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续编_2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8章 戶政十九漕運上(4)

漕船遞年減造議

陳文述

天下無積久無獘之法。法日積。獘亦日積。法名存而實亡。則法胥化為獘。更立法以制獘。而獘之中人者已深。獘不可去。法終不可行。則法窮。窮則變。變則通。易道也。即萬世不易之常道也。今日之漕運是已。 國家因前代之法。轉東南之漕以給西北。百八十年於茲。不可謂非良法。而以為窮而宜變者何哉。 國家立法之初。期於正供之外。絲毫不以累民。故漕船一切費用。咸取給於官。率二十金而致一石。而河工之費不與焉。故運丁之需索有禁。州縣之浮收有禁。今運丁以北壩需索為詞。取之州縣。州縣以運丁需索為詞。取之百姓。而北壩則曰。吾因運丁取州縣。分肥焉。運丁亦曰。吾因州縣取百姓。分肥焉。其浮收於百姓則一也。東南糧重。浮收之獘。民情漸不能堪。吏治民風士習。因之日獘。津貼幫費。久已  上聞。而州縣猶為運丁出結。曰並無需索。是上下相蒙也。是積久相沿以為固然。一成而不可變也。近年則水手訛運丁矣。索加身工。糾眾毆官。習以為常。恬不為怪。有一船加至一二百金者。有一幫加至七八千金者。本年則嘉白幫水手殺人無算。當官府前支解人。而莫敢誰何也。湖南幫水手毆傷幫官。凶手已就縛。而江西幫水手劫去之。而莫敢誰何也。猖獗之狀。漸露端倪。履霜堅冰。不可不防其漸。宜乘暫停河運之際減造漕船。減造之船。即將水手散遣。遞減五年。可以散遣一半。或應造漕船。每年減造一半。則遞減十年。亦可減造一半。加以新造之船。量為收小二成。則水手亦可減十成之二。以次漸減。其勢漸衰。始可申明舊章。加以官法部勒。蓋漕運章程。以幫官約束運丁。以運丁稽查水手。今倒行而逆施也久矣。水手之在漕船。年貌姓名。皆詭託也。腰牌冊籍。皆具文也。責之旗丁。旗丁不知。問之舵工。舵工不識。有事必告之攬頭。攬頭者。亦稱薦頭。一船水手之領袖。或數船之領袖也。攬頭之外。另有二種。一曰老鸛。老鸛者。老官也。即老菴也。一曰拜師。則所隸咸稱徒弟。即新菴。亦稱潘菴也。潘菴之先本潘姓。老菴之先本翁錢二姓。蓋漕船北運之初。此二人沿途為人治病捨藥。諷經祈禳。勸人持齋守法。死者斂錢瘞之。久而相率皈依。迄今翁錢兩姓之徒。尚守其教。曾經犯案及滋事之人皆不收錄。所隸水手。尚聽約束。是名老菴。潘則飲博淫盜。一切無禁。故人樂從之。積惡之猾賊。叛案之逸犯。日久稽誅之巨盜。殺人亡命之凶徒。胥混蹟焉。是老鸛所部。賢於拜師者矣。而本年嘉白幫行凶殺人者。即老鸛之徒。則皆不可恃也。以糧船頭艙為巢穴。器械贓物。無所不有。宜乘此設法澄汰之。酌給盤費。俾其自散。安分者存記之。以待再用。兩案滋事首犯。案主名而次第捕之。按例行法以示炯戒。而或以聚眾激變為慮。不知懲治則變速而禍小。姑容則變遲而禍大。停運一年之後。仍須河運。以每船二十人計。每年減造二百船。不過減去四千人。此四千人中。非盡不安本分也。先於一年散遣。明諭以下年減造。則亦可各自謀生也。他船水手有出缺者。仍許於若輩中選擇雇用。則亦非全無餘望也。況若輩所敢於滋事恃以無恐者。糧船耳。一離糧船。即若禽獸之失其巢穴。雖猛鷙無所用之。即有一二不逞之徒。 國家全盛之勢。何難即時懲辦。若畏葸而養癰焉。則江浙膏腴。淮揚咽喉。山東腑臟。江廣肩背。使若輩以  天庾為泰山之靠。以糧船為城社之憑。疢疾中於腹心。禍患伏於肘腋。此囗人之憂。漆室之懼。所為憂心如焚而不能自已也。

海運通行後。雖歷年分辦河運。而糧船舊制。斷不能復。此種私議。已屬陳言。存之以見流獘所極。有不容不變法者。至老菴新菴之目。他說俱未之及。尤足備一時掌故焉。

河運芻言

丁顯

自古治國家者。未有以運道為緩圖者也。虞都冀州。秸總賦於王畿。而貢物經行。即為運道之祖。漢興即位關中。始引渭渠以漕山東之粟。旋濬褒斜以致漢中之穀。初不過歲運數十萬石。及其盛時。歲益漕六百萬石。類由河渠疏利。治之有方。魏武篡漢。偏安洛陽。然猶專任鄧艾開廣漕渠以達江淮。代魏者晉也。其時五胡亂華。勢成割據。而武帝猶鑿陝南山以致漕米。懷帝猶修千金堨以運軍糧。宋齊梁陳遞都金陵。米粟饒多。不煩轉運。而西魏則僻處長安。道險人獘。車牛之費。萬分艱難。猶賴刁雍畫策。造船於山牽山屯山河水之次。自是國有儲糧。人稱安樂。及隋開皇引渭鑿渠。轉運倉粟。百姓稱便。煬帝不道。發百餘萬眾開永濟渠。舳艫數百里。並載軍糧。雖積粟至二千六百萬石。而勞民傷財。不旋轉而離叛隨之矣。有唐一代。其轉漕稱善者。裴耀卿劉晏也。而晏視耀卿尤稱最。其法緣水置倉。節級轉運。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民不疲勞。而米無覆溺。緣國家建都長安。其勢不能不爾。而晏之囊米載舟。勝於耀卿函腳營窖也。晏之歇艎支江。勝於耀卿雇船載運也。宋都大梁。有四河以行漕。曰汴河。曰黃河。曰惠民河。曰廣濟河。歲運粟五百五十萬石。黃河不久即罷。惟汴河達漕為多且久。其制江浙荊湖之米。輸真楚泗州轉般倉。泝流入汴以達京師。此外自廣濟河而運京者。僅京東之十七州。由惠民河而運京者。僅陳潁許蔡等六州。嗣因轉般法壞。又改為直達綱。以致沿流鄉保。時出騷擾。公私橫費。靡有紀極。元朝都燕。伯顏獻海運之策。始猶議闢膠萊故道。旋以沙民朱清張瑄羅璧能識海道。試行有功。遂為一代良法。然考之元史。仍使壽張尹韓仲暉開會通河。歲運漕米數十萬石以實京都。防微杜漸。俱有精心。明之永樂。雖行海運。而江南之粟且由淮河運入潁岐。別以大車載赴黃河。轉輸金臺。及會通河成。海運悉罷。而東南四百六十萬石漕米。全由河運矣。  聖朝鼎興。亦主河運。道光六年。閒因清口淤澱。暫行海運一次。次年即罷。乃自咸豐初年蘭陽決口。汶為黃遏。而運道一大變。同治四年。試行河運。臨清以南。全行乾涸。船抵張秋。藉黃浮送。磨淺起剝。閘閘梗塞。秋高水落。難望回空。此二十餘年。京倉米石。均仗蘇浙本色。浮海抵津。而河運之行。不絕如縷。於是中外大臣。各獻嘉謨。有請全行海運者。有議引囗濟漕者。有謂東昌二百里陸運轉般者。有以折價採買為便者。有奏挽黃歸故者。有籌築隄束黃者。築室道謀。言人人殊。請分晰而詳言之。

為海運之說者曰。元行海運。中外稱善。   聖祖   列宗。閒欲試行。況今洋舶駢集。海若獻靈。蘇浙之漕。轉運十年。風濤之險未經。盜賊之氛悉靖。積慣而出大洋。非若元人之沿山求囗也。則徑熟。經旬而抵京倉。非若河運之經年交兌也。則期捷。水腳有定價。無恤丁修之銀也。則費省。開洋有定時。無修河守閘之擾也。則法優。與其竭蹶河干。藉黃而帑金虛擲。曷如聯翩洋舸。招商而  天庾充盈。則全行海運便。為引囗之說者曰。大洋之險。非可以久歷也。汶為黃隔。黃挾汶行。清水涓滴不能送漕。舍海運而新是圖。則盍引囗濟運。囗水之距張秋。相去僅一百數十里。而由元城以注張秋。亦勢如建瓴。誠能不惜經費。濬開引河。則囗水盛漲。即可瀉注臨清。復於張秋建築水櫃。儲存清水。並引范濮壽張雨水。隨時傾注。冬春則閉閘蓄清。夏秋則啟閘灌運。昔白英激汶濟漕。亦此法也。杜藉黃之淤。襲引汶之策。法未有善於此者。則引囗入運便。為轉般之說者曰。航海濬囗。猶冒險而傷財也。漕船阻遏。不過東昌二百一十三里。轉般輸運。費亦不多。或仿董搏霄負米更遞之謀。或循裴耀卿置倉轉輸之法。仍由臨清以運天津。江淮之船不渡河。則免回空守凍之累。津淀之船不入閘。則無套塘守汛之憂。王念豐轉般私議。蔡總漕復轉運疏。古人有言之者矣。則陸運轉般便。為採買之說者曰。之數者。均需於運也。今有不需於運而自能足國者。採買是也。僅令各省照米折銀。運繳京庫。特派大員於就近豐稔府縣採辦米穀。則居奇之徒。不招而集。關東田地肥饒。且運其有餘以赴江浙閩廣。採買到京。尤屬易易。況今輪船裝載。經旬萬里。川米湘粟。購運不難。酌量囗價。商販即來矣。運糧於各幫。支兌而舟車盤剝。其勢紛。購米於近省。交易而商賈駢臻。其政壹。則不如採買便。為挽黃歸故之說者曰。今之議改運者。以黃河奪濟。挾汶入海。今如挽黃歸故。則河運似可復舊矣。攷黃河故道。曩由雲梯關入海。自咸豐初年。銅瓦廂決口。遂改由牡蠣口經行。今欲挽之而南。首濬河身數千里。分段修補長隄。以次塞決合龍。總估銀二千六百萬兩。分省攤派。分年舉辦。似易為力。如此則清口糧艘。自有淮水浮送。而張秋漕米。仍藉汶水運行。則挽黃歸故便。而籌築隄束黃之說者曰。否否。航海。權謀也。非經久之策也。引囗。變例也。非常易之圖也。轉般採買。可以暫試。不可以為國典也。挽黃歸故。勢需緩圖。不可以為急救法也。近年黃水散漫。決口太多。不獨汶水之清。未能濟運。即黃水之濁。非際伏秋盛汛。亦不能貫注張秋。今惟將各口堵合。收束長隄。則黃水囗高。自能抵送臨清。雖明知逐年濬淤。似非良策。然以  天庾正供。係根本要圖。即萬分為難。亦不能不極力興辦。則築隄束黃便。此數策者。均各自抒偉論。卓有識力。舉而行之。補偏救獘。亦足為達變之方。救時之術矣。然以顯默揣天時。遠揆地利。靜審人心。細察水性。竊謂全行海運。有當慮者四。引囗入運。有不便者六。轉般為權變之方。而又有五難。採買係暫行之法。而亦有三害。挽黃歸故。復舊章也。而有不足恃者七。築隄束黃。急先務也。而有可議者八。請畢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