考和学习的一种途径。
帮助孩子化解嫉妒心
孩子的嫉妒心往往是直观、客观而真实的。当孩子在跟你诉说时,他正体验着强烈的不快甚至愤怒,此刻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向亲人将自己的愤怒、不安、烦躁等和盘托出,希望有人能听他诉说,并理解他,体谅他。等你听完了他也许是语无伦次的诉说后,你不必加以评论,相反的,你可以轻松地对孩子说:“哦,我还以为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呢。”要知道,你的轻松和微笑可以有效地缓解孩子的嫉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