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針解篇
黃帝問曰:願聞《九針》之解,虛實之道。岐伯對曰: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蒐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
蒐,積也。陳,久也。除,去也。言絡脈之中血積而久者,針刺而除去之也。
邪盛則虛之者,出針勿按。
邪者,不正之目,非本經氣,是則謂邪,非言鬼毒精邪之所勝也。出針勿按,穴俞且開,故得經虛,邪氣發泄也。
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
徐出,謂得經氣已久乃出之,疾按,謂針出穴已速疾按之。則真氣不泄,經脈氣全,故徐而疾乃實也。疾出針,謂針入穴已,至於經脈,即疾出之。徐按,謂針出穴已,徐緩按之,則邪氣得泄,精氣復固#1故疾而徐乃虛也。
言實與虛者,寒溫氣多少也。
寒溫,謂經脈陰陽之氣也。
若無若有者,疾不可知也。
言其冥昧,不可即而知也。夫不可即知,故若無。慧然神悟,故若有也。
察後與先者,知病先後也。
知病先後,乃補寫之。
為虛與實者,工勿失其法。
《針經》曰: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此之謂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若有若亡,為虛與實。
若得若失者,離其法也。
妄為補寫,離亂大經,誤補實者,轉令若得,誤寫虛者,轉令若失,故曰若得若失也。《針經》曰:無實實無虛虛。此其誡也。新校正云:詳自篇首至此,與《太素》九針解篇經同而解異,二經互相發明也。
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者,為其各有所宜也。
熱在頭身,宜纔針。肉分氣滿,宜員針。詠氣虛少,宜緹針。寫熱出血,發泄固病,宜鋒針。破癱腫,出膿血,宜姅針。調陰陽,去暴痺,宜員利針。治經絡中痛痺,宜毫針。痺深居骨解腰脊節勝之問者,宜長針。虛風合於骨解皮膚之問,宜大針。此之謂各有所宜也。新校正云:按別本姅一作鈹。緹,音氏。
補寫之時者,與氣開闔相合也。
氣當時刻謂之開,已過未至謂之闔。時刻者,然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四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不已,氣行不已。如是則當刻者謂之開,過刻及未至者謂之闔也。《針經》曰:饉候其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此所謂補寫之時也。新校正云:詳自篇首至此,文出《靈樞經》,《素問》解之,互相發明也。《甲乙經》:補寫之時,以針為之者。此脫此四字。
九針之名,各不同形者,針窮其所當補寫也。
各不同形,謂長短鋒穎不等。窮其補寫,謂各隨其療而用之也。新校正云:按九針之形,今具《甲乙經》。
刺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隆至,乃去針也。刺虛須其實者,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
言要以氣至而有效也。
經氣已至,慎守勿失者,勿變更也。
變,謂變易。更,謂改更。皆變法也。言得氣至,叉宜饉守,無變其法,反招損也。
淺深在志者,知病之內外也。
志一為意,志意皆行針之用也。
近遠如一者,深淺其候等也。
言氣雖近遠不同,然其測侯,皆以氣至而有效也。
如臨深淵者,不敢墮也。
言氣侯補寫,如臨深淵,不敢墮慢,失補寫之法也。
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
壯謂持針堅定也。《針經》曰:持針之道,堅者為實。則其義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實字作寶。
神無營於眾物者,靜志觀病人,無左右視也。
目絕妄視,心專一務,則用之鈴中,無惑誤也。新校正云:詳從刺實須其虛至此,文見《寶命全形論》,此又為之解,亦互相發明也。
義無邪下者,欲端以正也。
正指直刺,針無左右。
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氣易行也。
檢彼精神,令無散越,則氣為神使,中外易調也。
所謂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謂駙之者,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附之作低腑。《太素》作付之。按《骨空論》附
之疑作咐上。
舉膝分易見也。三里,穴名,正在膝下三寸,腑外兩筋肉分問。極重按之,則足附上動脈止矣,故日舉膝#2分易見。
巨虛者,嬌足腑獨陷者。
巨虛,穴名也。踏,謂舉也。取巨虛下康,當舉足取之,則腑外兩筋之問陷下也。
下廉者,陷下者也。
欲知下康穴者,腑外兩筋之問獨陷下者,則其處也。
帝曰:余聞九針,上應天地四時陰陽,願聞其方,令可傳於後世以為常也。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身形亦應之。針各有所宜,故曰九針。
新校正云:詳此文與《靈樞經》相出入。
人皮應天,
覆蓋於物,天之象也。
人肉應地,
柔厚安靜,地之象也。
人脈應人,人筋應時,
人脈應人者,盛衰變易,人之象也。人筋應時者,堅固貞#3定,時之象也。
人聲應音,備五音故。
人陰陽合氣應律,
交會氣通,相生無替,則律之象。
新校正云:按別本氣一作度。
人齒面目應星,
人面應七星者,所謂面有七孔應之也。新校正云:詳此注乃全元起之辭也。
人出入氣應風,
動出往來,風之象也。
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
身形之外,野之象也。
故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六針調陰陽,七針益精,八針除風,九針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此之謂各有所主也。
一饞針,二員針,三鏟針,四鋒針,五姅針,六員利針,七毫針,八長針,九大針。新校正云:按別本外一作鈹。
人心意應八風,
動靜不形,風之象也。
人氣應天,
運行不息,天之象也。
人髮齒耳目五聲應五音六律,
髮齒生長,耳目清通,五聲應同,故應五音及六律也。
人陰陽脈血氣應地,
人陰陽有交會,生成脈血,氣有虛盈盛衰,故應地也。
人肝目應之九。
肝氣通目,木生數三,三而三之,則應之九也。
九竅三百六十五,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無此七字。
人一以觀動靜天二以候五色七星應之以候髮毋澤五音一以候宮商角徵羽六律有餘不足應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餘九野一節俞應之以候閉節三人變一分人候齒泄多血少十分角之變五分以候緩急六分不足三分寒關節第九分四時人寒溫燥濕四時一應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
此一百二十四字,蠹簡爛文,義理殘#1缺,莫可尋究,而上古書故且載之,以佇後之具本也。新校正云:詳王氏云一百二十四字,今有一百二十三字,又亡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