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钞玄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初因緣者夫聖人設教必有由致若須彌巨海大因緣為搖動今搖如來融金之德山動深廣之知海非小緣矣故下經云非以一緣非以一事如來出現而得成就出現本為大華嚴故。

初因緣者下疏文有二一生起大意二先因下開章別釋前中有三一正釋二引證三解妨初中又三初法。

次若須彌下喻。

後今搖如來下合如來合山智慧合海此文意出智論今轉勢用之智論中問曰佛以何因緣故說般若波羅蜜經諸佛不以無事及小事小因緣而自發言譬如須彌山王不以無事及小事小因緣故動今以何等大因緣故說般若波羅蜜經此中論意即以說般若為動須彌今開須彌約能說人智海通能所說動能說之佛智說如來之智海並即不共般若又於經中廣說佛身及與佛智故佛及智並通所說。

言故下經下二引證也。

言出現本為下三解妨也有伏難云非一緣等乃明出現之緣今證說經豈為愜當故今通云出現本為一大事因緣一大事因緣即華嚴佛智明知出現之緣即華嚴緣也。

先因後緣各開十義以顯無盡。

先因後緣各開十義者此下第二開章別釋於中三謂標釋結標可知。

因十義者一法應爾故二酬宿因故三順機感故四為教本故五顯果德故六彰地位故七說勝行故八示真法故九開因性故十利今後故。

因十義下雙釋先因中三初列次釋後因上十義下結屬會釋。

言法爾者夫王道坦坦千古同規一乘玄門諸佛齊證故一切佛法爾皆於無盡世界常轉如是無盡法輪令諸眾生返本還源窮未來際無有休息。

言法爾者下釋也即為十段今初法爾疏文分四一正釋二引證三結釋四解妨初文可知。

故不思議品中明一切諸佛能於一身化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頭一一頭化爾所舌一一舌出爾所音聲乃至文字句義一一充滿一切法界無有窮盡。

故不思議下引證此即第四十七經第五大那羅延幢勇健法云佛子一切諸佛能於一身等乃至已下中間應云法界眾生靡不皆聞一一音聲演爾所修多羅藏一一修多羅藏演爾所法一一法有爾所文字句義如是演說盡爾所劫盡是劫已復更演說盡爾所劫如是次第乃至盡於一切世界微塵數盡一切眾生心念數未來際劫猶可窮盡如來化身所轉法輪無有窮盡所謂智慧演說法輪斷諸疑惑法輪照一切法法輪開無礙藏法輪令無量眾生歡喜調伏法輪開示一切諸菩薩行法輪高昇圓滿大智慧日法輪普然照世智慧明燈法輪辯才無畏種種莊嚴法輪如一佛身以神通力轉如是等差別法輪一切世法無能為喻如是盡虗空界一一毛端分量之處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一一世界中念念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化身一一化身皆亦如是所說音聲文字句義一一充滿一切法界其中眾生皆得解了而佛言音無變無斷無有窮盡是為諸佛第五大那羅延幢勇健法今疏略引耳上鈔中爾所字經中皆是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字。

斯則處以毛端橫該法界時以剎那竪窮劫海處則頓起時則常起不待別因。

斯則下三結釋也結釋經文成初正說於中初二句正結後處則下覆釋法界齊起為頓如月入百川非從東向西等故長時不斷曰常無暫間斷故既常既遍故不待別因也。

但隨見聞說有初成九會之別諸慈悲者於無盡中略此流傳。

但隨見聞下四釋妨謂有伏難云既橫竪該羅說窮時處何有初成之始九會之終故為此通於中二先正解妨可知。

令尋於此見無邊法。

後令尋於此下重通再難難云略本至少安窮無盡之理故為此通以見理圓融故見少能窮無盡有法喻合。

如觀牗隙見無際空。

而此時處即同無盡。

以一處即一切處一時即一切時故。

以一處下釋成上義時處既一多相即法豈一不含多。

二酬宿因者。

二酬宿因等者疏文分五一標舉章門。

何以法爾如是轉耶宿因深故。

二何以下攝前起後。

夫根深則果茂源遠則流長宿因既深教起亦大。

三夫根深下標因深廣。

深大云何我佛世尊創躡玄蹤棲神妙寂悲智雙運行願齊周是以妄想弗剪而廓徹性空靈鑑匪磨而頓朗萬法乃以無障礙解脫闡斯妙門。

四深大云何下釋成深廣。

宿因雖多略有二種。

五宿因雖多下開章別釋於中先標章。

一者大願力故現相品云毗盧遮那佛願力周法界一切國土中恒轉無上輪兜率偈云如來不出世亦無有涅槃以本大願力示現自在法諸會佛加皆言願力及餘諸文誠證非一。

二者昔行力故謂無量劫依願起行行成得果方能頓演故主山神偈曰往修勝行無有邊今獲神通亦無量法門廣闢如塵數悉使眾生深悟喜。

後別釋可知。

三順機感者。

三順機感者文中分六一標章。

謂昔因法爾雖能常遍約可流傳皆由機感離機說法無所用故。

二躡前起後。

其猶上有白日下資澄潭潭清影現機感應生。

二其猶下約喻顯相。

故兜率偈云見佛亦復然必假眾善業十方諸佛告功德林言及諸菩薩眾善根力故解脫月云此眾無諸垢志解悉明深等皆是機感。

四故兜率下引經證成。

廣顯機感如第四所被機中。

五廣顯下指略在廣。

然此機感通於現未諸會當機即是現在今之聞者是未來機。

六然此下揀定於機言今之聞者是未來機者望說經時是未來故故發心品中十方法慧白佛言我等悉當護持此法令未來世一切菩薩未曾聞者皆悉得聞亦是未來機也。

四為教本者。

四為教本者文三初標章次總彰大意三然亦有二下開章別釋。

謂非海無以潛流非本無以垂末。

大意中初二句立理故出現品云譬如大海潛流四天下地有穿鑿者無不得水彼喻佛智普入眾生身心今借用之斯即喻也非本無以垂末者法說如無海本不能流末無其本月無影入於百川無有法身豈能垂於應化故無有根本之法何有隨宜之談。

將欲逐機漸施末教先示本法頓演此經。

後將欲下兩句正釋為本之義故天台指為乳教乳是酪等諸味本故。

然亦有二一為開漸之本出現品云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故。

出現品云等者彼文云譬如日出先照須彌山等諸大高山次照黑山次照高原然後普照一切大地日不作念我先照此後照於彼但以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後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成就無邊法界智輪常放無礙智慧光明先照菩薩摩訶薩等諸大山王次照緣覺次照聲聞次照決定善根眾生隨其心器示廣大智然後普照一切眾生乃至邪定亦皆普及為作未來利益因緣令成熟故而彼如來大智日光不作是念我當先照菩薩大行乃至後照邪定眾生但放光明平等普照無礙無障無所分別釋曰始成便說華嚴是照菩薩山王此明先大後小。

二為攝末之本。

二為攝末之本者於中二初標名華嚴未有末之可攝以法華攝末歸本歸華嚴故故為本也。

如日沒時還照高山故。

言如日等者二義取出現經意以證而無此文即是法華所明先小後大及三時五時之教後後勝於前前法華涅槃唯明一極為照菩薩。

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故。

無不從此下三雙證上二先引攝論後引法華初引攝論從法界流即證開漸之本無不還歸此法界故即證攝末之本此以義證教謂論所明報化身等皆從法身生還歸於法身法身等即義今以法身類於華嚴故云義證教也。

法華亦云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此漸本也次云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即開漸也又云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即攝末歸本也。

法華亦云下引法華證故下吉藏引此立三種法輪第一名根本法輪第二名枝末法輪第三名攝末歸本法輪文中便引便釋三節具也。

斯則法華亦指此經以為本矣。

言斯則下結成本義若自立為本恐義未明法華指此為本本義方顯始見入於佛慧既即華嚴亦令得聞法華入於佛慧豈非指初為本又法華第一云於一佛乘分別說三亦是從本流末即指華嚴為一佛乘分別說昔之三三即鹿野四諦等既不指華嚴為本鹿野之前以何為一乘耶。

五顯果德者謂此本法中顯佛勝德令諸菩薩信向證故。

不識寶玉不得其用。

不知此德安能仰求。

五顯果德者疏文分二初總明大意有法喻合可知。

然果德有二一依果謂華藏世界海等二正果如來十身等此二無礙以為佛德。

後然果德有二下開章別釋於中亦二先正釋可知。

然依正無礙通有六句一依內現依如塵中剎海二正內現正如毛孔現佛三正內現依四依內現正五依內現依正六正內現正依其文非一。

後然依正無礙下融通於中三初約用互在以明六句次約體相即以明四句後隨舉一門下雙結體用言然依正無礙通有六句至其文非一者初約用也初二指事令曉餘但列名然即相入相在之義義分齊中廣明而相入各有分圓若約圓說應言剎中有剎今欲顯勝舉塵毛之分以攝剎身之總也言其文非一者謂第六經法界普明慧菩薩偈云佛剎微塵數如是諸國土能令一念中一一塵中現即第一句依中現依也成就品云一微塵中多剎海處所各別悉嚴淨如是無量入一中一一區分無雜越亦第一句也現相品云如來一一毛孔中一切剎塵諸佛座菩薩眾會共圍遶演說普賢之勝行即第二句正內現正也迴向品云一毛孔中悉明見不思議數無量佛一切毛孔皆如是普禮一切世間燈僧祇品云於一微細毛端處有不可說諸普賢如一毛端一切爾如是乃至遍法界皆第二句也又云於一微細毛孔中不可說剎次第入毛孔能受彼諸剎諸剎不能通毛孔即第三句正內現依也現相品云如來安坐菩提座一毛示現多剎海一一毛現悉亦然如是普周於法界亦第三句也第五經普賢偈云如於此會見佛座一切塵中悉如是佛身無去亦無來所有國土皆明現即第四句依內現正也現相品云一切剎土微塵數常現身雲悉充滿普為眾生放大光各雨法雨稱其心亦第四句也又云一一塵中無量身復現種種莊嚴剎一念沒生普令見獲無礙意莊嚴者即第五句依內現依正也僧祇品云一微塵中能悉有不可言說蓮華界一一蓮華世界中賢首如來不可說亦第五句也世界成就品云一毛孔內難思剎等微塵數種種住一一皆有遍照尊在眾會中宣妙法即第六正內現正依也現相品云一切諸佛土一一諸菩薩普入於佛身無邊亦無盡成就品云一切剎土入我身所住諸佛亦復然汝應觀我諸毛孔我今示汝佛境界皆第六句也。

又有四句一或唯依佛即剎故二或唯正剎即佛身故三俱四泯思之可知。

又有四句等者第二約體四句也相即互亡故無有六一佛即剎者佛體即是法性土癈己從他佛體虗故土外無佛性無二故二剎即佛者剎體即是法性身故癈他從己剎體虗故佛外無剎性無二故由性無二以性融相故身剎相即三俱者謂有身有土不壞相故若無身土無可相即故四泯者諸佛即剎故非佛剎即佛故非剎以互奪故。

隨舉一門即攝一切並如下說。

隨舉一門者三雙結體用以即入二門無二體故體外無用唯相即故用外無體唯相入故如無鏡外之明明外之鏡故言並如下說者即指義分齊中。

六彰地位者為顯菩薩修行佛因一道至果有階差故。

六彰地位者疏文二初總彰大意後開章別釋前中二先順明來意。

夫聖人之大寶曰位若無此位行無成故。

後夫聖人下立理反成聖人之大寶曰位者即周易下繫云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注云夫無用則無所寶有用則有所寶也無用而常足者莫大乎道有用而弘道者莫大乎位故云聖人之大寶曰位也言若無此位行無成者即反成須位也。

此亦二種一行布門立位差別故。

此亦二種下二開章別釋也於中三一正釋二會融三引證初中先釋行布言行布者行列分布階降淺深如第二會明信三明住四明行五明向六明地七明等妙前非是後後非是前故言行布。

二圓融門一位即攝一切位故。

一一位滿即至佛故。

後釋圓融言圓融者圓滿融通疏釋有二初正釋二引證前中自有二義一者疏云一位即攝一切位故者此總辨相攝謂四十二位之中隨舉一位即攝一切如初發心住即攝餘九住及行向地等二者疏云一一位滿即至佛故者此別明五位互攝如初住攝於初行初迴向初地第二住攝第二行第二迴向第二地等第十住滿則攝十行滿十向滿十地滿第十住滿稱灌頂位第十地滿亦灌頂成佛十行智度圓十地智度滿海幢比丘頂出諸佛說法灌頂住後即明佛者即其事也前唯約理行圓融此兼明行證相似。

初地云一地之中具攝一切諸地功德信該果海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等。

初地云下二引證也文有三節一云一地之中具攝一切諸地功德者此約當位之中自一攝十也以一例諸位位皆然上正引文。

二云信該果海者此明五位互攝如賢首品中乃至則得灌頂而昇位等此即義引為證。

三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者正明以初攝後通於二義若住滿成佛即是當位以初攝後若究竟成佛即異位相望以初攝後如四十二字門初阿具後荼也上來總有三義一舉一總攝五十二位二舉一位攝五位三舉初攝後復應有以後攝初初後攝中中攝初後一攝一切一切攝一一攝一一切攝一切如理思之上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即是正引經文梵行品云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相應於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前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今略引耳。

然此二無礙以行布是教相施設圓融是理性德用。

然此二無礙下會融也於中二初辨定其相二正明會融前中有二對行布圓融以教對理以相對性下正圓融但融性相初對謂約能詮教道則行布不同約所詮之理則圓融無礙第二對就所詮中約相則深淺不同約性則融通無二言德用者即德相業用也。

相是即性之相故行布不礙圓融性是即相之性故圓融不礙行布。

圓融不礙行布故一為無量行布不礙圓融故無量為一。

無量為一故融通隱隱一為無量故涉入重重。

相是即性之相故下正明會融文有三番第一番直明無礙第二番更互相成謂無量本是約相行布圓融本是一理平等今圓融既不礙行布故成無量之德下句反此可知第三番從無量為一故融通隱隱下明相成而不失本相無量為一故融通而不失本相故隱隱然似有一為無量故重重不失一相故能涉入。

故世親以六相圓融上下之文非一。

故世親下第三引證此引論證即總同成別異壞由此故得舉一全收至下廣明次云上下之文非一者雙引經疏若望經則唯是下文若望疏文通指一經上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