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统大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8章

引,导引也。如湿气胜而为濡泻等证,用五苓散之类。又如积痢在下而为里急后重等证,用承气汤、牵牛散之类,引而竭之也。

中满者,泻之于内。

中满,心下满闷,而外无胀急之形,痞病是也,斯乃湿热之为,以黄连、枳实、浓朴之类泻之,使内消而无滓秽形之于外也。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此言热邪内郁,宜于汗解,因其腠理干燥而汗不得出者,以温水微渍形体,使之腠理滋润,以接其汗之出也。今用热汤围浴而出汗者是也。

其在皮毛者,汗而发之。

伤寒二三日,邪在表者,用麻黄之类,以发其汗也。

其 悍者,按而收之。

疾悍暴,按降收敛也。盖谓阴虚火炎上而为喘嗽等证,宜以滋阴降火之剂,如四物汤加柏、知、五味子之类,故曰:按而收之。

其实者,散而泻之。

散,汗解也。泻,下也。盖谓疫瘟之邪,从内而达于外者,并表里兼治,如防风通圣之属,故曰:散而泻之。

血实宜决之。

瘀血壅盛者,宜红花、苏木之属通之。如产后积恶经闭聚胀等证,用黑神散以决之。

气虚宜掣引之。

掣引,犹言升提也。脾胃不足,阳气下陷,而用升提之药,补中益气之类是也。又导引家使其气行通畅亦是。

形不足者,补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气,神气也,味,五味也。形不足宜温养神气而调和之,精不足宜饮食药品之滋味以补之也。

有余者泻之。

邪气有余者为实,实者泻之。如汗下吐法是也。

不足者补之。

正气不足为虚,虚者补之。《本草》云:补可以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

高者抑之。

邪气在上者抑之,如吐衄等证。而内实者,用桃仁承气汤之类下之。

下者举之。

正气下陷,举而升之,如泻泄痢疾久则下陷,宜用升麻、柴胡、补中益气汤之类是也。

坚者削之。

坚积于内,以三棱、莪术之类削之。

客者除之。

邪客于经者,除去之。

劳者温之。

温,温养也。劳倦内伤者,当澄心息虑,以温养之。

结者散之。

阳气结滞者,如气郁不舒,用青皮、香附、枳壳、紫苏之类散之。

留者攻之。

留,不去也。攻,攻击也。积块不移,各从所恶攻之,如 砂、水银去肉积,神曲、麦芽去酒积,水蛭、虻虫去血积,木香、槟榔去气积,附子、硫黄去寒积。又云气血留积为毒者,不以毒药攻击之可乎?如紫苏去鱼腥积,丁香、桂心去菜积,如贝母、南星、硝、黄草药之属,敷贴而攻之亦是。

燥者润之。

《本草》云:润可以去燥,如麻仁、当归之属是。

濡者燥之。

燥可以去湿,如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

急者缓之。

如火气上逆而急者,生甘草之属缓之。

散者收之。

阳气精神耗散者,以五味子、酸枣仁之类收之。

逸者行之。

过乎安逸,气血凝滞而成病者,使之行动,以道其阻也。

惊者平之。

惊者,有所激而然,宜和而平之,或用平惊之药,或以平常习见之法平之,则不惊也。如《病机赋》云:有人闻声则惊,药治之不效。一医命患者高坐堂上,堂下以木击其物,且谕之曰:物之能鸣,平常也,何惧之有?且言且击,患人目见,久之而心自定,以后则不惊惧。此则平之之法也。

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却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总结上文,量病证候,适事而用之。

汤液醪醴论 岐伯曰: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 石针艾治其外也。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足者何?曰:神不使也。曰:何谓神不使?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病而至于形弊血尽,精神脱去,可知虽有汤药针石皆弗之能起也,故病不可愈。此今世之人斫丧故也。

今精神坏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卫并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神去则机息。精神者,生之原。荣卫者,气之主。神气俱无,生意则不使矣,病何由痊?移精变气论 岐伯曰: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八风,八方之风也。五痹,骨脉筋皮肌是也。)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 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

草苏谓药煎,草 谓草根。枝,茎也。凡用药有用苗者,有用根者,有用茎者。用而不愈,则兼其苗、 、华实而用之,俾其相佐助而去病也。故云:本末为助。

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

四时之气,各有所在,如春气在经脉,治当随所在而伏其邪。日有寒温明暗,月有空满亏盈。

逆从,如升降浮沉当顺寒热温凉逆从是也。

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粗工,粗略者也。凶凶,不料事宜之可否也。如此则旧病不愈,反增新病也。

藏气法时篇 帝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易时则贵,失时则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五脏之气,歇为间,旺为甚,则死生之期也。

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气有余也。)急食甘以缓之。

急,急速也。风伤肝,风性急速,内为飧泄等证,以升提之药如甘草之甘缓之,故曰: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云云。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心气虚也。急食酸以收之。

缓,舒缓也。心主热,在液为汗,心热则腠理舒缓,而为汗泄等证,以酸枣仁五味子之酸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脾主湿,湿气内袭,而为肿满等证,以苍、白术之苦燥之。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幸,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肺主气,肺气上逆,而为咳嗽等证,则以葶苈、黄芩、诃子皮之苦泄而降之。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肾主水,肾热则液涸,而为阴火等证,以黄柏、知母之辛润之。或肾液枯而大便结燥者,用当归、红花之辛润之,故曰:大便难者取足少阴,此也。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平旦慧,(爽也。)下晡甚,金旺然也。)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酸味收,故泻宜当咸泻之,然肝欲散,不当又以酸收咸软为补之、为泻之也。肝主筋,风邪伤筋则挛,以川芎之辛散之则补,以芍药之酸收之则泻。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年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 ,急食咸以 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取其柔软、舒缓之意。心主脉,火邪内结,则脉坚实,以芒硝之咸软之则补,以甘草之甘缓之则泻。

病在脾,愈于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鲍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日 慧,( ,昃也。)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脾恶湿,所以湿与饱皆伤脾,脾伤则胃气下陷,少火郁为壮火,以甘草之甘缓之则补,以黄连、大黄之苦下之则泻。

病在肺,愈于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肺主气,肺热则清气耗散,而为汗出喘嗽等证,以五味、乌梅之酸收之则为补,以麻黄、桂枝之辛散之则为泻。

病在肾,愈于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 (烦热也。)热食温炙衣。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肾主二便,泻痢则下虚,以黄连、黄芩之苦坚之,则下元固闭,而为补。以芒硝之咸软之,则下元失守,而为泻。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以胜相加,如病肝木,则肺金以胜而加之,至己所生则愈,至克己之气所不胜而甚,至生己之气而持,至己自旺之位而起。先定五脏之脉,谓肝弦心钩肺浮肾营脾代之类。如经曰: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乃可言间甚、死生之期云。

血气形志篇 曰: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

谓形不劳而志思苦者,结虑深思,荣卫乖否,宜盛泻虚补,灸刺为宜之,此顺气之道也。

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

筋骨不劳,心神悦怿。病生于肉,卫气留满,以针泻之,结聚脓血,以石破之,今世之用针以破决之是也。

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劳形者伤筋,治以药熨及导引,则筋自舒而愈也。

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

形志俱苦,则气血两耗,而咽嗌为之不利也。治以百药,乃荣卫益理,气药、血药并行是也。

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以按摩醪药。

按摩,所以导其闭塞,而使之通其经络者也。醪药,则药酒也。药以酒渍,使其能通经络血脉,而善行气者也。

汤液醪醴论篇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生,而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亟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此水气胀满之病,其本不从毫毛生,五脏阳气竭耗,而脉气孤危,故魄独居。此四极亟而动中,气拒内,形施外,故不与衣相保。

岐伯对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 ,是以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

此言量其内外轻重而施治,如水气在内,则用以微动四极,缪剌其处,以复其形,以牵牛、甘遂之类泻之,去其积,故曰去宛陈 ;水气在表,用苍术、羌活之类汗之,故曰开鬼门;水气在下,用五苓散之类,以利小水,故曰洁净府。

藏气法时论 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虚则目 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此肝经之病,而合于胆。凡经络到处,皆为之病,两胁下痛引小腹,善怒,此为肝经实病。

目 无见,耳无所闻,善恐,此肝脉系胆脉,风火上攻故也。胁中血满,独异于常,随其左右而利之也。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胁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剌 中血者。

此心经之病,而合于小肠。舌下,为舌本,心之系。 中,为心脉,在掌后去腕半寸。

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 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此脾经之病,而合于脾者,善行 ,故取足太阴阳明少阴出血也。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 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此肺经之病,实则喘咳逆气,肩背股膝俱痛,虚则少气耳聋,太阳之外,厥阴之内,有血满异于常者则取之。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此肾经之病,凡剌虚则补,剌实则泻,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是谓得道。经络有血,剌而去之,是谓守法,犹当揣形定气,先取血脉,而后乃调有余不足。

腹中论 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石药发颠,芳草发狂。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膏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

热中多饮溲数,消中多食数溲,皆脾气上溢,肥甘所致,故禁膏粱石药芳草之浓美也。

岐伯对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曰:不可以服此者,何以然?曰:夫热气 悍,( ,疾也。)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热气 盛,则木气有余,躁怒伤脾,故至甲乙日,更论脾病之增减。

五常政大论篇 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大小之异也。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闭之常,大小之异耳。曰:其于寿夭何如?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

阴精所奉,高之地也。阴方之地,阳不妄泄,寒气外持,邪不数中,而正坚守,故寿延。

阳精所降,地之下也。阳方之地,阳气耗散,发泄无度,风湿数中,真气倾竭,故夭折。即事验之,今中原之境,西北方人多寿,东南方人多夭,其中各有微甚耳。此方土之异也。

帝曰:其病治之奈何?曰: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西北方皮肤闭腠理密,人皆食热,故宜散宜寒。东南方人腠理疏,冬皆长冷,故宜收宜温散,不解表。

故曰: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假者反之。

寒方以寒,热方以热,是正治也。西北方有病冷,假热方以除之;东南方有病热,假凉方以除之。是则假者,反上之正法以取之。

岐伯曰: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

上者天气,下者地气。不及则顺而和之,太过则逆而治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