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淨土或問曰。一生造惡。臨終念佛。帶業得生。然則我於生前。且做世間事業。直待臨終。然後念佛。可乎。答曰。苦哉苦哉何其愚謬之甚也。向所謂逆惡凡夫。臨終念佛者。乃是宿有善根福德因緣。方遇知識。方得念佛。此等僥倖。萬萬中一人。汝將謂人人臨終有此僥倖哉。豈不見羣疑論云。世間有十種人。臨終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必相遇。故無勸念之理。二者。業苦纏身。不遑念佛。三者。或偏(風失)語。不能稱佛。四者。狂亂失心。注想難成。五者。或遭水火。不暇至誠。六者。遭遇豺狼。無復善友。七者。臨終惡友。破壞信心。八者。飽食過度。昏迷致死。九者。軍陣戰闘。奄忽而亡。十者。忽墮高巖。傷壞性命。如此十種。尋常有之。或宿緣所招。或現業所感。忽爾現前。不容迴避便須隨業受報。向三途八難中。受苦受罪。直饒你無此惡緣。只是好病而死。亦未免風刀解體。四大分離。病苦逼迫。忙怖張惶。念佛不得了也。更饒你無病而死。又或世緣未了。世念未休。貪生怖死。擾亂胷懷。若是俗人。又兼家私未明。更有後事未辦。妻啼子哭。百種憂煎。念佛不得了也。更饒你未死以前。只有些少病痛在身。忍疼忍苦。呌喚呻吟。問藥求醫。禱祈懺悔。襍念紛飛。念佛不得了也。更饒你未病以前。只是年紀老大。衰相現前。因頓龍鍾。愁嘆憂惱。只向箇衰老身上左右安排。念佛不得了也。更饒你未老以前。正是少壯之日。正好念佛之時。稍或狂心未歇。俗務相關。東攀西緣。胡思亂想。業識茫茫。念佛不得了也。更饒你清閑自在。有志修行。稍於世相之中。照不破。放不下。把不定。坐不斷。忽然些子境界現前。一箇主人。隨他顛倒。念佛不得了也。你看他老病之時。少壯清閒之日。稍有一事在心。早是念佛不得。況待臨終時哉。何況你更道且做世間事業。且世間事業。如夢如幻。如影如響。那一件有實效。那一件替得生死。縱饒你廣造伽藍。多增常住。攀求名位。結交官豪。你將謂多做好事。殊不知犯了如來不體道本。廣造伽藍等戒。豈不見道有為之功。多諸過咎。天堂未就。地獄先成。生死未明。皆為苦本。眼光落地。受苦之時。方知平生所作。盡是枷上添枷。鎻上添鎻。失却人身。萬劫難復。鐵漢聞之。也須淚落。祖師如此苦口勸人。曾許你且做事業。待臨終方念佛乎。又不見死心禪師道。世間之人。財寶如山。妻妾滿前。日夜歡樂。他豈不要長生在世。爭柰前程有限。暗裏相催。符到奉行。不容滯住。且據諸人眼見耳聞。強壯後生。死却多少。世人多云。待老來方念佛。好教你知。黃泉路上無老少。能有幾人待得到老。少年夭死者多矣。古人云。莫待老來方念佛。孤墳多是少年人。又云。自從早年索妻養兒。經營家計。受盡萬千辛苦。忽然三寸氣斷。未免一旦皆休。若是孝順兒孫。猶是記憶爹娘。若是不肖之子。父母方死。骨頭未冷。作撻財產。恣意作樂。以此較之。着甚麼急。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馬牛。古德如此苦口勸人。曾許你且做事業。待臨終方念佛乎。當思人生在世。能有幾時。趂此未老未病之時。抖擻身心。撥去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時功夫。修一時淨業。由他臨命終時。好死惡死。我之盤纏。預辦了也。我之前程。穩穩當當了也若不如此。後悔難追。思之思之。
(還)謹按天如以老來方念佛之言。憫念眾生。惟恐其無及。可謂喫緊為人矣。不知今人多以塵俗終其身。老而不念者。恒十之八九也。嗚呼。其有負於古德者。不亦多乎。
六時觀想篇
論一心三觀
淨土指歸曰。三觀者。一念即空即假即中也。恢揚肇自於如來。妙悟近推於智者。所謂空者。一切皆空。三觀悉泯。蕩相之用也假者。一切皆假。三觀悉明。立法之功也。中者。一切皆中。三觀悉是絕待之體也。是則終日蕩相而諸法皆成。終日立法而纖塵必盡。終日絕待而三諦熾然。故般若談空。入十法門得顯。維摩立法。三界見愛皆忘。法華一乘。世間之相常住。皆由三觀相即。致令諸法無遺。故三即非三。一即非一。非次第而入。非並列而觀。不可以有無求。不可以中邊取。三一圓融。修性冥泯。豈識心之所測。何言說之能詮。故強示云不可思議之妙觀也。故龍樹云。除諸法實相。餘皆魔事。迦葉云。未聞大涅槃前。皆是邪見。大矣哉一心三觀之妙宗也。
淨土境觀要門曰。且如照此白毫。即是我心。心外無法。法法叵得是空。其相宛然是假。假即是境。空即是觀。了了通達。不為境所染。亡假也。了了通達。不為智所淨。亡空也非染非淨。境觀雙絕。能所頓亡。即是中道。何有前後耶。頌曰。
境為妙假觀為空境觀雙亡便是中亡照何曾有前後一心融絕了無蹤
又曰。問。淨土依正。在十萬億剎外。何云惟心淨土。本性彌陀。又經云。阿彌陀佛去此不遠耶。答。此義須約三諦三觀說之。其疑方解。何者。就不失自體東西宛爾邊。何妨在十萬億剎之外。即妙假也。就同一性體。不隔毫厘邊。即妙空也。就不一不異。二相亡泯。即妙中也。亦是一即一切。故不妨遠。一切即一。故不妨近。非一非一切。故不遠不近。小彌陀偏云其遠。十六觀經偏語其近。既其遠近雙照。必遠近雙寂。是則遠近非近非遠。生即無生。無生即生。非生非不生。今人偏執一邊。不能圓解。故十疑論云。今人聞生便作生解。聞不生便作不生解。正墮此責也。悲夫。
考證
三諦三觀
宗泐曰。觀即般若妙智。以此妙智觀有為法。無非妙境。妙境者。一境三諦也。妙智者。一心三觀也。三觀者。空假中也。三諦者。真俗中也。即觀有為之法。離性離相之謂空。無法不具之謂假。非空非假之謂中。諦者。審實不虗之謂。全諦發觀。以觀照諦。諦既即一而三。觀豈前後而照。
生即無生無生即生
淨土或問曰。余以性相二字釋之。妙真如性。本自無生。因緣和合乃有生相。以其性能現相。故曰無生即生。以其相由性現。故曰生即無生也。如此。則知淨土之生。唯心所生。無生而生。理何乖焉。
觀想白毫法
龍舒淨土文曰。齋戒潔己。清心靜慮。面西安坐。閉目默然。觀想阿彌陀佛真金色身。在西方七寶池中大蓮華上。身長丈六。兩眉中間。有白毫一條。八稜中空。右旋轉五遭。光明照耀金色身面。次停心注想於白毫。更不得妄有分毫他念。當令閉目開目。悉皆見之。盖欲念念不忘也。如此久久。念心成熟。自然感應。見佛全身。此法最為上。謂心想佛時。此心即是佛。又過於口念也。身後必上品上生。唐啟芳圓果二人。作觀想法。只五月。自覺身到淨土。見佛聞法。
攷證 或問舍日觀而遽作毫相之觀。疑於故紊觀經次序矣。蓮池禪師答曰。不觀日輪而觀毫相。是自有說。良以觀門雖廣也。而標大主。則言佛便周。佛相雖多也。而表中道。則惟毫是統。盖為夫樂簡便而厭煩劇者設也。似乎越次。實則無傷。
十六觀想法(節要)
觀無量壽佛經。略曰。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淨。我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惟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善思念之。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善哉韋提希。快問此事。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云何得見。汝及眾生。應當專心繫念一處。想於西方。
考證
總論十六觀
淨土指歸曰。初觀落日此有二意。一令觀日。心不馳散。二令心想。正向西方。次觀清水。復想成氷。良以彼土琉璃為地。此地難想。氷想若成。寶地可見。次觀彼國地樹池樓。至樓若成。寶土皆現。故名總觀。已上觀依報竟。次觀正報。既欲觀佛。佛必坐座。故先觀華座。又真佛難觀。要須觀像。像觀若成。真佛可見。八萬相好。但觀毫相如五須彌。此想若成。八萬皆觀。次觀觀音勢至真實色身。次修普觀。先想己身生於彼土。次觀三聖來入我心。初修襍觀。觀彼佛身。勝劣化用。能大能小。皆全法界。已上七觀。觀正報。次觀三輩往生。令捨中下。修習上品。觀與經合。名為正觀。見相乖經。是發魔事。故名邪觀。
韋提希
無量壽佛經略云。王舍大城有太子。名阿闍世。執父王頻娑婆羅。幽閉室內。國太夫人韋提希。密以桃漿上王。太子聞之。將母閉置深宮。韋提希悲泣。向佛禮佛。佛遂從耆闍崛山沒。於王宮出。告韋提希以三種淨業。乃得生極樂國土。為說十六觀法囗說云。阿闍世何故舉此逆事。為彰此界極惡。親所生子。猶尚違害。即欲令人厭棄。同欣淨土。調達。闍世。頻婆。韋提。皆是大權。現逆現順。利益眾生也。
孝養父母
淨土指歸曰。賾禪師作勸孝文。前言孝養甘旨為世間之孝。後言勸父母修淨土為出世之孝。世間之孝。一世而止。出世之孝。無時而盡。能使父母生淨土。莫大之孝。父母現在。而子不以此勸勉。他日徒爾傷心。多為厚禮。亦何益哉。觀經前後兩說孝養父母為淨業。即此意也。
十善業
身除三邪。口離四過。意斷三業。為十善業。
煩惱賊
說云。損慧命。傷法身。故名為賊。
具足眾戒
說云。道俗備受者。
第一日觀
凡作想者。當正坐西向。專想日沒時。狀如懸鼓。閉目開目。皆令明了。名為初觀。
第二水觀
次作水想。見水澄清。當起氷想。見氷暎徹。作琉璃想。
第三地觀
此想成已。見瑠璃地。內外暎徹。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瑠璃地。其幢八方。八稜具足。百寶所成。有千光明暎瑠璃地。地上以黃金繩襍廁間錯。以七寶界。分齊分明。一一寶中。其光如華。又如星月懸處虗空。成光明臺。樓閣千萬。於臺兩邊。各有百億華幢。無量樂器。以為莊嚴。八種清風。從光明出。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如此想者。名為麤見極樂世界。
考證
八種清風
說云。彼處實無時節。謂除上下。餘四方四維。故云八風囗鈔云。彼八風。不同此土令物生長及以衰落。但鼓自然之樂。演乎妙法之音耳。
第四樹想
次觀寶樹。作七重行樹想。一一樹高八千由旬七寶華葉。無不具足。作異寶色。妙真珠網彌覆樹上。有七重網。一一網間。有妙華宮殿。諸天童子自然在中。此諸寶樹。生諸妙華。作閻浮檀金色。涌生諸果如帝釋瓶。有大光明。化作幢幡寶盖。是寶蓋中。暎現三千大千世界。十方佛國。是為樹想。
考證
閻浮檀金
閻浮。具云染部捺陀。此是西域河名。近閻浮捺陀樹。其金出河中。即此河因樹立稱。金由河得名。又楞嚴會解云。閻浮檀樹果汁入水。沙石成上等金。故名閻浮檀金。
帝釋瓶
帝釋。此云能主。言其能為天主也囗有人常供奉天。其人貧窮。天愍之。自現身而問之曰。汝求何等。答云。我求富貴。天與一器。名曰德瓶。而語之曰。所須之物。從此瓶出。其人應意所欲無不得。今以妙華湧出諸果。如彼德瓶出種種物。故以為喻。
十方佛國
宗鏡錄曰。娑婆世界釋迦牟尼如來。栴檀世界。金剛光明如來。妙香世界。寶光明如來。蓮華世界。寶光明如來。妙金世界。寂靜光如來。妙喜世界。不動如來。善住世界。師子如來。鏡光明世界。月覺如來。寶師子莊嚴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囗經云。或有國土。七寶合成。或有國土。如自在天宮。或有國土。如玻璃鏡。或有國土。純是蓮華囗佛國無量。此略言之耳。
第五池觀
極樂國土有八池水。七寶所成。其寶柔輭。從如意珠王生。分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寶色。黃金為渠。渠下皆以襍金剛以為底沙。一一水中有七寶蓮花。其摩尼水流注華間。尋樹上下。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密。復有讚嘆諸佛相好者。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光明。其光化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讚念佛念法念僧。是為八功德水想。
攷證 經云。其摩尼水流注華間尋樹上下。鈔云。論其寶水。稱適人情。自然上樹。然後流下。故上生經明兜率宮有水遊梁間。與此同也。
摩尼珠
此翻離垢。言此寶光淨不為垢所染。又翻如意珠。
第六總觀
眾寶國土。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其樓閣中。有無量諸天作天妓樂。又有樂器懸處虗空。不皷自鳴。此眾音中。皆說念佛念法念僧。此想成已。名為麤見極樂世界寶樹寶地寶池。是為總觀想。
第七座觀
欲觀彼佛。當起想念。於七寶池上。作蓮華想。其蓮華有八萬四千葉。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為暎飾。放千光明。徧覆地上。釋迦毗楞伽寶以為其臺。此蓮華臺上有四柱寶幢。幢上寶幔。有五億微妙寶珠以為暎飾。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徧其佛土。隨意變現。施作佛事。是為佛座想。如此妙華。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當先作此華座想。
考證
釋迦毗楞伽寶
此云能勝。
八萬四千光
相及隨行好及光明。皆八萬四千者。因障顯德。故成此數。佛居凡地。具於八萬四千塵勞。皆見實相理智。故能示現相好光明。故云八萬四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