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9章

中手促上击者。浮而搏击应手。此阳邪不上不下。故主在肩背之中也。此以外邪在于形身之外。而有上中下之分也。沉为在里。浮主在外。寸口脉沉而坚。主病邪坚积在里。若浮而盛。主邪病在外。此以寸口之浮沉。而别外邪之在形身之外内也。寸为阳。沉为阴。寸口脉沉而弱。此正气虚而阳邪直入于里阴。阴阳相乘。故主寒热。阳邪入里。故又主疝瘕而少腹痛也。此缘正气弱而阳邪直入于里阴之下也。胁下主身半之中。腹中为形身之里。寸口脉沉而横。是外邪入于里阴之中。故主胁下腹中有横积也。邪气上逆则喘。寸口脉沉而喘。此外因之阳邪。入于里阴而上逆。阴阳相搏。故为寒热。此又以寸口之沉。候外因之邪。入于里阴。而亦有上中下之别也。莫子晋曰。春胃微弦。夏胃微钩。乃天地四时之气。而合于人之五脏也。是以天地四时之邪。亦从外而内。故当以寸口之浮沉别之。)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曰病在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此复以寸关尺之三部。而候病之外内新故也。曰脉盛脉小者。概左右三部而言也。夫以寸口之浮沉。以候病之外内上下者。候表里阴阳之气也。盖天地四时之邪。始伤气分。留而不去。则入于经。然亦有始终留于气分者。有即转入于经者。邪之中人。变幻不一。故当以脉征之。是以气分之邪。只见寸口之浮沉长短。如入于经。则有滑涩紧急之形象矣。夫脉乃阴血。气分之阳邪入经。阴阳相搏。其脉则滑。是以脉盛滑者病在外。有余之病。故坚而有力也。夫经脉外络形身。内连脏腑。病在内者。故小实而坚也。此以三部之盛滑小实。而分别邪正之在外在内也。始受之病。邪正相持。故滑浮而疾。久则血脉已伤。故小弱以涩也。诸急为寒。故主疝瘕在内。滑主阳热。故主风邪在阳。

此又以三部之急滑。以别邪病之在阳络阴络也。痹者闭也。风寒湿邪。皆能为痹。或在于皮肉筋骨之间。或内舍于五脏六腑。故痹病于外内之间者。其脉皆主涩也。缓为脾脉。滑则热盛于中。紧则为寒。故主腹胀也。此外因之邪。入于腹中。而有寒热之分也。)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所谓阴阳者。气血外内上下也。言脏腑之脉。阴阳并交。雌雄相应。内外循环。此为顺也。如阴阳反逆。其病为难愈。脉得四时之顺者。春脉微弦。夏脉微钩。此得四时生气之顺。而无他变也。反四时者。春胃而有毛。夏胃而有石也。间脏者。相生而传也。不间脏者。相克而传也。如外淫之邪。始伤皮毛。则内合于肺。肺欲传肝。而肾间之。肾欲传心。而肝间之。肝欲传脾。而心间之。心欲传肺。而脾间之。脾欲传肾。而肺间之。此节乃总结上文之义。)臂多青脉曰脱血。

(此论内因之病。自内而外。从尺而寸。由血而经。经而气也。臂多青脉者。臂内浮见之络脉多青。盖因血脱而不华于色也。灵枢经曰。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可为上工。)尺脉缓涩。谓之解 安卧。脉盛谓之脱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之后泄。脉尺粗常热者。谓之热中。(此以尺部而候五脏之病也。缓为脾脉。涩主脏气不足。解 、懈惰也。此脾脏之为病也。尺属阴而主血。脉宜沉静。盛者。肝脏之火盛而血不藏也。灵枢诊尺篇曰。尺肤涩者。风痹也。夫邪迫于经。其脉则滑。以风之阳邪。闭于皮肤之间。而迫于经脉。故主多汗。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汗乃阴之液也。此以诊尺而知肺合之表汗也。

诊尺篇曰。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夫阳气生于阴中。尺肤寒。生阳之气少矣。阳气衰于下。故主虚泄。泄则亡阴。

故脉细也。此以诊尺而知肾藏之生阳。下焦之虚泄也。尺肤粗常热者。火热下行。故主热中。此诊尺而知心火之下行也。

夫阴阳气血。由阴而阳。从下而上。是以诊尺而知病之外内上下也。)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是谓真脏见者死。(此论真脏脉见而死于胜克之时日也。夫五脏之气。地之五行所生。地之五行。天之十干所化。是以生于五行。而死于十干也。按此节当在篇末。辟辟如弹石曰肾死之下。误脱在此者也。杨元如曰。此章引灵枢诊尺篇之文。以证诊尺之义。而灵枢篇内。亦无此节文。宜改正为是。)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内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溺黄赤安卧者黄胆。已食如饥者胃疸。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目黄者曰黄胆。(此以视疾而知其病也。按此节引灵枢论疾诊尺之文。少加删改。以证诊尺之义。上节论诊尺。此节言论疾。所谓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

从外知内也。是以见颈脉动疾。目内微肿。足胫肿者。知水病之在里也。溺赤安卧。已食如饥者。知为黄胆胃疸也。面肿者。知为风水也。此又不待持脉。而知其病也。杨元如曰。诊尺而知解 多汗之病在外。视疾而知水饮黄胆之病在内。

故曰论疾诊尺。谓论证视尺。皆可以知病。又曰。此章论诊尺。若以手少阴心脉言之。于二经之旨皆不合矣。)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此复言诊尺之微妙。非惟知病。而妇人之妊子。亦可以分别也。子、男子也。以妇人之两手尺部候之。若左手之少阴肾脉动盛者。当妊子。以左男而右女也。)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

命曰逆四时也。(从、顺也。后章论五脏之气。外合于四时。故虽未有春弦夏钩秋毛冬石之脏形。而阴阳出入之大概。不可逆也。)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夫天地有四时之寒暑。而人之气血。有浮大沉瘦之阴阳。即受病之脉气。亦有外内虚实之相应。是以脉不应病者。命曰反四时也。如风热之病。气应浮动。而脉反静。泄脱之病。气应虚散。而脉反实。病在中者。气应沉实。而脉反虚。病在外者。气应升浮。而脉反坚涩。此脉证之不相应者。正气乱也。故为难治。高士宗曰。此以脉病之虚实。知反四时。上章云。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亦以精水之有余不足为反四时。是反逆二字有别矣。故曰反四时有正应。不在四脉气论上。)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此言五脏元真之气。亦皆胃腑水谷之所生也。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气者。水谷之所资生。故人以水谷为本。胃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也。所谓无胃气者。真脏脉见。而不得微和之气也。又非惟微和之为胃气也。即真脏之脉。亦胃气之所生也。故曰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者。春为弦。夏为钩。秋为毛。冬为石。皆得胃气而为之也。故曰。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是以前章论四时之脉。得胃气之和者。命曰平人。后章论五脏之真。亦四时以胃气为本也。)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此言阳明胃气。不独行于五脏。而亦行气于三阳也。夫脾与胃。以膜相运耳。是以胃气之行于五脏者。由脾气之转输。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是以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焉。故太阳之洪大。阳气之盛也。少阳之乍忽。初生之象也。阳明之浮大而短者。两阳合明。阳盛而间于二阳之间也。此三阳之气。亦胃腑之所生也。)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 。

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此言脏真之脉。四时以胃气为本也。累累如连珠者。滑利如珠。连绵相贯。心脏和平之象也。

琅、美石之似珠者。取其温润而柔滑也。此脏真之脉。柔 和平者。得四时之胃气也。前节以四时胃气。资于脏真。

故曰。春胃微弦。夏胃微钩。此节以五脏之真。得四时胃气。故曰平心脉来。夏以胃气为本。平肺脉来。秋以胃气为本。

是以脉象之少有不同也。盖弦钩毛石者。脏真之气象也。如连珠。如榆荚者。脏真之体象也。杨元如曰。前论四时之气生五脏。故肝而心。心而脾。序四时之相生。此论五脏之真合四时。故心而肺。肺而肝。序五行之相制。制则生化也。)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喘喘、急疾貌。喘喘连属。心气不安也。曲者。钩之象。其中微曲。心气虚也。故当主心病。居、不动也。曲而不动。如操带钩。无如珠生动之象矣。)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厌厌、安静貌。聂聂、轻小也。落、降收也。如榆荚者。轻薄而中不虚。盖肺脉虽主收降轻虚之象。而资生于脾土。是以有如榆荚之轻而中不虚也。)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不上不下。往来涩滞也。如循鸡羽。较之榆荚。更属轻虚。其中又不得生我之土象。而反有贼我之木体。故主肺病。如物之浮。虚无根也。如风吹毛。散乱剧也。)平肝脉来。 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 弱、初生柔和之气也。以手相呼曰招。招招、乍起乍伏之象。形容其初生之脉象也。长竿梢末。长而 也。此皆本于胃气。故脏真之脉。得以柔 和平。)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盈实则非 弱招招之象矣。如循长竿。非若梢末之 弱矣。滑脉如珠。

弦长带滑。如竿之有节矣。辨脉篇曰。累累如循长竿者。名阴结也。此肝气病而阻结也。急益劲。如新张弓弦。强劲之剧。胃气绝也。)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和柔、中土柔和之气也。相离、时一代也。盖脾为孤脏。中央土以贯四旁。故柔和之中。而有相离之代散也。鸡足有四爪。践地极和缓。形容脾土之灌溉四脏。

有如鸡之践地。和缓而四散也。)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实而盈数。阜实而无柔和之气也。如鸡举足。拳而收敛。不能灌溉于四脏也。)死脾脉来。锐坚如乌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喙音诲。

如乌之喙者。坚止而无柔和相离之象也。如鸟之距者。较鸡举足更拳急也。如屋之漏者。点滴稀疏。而不能灌溉也。如水之流者。湿土之气四散也。盖言脾主中和之气。如太过不及之甚者。皆为死脉也。)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

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喘喘累累。沉石生动之象也。如钩者。浮而中空。水之体也。按之坚石。石之象也。莫子晋曰。

琅、石之美者。钩乃心之脉也。心脉如循琅 。肾脉如钩者。心肾水火之气。互相交济者也。)病肾脉来。如引葛。

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如葛如索者。木象也。盖沉石者肾之本体。如引葛而按之益坚。是肾气不藏而外泄矣。如夺索者。如引葛而更坚劲矣。如弹石者。无喘累生动之气。肾之死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