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9章 至真要大論篇上

黃帝問曰:五氣交合,盈虛更作,余知之矣。六氣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  五行主歲,歲有少多,故日盈虛更作也。《天元紀大論》曰:其始也,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則其義也。天分六氣,散主#1太虛,三之氣司天,終之氣監地,天地生化,是為大紀,故言司天地者,餘四可知矣。

岐伯再拜對曰:明乎哉問也!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

天地變化,人神運為,中外雖殊,然其通應則一也。

帝曰:願聞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岐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

不知其要,流散#2無窮。

帝曰:願聞其道也。岐伯曰:厥陰司天,其化以風。

飛揚鼓拆,和氣發生,萬物榮枯,皆因而化變成敗也。

少陰司天,其化以熱。

炎蒸鬱燠,故庶類蕃茂。

太陰司天,其化以濕。

雲雨潤澤,津液生成。

少陽司天,其化以火。

炎熾赫烈,以爍寒災。

陽明司天,其化以燥。

乾化以行,物無濕敗。

太陽司天,其化以寒。

對陽之化也。新校正云:詳注云對陽之化,陽字疑誤。

以所臨藏位,命其病者也。

肝木位東方,心火位南方,脾土位中央,肺金位西方,腎水位北方,是五藏定位。然六氣御、五運所至,氣不相得則病,相得則和,故先以六氣所臨,後言五藏之病。

帝曰:地化奈何?岐伯曰:司天同候,問氣皆然。

六氣之本,自有常性,故雖位易,而化治皆同。

帝曰:問氣何謂?岐伯曰:司左右者,是謂問氣也。

六氣分化,常以二氣司天地,為上下吉凶勝復客主之理,歲中悔吝從而明之,餘四氣散居左右也。故《陰陽應象大論》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此之謂焉。

司氣為素化,

金運之氣,乙庚歲也。間氣為清化Q風生高勁,草木清玲,清之化也。新校正云:詳陽明巳亥之歲為初之氣,辰戌之歲為二之氣,寅申之歲為四之氣,丑未之歲為五之氣。

太陽司天為寒化,

辰戌之歲,嚴肅峻整,慘慄凝堅,寒之化也。

在泉為鹹化,

丑未之歲,水司地氣,故化從鹹。

司氣為玄化,

水運之氣,丙辛歲也。

間氣為藏化。

陰凝而玲,庶物斂容,歲之化也。新校正云:詳子午之歲太陽為初之氣,巳亥之歲為二之氣,卯酉之歲為四之氣,寅申之歲為五之氣。

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藏所宜,乃可以言盈虛病生之緒也。

學不厭備習也。

帝曰:厥陰在泉而酸化先,余知之矣。風化之行也何如?岐伯曰:風行於地,所謂本也,餘氣同法。

厥陰在泉,風行於地。少陰在泉,熱行於地。太陰在泉,濕行於地。少陽在泉,火行於地。陽明在泉,燥行於地。太陽在泉,寒行於地。故日餘氣同法也。本,謂六氣之上元氣也。

本乎天者,天之氣也,本乎地者,地之氣也,

化於天者,為天氣,化於地者,為地氣。新校正云:按《易》曰: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此之謂也。

天地合氣,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

萬物居天地之問,悉為六氣所生化,陰陽之用,未嘗有逃生化、出陰陽也。

故曰:謹候氣宜,無失病機。此之謂也。

病機,下文具矣。

帝曰:其主病何如?

言采藥之歲也。

岐伯曰:司歲備物,則無遺主矣。

謹候司天地所生化者,則其味正當其歲也。故彼藥上#3專司歲氣,所收藥物,則一歲二歲,其所主用無遺略也。今詳則字當作用。

帝曰:先歲物何也?岐伯曰:天地之專精也。

專精之氣,藥物肥膿又於使用當其正氣味也。新校正云:詳先歲疑作司歲。

帝曰:司氣者何如?

司運氣也。

岐伯曰:司氣者主歲同,然有餘不足也。

五運主歲者,有餘不足,比之歲物,恐有薄,有餘之歲,藥專精也。

帝曰:非司歲物何謂也?岐伯曰:散也。

非專精則散氣,散氣則物不純。

故質同而異等也。

形質雖同,力用則異,故不尚之。

氣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靜,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棧探。此之謂也。

物與歲不同者何?以此爾。

帝曰:歲主藏害何謂?岐伯曰:以所不勝命之,則其要也。

木不勝金,金不勝火之類是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上淫於下,所勝平之,外淫於內,所勝治之。

淫,謂行所不勝己者也。上淫於下,天之氣也。外淫於內,地之氣也。隨所制勝而以平治之也。制勝,謂五味寒熱溫凍隨勝用之,下文備矣。新校正云:祥天氣主歲,雖有淫勝,但、當平調之,故不日治,而日平也。

帝曰:善。平氣何如?

平,謂診平和之氣。

岐伯曰: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知陰陽所在,則知尺寸應與不應。不知陰陽所在,則以得為失,以逆為從。故饉察之也。陰病陽不病,陽病陰不病,是為正病,則正治之,謂以寒治熱,以熱治寒也功陰位已見陽詠,陽位又見陰詠,是謂反病,則反治之,謂以寒治寒,以熱治熱也。諸方之制,咸悉不然j故日反者反治也。

帝曰:夫子言察陰陽所在而調之,論言人迎與寸口相應,若引繩小大齊等,命日平。

新校正云:詳論言至日平,本《靈樞》之文,今出《甲乙經》,云寸。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小大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微大者,名日平也。

陰之所在,寸口何如?

陰之所在,脈沉不應,引繩齊等,其候頗乖,故問以明之。

岐伯曰:視歲南北,可知之矣。

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北政之歲,少陰在泉,則寸口不應;

木火金水運,面北受氣,凡氣之在泉者,脈悉不見,唯其左右之氣脈可見之。在泉之氣,善則不見,惡者可見,病以氣及客主淫勝名之。在天之氣,其亦然矣。

厥陰在泉,則右不應二,

少陰在右故。

太陰在泉,則左不應。

少陰在左故。

南政之歲,少陰司天,則寸口不應;土運之歲,面南行令,故少陰司天,則二手寸口不應也。

厥陰司天,則右不應;太陰司天,則左不應。

亦左右義也。

諸不應者,反其診則見矣。

不應皆為脈沉,脈沉下者,仰手而況,覆其手,則沉為浮,細為大也。

帝曰:尺候何如?岐伯曰:北政之歲,三陰在下,則寸不應;三陰在上,則尺不應。

司天日上,在泉日下。

南政之歲,三陰在天,則寸不應;三陰在泉,則尺不應。左右同#4。

尺不應寸,左右悉與寸不應義同。

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此之謂也。

要,謂知陰陽所在也。知則用之不惑,不知則尺寸之滅,沉浮小大,常三歲一差。欲求其意,猶繞樹問枝,雖白首區區,尚未知所詣,況其旬月而可知乎!

帝曰:善。天地之氣,內淫而病何如?岐伯曰:歲厥陰在泉,風淫所勝,則地氣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民病灑灑振寒,善伸數欠,心痛支滿,兩脅裹急,飲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則嘔,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

謂甲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甲申、丙申、戊申、庚申、壬申歲也。地氣不明,謂天圍之際,氣色昏暗,風行地上,故平野皆然。昧,謂暗也。脅,謂兩乳之下及琺外也。伸,謂以欲伸努筋骨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灑灑振寒,善伸數欠,為胃病。食則嘔,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為脾病。飲食不下,鬲咽不通,邪在胃管也。蓋厥陰在泉之歲,木王而剋脾胃,故病如是。又按《脈解》云:所謂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嘔也。所謂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者,十二月陰氣下衰而陽氣且出,故日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也。

歲少陰在泉,熱淫所勝,則焰浮川澤,陰處反明。民病腹中常嗚,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寒熱皮膚痛,目瞑齒痛,項#5腫,惡寒發熱如瘧,少腹中痛,腹大,墊蟲不藏。

謂乙卯、丁卯、己卯、辛卯、癸卯、乙酉、丁酉、己酉、辛酉、癸酉歲也。陰處,北方也。不能久立,足無力也。腹大,謂心氣不足也。金火相薄而為是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齒痛項腫,為大腸病;腹中雷嗚,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也。蓋少陰在泉之歲,火剋金,故大腸病也。

歲太陰在#6泉,草乃早榮,

新校正云:詳此四字疑衍。

濕淫所勝,則埃昏岩谷,黃反見黑,至陰之交。民病飲積,心痛耳聾,渾渾惇惇,嗑腫喉痺,陰病血見,少腹痛腫,不得小便,病衝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腰似折,髒不可以回,胭如結,踹如別。

謂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辰、甲戌、丙戌、戊戌、庚戌、壬戌歲也。太陰為土,色見應黃於天中,而反見於北方黑處也。水土同見,故日至陰之交,合其氣色也。衝頭痛,謂腦後眉問痛也。胭,謂膝後曲腳之中也。踹,腑後軟肉處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耳聾渾渾惇惇,啦腫喉痺,為三焦病。為病衝頭痛,目以脫,項似拔,腰似折,脾不可以回,胭如結,端如別,為膀胱足太陽病。又少腹腫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蓋太陰在泉之歲,土王剋太陽,故病如是也。(胭,戈麥切。)

歲少陽在泉,火淫所勝,則焰明郊野,寒熱更至。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則血便。少陰同候。

謂乙巳、丁巳、己巳、辛巳、癸巳、乙亥、丁亥、己亥、辛亥、癸亥歲也。處寒之時,熱更其氣,熱氣既往,寒氣後來,故云更至也。餘候與少陰在泉證同。

歲陽明在泉,燥淫所勝,則霧霧清暝。民病喜嘔,嘔有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甚則嗑乾面塵,身無膏澤,足外反熱。

謂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甲午、丙午、戊午、庚午、壬午歲也。露霧,謂露暗不分,似霧也。清,薄寒也。言霧起露暗,不辮物形而薄寒也。心脅痛,謂心之傍,脅中痛也。面塵,謂面上如有觸冒塵土之色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病喜嘔,嘔有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甚則面塵,身無膏澤,足外反熱,為膽病。隘乾面塵,為肝病。蓋陽明在泉之歲,金旺剋木,故病如是。又按《脈解》云:少陽所謂心脅痛者,言少陽盛也,盛者心之所衰#7也,九月陽氣盡而陰氣盛,故心脅痛。所謂不可反側者,陰氣藏物也,物藏不得動,故不可反側也。

歲太陽在泉,寒淫所勝,則凝肅慘慄。民病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痛,血見,隘痛頷腫。

謂乙丑、丁丑、己丑、辛丑、癸丑、乙未、丁未、己未、辛未、癸未歲也。凝肅,謂寒氣靄空,凝而不動,萬物靜肅其儀形也。慘慄,寒甚也。控,引也。睪,陰九也。頜,頰車前牙之下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啞痛頜腫,為小腸病。又少腹控舉,引腰脊,上衝心肺,邪在小腸也。蓋太陽在泉之歲,水剋火,故病如是。

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諸氣在泉,風淫於內,治以辛凍,佐以苦,以甘緩之,以辛散之;

風性喜溫而惡清,故治之涼,是以勝氣治之也。佐以苦,隨其所利也。木苦急,則以甘緩之。苦抑,則以辛散之。《藏氣法時論》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此之謂也。食亦音飼,己日食,他日飼也。大法正味如此,諸為方者不鈴盡用之,但#8一佐二佐,病已則止,餘氣皆然。

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熱性惡寒,故治以寒也。熱之大盛;甚於表者,以苦發之;不盡,復寒制之;寒制不盡,復苦發之;以酸收之。甚者再方,微者一方,可使鈴已。時發時止,亦以酸收之。

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濕與燥反,故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也。燥除濕,故以苦燥其濕也。淡利竅,故以淡滲泄也。《藏氣法時論》曰: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靈樞經》曰:淡利竅也。《生氣通天論》曰: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明苦燥也。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紀大論》曰:下太陰,其化下甘溫。

火淫於內,治以鹹玲,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火氣大行心腹,心怒之所生也,鹹性柔軟,故以治之,以酸收之。大法侯其須汗者,以辛佐之,不叉要資苦味令其汗也。欲柔軟者,以鹹治之。《藏氣法時論》曰: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此之謂也。

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溫利凍性,故以苦治之。下,謂利之使不得也。新校正云:按《藏氣法時論》曰: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以辛寫之,以酸補之。又按下文司天燥淫所勝,佐以酸辛,此云甘辛者,甘字疑當作酸。《天元正紀大論》云:下酸熱。與苦溫之治又異。又云:以酸收之而安其下,甚則以苦泄之。

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寫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

以熱治寒,是為摧勝,折其氣用,令不滋繁也。苦辛之佐,通事行之。新校正云:按《藏氣法時論》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鹹寫之。舊注引此在濕淫於內之下,無義,今移於此。

帝曰:善。天氣之變何如?岐伯曰:厥陰司天,風淫所勝,則太虛埃昏,雲物以擾,寒生春氣,流水不冰,民病胃院當心而痛,上支兩脅,鬲咽不通,食不下,舌本強,食則嘔,玲泄腹脹,泄痕水閉,墊蟲不出,病本於脾。

謂乙巳、丁巳、己巳、辛巳、癸巳、乙亥、丁亥、己亥、辛亥、癸亥歲也。是歲民病集於中也。風自天行,故太虛埃起。風動飄蕩,故云物擾也。埃,青塵也。不分遠物是為埃昏。土之為病,其善泄利。若病水,則小便閉而不下。若大泄利,則經水亦多閉絕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舌本強,食則嘔,腹脹滄泄,痕水閉,為脾病。又胃病者,腹脾脹,胃院當心而痛,上支兩脅,兩咽不通,食飲不下。蓋厥陰司天之歲,木勝土,故病如是。

衝陽絕,死不治。

衝陽在足附上,動脈應手,胃之氣也。衝陽脈微則食飲喊少,絕則藥食不入,亦下叉。還出也。攻之不入,養之不生,邪氣日強,真氣內絕,故其必死,不可復也。

少陰司天,熱淫所勝,怫熱至,火行其,民病胸中煩熱,嗑乾,右肚滿,皮膚,寒熱咳喘,大雨且至。唾血血泄,凱趣嚏嘔,溺色變,甚則瘡瘍駙腫,肩背臂孺及缺盆中痛,心痛肺縝,腹大滿膨,膨而喘咳,病本於肺。

謂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甲午、丙午、戊午、庚午、壬午歲也。怫熱至,是火行其政乃爾。是歲民病集於右,蓋以小腸通心故也。病自肺生,故日病本於肺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溺色變,肩背臂燸及缺盆中痛,腹脹滿膨膨而喘咳,為肺病。軌鈕,為大腸病。蓋少陰司天之歲,火剋金,故病如是。又王注民病集於右,以小腸通心故。按《甲乙經》大腸附脊左環,回腸附脊右環。所說不應,得非火盛剋金,而大腸病歟。

尺澤絕,死不治。

尺澤在肘內康大文中,動脈應手,肺之氣也。火爍於金,承天之命,金氣內絕,故爻危亡,尺澤不至,肺氣已絕,榮衛之氣,宣行無主,真氣內竭,合?生之何有哉。

太陰司天,濕淫所勝,則沉陰且布,雨變枯槁駙腫骨痛陰痺,陰痺者,按之不得,腰脊頭項痛,時眩,大便難,陰氣不甩,饑不欲食,咳唾則有血,心如懸,病本於腎。

謂乙丑、丁丑、己丑、辛丑、癸丑、乙未、丁未、己未、辛未、癸未歲也。沉,久也。腎氣受邪,水無能潤,下焦桔涸,故大便難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饑不用食,咳唾則有血,心懸如饑狀,為腎病。又邪在腎,則骨痛陰痺,陰痺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強痛,時眩。蓋太陰司天之歲,土剋水,故病如是。

太谿絕,死不治。

太谿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應手,腎之氣也。土邪勝水而腎氣內絕,邪甚正微,故方無所用矣。

少陽司天,火淫所勝,則溫氣流行,金政不平。民病頭痛,一發熱惡寒而瘧,熱上皮膚哺,色變黃赤,傳而為水,身面肘鳥腹滿仰息、泄往赤白,瘡瘍,咳唾血,煩心,胸中熱,甚則歟趣,病本於肺。?

謂甲寅、丙寅、戊寅、決寅、壬寅、甲申、丙申、戊申、庚申、壬申歲也。火來用事,則金氣受邪,故日金政不平也。火炎於上,金肺受邪,客熱內繙,水無能救,故化生諸病也。制火之客則己矣。新校正云:按《甲乙經》邪在肺,則皮膚痛,發寒熱。蓋少陽司天之歲,火剋金,故病如是。

天府絕,死不治。

天府在肘復內側上,掖下同身寸之三寸,動脈應手,肺之氣也。火盛而金脈絕,故死。

陽明司天,燥淫所勝,則木乃晚榮,草乃晚生,筋骨內變。民病左肚脅痛,寒清於中,感而瘧,大凍革候,咳,腹中嗚,注泄驚搪,名木斂生,莞於下,草焦上首。心脅暴痛,不可反側,隘乾面塵,腰痛,丈夫癲疝,婦人少腹痛,目昧'毗瘍,瘡座癱,墊蟲來見,病本於肝。

夕謂乙卯、丁卯、己卯、辛卯、癸卯、乙酉、丁酉、己酉、辛酉、癸酉歲也。金勝,故草木晚生榮也。配於人身,則筋骨內應而不用也。大凍之氣,變易時侯,則人寒清發於中,內感寒氣,則為疢瘧也。大腸居右,肺氣通之,今肺氣內淫,肝居於左,故左朕脅痛如刺割也。其歲民自注泄,則無淫勝之疾也。大凍,次寒也。大凍且甚,陽氣不行,故木容收斂,草榮悉晚,生氣已升,陽不布令,故閉積生氣而蓄於下也。在人之應,則少腹之內,痛氣居之。發疾於仲夏,瘡瘍之疾猶及秋中,瘡痙之息生於上,癱腫之息生於下,瘡色雖赤,中心正白,物氣之常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癥疝,婦人少腹腫,甚則隘乾面塵,為肝病。又胸滿洞泄,為肝病。又心胸#10痛不能反側,目脫毗瘍#11缺盆中腫痛,掖下腫,馬刀挾攖#12汗出振寒,瘧,為膽病。蓋陽明司天之歲,金剋木,故病如是。又按《脈解》云:厥陰所謂癲疝,婦人少腹腫者,厥陰者辰也。三月陽中之陰,邪在中,故日癲疝少腹腫也。(座,姐禾切。)

太衝絕,死不治。

太衝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脈動應手,肝之氣也。金來伐木,肝氣內絕真不勝邪,死其宜也。

太陽司天,寒淫所勝,財寒氣反至,水且冰,血變於中,發為癱瘍,民病厥心痛,嘔血血泄,歟鈕,善悲,時眩仆。運火炎烈,雨暴乃雹。胸腹滿,手熱肘孿,掖腫,心澹澹大動,胸脅胃院不安,面赤目黃,善噫,啦乾,甚則色?#13渴而欲飲,病本於心。

謂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辰、甲戌、丙戌、戊戌、庚戌、壬戌歲也。太陽司天,寒氣布化,故水且冰,而血凝皮膚之問,衛氣結聚,故為癱也。若乘火運而火熱#14炎烈,與水交戰,故暴雨半珠形雹也。心氣為噫,故善噫。是歲民病集於心脅之中也,陽氣內鬱,濕氣下蒸,故心厥痛而嘔血,血泄軌鈕,面赤目黃,善噫,手熱肘攣掖腫,啞乾。甚則寒氣勝陽,水行凌火,火氣內鬱,故渴而欲飲也。病始心生,為陰凌犯,故云病本於心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手熱肘攣掖腫,甚則胸脅支滿,心澹澹大動,面赤目黃,為手心主病。又邪在心,則病心痛善悲,時眩仆。蓋太陽司天之歲,水剋火,故病如是。

神門絕,死不治。

神門,在手之掌後,銳骨之端,動脈應手,真心氣也。水行勝#15火,而心氣內絕#16,神氣已亡,不死何待,善知其診,故不治也。

所謂動氣,知其藏也。

所以診視而知死者何?以皆是藏之經脈動氣,知神藏之存亡爾。

帝曰:善。治之奈何?

謂可攻治者。

岐伯曰:司天之氣,風淫所勝,平以辛凍,佐以苦甘,以甘緩之,

以酸寫之;厥陰之氣,未為盛熱,故以涼藥平之。夫氣之用也,積凍為寒,積溫為熱。以熱少之,其則溫也。以寒少之,其則凍也。以溫多之,其則熱也。以凍多之,其則寒也。各當其分,則寒寒也,溫溫也,熱熱也,涼涼也,方書之用,可不務乎。故寒熱溫凍,遷降多少,善為方者,意叉精通,餘氣皆然,從其制也。新校正云:按本論上文云:上淫於#17下,所勝平之。外淫於內,所勝治之。故在泉日治,司天日平也。

熱淫所勝,平以鹹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

熱氣已退,時發動者,是為心虛,氣散不斂,以酸收之。雖以酸收之,亦兼寒助,乃能珍除其源本矣。熱見太甚,則以苦發之。汗已便凍,是邪氣盡,勿寒冰之。汗已猶熱,是邪氣未盡,則以酸收之。已又熱,則復汗之。已汗復熱,是藏虛也,則補其心可矣。法則合爾,諸治熱者,亦未叉得再三發三治,況四變而反覆者乎。

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濕氣所淫,皆為腫滿,但除其濕,腫滿自衰。因濕生病不腫不滿者,亦爾治之。濕氣在上,以苦吐之,濕氣在下,以苦泄之,以淡滲之,則皆燥也。泄謂滲泄,以利水道下小便為法。然酸雖熱,以用利小便,去伏水也。治濕之病,不下小便,非其法也。新校正云:按濕淫於內,佐以酸淡。此云酸辛者,辛疑當作淡。

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

身半以上,溫氣餘,火氣復鬱,鬱濕相薄,則以苦溫甘辛之藥,解表流汗而松之,故云以汗為除病之故而已也。

火淫所勝,平以鹹玲,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以酸復之;熱淫同;

同熱淫義,熱亦如此法,以酸復其本氣也。不復其氣,則淫氣空虛,招其本#18。

燥淫所勝,平以苦濕,佐以酸辛,以苦下之;

制燥之勝,叉以苦濕,是以火之氣味也。宜下爻以苦,宜補叉以酸,宜寫叉以辛。清甚生寒,留而不去,則以苦濕下之。氣有餘,則以辛寫之。諸氣同。新校正云:按上文燥淫於內,治以苦溫。此云苦濕,濕當為溫,文注中濕字三,并當作溫。又按《六元正紀大論》亦作苦小溫。

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佐以苦甘,以鹹寫之。

淫散止之,不可過也。新校正云:按上文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此云平以辛熱,佐以甘苦者,此文為誤。又按《六元正紀大論》云:太陽之政,歲宜苦以燥之。

帝曰:善。邪氣反勝,治之奈何?

不能淫勝於他氣,反為不勝之氣為邪以勝之。

岐伯曰:風司於地,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苦甘,以辛平之;

厥陰在泉,則風司於地,謂五寅歲、五申歲。邪氣勝盛,故先以酸寫,佐以苦甘。邪氣退則正氣虛,故以辛補養而平之。

熱司於地,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平之;

少陰在泉,則熱司於地,謂五卯、五酉歲也。先寫其邪,而後平其正氣也。

濕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苦玲,佐以鹹甘,以苦平之;

太陰在泉,則濕司於地,謂五辰、五戌歲也。補寫之義,餘氣皆同。

火司於地,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平之;

少陽在泉,則火司於地,謂五巳、五亥歲也。

燥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為利;

陽明在泉,則燥司於地,謂五子、五午歲也。燥之性,惡熱亦畏寒,故以玲熱和平為方利#19也。

寒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鹹玲,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太陽在泉,則寒司於地,謂五丑、五未歲也。此六氣方治,與前淫#20勝法殊別。其云治者,寫客邪之勝氣也。云佐者,皆所利所宜也。云平者,補已弱之正氣也。

帝曰:其司天邪勝何如?岐伯曰:風化於天,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甘苦;

巳亥歲也。

熱化於天,寒反勝之,治以甘溫,佐以苦酸辛;

子午歲也。

濕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

丑未歲也。

火化於天,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

寅申歲也。

燥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辛寒,佐以甘苦;

卯酉歲也。

寒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鹹玲,佐以苦辛。

辰戌歲也。

帝曰:六氣相勝奈何?

先舉其用為勝。

岐伯曰:厥陰之勝,耳嗚頭眩,債憤欲吐,胃隔如寒,大風數舉,保蟲不滋,肚脅氣并,化而為熱,小便黃赤,胃院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腸嗚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則嘔吐,鬲咽不通。

五巳、五亥歲也。心下臍上,胃#21之分。胃鬲,謂胃院之上及大鬲之下,風寒氣所生也。氣并,謂偏著一#22邊。鬲咽,謂食飲入而復出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胃病者,胃院當心而痛,上支兩脅,鬲咽不通。

少陰之勝,心下熱,苦#23饑,臍下反痛#24,氣游三焦,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萎,嘔逆躁煩,腹滿痛搪泄,傳為赤沃。

五子、五午歲也。沃,沐#25也。

太陰之盛,火氣內鬱,瘡瘍於中,流散於外,病在肱脅,甚則心痛熱格,頭痛,喉痺,項強。獨勝則濕氣內鬱,寒迫下焦,痛留頂,互引眉問,胃滿。雨數至,燥化乃見,少腹滿,腰雅重強,內不便,善注泄,足下溫,頭重,足經肘腫#26,飲發於中駙腫於上。

五丑、五未歲也。濕勝於上,則火氣內鬱。勝於中,則寒迫下焦。水溢河渠,則鱗蟲離水也。維,謂臀肉也。不便,謂腰重內強直,屈伸不利也。獨勝,謂不兼鬱火也。駙腫於上,謂首面也。足經腫,是火鬱所生也。新校正云:詳注云:水溢河渠,則鱗蟲離水也。王作此注,於經文無所解。又按太陰之復云:大雨時行,鱗見於陸。則此文於雨數至下,脫少鱗見於陸四字。不然則王注無因為解也。

少陽之勝,熱客於胃,煩心心痛,目赤,欲嘔,嘔酸苦饑,耳痛,溺赤,善驚譫妄,暴熱消爍,草萎水涸,介蟲乃屈,少腹痛,下沃赤白。

五寅、五申歲也。熱暴甚,故草萎水涸,陰氣消爍。介蟲,金化也。火氣大勝,故介蟲屈伏。酸,醋水也。

陽明之勝,清發於中,左肚脅痛,搪泄,內為啞塞,外發癲疝,大凍肅殺,華英改容,毛蟲乃殃,胸中不便,隘塞而咳。

五卯、五酉歲也。大凍肅殺,金氣勝木,故草木華英,為殺氣損削,改易形容,而焦其上首也。毛蟲木化,氣不宜金,故金政大行,而毛蟲死耗也。肝木之氣,下主於陰,故大凍行而癲疝發也。胸#27中不便,謂呼吸回轉,或痛或緩急,而不利便也。氣大盛,故啞塞而咳也。啞,謂喉之下,接連胸中,肺兩葉之問也。

太陽之勝,凝凍且至,非時水冰,羽乃後化。痔瘧發,寒厥入胃,則內生心痛,陰中乃瘍,隱曲不利,互引陰股,筋肉拘苛,血脈凝泣,絡滿色變,或為血泄,皮膚否腫,腹滿食臧,熱反上行,頭項自頂腦戶中痛,目如脫,寒入下焦,傳為濡寫。

五辰、五戌歲也。寒氣凌逼,陽不勝之,故非寒時而止水冰結也。水氣大勝,陽火不行,故諸羽蟲生化而後也。拘,急也。苛,重也。絡,脈也。太陽之氣,係#28在於巔,故熱反上行於頭也。以其脈起於目內毗,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故自頂及腦戶中痛,目如欲脫也。濡,謂水利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痔瘧,頭項自頂腦戶中痛,目如脫,為太陽經病。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厥陰之勝,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寫之。少陰之勝,治以辛寒,佐以苦鹹,以甘寫之。太陰之勝,治以鹹熱,佐以辛甘,以苦泄之。少陽之勝,治以辛寒,佐以甘鹹,以甘寫之。陽明之勝,治以酸溫,佐以辛甘,以苦泄之。太陽之勝,治以甘熱,佐以辛酸,以鹹寫之。

六勝之至,皆先歸其不勝己者之故,不勝者,當先寫之,以通其道,次寫所勝之氣令其退釋也。治諸勝而不寫遣之,則勝氣浸盛內生諸病也。新校正云:詳此為治,皆先寫其不勝,而後寫其來勝,獨太陽之勝,治以甘熱為異,疑甘字苦之誤也。若云治以苦熱,則六勝之治皆一貫也。

帝曰:六氣之復何如?

謂報復,報其勝也。几先有勝,新校正云:按《玄珠》:六氣分正化對化,厥陰正司於。,對化於巳。少陰正司於午,對化於子。太陰正司於未,對化於丑。少陽正司於寅,對化於申。陽明正司於酉,對化於卯。太陽正司於戌,對化於辰。正司化令之實,對司化令之虛。對化勝而有復,正化勝而不復。此注云几先有勝,後鈴復,似未然。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厥陰之復,少腹堅滿,裹急暴痛,偃木飛沙,保蟲不榮。厥心痛,汗發嘔吐,飲食不入,入而復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則入脾,食痺而吐。

裹,腹脅之中也。木偃沙飛,風之大也。風為木勝,故土不榮。氣厥,謂氣衝胸脅而凌及心也,胃受逆氣而上攻心痛也。痛甚,則汗發泄。掉,謂肉中動#29也。清厥,手足玲也。食痺,謂食已心下痛,陰陰然不可名也,不可忍也,吐出乃止,此為胃氣逆而不下流也。食飲不入,入而復出,肝乘脾胃,故令爾也。

衝陽絕,死不治。

衝陽,胃脈氣也。

少陰之復,燠熱內作,煩躁欺嚏,少腹絞痛。火見墦炳,隘燥,分注時止,氣動於左,上行於右,咳,皮膚痛,暴瘡心痛,鬱冒不知人,乃灑淅惡寒,振慄譫妄,寒已而熱,渴而欲飲,少氣骨萎,隔腸不便,外為浮腫,喊噫。赤氣後化,流水不冰,熱氣大行,介蟲不福#30,病痺胎瘡瘍,癱疽座痔,甚則入肺,咳而鼻淵。

火熱之氣,自小腸從臍下之左入大腸,上行至左脅,甚則上行於右而入肺,故動於左,上行於右,皮膚痛也。分注,謂大小俱下也。骨萎,言骨弱無力也。隔腸,謂腸如隔絕而不便寫也,寒熱甚則然。陽明先勝,故赤氣後化。流水不冰,少陰之本司於地也。在人之應,則冬脈不凝。若高山窮谷,已是至高之處,水亦當冰,平#31下川流,則如經矣。火氣內蒸,金氣外拒,陽熱內鬱,故為痱勝瘡瘍。勝甚,亦為瘡也。熱少則外生痱勝,熱多則內結癱座,小腸有熱則戶#32外為痔,其復熱之變,皆病於身後及外側也。瘡瘍痱勝生於上,癱疽痙痔生於下,反其處者皆為逆也。

天府絕,死不治。

天府,肺脈氣也。新校正云:按上文少陰司天,熱淫所勝,尺澤絕,死不洽。少陽司天,火淫所勝,天府絕,死不治。此云少陰之復,天府絕,死不治。下文少陽之復,尺澤絕,死不治。文如相反者,蓋尺澤天府俱手太陰脈之所發動,故此互文也。

太陰之復,濕變乃舉,體重中滿,食飲不化,陰氣上厥,胸中不便,飲發於中,咳喘有聲。大雨時行,鱗見於陸。頭頂痛重,而掉痣尤甚,嘔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則入腎,竅寫無度。

濕氣內逆,寒氣不行,太陽上流,故為是病。頭頂痛重,則腦中掉痣尤甚。腸胃寒濕,熱無所行,需灼胸府,故胸中不便,食飲不化。嘔而密默,欲靜定#33也。喉中惡玲,故唾吐玲水也。寒氣易位,上入肺喉,則息道不利,故咳喘而喉中有聲也。水居平澤,則魚遊於市。頭頂胸痛,女人亦兼痛於眉問也。新校正云:按上文太陰在泉,頭痛項似技。又太陰司天云頭項痛,此云#34頭頂痛,頂疑當作項。

太谿絕,死不治。

太谿,腎脈氣也。

少陽之復,大熱將至,枯燥墦熱,介蟲乃耗。驚癒咳鈕,心熱煩躁,便數憎風,厥氣上行,面如浮埃,目乃嫻癒。火氣內發,上為口糜,嘔逆,血溢血泄,發而為瘧,惡寒鼓慄,寒極反熱,啞絡焦槁,渴飲#35水漿,色變黃赤,少氣脈萎,化而為水,傳為駙腫,甚則入肺,咳而血泄。

火氣專暴,桔燥草木,繙焰自生,故繙熱也。火內熾,故驚疼咳鈕,心熱煩躁,便數憎風也。火炎於上,則庶物失色,故如塵埃浮於面,而目嫻動也。火爍於內,則口舌糜斕嘔逆,及為血溢血泄。風火相薄,則為溫瘧。氣蒸熱化,則為水病,傳為肘腫。駙,謂皮肉俱腫,按之陷下,泥而不起也。如是之證,皆火氣所生也。

尺澤絕,死不治。

尺澤,肺脈氣也。

陽明之復,清氣大舉,森木蒼乾,毛蟲乃厲。病生胱脅,氣歸於左,善太息,甚則心痛否滿,腹脹而泄,嘔苦,咳穢,煩心,病在鬲中,頭痛,甚則入肝,驚駭筋攣。

殺氣大舉,木不勝之,故蒼青之葉,不及黃而乾燥也。厲謂疵癘,疾疫死也。清甚於內,熱鬱於外故也。

太衝絕,死不治。

太衝,肝脈氣也。

太陽之復,厥氣上行,水凝雨冰,羽蟲乃死。心胃生寒,胸中#36不利,心痛否滿,頭痛善悲,時眩仆,食臧,腰雅反痛,屈伸不便,地裂冰堅,陽光不治,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唾出清水,及為喊噫,甚則入心,善忘善悲。

雨冰,謂雹也。寒而遇雹,死亦其宜。寒化於地,其上復土,故地體分裂,水積冰堅。久而不釋,是陽光之氣不治寒凝之物也。太陽之復,與不相持,上濕下寒,火無所往,心氣內鬱,熱由是生,火熱內墦,故生斯病。新校正云:詳注云與不相持,不字疑作土。

神門絕,死不治。

神門,真心脈氣。

帝曰:善。治之奈何?

復氣倍勝,故先問以治之。

岐伯曰:厥陰之復,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寫之,以甘緩之。

不大緩之,夏猶不已,復重於勝,故治以辛寒也。新校正云:按別本治以酸寒,作治以辛寒也。

少陰之復,治以鹹寒,佐以苦辛,以甘寫之,以酸收之,以#37苦發之,以鹹奧之。

不大發汗,以寒攻之,持至仲秋,熱內伏結而為心熱,少氣少力而不能起矣。熱伏不散,歸於骨也。

太陰之復,治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寫之,燥之,泄之。

不燥泄之,久而為身腫腹滿,關節不利,端及伏兔怫滿內作,膝腰經內側駙腫病。

少陽之復,治以鹹玲,佐以苦辛,以鹹奧之,以酸收之,辛苦發之。發不遠熱,無犯溫凍。少陰同法。

不發汗以奪盛陽,則熱內淫於四支,而為解然#38不可名也。謂熱不甚,謂寒不甚,謂強不甚,謂弱不甚,不可以名言,故謂之解然。粗醫呼為鬼氣惡病也。久久不已,則骨熱髓涸齒乾,乃為骨熱病也。發汗奪陽,故無留熱。故發汗者,雖熱生病夏月,及差亦用熱藥以發之。當春秋時,縱火熱勝,亦不得以熱藥發汗,汗不發而藥熱內甚,助病為瘧,逆犯神靈,故日無犯溫涼。少陰氣熱,為療則同,故云與少陰同法也。數奪其汗,則津液竭涸,故以酸收,以鹹潤也。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紀大論》云:發表不遠熱。

陽明之復,治以辛溫,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補之。

泄謂滲泄,汗及小便、湯浴皆是也。秋分前後則亦發之,春有勝則依勝法,或不已,亦湯漬和其中外也。怒復之後,其氣皆虛,故補之以安全其氣。餘復治同。

太陽之復,治以鹹熱,佐以甘辛,以苦堅之。

不堅則寒氣內變,止而復發,發而復止,綿歷年歲,生大寒疾。

治諸勝復,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堅者奧之,脆者堅之,一哀者補之,強者寫之,各安其氣,必清必靜,則病氣衰去,歸其所宗,此治之大體也。

太陽氣寒,少陰少陽氣熱,厥陰氣溫,陽明氣清,太陰氣濕,有勝復則各倍其氣以調之,故可使平也。宗,屬也。調不失理,則餘之氣自歸其所屬,少之氣自安其所居。勝復衰已,則各補養而平定之,爻清鈴靜,無妄撓之,則六氣循環,五神安泰。若運氣之寒熱,治之平之,亦各歸司天地氣也。

帝曰:善。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四十七竟

#1主:顧本作『生』。

#2散:原作『故』,據顧本改。

#3上:顯本作『工』。

#4同:原作『司』,據顧本改。

#5項:顧本作『頜』。

#6在:原脫,據頗本補。

#7衰:顧本作『表』。

#8但:原作『佐』,據顯本改。

#9必:顯本作『啦』。

#10胸:顧本作『脅』。

#11目脫毗瘍:頗本作『目說毗痛』。

#12摟:顧本作『賽』。

#13始:原作『始』,據頗本改。

#14熱:原脫,據頗本補。

#15勝:顧本作『乘』。

#16絕:顧本作『結』。

#17原作『天』,據頗本改。

#18本:顧本作『損』。

#19利:頗本作『制』。

#20淫:原脫,據顧本補。

#21胃:原作『謂』,據顧本改。

#22一:原脫,據顧本補。

#23苦:顧本作『善』。

#24痛:顧本作『動』。

#25沐:顧本作『沬』。

#26駙腫:原作『腫駙』,據顧本乙正。

#27胸:原作『胃』,據顧本改。

#28標:顧本作『標』。

#29動:原作門筋』,據顧本改。

#30福:顧本作『復』。

#31平:原作『中』,據顧本改。

#32戶:顧本作『中』。

#33定:顧本作『密』。

#34頭項痛,此云:此五字原脫,據顧本補。

#35飲:顧本作『引』。

#36中:顧本作『鬲』。

#37以:顧本作『辛』。

#38解然:顧本作『解俳』。下『解然』仿此。

唐太僕令啟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祿卿直秘閣林億等校正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