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第四.發菩提心者。經言。當樂佛身。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六波羅蜜生。從慈悲喜捨生。從三十七助菩提法生。從如是等種種功德智慧。生如來身。欲得此身者。當發菩提心。求一切種智。常樂我淨。薩婆若果。淨佛國土。成就眾生。於身命財無所恡惜。
第五.怨親平等者。於一切眾生。起慈悲心。無彼我想。何以故爾。若見怨親。即是分別。以分別心故。起諸相著。相著因緣。生諸煩惱。煩惱因緣。造諸惡業。惡業因緣故得苦果。
第六.念報佛恩者。如來往昔無量劫中。捨頭目髓腦。支節手足。國城妻子。象馬七珍。為我等故。修諸苦行。此恩此德。實難酬報。是故經云。若以頂戴兩肩荷負。於恒沙劫亦不能報。我等欲報如來恩者。當於此世界。勇猛精進。捍勞忍苦。不惜身命。建立三寶。弘通大乘。廣化眾生。同入正道。
第七.觀罪性空者。我等所造眾罪。無有實相。從因緣生。顛倒而有。既因緣而生。則可從因緣而滅。從因緣生者。押近惡友。造作無端。從因緣滅者。即是今日洗心懺悔。是故經云。此罪相。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故知此罪從本是空。生如是等七種心已。緣想十方諸佛賢聖。擎拳合掌。披陳至到。慚愧改革。舒瀝心肝。洗蕩腸胃。如此懺悔。亦何罪而不滅。亦何鄣而不消。若復正爾悠悠。後縱情慮。徒自勞形。事將何益。但復人命無常。喻如轉燭。一息不還。便向灰壤。三塗苦報即身應受。不可以錢財寶貨囑託求脫。窅窅冥冥。恩赦無期。獨嬰此苦。無代受者。莫言我今生中無有此罪。所以不能懇到懺悔。經中說言。凡夫之入。舉足動步。無非是罪。又復過去生中。皆悉成就無量惡業。追逐行者。如影隨。形若不懺悔。罪惡日深。故苞藏瑕疵。佛教不許。說悔先罪。淨名所尚。故知長淪苦海。寶由隱覆。是故弟子今日發露懺悔。不敢覆藏。運此增上之心。歸投三寶。至誠懺悔。
弟子等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在人天六道受報。有此心識。常懷惑愚。繁滿胸衿。或因三毒。造一切罪。或因三漏。造一切罪。或因三覺。造一切罪。或因三受。造一切罪。或因三苦。造一切罪。或緣三假。造一切罪。或貪三有。造一切罪。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惱亂一切六道四生。今日慚愧。皆悉懺悔。
又復弟子無始已來。至于今因。或因四識住。造一切罪。或因四流。造一切罪。或因四取。造一切罪。或因四執。造一切罪。或因四大。造一切罪。或因四縛。造一切罪。或因四食。造一切罪。或因四生。造一切罪。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惱亂六道一切眾生。今日慚愧。皆悉懺悔。
又復弟子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因五住地。造一切罪。或因五受根。造一切罪。或因五蓋。造一切罪。或因五慳。造一切罪。或因五見。造一切罪。或因五心。造一切罪。如是等煩惱。無量無邊。惱亂六道一切眾生。今日發露。皆悉懺悔。
又復弟子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因六情根。造一切罪。或因六識。造一切罪。或因六想。造一切罪。或因六受。造一切罪。或因六行。造一切罪。或因六愛。造一切罪。或因六疑。造一切罪。如是等煩惱。無量無邊。惱亂六道一切眾生。今日慚愧發露。皆悉懺悔。
又復弟子無始已來。至於今日。或因七漏。造一切罪。或因七使。造一切罪。或因八倒。造一切罪。或因八垢。造一切罪。或因八苦。造一切罪。惱亂六道一切眾生。今日發露。皆悉懺悔。
又復弟子無始已來。至於今日。或因九惱。造一切罪。或因九結。造一切罪。或因九上緣。造一切罪。或因十煩惱。造一切罪。或因十纏。造一切罪。或因十一徧使。造一切罪。或因十二入。造一切罪。或因十六知見。造一切罪。或因十八界。造一切罪。或因二十五我。造一切罪。或因六十二見。造一切罪。或因見諦思惟八十八使百八煩惱。晝夜熾燃。開諸漏門。遠一切罪。惱亂賢聖及以四生。徧滿三界。彌亘六道。無處中藏。無處可避。今日至倒向十方佛尊法聖眾。慚愧發露。皆悉懺悔。
至心發願
願弟子承是懺悔三毒等一切煩惱。生生世世。三慧明。三達朗。三苦滅。三願滿 願弟子。承是懺悔四識等一切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廣四等心。立四信業。四惡趣滅。得四無畏 願弟子。承是懺悔五蓋等諸煩惱。度五道。竪五根。淨五眼。成五法身 懺悔愛等諸煩惱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具足六神通。滿足六度業。不為六塵惑。常行六妙行。
又願弟子承是懺悔七漏八垢九結十纏等一切諸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坐七淨華。洗八塵水。具九斷智。成十地行願。以懺悔十一徧使。及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諸煩惱。所生功德。願十一空解當用栖心自在。能轉十二行輪。具足十八不共之法。無量功德。一切圓滿。迴此功德。普及眾生。
發願已。歸命禮三寶。
○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
人命無根本 難可保須臾 忽然病困廛 氣急喘唯麤(集者標舉) 諸識皆昏昧 行入險城中 親知咸棄捨 任被繩牽去 將至燄摩羅 隨業而受報 勝因生善道 惡業墮泥梨(已上出無常經。已下正法念經) 如畫好醜形 令譬眾像現(譬上有天宮。有地獄。乃至五道) 心業亦如是 能為善惡形(已〔上〕集者結勸) 寄語修行者 心筆利而尖 須將畫聖賢 莫畫三惡道
圓覺道場修證廣儀第卷十一
永仁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巳時書
山井菴室(六十九)
為利益眾生 南無一心佛
圓覺道場修證廣文卷第十二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 宗密 述
第十八上
歎佛功德
如來應正等覺。大智慧海。於中有四大智寶珠。具足無量福智功德。由此能生一切眾生。聲聞獨覺。學無學位。及諸菩薩智慧之寶。所謂無染善巧方便大智慧寶。善分別有為無為法大智慧寶。分別說無量法而不壞法性大智慧寶。知時非時未曾誤失大智慧寶。若諸如來大智慧海中。無此四寶。有一眾生。得入大乘。終無是處。此四智寶。薄福眾生。所不能見。置於如來深密藏中故。此四智寶。平均正直。端潔妙好。普能利益諸菩薩眾。令其悉得智慧光明。是為如來心第四相。
第二 起幻銷塵觀
第一 二 述行本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第一奢摩前已竟 如今次至等持門 即當起幻銷塵觀 萬法存時即不存 此唱還標起行本 必須淨覺作根源 已下正明初起行 虗心審聽世尊言
第二 八 述起行
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
根塵識三因幻有 悟時覺此總非真 此三更互為緣起 故云幻化是其因 識之自分名心性 境雜於心故號塵 宴坐起諸如幻智 諦觀幻者是何人 幻者都無實體性 無明妄有自他身 覺此即名除幻者 勤勤觀察莫因循 所觀之境能觀智 至於出離及沉淪 一切悉皆知幻化 常知豈肯順貪瞋 變起無邊幻化智 徧觀無量幻怨親 一一稱真非彰蔽 觸途開顯免迷津 即於幻化恒沙法 不見可除及可遵 何必觀門須數數 只緣妄念起頻頻 除幻者(上二句)兼開幻眾 開除二義未能分 上二句連下二句 亘須相對配其文 上是除迷(除也)下起行(開也) 上命離者(除也)下多聞(開也) 除徧計心一淨鏡(除也) 起依他行萬重雲(開也)
第三 五 述行成
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
根境既銷他己一 大悲內發豈為難 情發於中名內發 不勞作意故輕安 輕安義意同前段 悲起因由更說看 知幻怨親無異念 利他自利豈亘單 傷彼幻中執實苦 悲心開示普令觀 我幻身心何所惜 不辭勞苦或飢寒 幻化死生既不怖 何貪出離住泥洹 只為證於諸幻法 悲心如海廣而寬 十方菩薩皆如此 必因證幻故行檀 次五波羅乃至十 終於八萬四千般
第四 五 述簡濫
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上長苗。
有聞垢淨皆如幻 便謂迷情不假治 故云觀者非同幻 令知藥病義相違 病差不應常服藥 翻述住智亦成非 在此觀門皆是幻 幻除方是行圓時 如向土中種粟麥 苗生結子更須亘 收子之時苗土棄 兼收苗土是遇癡 種喻淨心土喻妄 苗如幻智遞相依 若不將心觀妄法 無因起智入玄微 淨心觀妄而成智 智能入覺不思議 入覺自然能所泯 唯脩進者乃能知
第五 二 述結名
此方便者。名三摩鉢提。
梵語此翻云等至 等持等至勝緣中(如幻之法。非安住。故須等至勝妙之境) 等謂不沈亦不掉 至於妄盡入圓融 據涅槃經唯見觀 其文雖異意令同 文中次第雖差別 皆令正徧見虗空(彼云。毗娑舍那。名為正見。徧見。次第見。別相見。皆是觀生滅之法。即知。同此幻觀)
此下入第三絕待靈心觀。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一絕待也)了知身心。皆為罣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二絕待也)。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于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三絕待也)。
第六 十四 述起行
靜觀稱真幻是俗 二門如上已開敷 今當絕待靈心觀 雙非真俗亦雙符 還用覺心為行本 心金(性淨本覺真心。被妄習所染。如金在鑛)覺火(始覺之智。如火)入玄鑪(觀門如鑪。金火入爐。即鑛盡。以初悟之智。入觀門。觀察如來藏心。即煩惱盡。成法身也) 如何方便脩中道(不取幻化及諸靜相) 動靜之門總不須 不但身心為罣礙 了知之智亦嫌麤 無意識知(知。是意識)身識覺(覺。是五識) 虗靈不昧似明珠 此即經中明字是 不開智慧不開愚 又且珠明有可見 心明空廓無(音沒)形軀(非根識也) 下向無底高無頂 中無在處絕根株 既不常中何有外 東西南北絕方隅 欲言相用非緣起 欲言空寂異頑虗 欲說為明珠日月 欲標為見不開眸(眸眼也) 言知又異於分別 言覺不同醒悟初 世出世間無所比 迥然獨立異眾諸 相應即是靈心觀 絕待不將前二俱 知字恐招分別念 且安明字破昏無 了了不依諸罣礙 礙無礙境悉超喻 既不滯於無礙境 豈令繫想住如如(如如是無礙境。今不滯此。故云超) 受用資緣兼世界 雖無取着亦非除 宴坐之身聞見識(心也) 宛然只在舊禪居 觀境洞然無際畔 身心塵域豈能拘 煩惱涅槃猶不礙 況於空界及諸餘 如萬斤鍾樓所礙 擊之聲出振寰區 金銅器等皆如此 聲相鍠鍠出四衢 身是凡夫心等佛 純陀與我有何殊 身局心通真觀智 便須即定莫踟蹰 佛與眾生心不異 便隨迷悟遂殊途 欲住佛心同佛境 只由汝自作功夫
第七 八 述行成
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隨順妙覺。西國語倒。譯者迴文不盡)寂滅境界(隨順菩提涅槃也。雖即未具足。已隨順也)。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為皆浮想。
上來所說脩行法 始終性相了無遺 若有人能依此觀 觀成功用復何為 靜幻不生名寂滅 妄緣之後一心時 見聞聲色如盲響(如淨名說) 遮莫嗅甞與覺知(遮莫者。於智如風。於味不分別。於觸如智證。法如幻化) 任運自然名內發 不同初入強任持 輕安調暢離麤重 准上何煩再說之 隨順菩提名妙覺 即為大般涅槃時 翻出涅槃云寂滅 二俱無上聖中師 寂滅何殊於寂靜 還須囗析二相非 滅是涅槃靜是定 滅超於靜復何疑 故得自他皆不及 眾生壽命屬浮思 唯獨自明他不見(上句釋他不及。下句釋自不及) 自家情想亦難窺 不可智知(自也)兼識(他也) 不分他己想相亘 華嚴經裏分明說 一切眾生但想持(唯略所也) 既為浮想如何及 得真寂滅始能知 絕待靈心中道觀 功成行相只如斯
第八 五 三結名
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此譯禪那云靜慮 義當定慧等無偏 上云中道靈心者 顯其真造一真源 起行文中絕對待 正由雙泯故雙全 是以三重遮二義 科為絕待理昭然 大涅槃經名捨相 亦名動靜二俱捐 憂卑叉者名平等(全是本文平等。即此雙存。是禪那義也。又云憂[(白-日+田)/廾]叉者。名為不〔諍〕不觀不行。即此絕待義也) 還教定慧等心專 此上雙非絕待者(指釋相經文) 意令脩習易忘緣 結名雙是齊融者(指禪那) 定慧俱收義始圓 雙非雙是皆中道 絕待齊融悉離邊 但勘經文三節義(一絕待。如上三重指之也。此是雙非。二靈心。如上指門字也。此是中道。三定慧等。結名禪那也。此是雙是齊融) 自知配釋甚精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