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行愿品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2章

[○@△]第二善男子我能了知下。正顯唯心觀體。於中二。先總明相無往來則體性寂然。後所以者何下。徵釋所由。先徵意云。何以普見復無來往。後釋意云。了彼相虗唯心現故。以我即寂之唯心。叩彼即體之妙用。能念所念。何動寂之相干。於中二。先別以喻顯。後結成唯心。今初。文有四喻。意含通別。通顯唯心。喻無往來。別喻兼明不入出等。一如夢喻。文自有二。初總喻。但取不實無來去義。則心佛皆夢。後如夢所見從分別生下別喻。則佛喻夢境。能念之心喻其夢因故。上二句喻。下二句合。覺時起想。睡後夢生。觀想分別。定中見佛。既從想現。明是唯心。故觀經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既從想生。緣生非實。故所見佛。空無往來。般舟三昧經云。如夢見七寶親屬歡喜。覺已追念。不知在何處。如是念佛。又夢雖虗。異乎不夢。唯心見佛佛亦非無。故般舟云。覺已念之。彼不來我不往。而其事宛然。當如是念佛。會上二文。非空非有。是為中道。唯心念佛觀也。二水影喻。唯有別喻。器喻淨身。水喻自心。影喻見佛。但是水月皆可為喻。若月滿秋空。隨水而現。澄波皎淨。則月影圓明。水濁波騰。則光昏影散。有水月現。曾何入來。無水影空。未曾出去。雖水中見月。誰能執持。雖不可持。非謂無月。心有定散。染淨不同。見佛一多勝劣等別。佛既如影。故無一多勝劣去來入出等相。非空非有。中道觀成。若水喻心性。則佛之月影。皆是眾生真心中物。心佛交徹。真唯心也。三如幻喻。亦唯別喻。有能幻法。方有幻事。無能念心。無所念佛。從心如幻。佛無所依。幻相不無。即唯心觀力。有無雙離。中道顯然。四如響喻。則有通別。通則但取緣成無性。則心佛菩薩。並喻響空。後譬如谷響下別喻。則聲喻心念。谷喻法身。響喻見佛及與聞法。聲擊空谷。響似本聲。念叩法身。隨心聞見。故聲與響非合非散。空有中道准前可思。上之四喻皆具四觀。一正是唯心。二唯心故空。三唯心故假。四唯心故中。融而無[得-彳]。即華嚴意。若皆具四。何用四喻。一欲廣唯心無性等故。二從增勝說。四義不同。謂夢喻不來不去。影喻不出不入。幻喻非有非無。響喻非合非散。又夢喻散心。意言分別故。水喻定心。同靜水故。幻喻起用心。如幻術故。響喻勝劣心。隨念見故。又前三喻見身。後一兼喻聞法。三中夢喻法身。但有想見竟無見故。影喻報身。相明靜故。幻喻化身。隨意成故。又影喻是心是佛。幻喻是心作佛。夢喻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響喻隨心勝劣見佛有異。具上諸意。四喻不同。後我如是下。結成唯心。明是心是佛。般舟經云。自念佛從何所來。我亦無所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是如來。心是我心見佛。此上攝境歸心。下又拂云。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為癡。無想即泥洹。是法無可示者。皆念所為。設有念。亦了無所有空耳。此即彼經之玄也。若此中意。三觀齊駈。以性融相。則入重重念佛之境。已見德雲。

[○@△]第三善男子當知菩薩下。心該萬法。謂非但念佛由於自心。菩薩萬行諸佛體用凡聖等境。並不離心。如有偈云。諸佛從心得解脫。心者無垢名清淨。五道鮮潔不受色。有解此者成大道。佛尚心現。況復凡夫。夜摩偈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等。即斯義也。文中三。初明佛法唯心。次通辨染淨由心。後結成佛法唯心。

▲今初。即淨分依他。故上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晉經云。心造諸如來。

▲第二善男子諸業虗妄積集名心下。通辨染淨由心。此段十五行。舊經所無。文分四別。一總舉八識。為迷悟依。二彰由迷悟成十法界。三結成迷執過患因緣。四雙明迷悟二相差別。

[△@、]今初。八識皆具。文有四節。一諸業虗妄積集名心者。此是總句。若通相說。明八識心皆是積集。末那已下。總中分別彰餘七相。故楞伽云。心能積集業。意能廣積集。而總含別義。即當第八。故云若集起以解心。第八獨名心。集諸種子。起現行故。故今雖總。即當第八。諸業虗妄。是心之因。唯識論說。諸業習氣與二取俱。熏識成種。前滅後現。皆由不了真實義諦。執我我所。方習成種。故云虗妄。若楞伽意。不思議熏不思議變。是現識因。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熏。是分別事識因。故云諸業虗妄。由有虗妄覆彼真識。成末那等七識波浪。二末那思量。是第七識。末那標名。此方云意思量。即是第七性相恒審思量。第八賴耶。為內我故。依第八轉。還緣第八。故次明之。三意識分別。即第六識。末那名意。意即是識。今此第六。是意之識。依第七故。然了別以解識八識俱名識。今取能了種種差別。名為分別。四眼等五識了境不同者。隨所依根。用差別故。楞伽經云。心能積集業。意能廣積集。了別故名識。對現境說五。即上四節也。依唯識論。束上四節。為三能變。後二為一。依楞伽經。收上四節。為三種識。謂真識現識分別事識。古人亦將此之三識。配三能變。觀彼經文。意有不同。謂真識即是如來藏性。體無生滅。與生滅俱。非一非異。名阿賴耶。以為現識故。此一識含在總句下。佛菩薩覺於此相。便同本覺故。十卷七卷入楞伽經。皆云略則唯二。謂現識分別事識。以其真識含在現識。故不應言七識為現。此中意云。由此諸識互相熏習。生死流轉。若能了達則不流轉。故說八識為迷悟因。非如常說。獨依真如有迷悟也。故問明云。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以此常流轉。而無能轉者。迷悟之相。次下當說。

[△@、]第二愚癡凡夫不能覺知下。彰由迷悟成十法界。十法界中。二人為悟。謂佛菩薩。八人皆迷。謂六道二乘。文中分二。先明迷人。後彰悟人。今即初也。初二句即是六道。不知識體即是苦果。不知熏習以為集因。故常流轉。怖老病死求入涅槃。即是二乘。上迷勝義。為不覺知。今悟四諦故。求滅苦集。生死涅槃二俱不識下結成上過。此句總標。六道凡夫不識苦集。安知涅槃。二乘不了生空本是涅槃妙有。故求永滅。凡小俱迷生死涅槃其性平等。為俱不識於一切境。妄起分別下。別明不識之相。此句通明但妄分別。謂生死可滅。涅槃可證。入楞伽云。不知世間涅槃無差別故。分別一切法與非法。又由未來諸根五塵境界斷滅凡夫愚人以為涅槃者。此別明不識涅槃之相。以小乘滅為涅槃故。謂未來根塵麤相斷滅。凡夫及與愚法二乘。並謂涅槃。以為真實。而不能知但離虗妄未實滅度。躭三昧酒。妄謂涅槃。不取塵境。謂為有餘。根塵都滅。謂為無餘。寧知微紬業相未滅。況復能知本來清淨。二諸佛菩薩自證悟時轉阿賴耶得本覺智者。彰其悟人。菩薩是因。諸佛是果。自證悟時。義通因果。轉阿賴耶得本覺智。即菩薩地盡。成佛之時。破和合識相。滅相續心相。顯現法身。智純淨故。名轉阿賴耶得本覺智。然本覺本有名顯法身。即合言證。始覺菩提。今日始成。可稱為得。今云得者。得始覺智契於本覺。始本無二。名究竟覺。故名為得。斯即了達生死涅槃二俱平等。

[△@、]第三善男子一切凡愚下。結成迷執過患因緣。於中。初二句辨執。不知如來隨機說法。對二乘故說有三乘。破於二乘復說於一。故彼經偈云。三乘與一乘非乘我所說。則非三乘亦非一矣。然迷佛方便義則有之。梵本但云不悟此理執有三乘。斯則牒上。謂不悟上來生死涅槃平等之理。見上迷悟。謂有三乘。言不了三界由心所起者。此句辨迷。六地經云。三界所有皆一心作。七卷經云。彼愚癡人。執有三乘。不說唯心無有境界。不知三世一切佛法自心現量者。釋上不了三界所以。以不能知唯心教故。七卷經云。彼人不知去來現在諸佛所說自心境界。言自心現量者。不同三量。真現量也。謂不了萬境皆自心現。如心分量故。楞伽云。自心現見應當除滅。見外五塵執為實有。下示不了知心現量義。不知心現。謂有實故。同於翳眼取外空華。若知唯心。三一俱遣。下彰過患。由不覺知。生死循環。轉無窮已。

[△@、]第四善男子佛說諸法無生無滅亦無三世下。雙明迷悟二相差別。於中二。先明悟相。後顯迷相。今初。謂悟真實唯識性故。於中亦二。先二句總標。佛說諸法無生無滅者。橫說心性。亦無三世者竪說心性。後何以故下徵釋。先徵。意云。現見諸法有生滅等。佛教亦說何得言無。釋云。由心現故。以心為因。而現生等。既從緣生。即無生等。故梵本云。因如是故。知一切法本性無生。問明品云。法性本無生。示現而有生。此中無能現。亦無所現物。有無諸法本不生者。從無之有曰生。自有還無稱滅。無本自無。何能生耶。有若已有。復云何生。有法從緣。自他共中求生叵得。無法無因。何得名生。無法若生。龜毛兔角悉應名生。有不生無。無不生有。無若生有。空華應生乳酪等法。有若生無。龜兔應常生毛生角。是知有無本自不生。猶如駝驢兔馬等類決定無角。故忉利偈云。一切法無來。是故無有生。以生無有故。滅亦不可得。心法遷流。假說三世。色心之體無生性空。三世之名依何而立。如兔無角。豈問此角為昔為今。聖者自悟境界如是者。結示也。上約教道。佛說無生。今約證道。唯佛菩薩自證無生。非無因矣。斯即名為自覺聖智。自覺聖智者。楞伽經云。一切法無所繫著。得如幻三昧。由如是知故。得上來成本覺智。二善男子愚癡凡夫下。顯其迷相。對上二義。說二種迷。一對有無本不生。故云無中執有有中執無。此有多意。一境從心現。空而謂有。三界唯心。有而說無。二生死本空執為我法。涅槃不空執為滅無。三世無常等執有常等。出世常等執無常等。四諸法性空。翻執為有。無性真理。却執為無。若楞伽中。有四種。無有有建立。並無中執有。一無相建立相。即蘊界入本空無相。執有法相。二無有見建立見。謂於蘊界處起我人見。三無有因建立因。謂最初識緣生無性。而計有因。四非有性建立性。即三無為離有無性。而執定實。此上四義。既無而執有。則顯二空有而執無。故諸聖者。離有無見。便了識性。成種種身。教化眾生。二取阿賴耶種種行相者。對上覺自心現。今明不覺故有執取。言種種行相者。謂執受根身。頓變器界。生滅遷流。不生不滅。如是等相。墮於生滅二種見中者。謂識恒轉。前滅後生。因亡果現。又見七識生。不知即是如來藏性隨緣所生。執為定生。即是生見。見轉識滅。不知但是業相滅故。謂賴耶滅。不異外道斷滅戲論。若准梵本。墮生住滅二種見中。與楞伽同。謂生住為有。滅即是無。亦即是上有無二見。不了自心而起分別者。就人結過。謂不了自心性無生滅。起心分別是有是無故。楞伽云。云何外道惡見。謂不知境界自心分別現。於自性第一義。見有見無。而起言說。即其義也。問明偈云。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一切空無性。妄心分別有。若能依上悟人境界。即如理而觀察。一切皆無性。法眼不思議。此見非顛倒。為可依也。

▲第三善男子當知自心下。結成佛法一切唯心。以上諸義。則知心為佛法根本。略舉二句。梵本具牒前文十句。

[○@△]第四是故善男子應以下。結勸修學。令證唯心。現知萬法不離自心。但修自心。萬行斯備。其猶欲得淨土當淨其心。亦遣妄解。謂有計云。萬法皆心。即心即佛。駈馳萬行。豈不唐勞。故今廣明。心雖即佛。久翳塵勞故。萬行增修。令其瑩徹。又佛但說萬行由心。不說不修萬行為是。又萬行即心。修何[得-彳]心。文有十句。一如彼病人非杖不起。煩惱病重假善相資。二若無法雨。法芽不生。三對境忘心。斯為妙法。則六塵不染故。梵本云。於一切法。當念捨離。四離身心相。心則堅固。五忍辱謙光。自然卑下。六寂照內澄。皎然無瑕。七鑒達不遺。觸境穿徹。八恒沙佛德。蘊在我心。望齊至尊。故須發起。九與佛同性。法界普周。十以十力無畏。自他明鑒。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謙己推勝。無涅槃際。至下當釋。餘文相顯。

第五善男子從此下。指示後友。閻浮提畔者。此洲南際。表將隣不退。亦得般若六度後邊入智海故。住處名遍無垢者。心定不動。何有垢哉。又了無相。無所分別。尤無垢也。比丘海幢者。定智業用深廣如海。高出名幢。正心不動如海湛然。眾毒雜惡不能撓亂。摧不正說。所以名幢。

禮辭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