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资粮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六波羅蜜

法界次第初門曰。此西土之言。今略出三翻。一云事究竟。一云到彼岸。一云度無極囗一。檀波羅蜜。檀那。秦言布施。若內有信心。外有福田。有財物。三事和合時。心生捨法。能破慳貪。是為檀布施。有二種。一財施。一法施也囗二。尸羅波羅蜜。尸羅。秦言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羅。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羅囗三。羼提波羅蜜。秦言忍辱。內心能安外所辱境。故名忍辱。有二種。一者生忍。二者法忍。生忍有二種。一於恭敬供養中。能忍不著。不生憍逸。二於嗔罵打害中。能忍不生嗔恨怨惱。法忍有二種。一非心法。謂忍寒熱風雨饑渴老病死等。二心法。謂忍恚憂愁疑婬慾憍慢諸邪見等囗四。毗黎耶波羅蜜。毗黎耶。秦言精進。勤行善法。不自放逸。謂之精進。有二種。一者身精進。勤行善法。行道禮誦講說勸助開化。二者心精進。勤行善道。心心相續。復次。勤脩施戒善法。是為身精進。勤行忍辱禪定智慧。是為心精進囗五。禪波羅蜜。禪。秦言思惟修。一切攝心繫念。學諸三昧。皆名思惟修也。有三種。一者世間禪。即是凡夫所行禪。二者出世間禪。亦名二乘共禪。三者出世間上上禪。亦名不共禪。不與凡夫二乘共也囗六。般若波羅蜜。般若。秦言智慧。照了一切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達一切無礙。名為智慧。有三種。一者聲聞智慧。二者辟支佛智慧。三者佛智慧囗菩薩以質直清淨心。行三種施。故名為檀。若於檀中能具五種心者。是時布施名波羅蜜。何等為五。一者知施實相。布施時。施人受人及財物三事。皆空不可得。入實相正觀。以無所捨法。而隨他有所須者。能捨不吝。是為知施實相。二者起慈悲心。若菩薩雖知實相無所有。而起大慈大悲。欲因此施與一切樂。拔一切苦。是為起慈悲心。三者發願。願施時。願因此施得無上佛果。不求凡夫二乘果報。是為發願。四者迴向。隨所施時。迴此施功德。向薩婆若。及施一切眾生。是為迴向。五者具足方便。所謂能於布施一法。旋轉通達一切佛法。徧修諸行。是為具足方便。菩薩若於施時。具此五種心者。因中說果。亦名事究竟。亦名到彼岸。亦名度無極也。餘五波羅蜜所知實相。各以類推。餘四心。類如檀中分別囗問何名六度。曰。檀破餓鬼。尸救地獄。忍濟畜生。進拔修羅。禪靜人中。慧照天眾。發隱曰。檀屬餓鬼者。慳貪獨食。不肯施故。尸屬地獄者。十惡五逆。不持戒故。忍屬畜生者。強弱吞噬。不能忍故。進屬修羅者。貢高自負。不修進故。乃至人習攀緣。失定意故。天迷欲樂。喪慧心故。菩薩故各以此六者分度之也。故曰六度囗戒疏發隱曰。問。六度滿相。行所難行。功德如斯。云何屬小。謂之偏菩薩。答。此是事六度。漸行漸滿。有齊限故。尸毗割肉飼鷹。施而至身分血肉。施斯極矣。普明視死如歸。以全其信。捨身不捨戒。戒斯極矣。羼提仙人忍支解。心不動搖。忍斯極矣。大施太子以失珠故。抒海欲乾。心無退倦。進斯極矣。尚闍黎入定。而鵲巢頂上。出定乃知。禪斯極矣。劬嬪均分閻浮提城邑山川為七分。諸國息爭。智巧方便而至於此。慧斯極矣。然不出因果生滅之法。故屬偏屬小也。

唯除五逆

或謂觀經言五逆得生。唯除五逆。則濟度功狹矣。不知唯除五逆下。有誹謗正法四字。五逆而兼謗法。乃在所除。雖具五逆。不謗法者。未必不生也。良由謗則不信。不信不生故。所謂疑則華不開是也。觀經不言謗法。如兼謗者亦不生矣囗五逆者。弒父。弒母。弒阿羅漢。出佛身血。皆屬身業。破羯磨轉法輪僧。屬語業。

懺悔願生

問蜎飛蠕動之類。何能懺悔願生。蓮師云。性在含靈。不可思議。安期畜類終無覺心。如蛤之生天。鵬之敬律。虎之弭耳避地。蟒之垂淚革心。海魚之再世而興崇法門。飛鳥之次生而還為弟子。如斯之類。枚舉曷勝。由此觀之。烏知蜎飛蠕動之類。不能懺悔願生乎。

諸聖同歸篇(見蓮師徃生集)

擇生極樂

觀無量壽佛經云。爾時韋提希。號泣。白佛言。世尊。願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濁惡世也。於是世尊。放眉間光。徧照十方世界。諸佛國土。皆於中現。時韋提希見已。向佛言。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唯願生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

考證

韋提希

見第五卷十六觀想註。

往生無數

大無量壽佛經云。彌勒白佛言。於此界。有幾菩薩往生極樂。佛告彌勒。於此世界。有六十二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小行菩薩。不可稱計。不但此國。他方佛土。如遠照佛剎。有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乃至十方佛剎。往生者甚多無數。我若具說。一劫猶未能盡。

蓮師讚(後同)曰。此界他方。往生無量。淨土何以容之。噫。滄海尚納百川。虗空猶含萬象。而無邊剎海。不出普賢一毛孔中。然則淨土鍼鋒之地。而容無盡之往生。不亦恢恢乎有餘裕哉。

考證 鈔云。他方世界。第一光遠照佛所。有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第二寶藏佛所。有九十億。第三無量音佛所。有二百二十億。展轉至十四佛剎。以及無量佛剎。往生者不可復計囗淨名經云。維摩丈室。容八萬四千師子之座。今此淨土。十方往生。猶如雨點。皆生七寶池中。曾無窄隘。即淨名義。

面見彌陀

觀佛三昧經。佛記文殊當生極樂。文殊發願偈云。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彌陀佛。往生安樂剎。生彼佛國已。滿足我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

十願求生

華嚴經普賢菩薩發十種大願。普為法界眾生求生淨土。偈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又云。彼佛眾會咸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親覩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贊曰。文殊七佛之祖。普賢萬行攸宗。而淨土往生。諄諄如出一口。娑婆良弼。即安養親臣。明亦甚矣。外淨土而不願往生。謬哉。

攷證

七佛

法寶壇經曰。過去莊嚴劫。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今賢劫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是為七佛。

十願

即行願品十願。

偈論淨土

天親菩薩。天竺人。廣造諸論。昇兜率內院。禮覲彌勒。復著無量壽論。及淨土偈。五門修法。普勸往生。

請佛形儀(見感通傳)

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以神力往安樂國。見阿彌陀佛。陳云。娑婆眾生。願生淨土。無佛形儀。請垂降許。佛言汝應先行。尋當現彼。五通還。聖儀已至。一佛五十菩薩。各坐蓮華。在樹葉上。遂取葉。傳寫流布。

造論起信

馬鳴菩薩。西天第十二祖。嘗著起信論。後明求生淨土。最為切要。

考證 西天竺二十八祖。第一祖摩訶迦葉。乃至第二十八祖菩提達磨。

龍樹記生

楞伽經云。大慧汝當知。善逝涅槃後。未來世當有持於我法者。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考證

善逝

如來十號之第五號也。

歡喜地

華嚴十地之初地也。

集善往生

大悲經曰。佛言。我滅度後。北天竺國有比丘。名祁婆迦。修習無量種種最勝菩提善根。已而命終。生於西方。過百千億世界無量壽國。於彼佛所種諸善根。後當作佛。號無垢光。

得忍往生

菩薩持地經云。佛言。時摩差竭。得不起法忍。五百清信士。二十五清信女。皆得不退轉地。壽終俱生無量壽佛清淨國。

贊曰。求生西方。為欲悟無生忍。登不退地也。已得忍。已得不退。而復求生。菩薩之樂近如來乃如此。今具縛凡夫。忍力未充。退緣無限。而不刻心淨土。謂之何哉。是則名為可憐憫者。

攷證

無生忍

仁王經五忍。一伏忍。十信也。二信忍。十住也。三順忍。十行也。四無生忍。十地也。五寂滅忍。妙覺也囗王龍舒曰。往生淨土者。必證無生法忍。無生法忍者。了生死也。了生死者。雖入生死界中。此一性已不昧矣。一性既不昧。何由而為惡乎。論其理。固無墜墮。況又仗佛力。墜墮必無。是以生淨土者。非徒長生不老。又生死自如也。

第二大願

菩薩內戒經云。菩薩有三願。其第二願。願我命終。往生阿彌陀佛前。

念佛滅罪

大智度論云。有諸菩薩。自言謗大般若。墮惡道。歷無量劫。雖脩餘行。不能滅罪。後遇知識。教念阿彌陀佛。乃得滅障。超生淨土。

贊曰。至心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重罪。此其明徵乎。所以者何。至心故也。若匪至心。罪則不滅。毋曰聖訓之無稽哉。

勝會書名

長蘆賾禪師。遵遠祖遺範。建蓮華勝會。普勸念佛。一夕夢一人烏巾白衣。風貌清美。揖而曰。欲入公蓮華勝會。乞書一名。賾問何名。答曰普慧。書已又云。家兄普賢。亦乞併書。賾覺而檢華嚴離世間品。有二菩薩名。遂以為會首云。

贊曰。凡僧結社。古聖書名。甚哉淨土之非小緣也。良由事出真誠。則冥通靈應。一有偽焉。人世自好者不屑。而況古聖乎。今之所謂佛會者。賾公見之。當為太息矣。

略舉尊宿(此篇興雲棲勒修西方章合併故比往生集為多耳)

廬山遠法師。豁悟般若深旨。號東方護法菩薩。而六時念佛。三覩聖像。往生淨土。

天台智者大師。妙悟法華一家教觀。萬代宗祖。而生即面西。辯十種疑。疏十六觀。極談淨土。

百丈海禪師。馬祖傳道嫡子。萬世叢林大宗。其立法。祈禱病僧。化送亡僧。悉歸淨土。

清凉國師。紹華嚴祖位。稱文殊後身。而指示彌陀即盧舍那。亦疏觀經。弘揚淨土。

黃龍新禪師。參覺老得旨。繼席黃龍。宗風大振。而切意淨業。有勸念佛文行世。令人發哀起信。

永明壽禪師。得無礙辯材。柱石宗門。而作四料簡。偏贊西方。上上品生。敬及冥府。

真歇了禪師。嗣丹霞淳公。洞下一宗。至師大顯。後卓庵補陀。庵名孤絕。專意西方。有淨土說以勸四眾。

慈受深禪師。得法於長蘆信公。專修淨土。謂脩行捷徑。無越淨邦。建西方道場。苦口勸眾。翕然化之。

石芝曉法師。嗣月堂詢公。洞徹教部。以淨業化人。甞集大藏諸書。有樂邦文類行世。

寂堂元禪師。學禪於密庵傑公。篤行念佛三昧。感金甲神自天而降。夢紅蓮花從地而出。由是十洲蓮宗大行。

圓照本禪師。道續天衣。宗弘雪竇。法雷振地。師表兩朝。而淨業兼修。華開上品。兩僧神遊樂國。親見標名。

中峯本禪師。得法於高峯妙公。人仰之如山斗。有懷淨土詩百首。盛傳于世。

王以寧侍制。自稱彌陀弟子。

晁悅之翰林。答趙子昂書。稱西方淨土。是真語實語。

陳瓘侍制。作延慶寺淨土院記。極贊念佛。

優曇宗主。廬山東林善法堂也。著蓮宗寶鑑。奉旨板行。為淨土中興云。

贊曰。始遠師。終優曇。略紀歷代尊宿。無不奉行淨土者。嗚呼盛哉。

總論

天如禪師。謂今人鄙視淨土。非鄙愚夫愚婦也。是鄙文殊普賢馬鳴龍樹也。吾故集群經以實其說。或者猶疑菩薩道大。似已不必求生。噫。自非位登玅覺。雖等地大聖。不能一日離佛。況其下者乎。盖甞譬之。爵彌尊。則覲主彌密。彼荷擔挾鋤之輩。侶漁樵以自足。絕望於九重。而囂囂然曰。明主之不足親也。可哂也夫。

考證

等地妙覺

發隱曰。地者。住持佛智。荷負眾生。名地。等覺者有二義。一云與佛無間。一云猶去一等。今兼之。言雖齊等。未極於妙。猶稍隔一等也。妙覺者。朗然大覺。妙智窮源。無明習盡。翛然無累。寂而常照。名妙覺也。

三九往生篇

三輩往生

大阿彌陀經曰。佛言十方世界諸天人民。有至心欲生阿彌陀佛剎者。別有三輩。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心無貪慕。持守經戒。行六波羅蜜。修菩薩業。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脩諸功德。是人則於夢中見佛。及諸菩薩聲聞。其命欲終時。佛與聖眾。悉來迎致。即於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為不退轉地菩薩。智慧威力。神通自在。所居七寶宮宇。在於空中。去佛所為近。是為上輩生者。其中輩者。雖不能往作沙門。大修功德。常信受佛語。深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此佛隨力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其剎。命欲終時。佛亦化現其身。光明相好。與諸大眾在其人前。即得往生。亦住不退轉地。功德智慧。次於上輩生者。其下輩者。不能作諸功德。不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每日十聲念佛。願生其剎。命欲終時。亦夢見此佛。遂得往生。所居七寶宮宇。惟在於地。去佛所為遠。功德智慧。又次於中輩生者。

考證 蓮師疏云。王氏大本。去取舊文。亦有未盡如三輩往生。魏譯皆曰發菩提心。而王氏唯中輩發菩提心。下曰不發。上竟不言。則高下失次。且文中多善根。全在發菩提心。而三輩不同。同一發心。正往生要旨。乃反略之。故云未盡。

九品往生(詳見觀無量壽佛經)

讚佛偈有云。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上品上生(大智律師元照頌)

三心圓發諦理深明金臺隨往即證無生

上品中生

達諸法空了無驚動有願即生不必讀誦

上品下生

但發道心未窮妙理到彼開明獲菩提記

中品上生

諸戒久持往生如願聞說苦空得阿羅漢

中品中生

一日一夜奉戒願求蓮開見佛即預聖流

中品下生

孝友仁慈知識開悟遇二菩薩聞法得度

下品上生

平生積惡死遇良師一稱佛號生寶蓮池

下品中生

毀戒業深獄火俱至聞法回心眾聖迎去

下品下生

十惡五逆臨終苦逼教稱十念蓮華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