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43章 户政一理财上(4)

水利足民裕 国疏

慕天颜

惟国家岁入常赋。原足供岁出之用而有余。即兵兴以来。需饷殷繁。我皇上睿虑周详。决不令加赋于民。而捐缓并行。广开事例。酌增诸税。集寡成多。于军前粮饷。曾无告匮。部臣筹划军需不足。请旨宜行督抚陈奏。祇以蠲赈所缺。不得不行预计耳。盈诎之数。不诎则无不盈。当思所以诎之之故。即得取盈之道。而今之所诎。为百姓困苦也。百姓之苦。为灾患洊臻也。人言天灾流行。非人力所能挽救。其说诚然。然臣独谓异变奇灾。自不多见。若果尽人事以弭天灾。未尝无善策。但应图于机先。不图于临时。应计其永远。不计其目前。夫小民之输赋者在农田。而田功之失收者因水旱。使旱不至于枯槁。水不至于沉渰者。非藉蓄泄之有方而何。臣在江南十年矣。颇悉江南之农事。不敢漫言他省。而即以江南论。江南赋甲天下。又大半出于苏松常镇。故亦姑不论通省。而以苏松常镇论。莫若大兴水利。而后可言足 国富民也。大兴水利。必先费于今。而后可收效于长久也。康熙十年间。正当九年大涝之余。臣任藩司。建议开浚刘河吴淞二江。经前抚臣马佑具题。动帑挑浚。建造石闸。不一年而告厥成事。十年以后。苏松常嘉湖杭六郡。遇水旱不至大困。即康熙十五年。淋雨连旬。滔天水涨。而皆不至重灾。有明征矣。如去岁之旱。赤地千里。真百年所仅见。乃逼近吴淞之华娄上三邑。与嘉兴一带。界连刘河之吴江嘉定。仍不告灾。太仓昆山青浦。灾亦甚轻。此数邑者上年未尝不旱甚也。当年开两江。费公帑十四万金。假使不开两江。则此数邑亦必如武无常等邑之颗粒无收矣。钱粮一例蠲免。宁仅十四万。则知阴受开江之利为功甚巨。即此一年之不告蠲者。已足补昔年之所费。从兹以往。宁有量哉。苏之长洲吴县。距两江最远。然以通邑计。成灾亦未及半。再如无锡宜兴二县。水则受刘淞泄导震泽之益。旱则不能分沾其润。常武江徒阳坛等处。则与刘淞绝隔。而本地之河道淹塞。故致高低并灾矣。为今日计。臣属蠲缺之数十万。另图生计。止在一时。赈动之数十万。已开捐例。自可偿补。而嗣后能保年年丰稔乎。以穷困既极之遗黎。听不可知之天道。臣窃凛凛危惧焉。惟是议兴水利。则必规画。孰为干河。当发帑以疏浚。孰为支河。当劝民以引导。又必干河先通。而后可从事于支河。如常熟之白茆港。福山港。三丈浦。江阴之黄田港。申港。武进之孟渎河。包港。丹徒之安港。西港。皆系沿江通潮干河。最有益于农田。而年远淹废者也。内而无锡宜兴。可连太湖之河渎甚多。金坛丹阳。可接练湖之水泽不少。与夫太仓通七丫之运道。其间淤塞者。或数百丈或数十里。约略兴工开浚。为费三四十万两。而又必相度地势。将所通河道。建立石闸于要津之处。以时启闭。遇旱纳来潮以蓄去水。遇涝泄内涨以遏外潮。斯为有益。程工办料。又需数万。倘不惜此费。在在疏筑。将见农力纾而水旱无虞。我稼同而闾阎充实。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言岂诬哉。历代之循吏。无他异政。每纪其广渠资溉之绩。良有以也。臣迩年非不时加讲求修举。止因民力难胜巨工。而军兴旁午。不敢请帑。徒切忧惶。但民患剥肤。 国课日损。与其灾后请蠲请赈而议补苴。不若一劳永逸以图悠远。至于江北淮扬。屡年灾患。沉淹昏垫。病在黄淮。与江南之田畴。实不相侔。更非平常堤防蓄泄之可治。若黄淮安澜。则当议涵洞分泻之法。潮汐迎导之方。皆在平成以后之能事矣。然则现今因赋诎而议生财。反欲耗财而期补盈于后日。不几嗤臣之迂拙乎。臣实谓生众用舒。当谋远大。且水利一兴。效在旦夕。原非迂阔之见。惟念工费。断难措给于公帑。则舍捐输一途。更无别法。臣思现展赈济事例。补足赈项。即应停止。仍请皇上俯鉴。于报停之日。将现行各例。再宽展一年。可得输助二十万。臣另疏议展童生捐例内。再分二十万。其用必济矣。使江南水利。全功既奏。赋额常盈。更可垦辟荒土。增益税粮。人民殷富。 国用自饶。推而行之天下。利益有不可胜言者。断不敢以空言涉欺罔之罪也。

论增兵筹饷疏乾隆四十六年

阿桂

臣前次奉到谕旨。令各省营伍赏银两。开销正项。及名粮裁添养廉。仰见圣谟远大。不惜多费帑金。为足兵卫民之计。惟是 国家经费岁有常规。有不得不通盘筹划者。臣于乾隆十年。在银库郎中任内。曾详悉查核。每年各省所入地丁关税盐课漕项等银。约三千余万两。灾赈蠲缓不在此数。此岁入岁出之大略也。又查康熙六十一年。部库所存八百余万两。雍正年间。渐积至六千余万两。而自西北两路用兵。动支大半。我皇上御极之初。户部库项不过二千四百万两。自四十六年以来。并未加增赋税。而府藏充实。国用富饶。部库增至七千余万两。皇上时时以藏富于民为念。凡三次普免天下地丁钱粮。两次普蠲各省漕粮。以及遇灾即赈。河工海塘。历年各处用兵。凡为捍卫生民计者。所费又何啻万万。在皇上原不稍存靳惜。但此等动支。尚非经费可比。夫经费骤加。不觉其多。岁支则难为继。从前开拓新疆二万余里。每年所费。即以陕甘兵额饷粮裁移添补。于国用并未加增。兹奉训谕陕甘各营。酌添兵额一万二千七百余名。西安增设满兵二千五百名。京营添兵四千九百名。其马步粮饷。合之各省兵丁赏红白银两。遵旨开销正项。约算岁支已有百余万两。若又将武职名粮。改给养廉。其所扣兵饷。挑补实额。核计岁需。又约三百万两。以每年额增三百万经费而论。统计二十余年即用至七千万两。武职所得名粮马干。由来已久。营员本不至拮据。今谕旨改照文员之例。一体议给养廉。固属核实办理。而其所扣兵饷。似毋需尽行挑补实额。伏思滇黔等处。控制边陲。兵力不宜单弱。川省于平定两金川后。内地兵丁。移驻新疆。未免不敷守御。其它闽广海疆。亦属紧要。均宜查明增添兵额。以资弹压。其陕甘两省。业已派满汉兵一万五千余名。并此外省分俱系腹地。所扣名粮均可毋庸挑补实额。再近年来满汉兵制。裁添移改者甚多。岁需经费。是否与从前相仿。伏乞皇上敕交户部。先将每年一定出入银数目通盘核算。并将增兵饷养廉三百万两之后。每年是否尚有余存。其各省兵额。是否无须一律挑补之处。交军机大臣。会同该部。一并详悉妥议。务使理财足兵。两不相妨。量入为出。有余无乏。以为万年长久之计。

开源节流疏嘉庆十九年

吏部尚书英和

奉上谕前据侍郎吴璥请开捐例。当交户部核议。查推广常例。事多格碍难行。暂开捐例。能否于经费有裨。或于此二议外。别有良策。可裕国用。着再行妥议具奏。钦此。伏思治国不可言利。而圣人不讳理财。理财之道不外开源节流。常捐银数。行之已久。未便议加。而大捐屡开之后。再议开捐。有名无实。均出一时补苴之计。未为良策。臣等会议。意见亦未必尽合。若稍涉依违。心同漠视。若再致两议。殊乖政体。惟有敬陈所知。仰祈睿鉴。臣查户部原奏。现在军需善后。并河工抚各事宜。通盘筹计。约需银一千万。现在内库存银一千二百四十万。若少为支用。加以各处商捐。又前经奉旨停止各处工程。并所停巡幸。每岁可节省银百余万。一时足敷办理。惟应于此时预筹万年经久之道。务使入浮于出。岁有所余。则 国用常足。不仅为一时苟且之谋。办集一事即为塞责。现在开捐。无论不能得一千万之数。即得一千万之数。将现在军需河工抚各事办集。而岁入岁出。 国家大计。亦应预为筹划。臣愚昧之见。开捐不如节用。开捐则暂时取给。节用则岁有所余。 皇上至圣至明。洞悉直隶办差。不无藉资民力。特降谕旨。今岁暂停谒 陵。中外臣民。无不同深感戴。臣伏读 圣制宋孝宗论。以天子之孝。不同庶人。 圣谟广大。万世定论。盖天子之孝。在爱民保国。始为丕承先烈。不比士庶坟园密迩。必藉春秋霜露。克展孝思。应请嗣后皇上谒 陵之典。或三年。或五年。始一举行。则民力益得宽舒。至木兰秋狝。肄武习劳。联属外藩。为 本朝家法。然臣屡经进哨。查看蒙古情形。迥非昔比。昔之蒙古。马匹众多。乐于从事。今则马匹蕃庶。不能如前。每岁行围。不无赔累。恭查 世宗宪皇帝时。即未举行秋狝。嗣后秋狝。亦应请酌定年限。间岁一行。于肄武绥蕃大典。仍不致有旷废。无庸每岁前往。如此则国 家经费所省者岁不过数十万。而于直隶民力蒙古生计所全实大。裕国之道先求裕民。十年计之。休养生息。日加富庶矣。各处工程。业经奉旨停止。每岁可省数十万百余万不等。我皇上于节用之道。业已讲求。但天下各项无名之费。不一而足。分计之则为数无多。统计之则所费甚巨。惟在承办之人。实心实力。为国为民。苟于国体无伤。即不得避苛刻之名。任其糜费。即如裁撤武官名粮。添给养廉一事。系乾隆四十六年奏准。武官役使兵丁。势所不免。其时建议者因库藏充盈。奏添武官养廉。裁撤名粮。在彼时原系核实办理。但自裁撤之后。未必能禁止天下武官不复役使兵丁。而骤添此项养廉百余万。初由耗羡项下给发。继因耗羡无存。遂致动用地丁正项。 国家经费有常。因一时库藏充盈。不思久远之计。遽行添设。一年百余万。三十余年计之。即三千余万。臣闻其时。阿桂即有恐数十年后。经费不支之奏。可见老成谋国。诸事务期久远。应请敕下部臣详查一切正项经费之外。历年添出各。斟酌轻重。可裁则裁。可减则减。务使岁入之数浮于岁出。一时不见有余。积久行之。 国计日臻充裕矣。节流之道。既应讲求。开源之计。不得以事涉言利。行斥驳。夫损下益上谓之言利。若取天地自然之利公之天下。且可赡养贫民。取 朝廷旧有之利还之 朝廷。不致侵吞官吏。何为不可。伏查新疆地方。自古未入版图。我 朝平定之后。岁支兵饷百数十万。内地颇受其累。其地向有金矿银矿。恐聚集多人。滋生事端。久经封闭。窃思天地生财。原以供生人之用。开之而矿苗旺盛。裕课足民。固属全美。即或矿苗消乏。不敷工本。而工本自散在民间。究竟天地间多此一项流通。亦为有益。况新疆矿厂。自开辟以来。未经发泄。旺盛可知。如办理有效。足敷该处兵饷。则内地经费日见宽舒。其它各省矿厂。亦俱久经封闭。弃同泥沙。臣伏思天下大计。东南洋货。西北皮货。以货易货固多。而以银易货者亦不少。兼之器皿首饰装饰等项。消耗金银之处。不一而足。

中国金银有日减无日增。安得不致短绌。则莫若取诸矿厂。以补消耗之数。应请毋庸封闭。或官为经理。或任富商经理。无论所得多少。取之于天。并非取之于民。即使官吏难保侵渔。富商或饱囊橐。总系取弃置之物。以济生民之用。实属有益无损。且可赡养贫民。虽聚集多人。而多人即藉以谋生。人有谋生之路。即无滋事之心。虑其滋事。不令谋生。未免因噎废食。如蒙俞允。请敕伊犁将军。并各直省详查。奏闻办理。仍须敕谕不得畏难苟安。宽其罚赔。俾有赢余。则人皆乐从。上下交益。又查户部入官地亩一项。乾隆年间入官者姑不具论。即以和珅福长安两家而论。入官地亩。不下二三千顷。此项地亩。至今并未升科。臣久任户部侍郎。与诸臣屡饬井田科司员行文查催。无如直隶地方官奉行不力。大约此项地租。历年尽饱胥吏之橐。且风闻有以碱薄抵换膏腴之弊。应请敕交户部查明。严催直隶总督。即作速升科。无令隐匿侵蚀抵换。 于国用亦有裨益。以上二事。一则天地自然之利。一则 朝廷自有之利。并非取之于民。虽为数不能预定。或亦开源之一端。我皇上励精图治。躬行节俭。爱育黎元。诸臣能仰体圣意。尽心尽力。无玷厥官。定可感召天和。年谷顺成。百物蕃昌。 天府日臻饶裕。臣世受 国恩。仰见我皇上筹备军需。筹赈筹河。宵旰焦劳。臣实不敢以取给大捐。苟且塞责。谨就见闻所及。披沥直陈。伏求敕交妥议具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