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14章 吏政七守令上(2)

送张子白还镇番序

程同文

镇番东西北皆倚边。边城环之。如半规然。以俯临于边外。边外之地。惟镇番形势。足以控之。康熙中噶尔丹强盛。套西额鲁特为所破。其长上书求内附。诏许之。畀以牧地。置之宁夏贺兰山以西。土人谓曰。阿拉善王。阿拉善者。蒙古语贺兰山也。雍正中。始即镇番改卫为县。而属以甘肃边外地。东至于沙河。西至额济纳河。其广二千余里。皆北界于额鲁特。以一县而蔽河西三府州之背。其寄为最重。土旷而不治。则莫急于井渠之利。民僿而不文。则宜讲于庠塾之教。耕牧相错。或虑其争。亭障晏然。亦戒其弛。非其令之具干济。有恩与威者。未见其效也。其治为最难。夫寄之也重。而治之也难。则意非其人莫属也。然而镇番之令。则由乎部选。常以资格而得之。非视夫大县之必调而任也。故任镇番者。苟材与智。则且旦夕谋所以去之。而大吏者苟有见其材与智。亦必谋所以转诸善地。以为此不足以辱吾贤也。俗贫而人物之聚不饶。地瘠而赋敛之入寡。其遂不得与大县比。亦其势然也。嗟乎。自为政者惟地之择。而事之重且难者之废而不理也久矣。张君子白知镇番。既至。则曰是岂不足为政乎。于是坠者举之。仆者植之。期年。其民大和。君曰未也。乃以时导民。审径遂。表封界。常乘橐驼行边。连旬日不返。手画而口示。种柳掘壕以万计。而民益劝。君尝语所亲曰。使复数年。俾壕尽成而柳尽活。数世之利也。总督惠公龄闻君贤。一日语君曰。吾将借君以皋兰。君曰。妪有受人之婴。而为之乳者。当其未能食也。则不忍以去。然则某诚不以皋兰易镇番。嗟呼。此足以见君矣。嘉庆甲子。君以卓异征入见。其明年二月乃还。君故善歌诗。知君者咸为诗以道其行。而属余以序。余既伟君之政。而尤贤其眷眷于镇番也。是不可以无述。

答南汝张观察书

沈起元

辱示教化一事。成效固非数年后不可遽言。故弟于此番见委。欲不论民间之有效与否。而第论有司之奉行与否。亦斡旋之微意也。来教云。宜以政为教。诚属至论。政教本无可分。而亦有不可概论者。敷教之无人。乃此时无可如何之势。以身为导。后世安能。勉力从事。抑亦可矣。若以政为教。又岂易言。苟非其人。亦安能随时随事。曲为开导耶。现在诸属。能之者亦约有几人。其余刖听断之际。能得本事情形。处决洽当者已鲜。求于事外剖析至理。感动至性者。更难之矣。或以案牍纷繁。急于了事。或以无点墨。原乏卓识。强为大言。未能中窾。不足动人。故高明之论。亦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可以晓才吏贤令。而不可以律庸有司也。弟虽无似。忆昔为郡时。有兄弟争产结讼。三年而令不能决。弟为提审案情。则兄曲而弟直。兄贫而弟富。考其分契。则其分时母有偏爱。弟有偏厚。因即广引推产故事。绳以友恭大义。拨其多得之产。以归赤贫之兄。当堂论谳。两造宗亲。数十人环阶。叩首叹服。从此兄弟式好。如此者事无定形。理无胶柱。能者从之而已。故不得已而求之勤惰。核之举报。亦聊以为章程而已。闻举行以来。有委之村长者。有设立木铎者。果尽如其说。实实行之。虽未必有效。而亦不可谓必无一效。教于一乡。而得一二人感化。教于一邑。而得数人慕义。亦即是效。岂敢遽求移风易俗。周礼闾师族师。月朔读法。即此意。先王所不废。故弟意但考其所委之村长。果否得人。劝导之法。有无定期定所。木铎之设。果否有人。其人果否历行村庄。唱孝弟之歌。振谕民之响耳。若以为具文。而竟不一设。则惰废无能。尽见于此矣。至报举之中。弟近据各属报册翻阅。则本官之优劣亦有较然者。所举之善。实有事迹。一一可纪。且详于孝义。而略于修桥饰庙者。必向日所知之良吏也。非是则泛泛空言。漫称好善乐施者。则平日所知之俗吏也。甚至有如淮宁何令。二月中举善行二十人。概以解纷息讼处事公平八字作考语。是显系衙门讼棍。乡曲武断之流。以此而称曰善人。舛谬已极。岂非笑谈。是何令之识见。亦尽于此。现在具详申饬。弟非不知善善欲长。买骨致骏之义。正恐是非一淆。善者不屑与伍。旌赏不足为重。遗议孔多。故欲令举者宁慎毋滥。必核实事。毋缀空言。古人卧冰泣竹。原不在大。小善一节。必有所据。则虽其人平生可议。而上之所取者在此一节。自可人人共见。是固与乡饮之必求全德者异矣。弟之意于良吏则望其有实心。有实心则政即是教。本无定款。于庸吏则责其有实事。有实事则虚文亦实。若夫学校之设。教其本职。但积轻之势。几不及村长木铎。且无论知识。即耳目二事。恐聋瞶者半。岂堪责之宣劝。似可毋庸置议也。清查山寺一节。已有宪行通查拆毁。弟处固不全报。有报而率略者。弟必驳查。是固去匪驱邪之一善政也。

答周仲和书

张士元

去年闻署泾邑甚勤。理事之暇。治文书不少忽。此诚读书人本色。亦为政之道当然也。昔欧阳永叔为夷陵令。斋中无书可读。乃取积年案牍盈箱堆屋者尽阅之。因此得究知人情物理。后时深有裨于相业。其接引后进。亦不多言文章。往往与言政事。近代王道思晚年。亦以少时居官。不留心世务。但雕琢几句不唐不汉诗文。深用自悔。观此则知古人为学入政之要矣。来书云。一行作吏。诸事尽废。不知所谓废者何事耶。岂词章夙好。今日尚不免技痒。而以不得近笔砚为憾耶。将亦事上接下之间。掣肘而不得行其意也。承谕漕务经涉。为累颇深。此弟所耳闻目见者。非但当局者难干。即旁观者亦难说矣。大约治县诸事难了。而漕粮为尤甚。虽然急公爱民。亦视其力之所能为者为之而已。窃尝谓居官之所恃者在廉。其所以能廉者在俭。而令之治县。则又非纤微省啬所能济事。左支右诎之情形。时时有焉。然亦当以制节谨度之意推之。期于济事而止。若事不可济。则真可以去矣。间读后汉书马援传。援告梁松窦固曰。为贵当使可贱。如卿等欲不可复贱。窃叹谓名言。因增一语曰。居富当使可贫。居贫当使可以不富。兄仕宦方始。愿常存此心也。

子贱治单父说

沈寓

子贱治单父语于孔子。此地民有贤于不齐者五人。不齐事之。教不齐所以为治之术。孔子许之曰。贤者百福之宗而神明之主也。不齐之所治者小也。不齐之所治者大。其与尧舜继矣。故子贱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此其于后世之为令者何如也。邑有贤士大夫。为令之资也。令不资于贤士大夫。令不谷。士大夫纳善而不献。士大夫不贤。令将于是邑推士大夫之贤否。而贤士大夫亦于此日之令征贤否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夫必恺悌而后可以作民父母。父母者。所好好之所恶恶之之谓也。日坐堂理民事。民之所好。民之所恶。令何由事事逆之于心而施之于政。适合于民之所好所恶。非与邑之贤士大夫朝夕讲究之不能也。虽然。投纶错饵迎而吸之者。古今世比比。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模棱世事者亦不少。不由径非公事不至。非所言不言。言必有中者。什百中难一二见。令能辨而父事兄事友相与者。予日望之天下之邑令也。贤士大夫。邑不皆有。贤父老隐居乡里。抱经济不见于世者。邑往往不绝。令能细访而商之。是亦为令之资。不减于贤士大夫也。令无不职之咎矣。民皆贤夫令矣。然又岂独一令之政当然哉。天子于民。上下辽绝。日月不照覆缶。蚁蚊不能阍。邑有贤士大夫。助其令以是非夫一邑。一邑之事无不理而合于是。则朝亦有贤士大夫。辅翼其世主以是非夫天下。天下之事无不理而合于是。则天下之民。安得不圣其天子乎。则知邑多贤士大夫。朝亦多贤士大夫。邑皆贤令。世皆圣天子矣。故孔子叹曰。不齐之所以治者大。其与尧舜继矣。岂虚语哉。

莅任求言示三篇

阙名

本县之为理也。奉功令惟谨。奉吾先君政谱。守而勿失。亦惟宜民通变。庶免胶柱之患焉。顾莅任之初。利病难于周知。所恃士大夫之贤耆老之练达者。不我遐弃而惠之以言。何利当兴。何病当改。合之时宜。勤相斟酌。俾得虚心以受。而次第施之。或有当焉。人逃窜而易去其乡。地荒芜而粮多失额。钱粮逋负。大户者孰为包揽。田地飞诡。大力者孰为隐占。在乡土豪之武断。愚民怯弱而不敢言。在市垄霸之纵横。衙门把持而不得入。惯捏造以讪谤乎上。唆刁讼以鱼肉吾民者。必有人也。风俗之浇漓。所当首禁者何在。众恶之渊薮。所当急格者何乡乎。盗生何地。窝盗何人。何人为消弥之法。衙蠹谁为。窝访谁是。谁实为线索之主乎。若夫城不筑。池不凿。将谁与守。士无甲。仓无储。其何能御。民壮如何团练。有无包替。夫马如何清核。有无虚糜。以至劝课农桑。堤防旱涝。催收正饷。招抚流移。莫不有因病制药之方。以起吾民于涂炭者。某既为一邑之父母。则一邑之事犹我家事。一邑之人即我家人。于此而若盲若昧。如此邑何。勿避嫌疑。明以告我。无论前人弊政当改。即我有过。而尔辈不言。尔既不肯为干蛊之子。我欲不为顽父嚚母其可得乎。除揭榜彰着外。倘有忌讳不便面陈者。每于放告之时投诸柜中。或于讲约处所投入瓶内。非同距刻以求人。实磬鼗钟铎之遗也。倘有裨益于吾民。而不便使闻于土豪衙蠹者。本县藏之于中。断不轻泄以开衅于能言之人也。其各直陈无讳。

为愿闻[己](已)过。愿达民情事。人非圣贤。不能无过。况以本府愚拙。过失更多。但不闻则不知。不知则不能改。此本府大惧也。古人以万物得所为极。本府即不敢望此。倘民有疾苦愁痛而漠不相关。何以忝颜立于民上。但不达则不知。不知则无由兴除。此又本府大惧也。凡我境内军民人等。或得于旁观之清。或出于风闻之及。或念切维桑之急。或身在水火之中。有心岂不能知。有口岂不欲言。但或以上下相隔。不能遽通。或以嫌犯忌讳。不敢入告。以致本府空抱血诚。莫适措手。为此特设木柜。置大门外。不问诸色人等。但是闻见本府过失。与民间利病。不论大小。悉听备细开写。投入柜中。听本府不时开览。庶几警省觉悟。勉图自效。以期仰报圣明。俯酬民望。至于假此为由。言人过失。甚至发人阴私。律有明禁。本府岂为奸民指使。而与良善为乎。犯者访出必罪不宥。

为谘访利弊以便兴除事。照得民间疾苦。与地方利弊。惟父老得而陈之。古设三老五更。必取年高有德。正为谘访民瘼。今本县视事方新。一切兴除事例。合行谘访。与其谋之都邑。不若询于刍荛。凡民有年过六旬。从未罹法者。果有灼见地方何例当兴。何害当除。即于望日条陈。具告本县。察其有裨。即便举行。或系难缓之事。不论时日具呈。即于道途拉告。本县亦当止马受言。但不得假公济私。及以迂阔不近人情之语相渎。

照得本道莅任之初。曾经出示。谘访利弊。乃绅衿时畀谠言。属僚间进条议。独于黄童白叟之口。寂无闻焉。岂虑本道以人废言。不谙刍荛是询之议乎。抑为贪官蠹吏所慑。虑以口舌招尤。故为投鼠忌器之防乎。本道熟知民间疾苦。还宜询之民间。以富贵之人。而谈贫贱之事。其痛痒未必相关。犹之问耕于食禄之人。而访织于衣锦之辈也。为此再申晓谕。尔父老人等。凡有灼见时宜。举一事可以利万民。革一事可以祛众害者。其各尽言无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