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於中又二下第二會前會上二義由前離真心無別體故成初具分唯識由前無性理成故成真如隨緣義今初言具分者以不生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黎耶識即是具分以具有生滅不生滅故不生滅即如來藏即會前唯心真妄別中通真心也若不全依真心事不依理故唯約生滅便非具分有云影外有質為半頭唯識質影俱影為具分者此乃唯識宗中之具分耳次引證言覺林偈即夜摩宮中偈讚品先有喻云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虗妄取異色大種無差別等疏所引偈即合上半初句合譬如工畫師下三句皆合分布諸彩色次引證具分偈亦合分布彩色並如夜摩偈讚品釋。
二明真如隨緣成故問明品文殊難云心性是一云何見有種種差別即緣性相違難覺首答云法性本無生示現而有生即真如隨緣答又云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明隨緣不失自性即同勝鬘依如來藏有生死依如來藏有涅槃。
二明真如等者即會前真如隨緣凝然別中隨緣義也緣從真起故依理成離如來藏一切諸法不可得故如問明品釋。
四事能顯理門謂由事攬理成故事虗而理實。
四明事能顯理門中分二先正明後引證前中謂由攬理成者躡前第三門也故事虗而理實者由攬理成離理無體故事却虗理則實也以事虗故能顯實理事若有實實理則隱以事虗故全事中之理挺然露現如波相虗令水現也以波攬水成故波虗水實故波能顯水若離波說水即有外明空。
依他無性即是圓成如波相虗令水現故。
依他無性等者釋成上義即是會前依他空有即離別中即義既云依他無性即是圓成明非但無遍計性別有圓成是所顯理。
夜摩偈云云何說諸蘊諸蘊有何性蘊性不可滅是故說無生分別此諸蘊其性本空寂空故不可滅此是無生義眾生既如是諸佛亦復然佛及諸佛法自性無所有又十忍品云譬如谷響從緣所起而與法性無有相違須彌頂偈云了知一切法自性無所有如是等文遍於九會。
後夜摩下引證總引三文初夜摩偈即力林菩薩偈三偈連綿二引十忍品即如響忍三引須彌偈即勝慧菩薩偈下半云如是解法性則見盧舍那此前有一偈反釋云迷惑無知者妄取五蘊相不了彼真性是人不見佛其中深旨如隨經疏文。
五以理奪事門謂事既全理則事盡無遺如水奪波波相全盡。
五以理奪事門等者於中分二先正釋後會前今初言事既全理即事盡無遺者以離真理外無片事可得故斯則水存以壞波矣。
故說生佛不增不減。
故說生佛下二會前也於中三初正會次引證後非約一分眾生下揀異權宗。
出現品云譬如虗空一切世界若成若壞常無增減何以故虗空無生故諸佛菩提亦復如是若成正覺不成正覺亦無增減何以故菩提無相故乃至云設一切眾生於一念中悉成正覺與不成正覺亦無有異皆以無相平等故。
出現品云下引證略引二經初引出現言乃至云設一切等者其乃至中合云菩提無相無非相無一無種種故佛子假使有人能化作恒河沙等心一一心復化作恒河沙等佛皆無色無形無相如是盡恒河沙等劫無有休息佛子於汝意云何彼人化心化作如來凡有幾何如來性起妙德菩薩言如我解於仁所說義化與不化等無有別云何問言凡有幾何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佛子如汝所說設一切眾生下同疏末後云皆以無相平等故者義引合云等無有異何以故菩提無相故若無有相則無增減。
不增不減經亦同此說。
非約一分眾生不成佛者說無增減耳。
不增不減經下二引他經雖言小異而文義多同。
六事能隱理門謂真理隨緣而成事法遂令事顯理不現也如水成波動顯靜隱。
六事能隱理門者隨緣之中別義以隨緣成事此事遍於真理故事顯理隱也。
故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財首偈云世間所言論一切是分別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等。
故法身下引證即法身經言財首偈云者即問明品。
七真理即事門謂凡是真理必非事外以是法無我理故空即色故理即是事方為真理。
七真理即事門者以事必依理虗無體故是故此理舉體皆事方為真理如水即波無動而非濕故水即波也。
第七迴向云法性不違法相等故。
法性不違法相等故者等字等於餘文具云法性不違相法相不違性法生不違性法性不違生此兩對明事理無違相不違性生不違性自屬事能顯理及第八事法即理門故但略引性不違相一句即第二十九經。
八事法即理門謂緣集必無自性舉體即真故。
上之二門正明二諦不相違義如濕不違波波不違濕舉體相即故夜摩偈云如金與金色其性無差別法非法亦然體性無有異。
上之二門下並將七八二門會前五義一會二諦空有即離別中相即義也濕喻真諦波喻俗諦夜摩偈者即精進林菩薩偈彼初偈云諸法無差別無有能知者唯佛與佛知智慧究竟故次文即云如金與金色其性無差別法非法亦然體性無有異然法非法有其二義一善法為法惡法為非法此順標中諸法無差故二者法相為法法性為非法即金喻法性色喻法相今文正用後意故證事法即理二諦相即。
此亦喻於如來之藏與阿賴耶展轉無別。
此亦喻於下二重會前唯心真妄別中通真心義即金喻如來藏色喻生死等故密嚴云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由前第三門中已會故致亦言。
又由事即理故雖有不常理即事故雖空不斷。
又由事即理下會不斷常亦是二諦門中開出。
又由事理相即故起滅同時須彌偈云一切凡夫行莫不速歸盡其性如虗空故說無有盡智者說無盡此亦無所說自性無盡故得有難思盡等則同時四相不待後無。
又由事理相即等者會四相前後一時別中一時之義事全同理故事即滅也以事虗無體故引偈即善慧菩薩。
亦令究竟斷證離於能所十地品云非初非中後非言詞所及迴向品云無有智外如為智所入亦無如外智能證於如等。
亦令究竟下會能所斷證即離別中即義然引十地斷惑經文但初一句是斷惑相三時無斷方說斷故後一句是般若相今以般若亦為能斷故因便引之故論釋此句云即是觀行相謂無分別智體絕名言真智內發不同聲聞依聲而悟故既為真智故可斷惑迴向品云無有智外如等者亦證斷惑能所不二義如前說上所引經皆至下本文自當曉了。
九真理非事門即妄之真異於妄故如濕非動。
九真理非事門者謂即事之理而非是事以真妄異故實非虗故所依非能依故如即波之水非波以濕非動故是則不異有之真空空存也。
十事法非理門即真之妄異於真故如動非濕故慚愧林偈云如色與非色此二不為一又云如相與無相生死及涅槃分別各不同等。
十事法非理門者謂全理之事而恒非理以性相異故能依非所依故是故舉體全理而事相宛然如全水之波波恒非水以動非濕故是則不異空之幻事事存也。
上七八二門明事理非異九十二門明事理非一故為無為非一非異第四迴向云於有為界示無為法而不滅壞有為之相於無為界示有為法而不分別無為之性。
上七八二門下用前四門會前佛身無為有為別中無為義也然大品亦云須菩提白佛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為是有為為是無為佛答非有為法非無為法何以故離有為法無為法不可得離無為法有為法不可得須菩提有為無為不合不散皆其義也。
上之十事同一緣起故云無礙。
約理望事則有成有壞有即有離事望於理有顯有隱有一有異逆順自在無障無礙同時頓起深思令觀明現以成理事圓融無礙觀也。
上之十事下第三總結即結釋十門於中二先結指後約理望事下別束十門以成八字理望於事有其四義一有成者即第三依理成事門二有壞者即第五以理奪事門既奪彼事事則壞也三有即者即第七真理即事門四有離者即第九真理非事門言事望於理有顯有隱有一有異者亦有四門一有顯者即第四事能顯理門二有隱者即第六事能隱理門三有一者即第八事法即理門四有異者即第十事法非理門此上言成壞等者就功能說如有成者是理成事非理自成則一一門皆有事理無礙故云約理望事約事望理餘可思之上來相參故有四對八義而初相遍二門今不會者以相遍之義義皆相似非如一成一壞等故故不顯之又相遍者即後八門之所以故謂由相遍方有成壞等耳若欲攝者即事理相即二義所收後之不即二門即不壞能所方有相遍有相遍故方論不即言逆順自在等者事理相望各四義中皆二義逆二義順謂依理成事真理即事順也以理奪事真理非事逆也事能顯理事法即理順也事能隱理事法非理逆也欲成即成欲壞即壞故云自在成不礙壞壞不礙成顯不礙隱隱不礙顯故云無礙正當成時即是壞等故得同時四對皆無前後故云頓起又上四對何以約理望事但云成等不云顯等約事望理但云顯等不云成等深有所以何者事從理生可許云成理非新有但可言顯事成必滅故得云壞真理常住故但云隱其即之與一離之與異大旨則同細明亦異理無形相但可即事而事有萬差故可言與理冥一理絕諸相故云離事事有差異故云異理上約義別有此不同若統收者應成五對無礙之義一相遍對二相成對三相害對四相即對五不即對五中前四明事理不離後一明事理不即又五對之中共有三義成顯一對是事理相作義奪隱及不即二對是事理相違義相遍及相即二對是事理不相礙義又由第二相作故有第四相即由相即故相遍由有第三相違故有第五不即又若無不即無可相遍故說真空妙有各有四義初約理望事即真空四義一廢己成他義即依理成事門二泯他顯己義即真理奪事門三自他俱存義即真理非事門四自他俱泯義即真理即事門由其即故而互泯也又初及三即理遍於事門以自存故舉體成他故遍他也後約事望理即妙有四義一顯他自盡義即事能顯理門二自顯隱他義即事能隱理門三自他俱存義即事法非理門四自他俱泯義即事法即理門又初及三即事遍於理門以自存故而能顯他故遍他也故說幻有存亡無礙真空隱顯自在。
第四周遍含容即事事無礙且依古德顯十玄門於中文二先正辨玄門第二明其所以。
第四周遍含容者即周遍含容觀於中二先標舉開章後依章別釋今初然此觀名即法界觀中之名以當事事無礙以理有普遍廣容二義融於諸事皆能周遍含容眾多義門皆悉由此二義而有然法界觀立十觀名與十玄不同故今疏云且依古德顯十玄門即依藏和尚也至相已有而小有不同於中文二下開章可知。
今初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二廣狹自在無礙門三一多相容不同門四諸法相即自在門五祕密隱顯俱成門六微細相容安立門七因陀羅網境界門八託事顯法生解門九十世隔法異成門十主伴圓明具德門此之十門同一緣起無礙圓融隨其一門即具一切。
今初一同時下二依章別釋釋其二章即為二別今釋初章疏文有三初列名總顯二指事別明三結例成益今初十名全依賢首是故上云互依古德就列名中其第二廣狹自在門同法界觀中廣容普遍之義而名小異此門賢首新立以替至相十玄諸藏純雜具德門意云一行為純萬行為雜等即事事無礙義若一理為純萬行等為雜即事理無礙恐濫事理無礙所以改之主伴一門至相所無而有唯心迴轉善成門今為玄門所以故不立之而列名次亦異於彼彼云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二因陀羅網境界門三祕密隱顯俱成門四微細相容安立門五十世隔法異成門六諸藏純雜具德門七一多相容不同門八諸法相即自在門九唯心迴轉善成門十託事顯法生解門今不依至相者以賢首所立有次第故一同相具足相應門以是總故冠於九門之初二廣狹門別中先辨此者是別門之由由上事理無礙中事理相遍故生下諸門且約事如理遍故廣不壞事相故狹故為事事無礙之始三由廣狹無礙所遍有多以己望多故有一多相容相容則二體俱存但力用交徹耳四由此容彼彼便即此由此遍彼此便即彼等故有相即門五由互相攝則互有隱顯理攝他他可見故有相入門攝他他無體故有相如門攝他他雖存而不可見故有隱顯門以為門別故故此三門皆由相攝而有相入則如二鏡互照相即則如波水相收隱顯則如片月相暎六由此攝他一切齊攝彼攝亦然故有微細相容七由互攝重重故有帝網無盡八由既如帝網隨一即是一切無盡故有託事顯法九由上八皆是所依所依之法既融次辨能依能依之時亦爾十由法法皆然故隨舉其一則便為主連帶緣起便有伴生廣如下釋然刊定記則分德相業用各有十玄德相十者一同時具足相應德二相即德三相在德四隱顯德五主伴德六同體即成德七具足無盡德八純雜德九微細德十因陀羅網德二業用十者一同時具足相應用二相即用三相在用四相入用五相作用六純雜用七隱顯用八主伴用九微細用十因陀羅網用其德相門中無業用門中四五業用中無德相六七彼師意云業用是應機施設故有相入相作以本不入令見入故本來眾生非佛令生作佛故故是業用德相不爾故無相作相入其德相本具故有同體即一切法德及具足無盡德業用不爾故無此二此四互出故各有十歷門備舉便成十二今明德用雖異不妨同一十玄無不該攝德相亦有常入作故故彼相在即相入也彼相作者乃相即也名異義同令見出入即業用門常相涉入如鏡互照即德相門以眾生為佛生即佛也以佛作眾生佛即生也故知相作即是相即若約對機而作名業用門本來即是名德相門依此而分非無小異統其體事更無別也是知相即相作二名雖異而無兩門入在小殊始終一致又德相不能入作真如則闕此德不應有普攝諸法之德及遍一切法德亦應無有能安立德及能持世間成就一切諸佛菩薩之德故常作入於理無違如有經言諸佛猶如淨明鏡我身一似摩尼珠諸佛常來入我體我身遍入諸佛軀即常入也又真如隨緣成一切法何無作耶若隨情見作入則但有業用義也其同體成即德乃此中託事顯法生解門但名異耳故彼自釋云一一即是一切諸法故與下釋託事義同其具足無盡德即帝網門亦微細門攝並如下會又彼不存廣狹而存純雜亦如下會而彼無十世門彼以時為所依體事故故彼體事亦有十種謂色心時處身方教義行位則攝法無遺斯亦有理今明時無別體故不為所依但依法立故入玄門耳亦如下會。
今且於前十中取一事法明具後十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