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又弟子等無始已來。至於今日。由邪見故。展轉顛倒。住於邪事。殺害生命。解奏魑魅魍魎鬼神。欲希延年終不能得。或妄言見鬼。假稱神語。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慚愧皆悉懺悔。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行動慠誕。自高自大。或恃種姓。輕慢一切。以貴輕賤。用強凌弱。或飲酒闘亂。不避親疎。惛迷終日。不識尊卑。如是等罪。今悉懺悔。
又或貪嗜飲食。無有期度。或食生膾。或噉五辛。熏穢經像排突清眾。縱恣心思。不知限極。疎遠善人。狎近惡友。如是等罪。今悉懺悔。
又或貢高憍慢。偃蹇自用。虜扈抵突。不識人情自是非他。希望憿幸。如是等罪。今悉懺悔。
又或臨財無讓。不廉不能。屠肉沽酒。欺誑自活。或出入息利。計時賣日。聚積苛尅。貪求無厭。或無戒德。空納信施。受人供養。不慚不愧。如是等罪。今悉懺悔。
又或捶奴撲婢。驅使僮吏不問饑渴寒屠。或癈折橋梁。杜絕行路。如是等罪。今悉懺悔。
又或放逸自恣。無記散亂。樗蒲圍碁。羣會屯聚。飲酒食肉。更相澆餞。無趣譚話論說天下。從[牙-才+十]竟戚虗喪天日。初中後夜禪誦不修。懈怠懶墮。尸臥終日。於六念處心不經理。見他勝事。便生嫉妬。心懷磣毒。備起煩惱。致使諸惡猛風。吹罪薪火。常以熾燃。無有休息。三業微善一切俱焚。善根既盡。為一闡提。墮大地獄。無有出期。是故弟子。今日至到稽顙向十方一切三寶。懺悔上來所有一切眾罪。若輕若重。若麤若細。自作教他作。若隨喜作。以勢力逼迫令作。如是乃至讚歎行惡法者。今日至誠發露懺悔。願皆消滅。
又弟子等。依教悟理。照真察妄。反自思惟。多劫生中所造罪業。若不懺悔。必墮三途。累劫受殃。善根難續。哀哉大險。造此愆違。痛矣愚癡不知改悔。若猶隱覆。成決定因。臨命終時。地獄相現。風力解體。意想慞惶。隨惡業牽備受苦毒。燄[囗*雲]電爍沸鼎雷奔。獄卒振威鐵虵縱毒。鋒刃亂起。苦具交馳。喪瞻巳魂。莫知依救。冥冥厚夜。累劫窮年。八熱八寒。無不經歷。從地獄出。或墮畜生。大蟒毒蟲無類不文。或受餓鬼。骨節燒燃。積劫餓虗受苦無極。我今歸命三寶。懺洗罪愆。諸佛大悲。願垂拔濟。頓袪愚業。翻作淨因。身心齊空。罪福無住。了見真性等佛法身。三業罪愆成三解脫。六根重障翻作六通。劒樹刀山皆成寶蕚。裂河沸屎盡作花池。法界穢邦一時清淨。
懺悔已。至心歸命禮三寶。
至心發願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無明顛倒五逆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遇正法緣。正信心生。正見明了。菩提心發。菩薩行圓。為護法城。弘通大道。像法不法皆願主持。在家出家常為佛子。又願承是懺悔一切諸惡所生功德。生生世世。慈和忠孝。謙卑忍辱。知廉識耻。先意問訊。循良貞謹。清潔義讓。於僧於俗無不欽承。若怨若親無不愛念。遠離惡友。常遇善緣。守攝六根。警護三業。捍勞忍苦。心不退沒。立菩提志。荷負眾生。常與眾生作所依止。
發願已。至心歸命禮三寶。
○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
一切眾生類 死法常現前 設以諸方便 不能遮此法 久受無量樂 必定還退沒 是故諸人天 不應縱貪欲 欲洄澓所轉 中後常苦惱 云何愚癡人 於欲生愛樂 如妙色毒華 如觸猛火燄 欲樂亦如是 後受大苦惱 如火益眾薪 其燄不可滅 自他俱能燒 欲樂亦如是
圓覺道場禮懺禪觀法事卷第三
根本寫本
寬元二年十月十七日於栂尾西房以經藏唐本盡寫之(云云)
第二轉建仁七年三月二十日於山井[(光-儿+囗)*囗]
圓覺道場禮懺禪觀法事卷第四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 宗密 述
第四上
(讚懸譚二十唱四十五偈)。
懺悔根本無明願成就始覺(作兩上)。
直歎佛
粵若稽古。覺王光宅法界自受用土。佛佛道同。妙色靈心。湛爾常住。不可得而思議矣。然其現身應物。說法利生。逐器多途。互有隱顯。或居淨土。說十五本經。或應娑婆。談十二分教。或染淨無礙。方廣華嚴十五本中。圓覺是其一也。然尊觀經無量壽忻極樂。趣於一方。此典稟盧舍那。悟頓淨見於諸國。雖皆淨土。進趣殊途。彼懇願而往生。此鍊心而證入。妙(矣)切(矣)大哉博哉。頓漸俱收。利鈍皆攝。其唯我無上法王慈悲之智願也。我依時禮懺。所生善根。廻施有情。成正覺道。
從此後。每至偈頌前八禮。偈後十二禮。悉同第三上。若要廣用。即依第二上也。一一偈初。至心歸命禮等。偈末願我普共等。依第三上也。
讚述懸談十門
第一 述教起因緣門有其十意
第一唱中初偈總標。後偈述。初二意。一顯示因行有本故。二泯絕果相成圓故。
欲識此經圓頓處 先聽教起本因緣 佛有希奇十種意 故開秘密普流傳 初示波羅諸行本(六波羅蜜行之根本也。下句即是) 皆依反照覺心圓(文在文殊章) 次說轉依亦泯絕(諸教說。轉煩惱生死為菩提涅槃二無上果。此宗即俱泯絕。文在金剛藏章中) 方名究竟果無邊(泯對待轉依之相。方顯究竟覺本之體。是稱性之果。通凡徹聖。無邊無量也。文在彌勒章末)
二 述其次四意
三陳頓悟理應修 幻盡覺滿入真流(普賢章) 四盡甚深疑惑念 新成舊佛有因由(金剛藏章) 五斷輪迴根本愛 愛憎盡處死生休(彌勒章) 六破無明幽隱障 賴耶潛伏六根遊(業淨章)
三 述後四意
七說少文多義門 眾經開即此經論(通一鄣) 八顯始終依淨覺 巧將一法被三根(通一鄣) 九示深禪徹本性 真如三昧最為尊(威德章) 十辨明歸令承事 善知識者是天恩(普覺章)
四 述第二門
義乘分攝(明三藏二藏一乘三乘十二分教等中。何藏何乘何分攝此經也)。
教起因緣說已竟 藏乘部分配如何 二藏(一聲聞藏二菩薩藏)之中菩薩攝(若此經攝彼二者。即但攝二〔文。藏〕云。亦攝漸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謙小流) 若論三藏(一修多羅藏經也。二毗奈耶藏律也。三阿毗達摩藏論也)屬修多(是經非律論也) 三有四般(一聲聞乘。二緣覺乘。三菩薩乘。亦名大乘。四一乘。亦名冣上乘。本義在光宅法師法華疏。又華嚴賢首大師。引三十本經論辨大乘一乘有十二義別)當最上 但依三疑(〔餘〕一乘餘前三)是摩訶(此云大也。若但立三乘。即一乘含在大乘中故) 十二分中(一契經。二應頌。三授記。四諷誦。五因緣。六自說。七本事。八本生。九方廣。十未曾有。十一譬喻。十二論義)唯二分 契經方廣更無過(餘十分不攝此經。若將此經。攝彼者。即攝九分。唯闕諷誦自說本生等三也)
五 述第三門
權實對辨(一大藏經。雖皆佛說。然有就機方便權宜說。有稱性決了真實說。今相對辨明。令知此圓覺經屬實教也)。
一切經雖皆佛說 其中有實有權宜 古今判教多開合(有判。一切經但為一味。又開為二種。有三有四。乃至五種。五有兩處。賢首為備。疏中一一對諸家辨明也) 賢首大師方可依 從淺至深都有五 小乘偏淺暫隨機(第一也。說諸法數一向差別。以揀邪正。辨凡聖。分忻〔狀〕明因果。但說〔人〕不說法空。即四阿含等也) 大乘二始(始初也。對大乘初心人。且但說一切法空。如諸部般若也。或但說一切法唯〔說〕八識所變。廣說法相。少說法性。云一分人永不成佛。如解深密等)三終極(但成就久習前教〔又〕人也。顯二乘闡提皆有佛性。悉當成佛。廣說法性。少說法相。法相中。若心若境。但是法性隨緣所成。無別自性。如法華涅槃等) 一乘四頓(別對上根。直顯真性。總不在相。一切所有唯是妄見。呵教勸離。毀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不生即佛。如此經等)五圓施(施設開張也。所說唯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悟修同時。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十信滿心。即攝五位成等正覺。唯華嚴經也) 總將三藏無過此 又就前三分五時(一有教即上小乘。二空教。三不空不有教。總當上始教。四同歸教。法華中乃萬善趣菩提也。五常住教。涅槃中乃決定說。一切眾生皆有常住佛性。皆當作佛也。總當上終教也) 五時都不開圓覺(五時但前三) 圓覺前三不可窺(於前三時教中。不可窺於圓覺) 真是頓門當第四(由此前三中。五時不可攝) 分通第五義融之(文云。覺性徧滿圓際故。當知六根徧滿法界等) 義門果滿華嚴備 招體投機却在斯 疏裏門門相對辨 鈔中一一甚精微 顯出此經真了義 宗旨照然有所歸
六 述第四門
分齊幽深(准起信論。述其起妄。從本至末有十一重。諸教所詮。或深或淺。各有分齊。小乘教唯說冣後四重。法相教詮至後九重。唯圓覺華嚴可說窮盡一直至第四重本原清淨心)。
萬法皆依心地主 生成綸緒次須通 根苗麤細真中妄 本末都成十一重 依如求藏(第一重)無明起 便生三細類賴耶中(三四五也) 轉作六麤為業苦(六本十一) 此經飜覆總研窮
七 述第五門
教所被機(此門辨何根性之人。堪〔悞〕入此教也。然約即時悟入。即五類人不堪。不類方堪。若約漸熏種性。為其遠因。即一切有心者皆可聽聞。名有淺深隨分之益也)。
欲說此經所被機(總標) 光明五類不相宜(一執着文字。二繫滯行位。三觸語賓無。四自恃天真。輕厭修習。五固守先聞。擔麻棄金) 守文(一)滯位(二)賓空語(三) 體真(四)執舊(五)總乖違(總結) 但非此類皆真器(非此五也。故飜成五種真器聞即悟也。一不執文字。二不滯行位。三不着空無。四知性隨緣。五知義無量也。上皆揀器。此三句並收) 有佛性者悉無遺 漸漸熏成圓頓種 食金剛喻理應知(文在華嚴經出現品也)
八 述第六門
教體淺深(疏有四門。一隨相門。二唯識門。三歸性門。四無礙門)。
教體須知具幾緣(總標) 聲音(說法聲也。名句文是聲上屈曲之詞) 名(〔證〕自性也)句(詮差別。文為名句。〔囗〕法之所依止也)總能詮(一也。有人唯以聲為教體。有唯以名句文為教體。有俱取。俱取為正) 攝境歸心(緣慮心也)唯是識(二也。聲等不離識故) 識無自性託真源(三也。識是真如隨緣所見也) 性相融通無所礙(四也。總收前三。互收融攝。性是第三。相是第一。識是二門。此等理事交徹。同一心故。本唯於一法界心中。有真如生滅二門。名性相故) 不離文字以心傳(達磨以心傳心。不立文字。今則文字性本自離。不假離之。〔元〕一性。便是以心傳心也) 但解空中風畫喻(風喻聲音。畫喻名句。空喻真性。空中風畫。無迹可尋。性中聲音名句文。有何可取可離。此義在華嚴經十地品中) 自知文(能詮)義(所詮)悉無邊(同一性故。故華嚴云。一即是多多即一。文於隨義義說文。又說一字經。無量無有窮盡也)
九 述第七門
宗(心之所尚)趣(宗之所歸)通別(通者一切經皆以因緣為宗。別者此經以心境空寂覺性圓滿凡聖平等佛為宗。妄情等佛觀行速成為趣。又妄情等佛觀行成就為宗。惑業消滅。永絕輪迴。起大神用。安樂。自在為趣)。
七明宗趣分通別 通論佛教屬因緣(一切諸法以因緣故。故生滅成小乘教。以因緣故即空。成破相教。以因緣故〔皆〕假。成法相教。以因緣故即中。成法性教) 別顯此經宗趣者 境空(唯識故)心寂(唯性故)覺初圓(心境泯時。覺即圓也) 普凡平等(如序分中說)心崇尚(上皆宗也。崇尚平等理故。此下是趣) 等佛忘情觀行專(情忘即等佛。心等佛為真。觀行皆等。一重宗趣了。此下是第二重宗趣云) 觀行成時何所得(已上趣為此宗) 業消惑用用無邊(趣也)
十 述第八門
修證階差(上約教文。唯生義解。忘詮修證。復有其門故。以心傳心歷代不絕。自佛屬迦葉。展轉于今。燈燈相承。明明無盡。達磨為此方之始祖。荷澤中興。乃至江西及北宗。皆是此宗也)。
修證階差不離心 佛傳此法到如今 萬行要門唯定慧 漸修頓悟淺麤深 先悟後修雲散月 先修後悟鑛消金 頓漸隨機皆得道 離斯說道不堪任
十一 述第九門
敘昔飜傳。
經是西天覺救飜 罽賓三藏大沙門 開元目錄初編載 譯經圖記亦明言 長壽二年白馬寺 則天皇后緣中原 只為經來年月近 先賢古德未深論
第十隨文解釋(初解題目)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十二 釋上五字
(是所詮法義也)。
懸談已竟次經題 解者能超累劫迷 十一字中雙法義(五字所詮。六字能詮。各有法義。故云雙也) 五當魚兔(上五字。所詮法也)六筌蹄(下六字。能詮教也) 大是體空方廣用 此三凡聖本來齊 圓無間缺全靈覺 是為究竟大菩提
十三 釋下六字
(是能詮功能。五字及教體一字也)。
修多羅者通教諸 於中了義是全經 互說有空名不了 雙談性相得斯名(斯名者了義也) 五字對餘(餘一藏經也)稱最勝(是諸經中之了義也) 一言(經字)是此句名聲 更有三名并五號 流通分裏自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