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化作为当代世界的先进生产力
21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信息化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成为当代最重要的话题。我们必须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重新定位,必须对信息化时代文化的价值重新评估。我们必须认识到,具有创新性的国家文化财富是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信息经济时代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2012年8月27日,苹果公司股票开盘价为675.68美元,拥有6333.9亿美元的市值,超过了微软、戴尔、谷歌、惠普、Facebook等美国5家科技公司市值的总和,也相当于世界所有股市全部公司市值总额的1.3%。也就是说,77个“苹果”,就相当于世界股市所有公司市值总额。放眼全世界,苹果公司也堪称富裕。2012年,世界发布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GDP排行表,美国仍居第一位,GDP超过15万亿美元,中国第二,为7.3万亿美元。在排行表上,瑞典GDP为5382亿美元,排行第21位,沙特阿拉伯GDP为5775亿美元,排行第20位。也就是说,苹果公司的市值已经超过了沙特这个蕴藏有丰富石油资源的中东国家以及排行在沙特阿拉伯之后的比利时、波兰、挪威等西方发达国家的GDP。
苹果的案例,全面颠覆了迄今为止的许多经济学家的论断。过去时代的许多经济学家在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时,很少考虑文化的重要作用。主要的经济学分析所建构的生长模式,只考虑经济上的要素,只有经济上的参数。近年来,国际上许多专家学者如泰勒论证了经济学今后应当研究战后时期经济学理论的一些缺陷,特别是过于依赖那种把社会、心理因素排除在外的理性数学模型的现象,而必须关注文化对经济的充分影响。马克·卡森指出:“经济学在探讨文化方面已有相当进展。就在几年前,经济学家基本上主张文化对经济表现没什么影响,价格才是主要影响者——在看得见的市场中是实质价格,在看不见的市场中是影子价格。直至今天,经济学家才承认文化的重要性,但主张说,有些东西是经济学不能或不应去解释的。”他认为这种失败主义的论调是没有根据的。他坚持认为经济学是可以分析文化对经济表现的影响的,并可将此影响加以量化。
那么文化究竟怎样影响经济呢?有的从社会整体的宏观视野着眼,有的则从企业文化等具体实践出发。
人们对创造性的日益关注,是对在信息经济时代创新步伐日益加快的回应。文化作为一种资本已经在新经济中创造财富并在急剧变化的时期满足着人们的各种需要。面对信息经济的全球化与网络空间的国际化,各国都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对文化这个概念进行全新的定位和评价。信息经济正面对文化的种种挑战。
实际上,今天的文化产品与其他物质性产品在性质上和形态上是全然不同的。文化(文学、艺术、设计等)创意产品具有使用的多次性,尤其是精神产品的享用具有无穷性,而且越是使用,其价值就越高,越是使用得多,其增值速度也就越快;而物质性产品则会因使用和消费而消耗,其价值是递减的,其最典型的例证便是那些一次性消费的产品。一栋房产,作为物质产品的它在使用中会逐渐破损直至废弃,其价值会随使用性减弱渐趋于零;而作为艺术性精神产品(如某些艺术建筑)则具有精神享用的无穷性,其价值反而随着时间的延续而递增。
过去,工业革命以来甚至是战后的经济学者一直坚持认为,关于创意理念和文化产品形式的经济学现象与用于矿产、农产品或大众消费产品等的经济学现象是大致相似的,一般都用相同的理论来加以解释。实际上,与汽车、牙膏、家用电器或纺织品不同,信息产品的消费并不会使产品耗尽,使其价值逐一递减。相反,每一个产品都能为很多人重复使用,并且会随着使用的增多而变得更加具有价值。一件诸如轿车、冰箱或计算机之类的工业产品会因使用中的损耗而贬值,而某种信息或文化艺术产品恰恰会有完全相反的结果。一部电影、一本书、一个电视节目、一款游戏或一款软件产品的使用者人数越多,越受人们的欢迎,其价值就越会不成比例地增加。这就是自商业出版开始兴起,电影和电视节目、当代流行音乐艺术等视听产品大量面市以来的实际情况。但这种对文化产品独特性质的相关评价过去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研究中基本上得不到肯定。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既是对以往中国特色文化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未来我们进行新的文化创造的动员。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际竞争力,这是繁荣我国文化,推动我国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