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纲目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2章 少阴经症(6)

【纲】仲景曰。少阴病。脉微涩。呕而汗出。大便数而少者。宜温其上。灸之。少阴病。脉沉微细。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目】陈士铎曰。伤寒而脉沉微细。明是阴症。况欲卧而欲动乎。汗已出矣。内无阳症可知。

心中不烦。时欲呕吐。此阳邪已散。阴邪作祟。急宜祛寒为是。乃失此不温。至五六日而下利。是上下俱乱也。此时尚不烦躁。则肾中之真阳未散。今又加烦躁不得卧寐。明是奔越而不可回之兆矣。

非死症而何。然其先原因失治而不可救。非本不可救而成此扰乱之症也。有一奇方。名转阳援绝汤。

人参、白术、枣仁各一两。茯神五钱。肉桂二钱。水煎。一帖即安。人参救绝。白术、茯神分消水湿而止利。桂以温中去寒。枣仁安心解躁。

【纲】仲景曰。少阴病。二三日不止。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

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呕者。真武汤主之。

【目】吴绶曰。凡自利者。不因攻下而自泻利。俗言漏底伤寒是也。有协热。有协寒。俱宜详辨。原病式曰。泻白为寒。泻青黄赤黑。皆为热也。大抵完谷不化。色不寒。有如 溏。或泻利腥臭。小便澄彻清冷。口无燥渴。其脉沉细。或迟微无力。或身虽热。手足逆冷。恶寒蜷卧。此皆寒也。

凡热症。口中燥渴。小便黄赤。或涩。或所下如垢腻。其脉多数。或浮。或滑。或弦。或大。或洪。

或邪热不杀谷。其物不消化者。当以脉症别之。凡胃虚内热。烦渴泻利。脉弱者。七味人参白术散。若发热者。参胡三白汤。去黄芩加炒黄连。若腹满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合理中汤。若呕者。加藿香、半夏、生姜、陈皮。如湿多而泻不止者。加二术。腹胀。加浓朴。腹疼。加白芍、肉桂、木香。凡伤寒作利。脉浮。表未解。仲景以小青龙去麻黄加炒芫花二钱。盖散表即治水也。若小便涩。

大便水泻不止。五苓散。水甚不解。亦加芫花二钱以行水。或车前子汤。利自止也。凡下利。不可发汗。当先治利。利止内实。正气得复。邪气得解。则汗出而愈也。盖利下由内虚。若加发汗。

则内外皆虚。变症。为难治也。

苏颂曰。为有水气。是真武汤本旨。下利亦水气为患也。后三项。乃真武汤加减法。

【纲】仲景曰。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目】庞安常曰。此由寒毒入胃。故腹痛而下利也。

【纲】仲景曰。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

【目】柯琴曰。大汗则亡阳。大下则亡阴。阴阳俱虚。故厥冷。但利非清谷。急温之。阳回而生可望也。二条。是治之失宜者。虽大汗出而热不去。恶寒。表未除也。拘急下利。里寒已发。肢疼厥冷。表寒又见。可知表热里寒者。即表寒亡阳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目】柯琴曰。咽痛利止。阳回于内也。腹痛干呕。寒热交争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目】喻昌曰。少阴之脉。从足入腹。上循喉咙。萦绕舌根。故多咽痛之症。其支别出肺。故间有咳症。今以火气强劫其汗。则热邪挟火力上攻。必为咳。以肺金恶火故也。下攻必为利。以火势逼迫而走空窍故也。内攻。必谵语。以火势燔灼而乱神明故也。小便必难者。见三症皆妨小便。

若肺为火气所伤。则膀胱气化不行。大肠奔迫无度。则水谷并趋一路。心胞燔灼不已。则小肠枯涸不至耳。少阴可强责其汗乎。

肾有热邪。其表腑之膀胱必应。小便所以不利也。咳而下利。肺大肠表里之义乎。

魏荔彤曰。此申解少阴传经热邪。入里为患。不可认为直中之寒邪误治。反强责其汗以致难治也。少阴病。有传经热邪。有直中寒邪。固已。然热邪之传。原在经也。而肾脏可以并见。病若直中之邪。则必分为经为脏矣。为脏者。尚单用温而不用散。为经者。方既用温而复用散。是脏病原无散法也。况为传经入里之热邪乎。又岂可以温散之法治之乎。故热邪久而方炽。必不可用温。又传入里而愈深。更不可用散。此在太阳入阳明之里。已忌发汗矣。再递传三阴。至少阴。下之极。

深之尽。为里中之里矣。其忌妄发强责其汗也。何待言乎。惟是少阴一经。兼直中之寒邪在内。法有温经散寒。近于取汗之义。仲师恐人误认以之治传经之少阴。故特标出示之。正见附子麻黄细辛甘草纯为寒邪直中少阴经而设也。寒邪直中少阴脏。且言温而不言散也。并非为少阴传经之热邪。

病及于少阴肾脏者言也。

此乃大关键处。历来无明白剖析者。不可不详辨也。如本条之上曰。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

不可发汗。而继之以本条云云。夫少阴脉本微细。今细如故。而见沉见数。盖细乃厥阴之少阴也。而沉为少阴正脉也。今不见太阴之微。而反见阳脉之数。数者迟之对。见为微为数。皆于沉中重取辨之也。推此则为细为弦。亦于沉之轻取辨之也。所以沉为少阴本脉也。诊其人。轻取之。沉上见细。

重取之。沉下见微。此少阴直中之寒邪也。或宜温中。或宜散寒。再徐察之。而直中少阴之脏病经病咸得矣。若诊其人。轻取。沉上仍见细。重取之。沉中不见微而见数矣。此乃少阴传经之热邪也。就沉中重取一诊。而分少阴寒热之二邪。此定诀也。审乎此。则知非直中之表病。而为传经之里病也。盖在风寒初感。不论何经。总为表症。当发汗。故三阴即少阴亦可发汗。如麻黄附子细辛甘草汤症是也。在传经愈深。不论何经。总为里症。皆不当发汗。故三阳即太阳亦不可发汗。如抵当汤、五苓散等症是也。知乎此。方可言表里。不致以三阳定为表。三阴定为里。固执不通之论所惑也。且明乎发汗之义。则治传里之热邪。方有随机应变之法。而亦不可执一。故仲师但言不可发汗。并不出方。不出方者。方出之于后也。但言不可发汗者。妄发强责。则为祸不旋踵也。请试申之。如咳而下利谵语者。此传经之热邪递及少阴也。设以火劫汗。少阴一经。气血本少。热邪又入耗损。又火劫强责其汗。则阴愈亏短。津液内亡。小便必难也。胃亡津而小便利者。津亡于上而气化尚行于下。此则肾阴有伤。津亡于下。而气化不行矣。强责少阴之汗。用火劫。似邪止伤其阳分表分。而津亡气耗。为害已如是。可不慎乎。

【纲】仲景曰。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冷。下部脉不至者。咽喉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者。此为难治。

【目】陶华曰。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五脏气绝于内者。下利不禁。此之谓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虚也。

【目】鳌按。吐利烦躁。是阴邪入于合。而不得从阳以出乎外也。干呕者。呕而无物。胃虚也。

吐涎沫。胃寒也。食谷欲呕。谷气入于胃。即拒之而出。亦胃寒也。得汤者。即吴茱萸汤也。服之反剧。以上焦有痰饮。俟呕尽自愈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后。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目】张元素曰。或谓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真武汤、通脉四逆汤。皆为少阴下利而设。

除用姜附相同。其余之药。俱各殊异。何也。盖病殊则药殊。夫少阴下利。寒气已甚。非姜附不治。

然下利之理无殊。而兼有之症不一。用药故不同耳。如白通用姜附以散寒止利。加葱白以通调阳气。

若利而干呕烦者。寒太甚。内为格拒。姜附非烦者之所宜。必呕而不纳。加人尿猪胆汁于白通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