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汝起勿抱臭尸臥(云云在下偈中)

當驚覺無常。減損睡眠。或起觀星月。或冷水洗眼。乃至用禪觀鎮禪杖却之 四掉舉者。身好遊戲。坐不暫安。口喜吟詠。諍競是非。無益戲論。心情放蕩。縱意攀緣。思惟世藝。乃至諸惡覺。如無鉤狂象。穴鼻駱駝。不可禁制。如偈云。

汝已剃頭着染衣  執持瓦鉢行乞食  云何樂著掉戲法  放逸縱情失法利

既無法利。又失世樂。覺其過已。當急棄之。悔者。若掉時在緣中故。後欲入定時。方便悔前所作。憂惱覆心。故名為蓋。但悔有二種。一者。因掉後生悔。如前說。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懷怖畏。悔箭入心。堅不可拔。如說偈言。

不應作而作  應作而不作  悔惱火所燒  後世墜惡道  若人罪能悔  悔已莫復憂  如是心安樂  不應常念著  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  諸惡事已作  不能令不作

如是種種因緣。呵掉悔。令心清淨。無有覆蓋 五疑蓋者。以疑覆心故。於諸法中。不得信心。信心無故。於諸佛法中。空無所獲。譬如人入寶山。若無有手。無所能取。

復次通疑甚多。未必障定。今正障定者。謂三種疑。一者疑自。二者疑師。三者疑法。疑自者。如作是念。我諸暗鈍。罪垢深重。非修禪人。作此自疑。定法終不得發。若欲去之。勿當自輕。以宿世善根難測故。二疑師者。彼人威儀相貌如是。自尚無道。何能利我。作是疑慢。即為障定。欲除之法。如摩訶衍中說。如臭皮囊中金。以貪金故。不可得棄其臭皮囊。行者亦爾。師雖不清淨。亦應生心如佛想。此事彼論具明。是中應廣說。三疑法者。世人多執本心。於所愛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若心生猶豫。即法不染心。何以故。如除疑偈說言。

汝若懷疑惑  死生獄吏縛  如師子搏鹿  不能得解脫

佛法中。信為能入。若無信者。雖在佛法中。終無所獲。如是種種因緣。覺知疑過。當急棄之。問曰。不善之法。塵沙無量。何故但棄五法。答曰。此五蓋中。即具有三毒等分為根本。亦得攝八萬四千塵勞問。謂一是貪毒。一瞋毒。睡眠及疑是癡毒。掉悔即是等分。合四分。一中即有二萬一千。四中合有八萬四千。是故除此五蓋。即是除一切不善之法。行者如是種種因緣。棄於五蓋。譬如負債得脫。如病得差。如饑餓之人。得至豐國。如於惡賊中。得自免濟。安隱無患。行者除此五蓋。其心安隱。清淨快樂。亦復如是。譬如日月以五事覆翳。謂雲。煙。塵。霧。羅睺阿修羅手。被此五障。則不能照。人心被五蓋障。亦如是也。

五 具緣

既已識五欲之過患。內棄五蓋之障礙。則身心寂靜。堪入道場。一向依經。懺業備觀。然凡心無准。動止隨緣。緣若不勝。心亦隨散。故欲備觀行者。須具五緣。一持戒清淨。二衣食具足。三得閑靜處。四息諸緣務。五得善知識 初戒淨者。經云。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戒者。在家五戒。出家十戒(沙彌)。及具足大戒(比丘僧尼)。或菩薩戒。若受持清淨。如前簡器中說。是上根人。若有毀犯。即須懺悔。如下禮懺門中具明。舉要而言。若未決志的不擬犯。則塵境緣想潛流不絕。難得禪觀成就。故須持戒之心。為慧勝因緣 第二衣食具足者。謂隨麤細多少。先支計令足。免有營求之念而妨觀行。名為具足。不以豐濃為具足。如諸經多觀知足。豈以豐富而足邪。然據出家棄世衣有三種。各名具足。一如雪山大士隨得一衣。乃至草葉蔽形。即是不遊人間。堪忍力成故。二者。如迦葉等。常受頭陀法。但畜糞掃三衣。不須餘長。三者。多寒國土。及忍力未成之者。如來亦許三衣之外。畜百一等物。而要須說淨知量知足。然須有施主斷定供給。若自營求。則非此限。次食法者。有四種。若上人大士。深山絕世食。食藥草果等。隨得資身。二者。常行頭陀。受乞食法。能破四種邪法命。依正命自活。能生聖道種。(四邪命者。一下口食。合藥種殖。二仰口食。觀視星宿。三方口食。曲媚豪勢。通使四方。四維口食。呪術卜筭吉凶。四種皆以不淨活命。故云邪也。又有五邪命。一為利養詐見異相奇特。二為利自說功德。三占相吉凶。四高聲見威。令人生恭敬。五稱說所得利養激動人心)三阿蘭若處(此云寂靜處)檀越送食。謂有門徒施主許云。但安心修行。我長供給飯食。不令斷絕。四僧中結淨食。此須寺眾先許。免同僧中諸務即得。若因同眾食有雜差遣。或斷眾事等。妨於功行。即不在此限。然衣與食。若入道場。並須先有施主。斷定供給。不得處處乞化。及自非法營求。起道場後。設使外有齋供。亦不得受。恐引於外緣。妨於觀行也 第三得閑靜處者。不作眾事。名之為閑。無諸憒閙。名之為靜。此有三處可修禪定。一者深山絕人之處。二者頭陀蘭若處。離於聚落。極近三里。此放牧聲絕。無諸憒閙。三者遠白衣舍處。清淨伽藍之中。皆名靜處 第四息諸緣務者。於中有四意。一息生活緣務。不作有為事業。二息人事緣務。不追尋俗人朋友親識。斷絕人事往還。至於慇重道俗門徒。身心清淨欲隨喜者。唯禮懺時。任於壇外隨其隱便。至三七日後攝念時。即不得容。三息工巧伎術緣務。不作世間工匠。伎術醫方。禁呪占相。書數筭計等事。四息學問緣務。讀誦聽學等皆棄捨。此為息諸務。所以者何。若多緣務。則行道事廢。心亂難攝 第五近善知識者。善知識有三種。一外護善知識。經營供養。善能衛護行人。不令別有惱亂。二者同行善知識。共修一道。互相勸發。不相擾亂。三者教授善知識。以內外方便禪定法門。示教利喜。每呈心問疑。即能通決。乃至辨魔治病。一一教授。

六 嚴處者

壇場衣服身形。皆是修行人。心所依處也。夫欲修此圓頓大行。先須禮懺。禮懺之法。必須淨心。心不孤起。必藉依緣清淨。心即清淨。故須嚴淨此三事也。況欲啟請賢聖。須嚴壇場。壇場不嚴潔。則道心不發。無所感降。是故應當嚴壇淨服。欲身息諸事務。三七日內。調伏身心。供養三寶。一心繫念。自憶我等有此身來。及過去世中所有惡業。重生慚愧。禮佛懺悔行道誦經。專精志願。為修觀行時。身心清淨。無障礙故。心所願求。悉尅獲故。其道場法。先須簡處。離於喧雜穢惡。及諸障難。如前具緣中說也。若得深邃巖谷幽僻林泉。最為殊妙。若在人間。須除去一二尺舊土。以香泥泥地。懸諸幡花。當中置盧舍那象。兩畔置普賢文殊二象。是為三聖。點蓮花燈。焚百和香。諸莊嚴具。唯要潔淨。不必珍貴。各隨力分。但力極即為至貴。本獻供養賢聖。只為表自虔誠。豈賢聖有好惡也。(好惡二字皆去聲)其布置方法。任自隨便。亦無局足之儀式 次淨衣服者。僧尼二眾。本來自合護淨。若自料尋常。護之不謹。即臨入道場。上下表裏。皆須洗浣 次須澡浴身體。身若穢觸。豈堪近於賢聖。雖諸佛無心。神祇不衛。神祇不衛。即邪魔惱亂。障難生也。若在家二眾。即新衣為妙。如無即准僧淨洗及俗身也。非唯淨身。尤須淨心者。即下立志門中。一向誓心。絕諸緣念。遇難不退等是也。從淨壇場。乃至淨心。自外之內。有四重展轉親切。謂壇場最外。衣服次之。身又轉近。心最內也。佛在心中。心淨即感佛。故須從麤至細。展轉淨之。事法方便。誠宜如此。如此三業清淨。方入道場。初入用六齋日。此日四王使者。諸天善神。來下人間。撿察善惡。見修行者。安慰守護。為見瑞相。令行者心生歡喜。益善根故。

七 立志

行者初入道場。應自誓心。我於今時。乃至百二十日(中期下期隨日所稱)。當一心專注。初三七日。專志聖境。及自身心。自念累劫迷倒業繫之苦。三七日後。專注實相及菩提道。何以故。心若異念。即自然雜諸煩惱。名不清淨。豈得與三昧相應。是故誓心不惜身命。一向精進。滿足百二十日。乃至過喪命因緣。亦不退怠。(此說上根誓尅證者)或除喪命因緣。餘決不退。設有病患。除著牀困頓。亦不出壇。問。凡夫心數。朝別暮異。如何固之百日不變。答。設身有苦。當念惡趣眾生。況修出苦因緣。如何不能委命。蘇武持節。身苦心堅。豈悟道大丈夫。不如俗士。下懺悔文中。節節引經。皆是固之關鏁。但立大志。豈可先疑。問。眾生心相任運異緣。何能專一。答。有二方便。令得專一。一者事中修。如三七日禮懺等法。及隨病作五種對治停心之法。二者理中修。如上說。三七日後。一向攝念。諦觀諸法空幻。唯靈性明性。如是觀時。住凡聖平等境中。心有所依。自無異念。更有種種方便。令心不散。至下坐禪中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