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元帅将军授衔全记录: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1964年元帅将军授衔纪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浴血生涯——开国中将秘闻

001.中将——丁秋生

湖南省湘乡县人,1913年出生,1995年逝世。

1947年1月2日,任鲁南军区第8师师长的丁秋生,赶到前沿指挥所观察了敌人占领的尚岩村。丁秋生对站在一边的炮营营长说:“只要炮兵打得好,29分钟突破敌人的前沿是没有问题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对面敌人阵地上黑糊糊一片。丁秋生一声令下,我军猛烈的炮火朝敌人村东一侧的工事轰击,只10多分钟,守敌便开始溃退。丁秋生下令炮兵轰击马庄,敌26师中将师长马历武正在指挥部里与南京通话,突然一发炮弹落了下来,将指挥部的房顶掀开了。马历武急忙朝外跑,一发炮弹又落下来,连电台加报务员全都炸飞了。马历武一看傻了眼,仗还没有打整个指挥系统先完蛋了。他脑子这时候还没迷糊,三十六计走为上,跳上坦克狂逃而去。

002.中将——万毅

辽宁省金县人,1907年出生,1997年逝世。

1957年中国组建第一支战略导弹部队,这年的隆冬时节,入冬后的第一场大雪纷纷扬扬地下个不停,厚厚的积雪覆盖了无垠的原野。苏联的莎尔曼·邱克中校营长奉苏军国防部之命,带着他的102名导弹营官兵和6枚V-2导弹前往中国做军事教官。时任中国军队总参装备部部长万毅亲自到车站迎接。随后,万毅一行全程陪同莎尔曼·邱克导弹营前往中国京城重地长辛店。等到启明星在夜幕中消失,东边的天际上露出了一片朝霞,莎尔曼·邱克中校看到6枚导弹已整齐地平放在搭得高高耸立的导弹操作间里,连连说道:“这不可能,这不可能……。”在万毅将军的率领下,中国军人向苏联军人展示了中国即将组建的战略导弹部队的顽强意志和作风。

003.中将——王诤

江苏省武进县人,1909年出生,1978年逝世。

抗日战争时期,王诤任军委3局局长,在延安建立了党、政、军内部电话网和陕甘宁地区的长途有线电通信网。1949年年底,王诤在南京组建了全国最大的无线电厂。1984年4月8日,中国制造的第一颗静止通信卫星发射成功。新中国成立后,王诤先后任军委3局局长,邮电部副部长、党组书记,军委通信部部长兼电讯工业局局长,第四机械工业部部长,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参谋部四部部长。被誉为“我军通信先驱”的王诤,既是我军通信电子科研工作的开创者,又是我国通信电子科研的奠基人。

004.中将——王必成

湖北省麻城县人,1912年出生,1989年逝世。

1938年由延安赴东南抗日前线,任新四军1支队2团团长,江南人民誉称2团为“老虎团”,王必成为“王老虎”。王必成指挥作战军令如山,以下“死”命令而威慑军中。军令即出,非“死拼”,即“死守”;非“枪毙”,即“杀头”。解放战争中,蒋介石、顾祝同调集12个团近2万人马,妄图围歼新四军第16旅,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旅长王必成讲话说:“政委说,完不成任务,团长、政委军法处治。我说江政委太客气了,完不成任务,团长、政委提头来见!散会。”他的讲话言简意赅,掷地有声。

005.中将——王近山

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15年出生,1978年逝世。

王近山性格急躁而且刚烈,周围的人都畏之如虎。一次战斗中,部队缴获一架风琴,他非常喜欢,搬过来练习。苦学了一周,或脚动手不动,或手动脚不动,终难成调。王近山一怒之下,将风琴砸得稀巴烂。王近山善于骑马,经常骑一匹枣红马,战火硝烟中,一手挽缰、一手挥枪策马,翩然而来,翩然而去,其部属记忆犹新。一次攻城受阻时,王近山亲自扛梯子欲上,警卫员上前阻拦,他竟然暴跳如雷。王近山常说:冲锋陷阵,必须要快要猛。王近山称此为“老部队啃骨头,新部队吃肉”的战法。

006.中将——王尚荣

湖北省石首县人,1915年出生,2000年逝世。

1931年,王尚荣投身段德昌领导的红9师。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王尚荣因为参加的是段德昌率领的部队,被视为虽非蒋介石体系但仍属反革命阵营的“改组派”分子,受到刑讯人员的严刑逼供,还差一点被拉去枪毙。后来,实在查不出他有什么反革命行为,就发了两个包谷,撵他离开红军。在露宿荒野、哭了整整一夜之后,王尚荣第二天又回到了原来的部队。他含着眼泪说:“参加革命后,红军才是我的家,我不怕打、不怕杀,就是不能离开红军这个家。”他的赤诚,感动了在场的人,终于被部队留了下来。

007.中将——王宗槐

江西省万载县人,1915年出生,1998年逝世。

革命圣地延安,新郎王宗槐29岁,新娘范景明22岁。邓颖超、钱瑛、李伯钊三位大姐前来道喜:“我们三人送你们四句话:互爱互敬,互勉互励,互信互谅,互让互慰。”顿时,一阵掌声飞出洞外。陈奇涵同志宣读了他等8位同志的赋诗:“相识在抗日疆场,合聚在模范的后方,卿卿我我,话短情长,从此花宿双飞,准备弄瓦弄璋。”当时延安有一出怕老婆的闹剧《背板凳》,陈赓、陈再道、王树声同志便把这意思写在他们的贺诗中:“干大事业,背小板凳,两全其美,乐在其中。”

008.中将——王秉璋

河南省安阳市人,1914年出生,2005年逝世。

王秉璋不但善战,也很会做政治工作。一天,王秉璋奉罗荣桓的命令对东北军于学忠部第112师师长霍守义做统战工作,参谋处长王秉璋第一次去拜访霍守义时,给霍守义带去了一些宣传材料,其中有一份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霍守义看后非常赞赏。王秉璋告辞后,霍守义拿着歌对他的秘书李欣说:“我看这首歌很好,咱们也能唱。你就用我的名义起草一个训令发到全师,要大家都唱这支歌。”王秉璋的统战工作不但说服了该师师长霍守义,还宣传了我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

009.中将——王恩茂

江西省永新县人,1913年出生,2001年逝世。

1967年初,全国上下正在刮起一场夺权风暴,时任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的王恩茂,面临被打倒的境地。毛泽东身穿草绿色军装来到北京京西宾馆,一边往里走,一边和站在前面的同志握手问候。突然,他看到身材高大的王恩茂站在人群中,特别显眼。于是,走过来和他握手说:“听说新疆造反派要打倒你,怎么样,能打倒吗?”王恩茂不知该怎么回答,唐突地回了一句:“这就看毛主席您的态度了”。毛泽东边走边笑着说:“我看打不倒”,回头又叮咛了一句“王恩茂打不倒”。

010.中将——王道邦

江西省永新县人,1911年出生,1959年逝世。

在电影《英雄儿女》中,有这样一幕经典镜头:敌人已经攻上阵地,英雄王成孤身一人仍然坚守在阵地上,他一边向敌人开火,一边用步话机向指挥所高呼:“团长,向我开炮!”电影中的团长就是以王道邦的部下张振川为原型的。1954年,刚从朝鲜战场上凯旋的张振川被派往北京学习,这时他已经30岁,王道邦军长非常关心这位心腹爱将的婚姻大事,给他介绍了一个《人民日报》记者,张振川与她结成了恩爱夫妻。军长王道邦保媒的故事,令他终生难忘,张振川一直珍藏着这个美丽的故事,犹如珍藏着一杯美酒。

011.中将——王辉球

江西省万安县人,1911年出生,2003年逝世。

参加红军后,他在红2师4团领导宣传队,积极开展战时宣传鼓动工作。每逢行军打仗,王辉球就把宣传队编成两组随部队行动,一组随前卫连,沿途散发传单,在路边醒目的墙壁上或峭崖上涂写标语、口号,张贴布告,画宣传画;一组在行军途中设“鼓动棚”,进行宣传演出。“行军百里乏七十”,在部队最疲劳最叫劲的时候,他们把鼓动工作做上去。山歌、革命歌曲、顺口溜、快板书等形式,短小通俗,为红军战士喜闻乐见,激励着红军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使人感受到一种无比坚强的革命信念。

012.中将——王紫峰

湖南省耒阳县人,1905出生,1994年逝世。

1977年4月16日,重上井冈山时,写过优美深情的随笔诗词一首:久思重上井冈山,多日愿望已实现。二八那时全国暗,惟有井冈一灯明。神州解放人心快,天空乌云党驱散。形势大好出大干,红色江山万万年。1950年入朝作战,任志愿军66军政委。王紫峰在66军继续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第三次战役中,66军首先突破三八线,攻占华岳山,瓦解了敌中线防御体系,66军参加横城反击战,担任防御任务,毙伤俘敌5062名,扬名朝鲜战场。

013.中将——韦杰

广西东兰县人,1914年出生,1987年逝世。

原名韦士良,壮族。在战争年代里,韦杰和战士同甘共苦,解放后他身居要职,仍然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韦杰是一位重乡情的将军,他身在军营,心怀桑梓。1954年,他带着家人第一次回到阔别25年的家乡。此后有时乘工作之便,先后又5次回东兰县探望革命战友和父老乡亲,从1978年至1985年,又4次回广西东兰、巴马、风山等老革命根据地拄杖调查研究,推动扶贫工作。所到之处,都是轻车简从,粗茶便饭。半路上老人可随乘他的车子。他常说,我是喝玉米粥长大的,不用什么招待,一碟豆腐两碗粥就够了。他把东兰的土拿到四川去化验,极力要为故乡的脱贫致富寻找一条好路子。

014.中将——文年生

湖南省岳阳县人,1906年出生,1968年逝世。

每当人们唱起《南泥湾》这首歌,就会想起延安时期进行大生产的优秀部队359旅。359旅下辖第717团和第718团,文年生是718团的团长还兼政委。1944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359旅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第1支队(也叫南下支队)分别由王震、王首道任司令员、政委,南下湘粤边,打通与广东东江纵队的联系并开辟根据地,后该支队开辟了湘鄂赣根据地,留驻陕甘宁的359旅一部由副旅长苏进率领作为南下第二梯队。文年生任陕甘宁留守兵团警备第8团团长,后又出任八路军南下第3支队司令员。

015.中将——方强

湖南省平江县人,1912年出生,2004年逝世。

1950年8月,方强任中南军区海军司令员,苏联海军的巴甫洛夫少校作为方强的海军顾问率团来到广州,方强向顾问团介绍了中南海军的情况,恳切地说:“我这个司令是旱鸭子。对于搞海军,可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希望多听听专家们的意见。”这么两句话把翻译给难倒了。他急得满头大汗,一手不停地翻看俄汉词典,竟然把上述的话译成:“我是一个鸭司令,到海上不会浮水;烹调做饭一学就会,请你们多提意见。”巴甫洛夫哈哈大笑起来。

016.中将——方正平

湖南省平江县人,1909年出生,1994年逝世。

1927年9月,平江工农义勇军参加毛泽东发动的秋收起义,首战长寿镇,然后转向文家市会师。1928年7月,彭德怀等领导平江起义后,挥师攻占长寿街,后来在转战湘鄂赣边区的艰苦岁月里,多次来到长寿镇。据解放后统计,长寿镇辖区有3000多烈士壮烈捐躯,在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的幸存者,建国后授衔的将军有14位,方正平是其中之一。在长寿镇有一座至今仍基本保存原貌的红军营地,还有至今仍保存完好的红军指挥部、军需库、瞭望台、红军剧场、练兵场等多处遗址,也有重新恢复的红军当年自力更生纺纱、绘画、织布、碾米推磨、酿酒打铁的作坊等。

017.中将——邓逸凡

广东省兴宁县人,1912年出生,2004年逝世。

红军第4次反“围剿”期间,邓逸凡受命任担架队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率担架队80余人,随部队转战10个月,圆满完成抢救伤员任务。后因其未能动员担架队员全部参加红军,于师政治部大会上挨批斗,会后邓逸凡行军、打仗,斗志仍很高昂。红军长征时,邓逸凡由师宣传科调任军事统计工作,他尽职尽责,规范统计表格,建立报告制度,很有一套章法。援越抗法战争时期,上级决定邓逸凡参加军事顾问团入越,协助越军抗法。战争胜利后,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主席胡志明授予邓逸凡二级军功勋章。

018.中将——孔从洲

陕西省西安市人,1906年出生,1991年逝世。

解放战争时期,孔从洲任国民党军第38军副军长。1946年5月,孔从洲率第55师在河南省巩县起义,起义后归晋冀鲁豫军区建制,仍称第55师。晋冀鲁豫军区以起义的第17师、第55师编成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孔从洲任军长。西北民主联军38军编成后,在孔从洲的率领下,为配合中原战场和西北战场的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国总的战略布局上,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小战场,牵制了国民党军20多个旅10余万人的兵力,有力配合了中原战场和西北战场的作战。

019.中将——孔石泉

湖南省浏阳县人,1909年出生,2002年逝世。

历史上有名的“劳山遇险”发生在1937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乘座军用敞篷卡车,从延安去西安同国民党代表谈判,这是一辆德国造奔驰牌柴油卡车,车厢里有孔石泉和张云逸,孔石泉是红军驻西安办事处的秘书。埋伏在坝梁上的土匪,机枪、步枪同时扫射,孔石泉、张云逸、吴涛等人在周恩来带领下,迅速离开公路,钻进右侧的树林中。张云逸的手部被子弹擦伤一块皮,而孔石泉的衣领被打穿两个洞,真可谓大难不死。这场战斗共牺牲了11名同志,孔石泉是幸存下来的同志之一。

020.中将——孔庆德

山东曲阜人,1911年出生,2010年逝世。

孔庆德能言善辩,直话直说,常蕴深机,能屈能伸,时露锋芒。“文革”中,与造反派辩论,既能上纲上线,又能粗言俗语,人皆不敢与之对语。周恩来称孔庆德为“孔大炮”,孔庆德在湖北又有“孔铁嘴”之名。孔庆德喜爱讲红军的光荣传统。他说,长征途中,红军高层领导专门就野菜问题召开过会议,朱德、刘伯承等参加挖野菜吃的行列。孔庆德至今仍能报出许多野菜的名字,如野芹菜、野韭菜、灰灰菜、苦苦菜、锯齿菜、刺儿草、大黄叶子等。他说,红军时期连队有士兵委员会,权力很大。杀一头猪,连领导想吃猪下水也没门,必须经过士兵委员会讨论。

021.中将——甘渭汉

湖南省平江县人,1908年生,1986年逝世。

一次,甘渭汉去井冈山革命老区访问,去看一看53年前他生活战斗过的地方,按照惯例,当地领导为这位老将军接风洗尘,并为老人特意准备了一桌酒菜。眼前的一切,使这位老将军止住了脚步,他沉默了片刻,脸色非常冷峻,指着一桌酒莱问:“这是为我准备的吗?”当地领导笑着点点头,委婉而得体地说:“这是老区的一片心意,都是本地土产,首长53年没有回来了……”谁知将军毫不通融,毫不留一点情面,他手一挥:“莫解释了!我胃口不好,吃了这一桌子菜要坏肠肚的。”他决断地转身而去。

022.中将——卢胜

海南省琼海市人,1911年出生,1997年逝世。

卢胜早年参加海南革命斗争,一生热爱学习,在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期间,每至节假日,他不串门聊天、不上街观光,入其室内必见其端坐读书或伏案作业。开国中将张震为战役系班长,称赞卢胜是班里最好的学生。1958年1月起,卢胜历任福建省军区政委等要职,光荣退居二线后担任福州军区顾问。卢胜身居要职,但从不摆官架子,被福建老区人民亲切地誉为“布衣将军”。将军曾意味深长地说:“战争年代,老区人民饿着肚皮把地瓜、谷子送给红军,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老区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啊!”

023.中将——田维扬

湖北省枣阳县人,1906年出生,1977年逝世。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八路军第115师第1旅等担任领导职务。解放战争时期,驰骋在东北战场。历任辽宁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骑兵第1师师长,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第11师师长。率部参加解放东北和进军中南的多次重要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副军长、军长,兼粤东军区司令员,中南军区荆江水利工程部队司令部副司令员,中南军区工程部队司令员,总后勤部后方工程建筑部部长,贵州省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024.中将——邝任农

江西省寻乌县人,1912年出生,2003年逝世。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入伍,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参加赣西南农民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排长、中队长、大队长、县总队总队长、特务团团长、师供给部部长、军团供给部部长等职,参加了反“围剿”战斗、长征和直罗镇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参与创建了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积极发展抗日武装。他指挥所属部队配合百团大战,在枣、临等公路沿线屡屡出击,取得了重大胜利。解放战争时期,他带领部队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济南等战役,胜利完成了作战任务。

025.中将——皮定均

安徽省金寨县人,1914年出生,1976年逝世。

1955年授衔时,皮定均最初被定为少将,当名单报送毛泽东审批时,毛泽东大笔一挥,在皮定均的名下写了6个字:“皮有功,少晋中”。于是,皮定均被授予中将军衔。1976年7月7日,时任福州军区司令员的皮定均乘直升飞机视察海陆空三军联合演习时,因直升机失事不幸殉职。当时,海峡对面的蒋介石也摸不清“共军”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只好盲目下令全台湾岛的海陆空三军立即进入一级战备。当地人民在飞机失事的山岩上建立了镌刻着“遇难烈士永垂不朽”文字的纪念碑。在皮定均将军的追悼会上,毛泽东主席送了他一生中最后一个悼念花圈。

026.中将——成钧

湖北省石首县人,1911年生,1988年逝世。

1958年10月,时任空军副司令员的成钧,下到某雷达连当兵锻炼。为防止基层干部对他不敢大胆管理,战士对他特殊照顾,他特意改名成本兴,对自己担任的职务严格保密。过了几天,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的这个秘密再也保不住了。这天,成钧正和班里的几名战士在值班室值班,忽然,班长喊了一声:“起立!”成钧和几名战士迅速站了起来。此时,福州部队空军副司令员刘鹏少将来到了值班室。班长刚要报告,却见刘副司令员走到成本兴面前,抬手敬礼报告。这下子成钧只得向大家讲了实话,并作了说明。成钧说:“我现在是列兵,对我要求越严格越好。”

027.中将——毕占云

四川省广安县人,1903年出生,1977年逝世。

1927年,毕占云在川军范绍增部当兵。毕占云心里明白,红军是工农革命军,是不可战胜的,并萌发了选择之念:“当兵要当红军。”毕占云深知旧军队的腐败,早已下定决心脱离旧军队,投奔革命,参加红军,他终于抓住机会将所率特务营全部投奔到了井冈山,加入了红军的行列。毛泽东1928年11月25日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井冈山的斗争》中特别提到:“此时湘敌驻桂东的阎仲儒部有126人投入我军,编为特务营,毕占云为营长。”

028.中将——匡裕民

江西省万安县人,1909年出生,1977年逝世。

1950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指挥所主任。从第1次战役到第5次战役,志愿军预备炮兵由9个团增加到16个团,其中包括野炮、榴弹炮、火箭炮和防坦克炮部队。队属炮兵也大量增多,部队的技术、战术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志愿军炮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共毙伤敌15.8万余人,击毁击伤敌火炮570余门、汽车880余辆、坦克940余辆,摧毁敌碉堡2490余个,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志愿军炮兵在战争中所取得的对现代化装备的美军作战的经验,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029.中将——朱明

江西省兴国县人,1903年出生,1964年逝世。

原名朱良玉,曾用名朱耀辉。7岁给地主放牛,9岁时读书半年,14岁跟母亲挑铁砂、卖苦力,后当长工。1928年冬,朱明参加了鼎龙农民暴动,当上了乡农会主席,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4月,当地恶霸配合国民党军,率领“返乡团”从赣州杀回鼎龙,放火烧了朱明家的房屋,并且悬赏通缉朱明。在群众的掩护下,朱明逃离虎口,转移山区坚持游击,后来离开了家乡参加了革命队伍。在朱明的军事生涯中,他的职务大多数是政委,从游击队的政委,直到通信兵的政委,他的一生,几乎可以说是军队政治工作者的一生。

030.中将——朱辉照

江西省莲花县人,1912年出生,1964年逝世。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第715团政治处主任、政治委员,率部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动员发动群众抗日,出色地完成了静乐县的建党任务。1939年3月任第120师独立第1旅政治委员。先后参加齐会、陈庄战斗和百团大战等。1941年入延安军政学院学习,后任中共中央党校第4部组教科科长,晋绥军区独立第1旅政治委员。1947年起任西北野战军第4纵队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第1野战军第3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1952年10月后任军委民用航空局局长兼党委书记、中国民航局局长。

031.中将——向仲华

湖南省溆浦县人,1911年出生,1981年逝世。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中华报》社社长兼新华社社长,领导报社及时报道八路军、新四军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事迹,宣传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参与组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冀东纵队第13旅副政委、冀察晋军区第2纵队政治部主任、冀察晋野战军第6纵队政委。1949年2月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第68军政委、华北军区第20兵团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装甲兵政委、军事科学院副政委、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等职,在广州军区担任政委期间与司令员许世友将军一起,共同担任1979年对越南自卫反击战中广西战区的最高总指挥。

032.中将——庄田

海南省万宁县人,1906年出生,1992年逝世。

1923年秋,时年17岁的庄田便漂洋过海来到了新加坡,后来经人介绍来到了由荷兰资本家经营的一艘“生计号”轮船上当锅炉工。1926年3月,他在“生计号”轮上成为了中共党员。1929年,党组织派遣庄田赴苏联莫斯科步兵学校学军事。一年后,庄田以军事学科全优的成绩提前毕业回国,当时在上海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周恩来接见并安排他到江西瑞金红军学校当教官。1940年5月,庄田受中央派遣到海南省,加强在敌后坚持斗争的琼崖纵队的领导,他按照中央的指示,在敌后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击日伪军,建立了五指山根据地,最终解放了自己的家乡。

033.中将——汤平

湖南省浏阳县人,1903年出生,1968年逝世。

出生于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家庭,他随中央纵队参加长征,几次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敌人防地征购医药、粮草,减少所在部队通过雪山草地的非战斗减员,胜利到达陕北。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晋西北地区的反“扫荡”、反“蚕食”战斗和恢复发展生产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任吕梁行政公署副主任、晋绥行政公署督察处处长、华北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团结地方同志,积极开展支前工作,为南下部队筹措了大批的物资和经费。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央军委总后勤部财务部部长、解放军总财务部副部长、总后勤部财务部部长和总后勤部副部长等职。

034.中将——刘飞

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05年出生,1984年逝世。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6师第18旅旅长兼1分区副司令员,奉命伏击敌人,打了漂亮的三垛河伏击战,被传为佳话。在三垛河伏击战中,刘飞指挥战士们从四面八方把固守新庄南部的敌人紧紧包围,经过3个多小时的战斗,一场激烈而漂亮的伏击战胜利了,这一仗共打死日军240余人、伪军600多人,日军顾问山本、伪军少将团长马佑铭等都当了俘虏。阳澄湖畔36个伤病员的故事,还拍成了样板戏《沙家滨》。三垛河伏击战出奇制胜是人民子弟兵用自己的生命鲜血谱写的一曲英勇抗日,顽强杀敌的凯歌。

035.中将——刘忠

福建省上杭县人,1906年出生,2002年逝世。

上党战役是晋冀鲁豫解放军打的,是刘伯承、邓小平亲自指挥的。一线指挥官是一位猛将,即刘忠。上党战役打响时,刘忠是386旅旅长。刘忠率386旅的任务是攻打长子县城。总攻的战斗打响后,随着刘忠一声令下,战士门用手提机枪向城里的敌人猛烈扫射,后续部队接着登城。敌人吓破了胆,顾头不顾尾地乱钻,有的神志尚未清醒过来就成了俘虏。上党战役打破了蒋介石、阎锡山迅速占领全华北的野心,使华北解放区赢得了时间,并为以后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做好了准备。上党战役大捷,是中国共产党武装在解放战争初期的一次辉煌胜利,受到了毛泽东的表彰。

036.中将——刘少文

河南省信阳人,1905年出生,1987年逝世。

在全国解放之初,一个给康生当过秘书的同志,不知什么时候在什么问题上得罪了康生,要进行严肃处理,刘少文没有按照康生的意图进行处理。“文化大革命”中,大权在握的康生非常恼火,气势汹汹地追查所谓事件真相。刘少文从容不迫,大义凛然,刚正不阿,对康生的提问拒不提供任何情况,回答的只是冷冷的三个字:“不知道!”连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康生当即脸露愠色,时过不久便恶毒地将刘少文投入了监牢。长期的非人折磨和虐待,使他的健康受到了严重摧残,出狱后很快就住进医院,躺在病床多年人事不省,直到逝世。

037.中将——刘西元

江西省吉安县人,1917年出生,2003年逝世。

1931年参加红军,抗日战争时期,为开辟巩固鲁南滨海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八路军和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鄂西、解放重庆等。新中国成立后,任第4野战军38军政治委员、总政治部青年部副部长、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总政治部副主任、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等职。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期间,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开展民间外交、广交各界朋友,为促进国际交往、密切党和各民主党派人士的关系做出了积极贡献。

038.中将——刘兴元

山东省莒县人,1908年出生,1990年逝世。

1931年参加红军。抗日战争时期,任滨海军区政治部主任,山东军区第2师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第4野战军第42军政委。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成都军区司令员。刘兴元从广东军区赴四川就职前,毛泽东对刘兴元说,到成都后,先去看一看武侯祠赵藩撰写的对联,读了这副对联就知道工作应该怎么做。刘兴元下了飞机就赶忙去看这幅对联,其内容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039.中将——刘先胜

湖南省湘潭县人,1901年出生,1977年逝世。

1922年参加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被选为工人代表。抗日战争爆发后,奉命随陈毅奔赴江南抗日前线,参加新四军,开展艰苦卓绝的抗日游击战争,任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政治部主任,苏浙军区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苏北军区副司令员。协助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运用灵活的战略战术,指挥了宣(家堡)泰(兴)等战斗,取得了苏中七战七捷的胜利,受到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评价。在孟良崮战役中,协助粟裕等首长研究作战方案,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新中国成立后,任苏南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040.中将——刘志坚

湖南省平江县人,1912年出生,2006年逝世。

1930年8月,平江县委批准刘志坚参加红军的要求,决定介绍他到红军连队当政委,在部队即将出发的早晨,趁母亲还未起床,他瞒着母亲,带上家里仅有的一把雨伞参加了红军,踏上了革命的征程。1942年10月15日,刘志坚正在一村中传达上级指示,村子就被敌人团团包围,刘志坚组织部队突围不幸被捕。冀南军区党委和第129师刘、邓首长很快得知刘志坚被捕的消息,命令部队多处设伏,不顾一切伤亡把刘志坚抢救了出来。解放后,当毛泽东见到刘志坚时,握着他的手说:“你就是那个劫法场出来的,成了跛子。”每当提到这些,刘志坚都非常激动,对党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041.中将——刘转连

湖南省茶陵县人,1912年出生,1992年逝世。

1930年参加红军。在长征期间,朱德总司令命名的“模范师”师长的刘转连,率领全师作为军团的开路先锋,血战甘溪,抢路突围;围城打援,忠堡奏捷;强渡澧水、沅江;将军山设伏歼敌;甘孜受命,攻克两当,一路过关斩将,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妙仗。陈伯钧军团长称赞这支部队“是好样的,不愧是模范师”。刘伯承总参谋长称赞他们这种以少胜多、顽强坚决的战斗精神值得发扬。后来曾任359旅旅长、军长、旅大警备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042.中将——刘金轩

湖南省祁阳县人,1908年出生,1984年逝世。

刘金轩天生一副湖南人特有的宏亮嗓门,他爱与人“侃大山”,也擅长“侃大山”。刘金轩从战争年代起,就养成了常与群众随便聊聊、拉拉家常的习惯。他与不熟识的平民百姓“侃”起来,就好似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朋友。彼此说笑嘻闹,情意深厚。他常对人说:“毛主席教导我们要注重调查研究”,与老百姓摆“龙门阵”、“侃大山”就是一种调查研究的最好方法。他把这个方法一直坚持到进城。后来,公务缠身,加上保卫制度限制,与群众“侃”的机会也渐渐少了。

043.中将——刘昌毅

湖北省红安县人,1914年出生,1999年逝世。

1945年,刘昌毅率部与国民党暂编第15军作战,俘获敌人一军官,他亲自审问:“你们军长叫什么?”答:“刘昌义。”刘昌毅大怒:“胡说,我是刘昌义,他怎么叫刘昌义。”经查实,敌15军军长姓名确为刘昌义。为了以示区别,刘昌毅从此改名“刘昌毅”。国民党军的刘昌义,后在上海战役中起义。红军时期,万源保卫战中,时任连长的刘昌毅,英勇作战,身负重伤,数日昏迷不醒。一天,刘昌毅气绝,全连大恸,肃立默哀,将他装殓于棺木。刘昌毅生前无它物,仅留一把德制“勃朗宁”手枪。将盖棺时,刘昌毅警卫员说:“连长最喜欢这手枪,让它跟连长去吧。”于是将手枪放在刘昌毅掌中,忽见手指微动,警卫员惊喜道:“连长还有气!”立即把他从棺木中抬出,竟然又生还下来。

044.中将——刘浩天

江西省宁都县人,1912年出生,1984年逝世。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保卫股股长、政治教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2旅政治部副主任,北海军分区政委兼地委书记等职。率部参加巩固、发展胶东抗日根据地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军区第5师政委,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政委,第3野战军27军政委。率部参加解放华东的多次重要战役战斗。在战火纷飞的岁月,刘浩天根据不同形势与任务,及时在全军组织形势与任务教育,展开积极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

045.中将——刘培善

湖南省茶陵县人,1912年出生,1968年逝世。

1929年参加红军。刘培善长期担任政委职务,在部队里分管机要工作,他无微不至地关心机要人员。刘培善常对身边人员说:机要工作很重要,机要人员很辛苦,大家要经常关照机要人员的安全、身体和生活情况。为了减轻机要人员行军时的负担,对工作负担特重、疲劳过度、或生病的机要人员尽量让他们骑马行军,还配备了运输员挑行李或办公用品。住宿和行军时,机要人员位置要靠近首长,不能相隔太远。遭敌机轰炸扫射时,及时派人问候机要人员安全情况,检查防空洞准备的怎样,行军时特别在途中休息时,检查机要员到齐了没有,防止有人因瞌睡,丢在后边。

046.中将——刘道生

湖南省茶陵县人,1915年出生,1995年逝世。

出色的网球运动员。1936年10月,红2方面军总指挥贺龙率部到达陕西。担任第6军团政治部主任的刘道生,在一个细雨蒙蒙的夜晚,率领一队人马在陕西关中地区三元镇西的一个中学驻扎下来。第二天早晨,雨过天晴,碧空如洗,学校绿草如茵的操场上有几个教员在打网球,刘道生从此迷上了网球。运筹帷幄、指挥打仗之余,他总是抽空打几下,借以休息脑子,活动筋骨,提高球艺。刘道生喜欢打网球的消息,不径而走,很快传到了总指挥贺龙那里。贺老总也是个酷爱体育运动的人,球类运动无一不通。英雄爱英雄,贺老总十分高兴,一次他路过西安,亲自到商店精心挑选了几副网球拍,并托人带给刘道生一副。

047.中将——孙毅

河北省大城县人,1904年出生,2003年逝世。

1955年授衔时,孙毅淡泊名利,心胸豁达,喜“无官一身轻”,评衔前孙毅将军致信毛泽东:“我只有从劳之苦,而乏建树之功,在评衔时要宁低勿高,授我少将足矣。”但组织上考虑孙毅资深望重,最后授予他中将军衔。授衔结束后,孙毅对老伴说:“人民的信任,给了我崇高的荣誉,可以用明朝一位文人的联语表达我的心情: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孙毅将军红军时期即“蓄须”,据说是为毛泽东所特许。1960年春,军委于北京三座门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入场,众将军鼓掌。毛泽东说:“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继环顾一周,指孙毅将军说:“你,姓孙!孙行者。”当天晚上,孙毅以诗记其事:“宁暴三十年,东风已驰先。激励孙行者,奋勉更向前。”

048.中将——孙继先

山东省曹县人,1911年出生,1990年逝世。

从1931年宁都暴动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孙继先参加过大大小小上百次战斗,但敌人的刀枪不曾伤过他一根毫毛。孙继先的解释是“子弹是长眼睛的”,言外之意敌人的子弹从不会伤害他。长征途中血战湘江时,孙继先与敌人展开肉搏,手中的大刀砍卷了刃,装在步枪上的刺刀也弯了。最后,他赤手空拳杀出重围究竟消灭了多少敌人,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清理战场时,孙继先把身上的血衣脱下来,才发现自己竟然全身而退,连皮都没破。此后,每每提及这段传奇的经历,他总说是早年练就的一身硬功夫帮了大忙。身经百战而毫发无损,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049.中将——朵噶·彭措饶杰(无照片)

西藏拉萨市人,1903年出生,1957年逝世。

出生于一个西藏贵族家庭。西藏著名的爱国上层人士,和平解放前为西藏地方政府四噶伦之一、藏军总司令;和平解放后1956年任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的关键时刻,朵噶·彭措饶杰审时度势,积极拥护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及关于西藏工作的各项举措,热情参与西藏地方政府和军区的领导工作,为民族团结、西藏内部的团结和社会稳定、发展、建设付出了心血,做出了贡献。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问题上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与分裂分子做斗争。

050.中将——杜平

江西省万载县人,1908年出生,1999年逝世。

1930年参加红军。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八路军第129师留守处副主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警备第3团政治委员,警备第1旅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秘书长,参加了守卫黄河河防、抗御日军和国民党军进犯的多次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三下江南、辽沈、平津、衡宝等重大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第4野战军第13兵团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政治委员等职。他参与领导了志愿军入朝作战第1至第5次战役及防御作战初期的政治工作,参与领导和直接参加了停战谈判。

051.中将——杜义德

湖北省黄陂县人,1912年出生,2009年逝世。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第12军军长孙殿英,早年啸聚山林,拉杆为匪,奸诈滑头,长期混迹于国民党军队中,逍遥法外。当上国民党暂编第3纵队司令的孙殿英,率近万名亡命之徒固守汤阴城内。富有丰富作战指挥经验的第6纵队政委杜义德亲率部队攻城,他跟着突击部队进攻,审时度势,从北、西、南三面同时发起攻击,使敌人顾此失彼,难以招架。到翌日拂晓就胜利结束了战斗,将敌全歼。可是,部队在打扫战场时却不见了孙殿英,杜义德马上下令查找。原来,孙殿英在战役即将结束时,看到大势已去,慌忙换上一身士兵服装,混入俘虏群中。但他还是很快被认出来了。

052.中将——杨秀山

湖北省洪湖市人,1914年出生,2002年逝世。

1930年参加红军,参加了创建湘鄂川黔苏区的一系列战斗和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奉命在绥远长城内外扩大队伍,打击日军,率部先后参加了“百团大战”、收复晋北七县以及陈庄等战斗。他率团挺进敌后太原附近的娄烦、静乐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旅政委、师长兼政委、副军长等职,率部转战大西北,先后参加了中阳、陇东、榆林、沙家店、羊马河、青化砭、运城、宜川、荔北、扶眉和河西等战役战斗。1949年冬,他率部进军新疆,为解放新疆、保卫边疆建立了功勋。

053.中将——杨国夫

安徽省霍邱县人,1905年出生,1982年逝世。

出生于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参加红军后,任红军游击队分队长、特务队队长。带领一支18人的小分队,活动于鄂东北、豫东南一带。1938年冬,日军“扫荡”频繁,斗争异常艰苦,部队得不到休整。面对这种局面,杨国夫提出不要围着铁路打转,集中力量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主张,他的这一主张,很快得到上级批准。清水泊根据地创建后,他指挥部队分三路渡过小清河,经过数次激战,粉碎了敌伪顽的阻击和进攻,控制了垦区、利津北部、沾化东部广大地区,开辟建立了垦区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7师师长,第6纵队副司令员,江西军区副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

054.中将——杨梅生

湖南省湘潭县人,1905年出生,1978年逝世。

1927年春受工会推荐入武汉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当兵。同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2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1年底杨梅生率1个营到闽赣边游击区护送从上海到中央苏区的周恩来,途中与国民党军一个保安团遭遇。他指挥部队采取声东击西战术,以2个连引开国民党兵,1个连武装护送周恩来安全到达长汀。参加了中央苏区第1次至第5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后任军委警卫营营长,率部保卫军委首长渡过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等地。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南省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055.中将——苏静

福建省海澄(今龙海)县人,1910年出生,1997年逝世。

为确保长征的胜利,毛泽东亲自到红1军团指挥部队北上。每天晚上,苏静作为侦察参谋,都把侦察员们搜集来的情报分析汇总,根据新的情报连夜绘制新的行军路线图。第二天天没亮,苏静就会带上最新的行军路线图向毛泽东报告当天的行军路线。长征途中,苏静为中央红军绘制的路线图达数百张之多。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兼敌工部部长、战时工作委员会公安处副处长,山东军区政治部秘书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副处长兼情报处处长,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情报处处长、作战处处长兼情报处处长,中南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处长。

056.中将——李耀

安徽省金寨县人,1911年出生,2003年逝世。

1930年参加红军。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华县国民抗日自卫团参谋长,新四军第6支队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总队政治委员,率部转战于豫皖苏边区,参加了开辟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和开展游击战争。在延安军政学院学习期间,响应毛主席“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积极投身到大生产运动中。解放战争时期,参与指挥了汉中战役,完成了党中央赋予开辟陕南根据地的战略任务。新中国成立后,任总后勤部干部部部长,总后勤部政治部主任,总后勤部副政委等职。

057.中将——李天焕

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12年出生,1986年逝世。

1930年参加红军,任少共黄安县委委员、区苏维埃政府委员兼少共区委书记,县模范营政治委员,红4军第12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11师政治部秘书长,第33团政治处主任,红30军第90师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第9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第5军分区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晋察冀边区政府公安局局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第20兵团政委。新中国成立后,任第二炮兵政委。

058.中将——李成芳

湖北省麻城县人,1914年出生,1984年逝世。

1984年初,时任武汉军区政委的李成芳,拖着病体乘专机从武汉飞往北京治疗。起飞前,他偶然听到了这样一件事:红安县二程乡的农民李聚茂,按订货合同将400斤团鱼运往北京。但跑到火车站,得到的回答是10天之内没有货位;赶到飞机场,又失望地被民航加以拒运,现正为如拖延时日鱼会死光、违反合同而犯难。见此,李成芳当即决定,推迟起飞时间。他告诉李聚茂:“你快去收拾收拾,2小时后起飞,我等你!”在飞往北京的途中,李成芳用低沉的声音吃力地说:“这恐怕是最后一次为家乡做事了。”李成芳逝世的消息传到他的故乡,故乡人民为失去这样一个好乡亲而十分惋惜和悲痛。追悼会上,他们给李成芳敬献了一个花圈,挽联上醒目地写着:好乡亲李成芳政委永生。

059.中将——李寿轩

湖南省宝庆(今邵东)县人,1906年出生,1984年逝世。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参谋长、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参加支援辽沈、平津、渡江战役及解放全国大陆的铁路抢修组织指挥工作,组织铁道抢修部队从松花江到珠江口、从东海之滨到陇东山谷,联通了全国主要铁路干线,保证了人民解放军作战中军事运输的需要。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副司令员、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前方运输司令部副司令员,创造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粉碎了美军的“绞杀战”,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铁道战线上的主动权,保证了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

060.中将——李作鹏

江西省吉安县人,1914年出生,2009年逝世。

1930年参加红军。抗日军政大学成立后,李作鹏调到抗大任教官。李作鹏调到抗大任队长一职时,林彪出任抗大校长。后来,林彪出任八路军第115师师长,开赴抗日前线,便把李作鹏带到自己身边,先后让李作鹏担任侦察科科长、作战科科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总参谋部军训部部长,海军副司令员,副总参谋长兼海军政委。“文化大革命”中参与了林彪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1973年被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81年1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判处有期徒刑17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

061.中将——李雪三

河南省修武县人,1910年出生,1992年逝世。

1931年12月14日,李雪三所在的国民党第26路军在江西宁都宣布起义。当时在起义部队中担任排长的李雪三,坚决地表示:“毛主席、朱总司令平易近人的作风和循循善诱的讲话,使我深受教育。我决心参加革命当红军!”从此,李雪三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奋不顾身的革命精神,跟着部队反“围剿”,参加了长征,驱日寇,打老蒋,直至出国参加抗美援朝,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事业屡立战功,成长为一名人民军队中的将军。李雪三在回忆著名的宁都起义时挥笔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独夫倒行复逆施,激怒神州赤子心。春风一夜过宁都,义旗高举奔红军。”

062.中将——肖向荣

广东省梅县人,1910年出生,1976年逝世。

参加红军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等要职,在反“围剿”的前线,在长征途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西安事变”前后,肖向荣任红1军团宣传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肖向荣任第115师宣传部长。平型关首战告捷,他把八路军英勇杀敌的战斗经过写成《平型关战场日记》在国内外报纸上发表,戳穿了日本法西斯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抗战军民的精神。肖向荣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期间,负责创办的八路军《军政杂志》得到毛主席的特殊关心重视,毛主席亲自为它写了《发刊词》。肖向荣同志作的《关于部队教育工作》报告送呈毛主席,毛主席亲笔批示:“向荣同志,这个教材写得很好。”并题写书名,印成单行本发到各个部队。

063.中将——肖望东

江西省吉安县人,1910年出生,1989年逝世。

幼年家境贫寒,13岁当学徒,做帮工。1926年北伐军光复吉安时,他加入了学徒联合会,当选为小组长,参加了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红军时期,任中共赣西南特委秘书,纯化区革命委员会青年部秘书长,共青团吉安县西区区委书记,并亲手建立游击队,兼任队长。随红军长征,任陕西宜川独立营政委兼宜南党工委书记。红军东渡黄河,他任山西河东游击队政委兼该地区党工委书记,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始终坚持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在复杂尖锐的斗争中,团结教育部队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反蚕食、反伪化斗争,使部队在日军、伪军和顽固派的夹击中不断发展壮大。

064.中将——肖新槐

湖南省宜章县人,1907年出生,1980年逝世。

在中央苏区5次反“围剿”战斗中,率部参加广昌战斗、草台岗战斗,打得出色,在红9军团干部大会上受到表扬。在长征途中的湘江血战中,担任后卫红9军团3师9团团长,带头跳入湘江,强渡成功,受到中央军委表扬。任八路军120师独立2支队司令员,率部向冀中挺进。为粉碎日本侵略军的囚笼政策,他巧妙指挥神堂防御战,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称赞说:“神堂战斗,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胜利,是一个创举。”率部先后参加了清风店战役、平津战役、太原战役,在清风店战役的保北阻击战中,率部打退国民党军一个师7次疯狂进攻,出色完成了阻击任务,受到杨成武司令员的表扬。

065.中将——旷伏兆

江西省永新县人,1914年出生,1996年逝世。

1933年参加红军。抗日战争时期,旷伏兆被派往山西太原,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工作,担任了中共方山县委书记,并在那里建立了政权。旷伏兆奉命跟随程子华到冀中担任冀中军区第1分区政委,领导军民开展平原游击战、地道战,沉重地打击和消灭了敌人。解放战争时期,率部参加了大清河北、固安、胜芳保卫战和解放张家口、太原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任地质部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在我国地质战线战斗了15个春秋。后调任空军副政委、铁道兵第二政委。

066.中将——吴先恩

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07年出生,1987年逝世。

1936年夏天,任红4方面军兵站部部长的吴先恩,随朱德总司令指挥的左纵队北上,兵站部带着200多匹驮运东西的骡马,收有600多名大多不能走路的伤病员。朱德总司令得知这一情况后也很焦虑,他问吴先恩,能不能把驮枪支弹药的牲口腾出来驮伤病员,吴先恩回答说,当然可以,但这么多枪支又怎么办?如果统统毁掉,按红4方面军的规定,毁枪是要受处分的。鉴于当时的形势,朱德告诉吴先恩:“要人不要枪。把牲口上驮的枪统统毁掉。如果受处分,由我替你顶!”经过动员,各直属单位很快送来了150匹牲口,使600多名伤病员上路全部有了着落。在这些牲口中,还有1匹是朱德带头抽出来的。

067.中将——吴克华

江西省弋阳县人,1913年出生,1987年逝世。

平津战役中,吴克华所在第41军将傅作义的主力第104军团团包围。被围困的敌军晕头转向,吴克华带领指挥所向前走去,看见前方有10多个士兵散乱地站立在那里。莫文骅政委便问道:“是哪一部分的?”这些兵全都站直了,其中一人回答道:“报告长官,我们是军部的!”吴克华一听答话不对头,仔细一看全穿着国民党军服。吴克华没动声色,摆了摆手说:“坐下吧!”随即朝身边的参谋一呶嘴。参谋们掏出了手枪对着这群国民党兵大喝了一声:“举起手来!缴枪不杀!”这群迷迷糊糊的士兵又迷迷糊糊地举起了手,吴克华开怀大笑。

068.中将——吴法宪

江西省永丰县人,1915年出生,2004年逝世。

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1至5次反“围剿”和长征。解放战争时期,曾任第4野战军第39军政委,第14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解放军空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空军政委、司令员,副总参谋长兼空军司令员。“文化大革命”中参与了林彪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1973年被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81年1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判处有期徒刑17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

069.中将——吴信泉

湖南省平江县人,1912年出生,1992年逝世。

吴信泉是一个童心未泯,情趣广泛的人。半个世纪的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虽然雕塑了他脸上的棱棱角角,却并未冲淡他对生活的热爱。如果在老将军中发一张表格,让他们填上各自的爱好,吴信泉至少会写下六七个栏目。最爱听的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最爱读的书:历史和地理;最喜爱的养生之道:练习书法;最喜爱的文娱活动:跳舞;最喜爱的体育项目:篮球和足球。如果再加一条,最喜爱的色彩?这个问题挺新潮,颇有点像询问吴信泉时装知识。但他稍加思索,便会用粗大字体重重写上两个字:本色!

070.中将——吴富善

江西省吉安县人,1911年出生,2003年逝世。

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斗和二万五千里长征以及湘江战役、直罗镇战役、东征作战等。抗日战争时期,带领部队积极发展地方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先后参加组织了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战斗和粉碎敌9路围攻的长乐村战斗以及与顽固派的反摩擦战斗,率部参加了百团大战。1952年率部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志愿军空军联合冲击机指挥所政委。在国土防空作战中,他领导的部队多次击落入侵飞机。1975年他调任空军副司令员。

071.中将——吴瑞林

四川省巴中县人,1915年出生,1995年逝世。

1932年12月,红4方面军由陕入川,巴中中心县委派吴瑞林去通江以北的烟溪场迎接红军。先头部队误认为他是国民党的奸细,红4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张琴秋与他交谈,得知他的身份后才将他放了。接着他就给红军先头部队带路攻打通江县城,红军部队抵达巴中城郊时,先派他泅过巴河。当红军决定抢占巴中制高点南龛坡,他又泅水将绳子拴到对岸大树上,牵引突击队渡过巴河,抢占了南龛坡,迅速从侧后攻占了巴中城。此时,红军部队才确信了他真是当地党组织的负责人。1965年8月6日,他指挥了“8·6”海战,击沉国民党“章12号”、“剑门号”2艘军舰。1967年6月27日,在著名的“6·27”空战中,他指挥一举击落美国最新的“鬼怪式”飞机1架,活捉了美机驾驶员,令全世界震惊。

072.中将——何德全

湖南省长沙市人,1897年出生,1983年逝世。

1914年加入湘军,1930年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延安时期,何德全担任八路军兵站部部长,每天天还没亮,就带着百余名干部、战士步行到延安郊外的七里铺披荆斩棘,垦荒生产。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劳动,用自己的双手解决了粮食问题。劳动成果被选送到边区政府举办的大生产成就展览会展出,受到广大军民的赞誉。为此,他荣获了毛主席、朱总司令亲自签发的“生产模范”称号。几十年后,报纸发表了采访何德全的文章《延安精神永放异彩》,报社编辑部还配发了一篇短评:《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对何德全勤俭清廉的事迹给予很高的评价,号召青年学习老一辈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073.中将——邱会作

江西省兴国县人,1914年出生,2002年逝世。

1929年参加红军。红军中的党组织很快就发现了邱会作的宣传才干,也注意在这方面培养他。红军每到一地,都让邱会作担任宣传工作,邱会作在工作中也干得很认真,组织能力也有所提高。搞墙报,写标语,编快板,演活报剧,唱歌,每一样他都能组织得起来,而且自己带头干。新中国成立后,任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文化大革命”中参与了林彪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1973年被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81年1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判处有期徒刑16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

074.中将——邱创成

湖南省平江县人,1912年出生,1982年逝世。

少年时学徒当木匠工人,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担任党的秘密通信员,经常以做木工为掩护,挑着木匠担子,机警地躲过各种检查,给地下党送信,传递消息。邱创成当侦察到敌人准备进攻福寿山时,他赶忙报告游击队长,游击队设下埋伏。战斗打响后,邱创成冲在前面,还抓到一个俘虏。平江党组织发动农军进攻平江县城,邱创成受命化装入城,与城区党组织取得联络,获取了大批反动军队从长沙向平江增援的消息,他及时向暴动总指挥部汇报,总指挥部作出决定在敌人到达之前迅速撤出,避免了可能遭受的很大损失,受到总指挥部的表扬。新中国成立后,任解放军炮兵副政委、副司令员兼副政委,炮兵司令员,总后勤部副部长。

075.中将——余立金

湖北省大冶县人,1913年出生,1978年逝世。

1928年加入中国工农革命军,参加了鄂东南武装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东南独立第3师机枪连副排长、副连长,连政治指导员等职。参加长征,任红3方面军6军团第18师政治部主任,到达甘肃会师后,任第18师政治委员。战争爆发后赴上海,在中共江苏省委军委从事秘密工作。曾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新四军教导总队政治处主任。参加巩固发展淮南抗日根据地和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任淮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中党校副校长,华东军政大学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空军政委,民航总局第一政委。

076.中将——余秋里

江西省吉安县人,1914年出生,1999年逝世。

1936年3月,红2、红6军团在黔西北乌蒙山的一次战斗中,余秋里被敌人一排横扫过来的机枪子弹击中了臂膀。余秋里的伤势十分严重,他的左手腕关节、次骨、臂骨之间已被击碎,左臂神经也已坏死。当天晚上宿营时,负伤的左臂肿得明晃晃的,疼得他不能入睡。他叫勤务兵打来一桶冷水,将负伤的胳膊放到冷水中镇痛。为余秋里做截肢手术时,军中没有麻药和专用的截肢器械。医务人员只好又用木锯将余秋里的伤臂锯断。剧烈的疼痛使余秋里昏了过去。醒来之后,他对守候在身边的贺龙说:“老总,敌人打断我的左臂,我尚有右臂,只要有一口气,我就革命到底!”

077.中将——张震

湖南省平江县人,1914年出生。

张震下部队视察,不喜欢长篇大论作报告,而喜欢见缝插针提问题。某年初夏,张震视察某部,召集领导干部座谈。某部领导发言时,张震突然插话问:“一个战士的津贴费是多少?”在座军官都沉默不语,竟然无一人能回答出来。张震到某省军区视察,听取常委集体汇报。汇报完后张震问司令员和政委:“你们是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司令员和政委答:“经常开展。”张震问政委:“你说说司令员有什么缺点?”政委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张震又问司令员:“你说说政委有什么缺点?”司令员也同样语塞。张震仍然面色和悦,然而语调严厉地说:“你们要讲真话啊!”张震于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078.中将——张藩

湖南省浏阳县人,1909年出生,2002年逝世。

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12岁就拿起了谋生的扁担,由于不堪忍受剥削阶级的压迫,毅然参加了革命。土地革命时期,参加了攻打长沙、挺进平江、湘鄂赣边反“清剿”、凤凰寺突围等战役,红军主力长征后,他坚持了极其艰苦的3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出色地完成了发动群众、打击日伪、巩固根据地的任务。解放战争时期,参与指挥了宿北、鲁南、枣庄、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南京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华东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军事学院副院长,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兰州军区顾问等职。

079.中将——张才千

湖北省麻城县人,1911年出生,1994年逝世。

1947年张才千率江南游击纵队在宜昌地区突破长江天堑,驰骋大江南北,袭击宜都聂家河。张才千的部队谁也不进群众家门,抱着枪坐在街边屋檐下歇脚。居民请战士们进屋喝茶,亦被婉言谢绝。为了不打扰老百姓,部队随后都集中住进了乡公所、中心小学等公房。同时,解放军打开国民党粮库,开仓济贫。穷苦百姓喜笑颜开。由于部队长期在山区转战,大部分战士军衣破烂、长发垂肩,纷纷理发置衣。一时,街上的裁缝、剃头匠忙得不亦乐乎。部队则照价付酬,用大米抵付工钱。看到部队生活如此艰苦,而纪律又如此严明,老百姓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深有感触地说:“解放军真是一支不扰民的队伍!”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武汉军区司令员。

080.中将——张天云

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13年出生,1980年逝世。

1929年参加红军。抗日战争时期,任盐阜军分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第6师师长,第8纵队副司令员。参加了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和盐阜区反“扫荡”及阜宁、淮阴、淮安等战役。抗战胜利后,率部进军东北,历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3师第8旅旅长,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第4、第6师师长,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副司令员,第4野战军第45军副军长,参加了四平、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辽沈、平津、衡宝、广西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总后勤部副部长。

081.中将——张仁初

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09年出生,1969年逝世。

张仁初在长征途中,十分关心战士,团里的所有马匹牲口抽出来组成收容队用以轮流运送伤病员。伤病员干粮吃完了,张仁初让警卫员把自己的干粮送给他们,警卫员不肯,他指着茫茫草地说:“我饿不死,你看这不有的是野菜吗?”阴凉潮湿的草地,找不到可以生火的干柴,更谈不上煮野菜了。经过艰苦跋涉,他终于用生命在草地上为大部队趟开了一条前进的道路。张仁初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曾负战伤11次。他参加过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役和战斗,新中国成立后,张仁初任志愿军第9兵团军长,济南军区副司令员。

082.中将——张令彬

湖南省平江县人,1902年出生,1987年逝世。

长征中的张令彬,带领后方部队人员在一些土豪劣绅家收缴了一批大烟土,经军团首长同意,用这些烟土与药店交换了不少药品,另外还留下一些配制成鸦片酊,用以治疗腹痛和腹泻等症。张令彬对大家说:“哪怕我们机关人员不吃饭,也不能让来领粮的战士们饿肚子。”他带头把分给自己的口粮倒出来,又派人去机关炊事班借来几百斤粮食,一起送挑夫做晚饭。张令彬与大家商量突击筹措粮食,后方部队人员全体出动,分为四路去“化缘”,在一两天内为第30军筹集10万斤粮食,后勤工作非常出色。新中国成立后,任总后勤部副部长。

083.中将——张达志

陕西省佳县人,1911年出生,1992年逝世。

1928年春,张达志接受党的派遣,以任小学教员为名,从事发展党、团组织活动。他还根据党的指示,开展了兵运工作。敌人曾悬赏要买张达志的头颅,他的家院被敌人搜抄过多次。抗日战争爆发后,张达志任中共陕北东地区地委书记,八路军120师警备6团政委,临离开延安时,毛泽东主席在凤凰山麓的窑洞里同张达志谈了话,勉励他到前线奋勇杀敌,要讲究战术,学会打游击战,还亲笔在麻纸上,给他开了委任状。张达志东渡黄河到达太原八路军办事处后,周恩来副主席同他亲切谈话。在太原停留期间,张达志得了疟疾,在医药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周恩来同志还叮咛医生给他打了两针奎宁。

084.中将——张池明

河南省新县人,1917年出生,1997年逝世。

1936年11月初,毛泽东到了道佐铺军团部,在一间大房子里接见军团领导人。徐海东汇报前线战况时,毛泽东要看地图,张池明送去一张军用地图,这是他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心里十分激动。1955年9月,张池明在我军首次授予军衔中,被授予中将军衔,年仅38岁,属于较为年轻的中将。张池明繁忙工作之余,他笔耕不辍,先后参加了红25军和解放军第43军战史的编纂工作,写出了6万多字的《回忆录》和一本诗集,工作之余爱好书法,离职休息后,他坚持天天写,月月练,达到了较高境界,把书法作为他生活中的一大乐趣。

085.中将——张贤约

安徽省金寨县人,1912年出生,2002年逝世。

1929年参加红军。抗日战争时期,带领抗日先遣支队挺进太行山开创抗日根据地,参加了“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率部参加延安保卫战,与敌人激战7昼夜,同兄弟部队一起,掩护中央机关安全转移。1947年10月,他率纵队参加了第2次攻打榆林以及宜川、西府、西北冬季战役和扶眉、兰州、河西等战役。1949年9月,率部奉命开赴新疆。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北军区空军副司令员、西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委、总后勤部副部长。

086.中将——张国华

江西省永新县人,1914年出生,1972年逝世。

为了确保顺利进军西藏,担任第2野战军第18军军长的张国华在第52师作了一个精彩的动员报告,他说:“个人老婆问题的解决,有句老话,叫做‘自古美人爱英雄’,我们去完成解放西藏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可以说大家都是英雄。我们只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精神愉快地进藏,找个老婆是不成问题的。不管是农村或城市的姑娘都会爱你们的。”张国华又说:“我知道还有一些老一点的同志不想去,认为胸前已经有了两三枚光荣纪念章了,就想躺在光荣簿上面睡大觉,不想再前进了,这是不对的。干部要起带头作用,所有的人思想都要通,要高高兴兴地去西藏!”张国华的报告印发到第18军全军贯彻传达,全军官兵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几乎人人都写了进藏决心书。

087.中将——张经武

湖南省酃县(今炎陵县)人,1906年出生,1971年逝世。

新中国成立后,张经武征尘未洗,遵照毛泽东、周恩来的指示,不远千里奔赴西藏边疆,肩负起和平解放西藏的重任。1951年5月,《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后,张经武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全权代表,绕道香港、印度,到亚东劝说达赖返回拉萨。周恩来在紫光阁亲自向他交代了任务和党对西藏的方针政策。毛泽东召见并留他吃了晚饭,从晚饭后一直谈到深夜。毛泽东亲笔书写一封给达赖喇嘛的信,请张经武亲手交给他。出来时,毛泽东又亲自送到门口,亲切地嘱咐他:你到西藏去任务重大,要注意工作方法。张经武不负重托,圆满完成了任务。

088.中将——张南生

福建省连城县人,1905出生,1989年逝世。

1930年参加红军,在1931年8月的良村战斗中,张南生的手掌被一颗子弹打穿,尽管疼痛难忍,但他仍坚持带伤指挥,直到战斗胜利。1932年7月的水口战役中,张南生率全连士兵,子弹打完了还用大刀同国民党军肉搏。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南生调任晋冀豫军区先遣支队政治委员兼冀西地委委员、军事部长,奉命扩大抗日武装,配合八路军主力作战,仅8个月时间,他所在的部队由组建时的600多人发展到4000余人,成为抗日斗争的一支生力军。

089.中将——张祖琼

河南省商城县人,1911年出生,1961年逝世。

1952年9月,被任命为志愿军第60军军长的张祖琼赴京参加国庆观礼,毛泽东专门召见了张祖琼,向他简述了建国后金门作战和朝鲜第五次战役失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毛泽东说:“打胜仗一帆风顺是好事,但同时也孕育着失败的可能,不谨慎,不把敌人当回事,哪有不失利的?”毛泽东望着张祖琼缺了一颗门牙的嘴说:“你晚去几天,到协和医院把牙补上,到朝鲜后,放开嗓门,说话声音大一些,动员部队打个翻身仗!”在朝鲜战场上,张祖琼指挥3500名志愿军官兵潜伏于敌人的眼皮子底下,战斗打响后,潜伏部队如从天而降的神兵,仅用1小时零10分钟便歼敌1个团。

090.中将——张翼翔

湖南省浏阳县人,1913年出生,1990年逝世。

淮海战役期间,国民党63军军长陈章骄率部向窑湾撤退,张翼翔率领解放军第1纵队赶到。为尽快消灭第63军,张翼翔以3个师从东、北、东南3个方向同时攻击,扫清外围后不作调整直接发起总攻。敌第63军仓促转入防御,工事很不坚固,企图逐村抵抗,消耗迟滞解放军。而解放军为缩短作战时间,各部从敌防御薄弱地区大胆突破,直插纵深,迫其全线动摇。经一夜战斗,基本肃清外围敌军。随即发起总攻,至次日凌晨,全歼第63军,军长陈章在部队失去控制时跳河逃命,结果中弹身亡。

091.中将——陈康

湖北省武穴市人,1910年出生,2002年逝世。

1930年参加红军。陈康作战勇猛顽强,枪林弹雨中5次负伤,左下腹、右大腿、右胳臂、左胳臂、左胸等处弹痕累累,至今体内仍存留11块弹片。陈康指点当年负伤处说,此为当战士所负,此为当连长所负,此为当营长所负,此为当副团长所负,最后自豪地说:“负一次伤,升一级官。我这副司令是一级一级打上来的,不是溜须拍马拍出来的。”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云南省委书记、兰州军区副司令员。陈康在昆明军区任职25年,悉心研究亚热带丛林作战,其“大炮上山,小炮上树”等战法威镇南疆。

092.中将——陈仁麒

福建省龙岩县人,1913年出生,1994年逝世。

陈仁麒是战斗英雄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的领导和发现、宣扬英雄典型的主要当事人之一。1993年,隆化隆重地举行了纪念董存瑞烈士牺牲45周年的活动。早已百病缠身,瘫痪在轮椅上的陈仁麒接到邀请信后,不顾子女和秘书的劝阻,说:“就是爬,我也要爬到隆化去!”纪念会上,老将军热泪长流。陈仁麒临终前,他用微弱的声音对守候在身边的亲属说:“董存瑞是我部队涌现出来的英雄,我的追悼会一定要有董存瑞烈士的亲属参加。”适逢董存瑞大妹妹出差在外,为了满足将军的遗愿,将军的追悼会不得不推迟了5天才举行。

093.中将——陈正湘

湖南省新化县人,1911年出生,1993年逝世。

15岁投身军旅,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在直罗镇战役中率部担任直罗镇以南阵地的主攻,对战役全胜做出贡献。抗日战争爆发后,陈正湘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平型关战斗。在河北涞源县黄土岭战斗中,亲自指挥炮兵摧毁日军指挥所,击毙日军号称“名将之花”的独立混成第2旅旅长阿部规秀中将。率部参加了第129师发起的磁武涉林战役,战后受到八路军总部和129师首长的高度赞扬。1948年10月在清风店战役中,率部担任保北阻击任务,晋察冀军区首长曾高度评价此次阻击战称:“没有保北阻击战的胜利,就没有清风店歼灭战的胜利”。

094.中将——陈庆先

湖北省黄陂县人,1908年出生,1984年逝世。

1932年参加红军。在军事学院任职期间,陈庆先带头研究现代战争的战略战术,写出了一批有价值、具有现代军事理论水平的教材。这些教材在抗美援朝及日后的西藏平叛、中印边界及中苏边界自卫反击战、援越抗美等作战中均发挥了指导作用。南京军事学院建院5周年时,毛泽东主席亲临学院视察,在庆功大会上,由于陈庆先工作成绩突出,荣获一等奖。1954年10月,陈庆先代表军事学院到北京参加国庆5周年观礼,在怀仁堂受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095.中将——陈先瑞

安徽省金寨县人,1908年出生,1996年逝世。

1929年参加红军,参加和指挥了数十次重要战役战斗,他领导的红74师和鄂豫陕边游击战争,受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评价。抗日战争时期,率部参加了黄河河防保卫战、陕甘宁边区反“摩擦”斗争和护路斗争以及遂平、舞阳、方城、泌阳等战斗。解放战争时期,率部参加了桐柏、枣阳、双沟、祁仪、光山和中原突围、南渡黄河、挺进豫西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军区副政委。抗美援朝中,他协助组织指挥了5次战役和开城保卫战。

096.中将——阿沛·阿旺晋美

西藏工布江达县人,1910年出生,2009年逝世。

1934年被征入贵族子弟兵营,先后任班长、排长、营长。从1936年起,他先后在原西藏地方政府和藏军中担任要职,曾任昌都总管、西藏地方政府噶伦(藏语:主管官员)。1951年,作为原西藏地方政府的首席代表,来到北京,同中央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为人民解放军随后分路自西康(今分属西藏、四川)、云南、青海、新疆等地进军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创造了条件。西藏和平解放后,担任过西藏军区副司令员,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

097.中将——林维先

安徽省金寨县人,1912年出生,1985年逝世。

1936年春,为顺利闯过敌人的重要关卡,林维先机智地命令所率的2个营红军部队,利用战斗中缴获的敌军大量军服和敌团长的信件、名片,按照敌军的模样打扮起来,林维先自己化装成敌军团长,随尖刀班行动。到了寨门,戴着一副黑眼镜、手提文明棍的林维先,装作很生气的样子对尖刀班长说:“你们呆在这里干什么?还不赶快让部队进去休息。”哨兵无奈,只得看着这支队伍进了寨子。林维先亲自带人来到寨子的大操场,利用训话的机会,一枪未放就将集合起来的一个连的敌军全部缴了械。

098.中将——范朝利

河南省新县人,1914年出生。

1937年9月,范朝利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参谋长,经侦察后发现,在阳明堡有一个日军飞机场,范朝利率领3营组成24个爆破突击组,像下山的猛虎分别扑向各自的猎物。敌机一架接一架地爆炸起火,整个机场变成了一片火海。经过一个小时的激战,敌人的24架飞机全部被炸毁。这一仗是769团也是129师抗日出师后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大大振奋了八路军的士气,沉重打击了敌人的气焰,使进攻忻口的日军失去了空中支援,不得不增加后方守备力量,有力地支援了国民党军在忻口前线的抗战。

099.中将——欧阳文

湖南省平江县人,1912年出生,2003年逝世。

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他的人生是无畏的:18岁扛起枪,从湖南到江西,从江西到陕北,从陕北到晋西、鲁西、胶东,从胶东到东北,又从东北到平津,到两广,战斗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同时他的人生也是多彩的:经历了红军时期,奔赴了抗日前线,参加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广东剿匪。新中国成立后,欧阳文担任41军政治委员兼粤东区党委书记,中南军区公安部队政治委员兼广东省军区政治委员,《解放军报》总编辑。

100.中将——欧阳毅

湖南省宜章县人,1910年出生,2005年逝世。

参加红军后,19岁那年和谭政一起担任古田会议的会议记录工作。陈毅任红4军士兵委员会主任的时候,欧阳毅担任士兵委员会秘书,后来陈毅担任了红4军军委书记,欧阳毅就成了军委秘书。因为朝夕相处,便有了“两毅共眠”的佳话。欧阳毅曾回忆说,那时候,陈毅有条毛毯,欧阳毅有条布单,宿营时,陈毅喜欢找欧阳毅搭铺,找些稻草先铺在地板上,欧阳毅的破布单作为床垫,陈毅的毛毯就当作被子,就这样,“两毅”就像兄弟一样同床而睡,共同捱过了许多艰难战斗岁月的难眠之夜。

101.中将——罗元发

福建省龙岩县人,1910年出生,2010年逝世。

1947年延安保卫战,罗元发向毛泽东汇报说:“在部队流传这样一种说法:打败小东洋,回家种地忙。老婆娃儿热炕头,小日子像蜜糖。”毛泽东听到这儿,将手一挥说:“大凡天下事,总得两厢情愿哟!你要过小日子,蒋介石愿不愿意呢?他现在把胡宗南的几十万人,摆在延安大门口,这是干什么呢?是帮我们守大门吗?还是想窜进来捞一把呢?我看他们是不安好心喽!”延安保卫战,罗元发率部战斗持续了7天7夜,有力地保障了毛泽东和党中央从延安城安全撤离。

102.中将——罗舜初

福建省上杭县人,1914年出生,1981年逝世。

1948年11月,震惊中外的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在胜利面前,军队内部的一些干部思想出现了滑坡,滋生了享乐主义情绪,认为东北解放了,该享受享受了。面对这种情况,病中的罗舜初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教育部队,他坚定地说:“我不久就回去,一定要进关,走不动,爬也要爬进关去!”罗舜初的模范行动,感染了部队,教育了干部。罗荣桓政委批评少数干部继续革命思想发生动摇的错误,表扬了罗舜初“走不动,爬也要爬进关去”的坚定革命信念,号召野战军所有的干部都要学习第3纵队罗舜初政委革命到底的精神。

103.中将——周彪

江西省吉安县人,1910年出生,1981年逝世。

1927年家乡的革命运动如火如荼,周彪卷入了革命洪流。1928年任少年先锋队队长,年底带领百余名少先队队员参加赣西游击队,任游击队排长。红军九打吉安取得胜利,周彪报名参加了红军。在广昌保卫战中,他身负重伤仍指挥部队作战,受到上级嘉奖。抗日战争中,周彪率部转战冀中平原,灵活机动地采取分散作战的战术方针,以敌后武工队等形式,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平原游击战、地道战、地雷战,使日寇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04.中将——周仁杰

湖南省茶陵县人,1912年出生,2001年逝世。

周仁杰一生戎马数十载,在那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他怀着为受苦百姓打天下的一腔热血,出生入死,骁勇善战,随着中国革命斗争形势的变化、发展,从南方的革命根据地打到北方的陕甘宁,又从陕甘宁转战东北大地,在祖国的大片土地上,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战斗足迹。从1983年起,不畏艰辛,带着工作人员先后5次离京,前往自己战斗过的地方进行了走访,共达100多个县,行程2万余公里。周仁杰对昔日战场进行实地考察,为撰写回忆录搜集历史资料,结合走访还搞一些调查研究,为促进老根据地的生产建设做些有益的工作。

105.中将——周玉成

湖南省祁阳县人,1904年出生,1971年逝世。

红军时期,任红3军团供给部副部长,陕甘宁军区供给部部长,红军前敌指挥部供给部副部长。长征路上,部队不得不一路走一路甩包袱,最后只剩下军团的账本和维系全军团生活的一担银元。他把这些东西得看比生命还重,让挑担的战士不离自己身边,道路难走时就把银元担子放在自己的红鬃马背上驮着走。就这样,艰难地支撑了长征途中红3军团的供给。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军区后勤部部长,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

106.中将——周希汉

湖北省麻城县人,1913年出生,1988年逝世。

红9军作战科长周希汉,带着军直属队追歼溃敌。走出不远,尖兵突然发现前面有敌人埋伏。此时军直属队虽有500多人,但战斗部队只有一个通信队。打不打?周希汉决定充分发挥号兵连的作用,打!果然,敌人被雄壮的冲锋号声吓懵了,迅即被歼。问过俘虏,方知这只是敌人的一个排哨,南面公路还有敌人一个团。刚刚把一个排打败了,一个团打不打?随之,周希汉命令号兵连吹冲锋号,亲自带着通信队飞一般冲向敌群,半个小时就结束了战斗。周希汉巧妙地运用战场上的虚虚实实之招,的确收到了极佳的效果。

107.中将——周志坚

湖北省大悟县人,1917年出生,2005年逝世。

1929年参加红军,任红4军第10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司令员,第3野战第31军军长。周志坚将军是我军有名的战将,外号叫“周铁匠”,并不是因为他学过铁匠,而是因为他能打仗,能打硬仗,善打恶仗。他12岁参加红军,从一个红小鬼干到红军师长,是从战场中打出来的,当年在鄂豫皖,他是威震敌胆的人物,在中原地区,他是赫赫有名的战将,这就是“铁匠”,一个在战争中打出名的“铁匠”。

108.中将——周赤萍

江西省宜春县人,1914年出生,1990年逝世。

1931年参加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到陕北后,任红1军团第4师第12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纵队1支队政治委员,山东纵队第1旅政治委员,鲁中军区政治部主任,山东军区第3师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政治委员,第1纵队政治委员,第7纵队兼辽北军区政治委员,第4野战军47军政委兼湘西军区政委。新中国成立后,任福州军区政委。

109.中将——周贯五

江西省吉安县人,1902年出生,1987年逝世。

1930年参加红军,任红1军团直属队总特派员,参加了长征。1938年6月,第343旅组成东进抗日挺进纵队,任纵队组织部部长兼锄奸部部长。同年9月,随部进至津浦铁路以东的冀鲁边平原地区开辟敌后根据地。此后,他在该地区坚持斗争5年之久,历任第115师教导第6旅政治委员兼冀鲁边军区政委,冀鲁边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等职,参与指挥了韩家集战斗和反顽、反“扫荡”作战。解放战争时期,任南下干部第3支队司令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省军区第二政委,南京军区副政委。

110.中将——冼恒汉

广西田阳县人,1911年出生,1991年逝世。

1958年秋,兰州秋高气爽,瓜果飘香,当时担任党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来这里视察工作。一天晚饭后,甘肃省委书记张仲良请兰州军区政委一起陪同邓小平看电影。冼恒汉按时赶到省委招待所。在首长休息厅里,邓小平同这位政委亲切握手,态度和蔼地问他:“你原来是哪个部队的?”冼恒汉激动地回答:“我参加过百色起义,就在您当年领导的红7军里当战士!”“啊,想不到这里还有我的一个兵!”邓小平听后风趣地笑了起来,他热情地与这位自己当年的手下战士亲切握手。

111.中将——郑维山

河南省新县人,1915年出生,2000年逝世。

1947年6月,郑维山接替杨成武任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年仅32岁却有17年战斗经验的郑维山,如猛虎下山、蛟龙入海,率英勇的第3纵队,驰骋在华北战场屡建奇功。第3纵队被誉为“华北劲旅”而威震四方。郑维山于1951年2月以第19兵团副司令员的身份,与司令员杨得志一起率部奔赴朝鲜战场。在郑维山的指挥下,第20兵团的战术反击打得有声有色,战斗发展相当顺利。战绩反映到我军最高统帅部,毛泽东高兴地说:“这种打法好。这叫做‘零敲牛皮糖’。”

112.中将——胡奇才

湖北黄安(今红安)县人,1914年出生,1997年逝世。

1950年,胡奇才在丹东辽东军区当司令员时,原国民党长春起义将领曾泽生来丹东治病。曾泽生打得一手好网球,而且走到哪儿,就把球拍、网球带到哪儿,生病住院也照打不误。将军接待他时,他津津有味地说起打网球的好处,说得将军的心痒痒了。于是,就拜他为师,学起打网球来。这一打,竟然打出了瘾头。此后,假日饭后、工作之余,胡奇才总要到网球场上兴致勃勃地挥上几拍,而且风雨无阻,从不间断。打网球是他最喜爱的一项运动,打了几十年,一直舍不得丢。1988年10月,胡奇才夺得全国老年网球赛的亚军。

113.中将——赵镕

云南省宾川县人,1899年出生,1992年逝世。

在拱卫军任过参谋,入朱德创办的南昌军官教育团任过书记长。参加红军后,任红32军供给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供给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后勤运输部政委。新中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中国老年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他在离职休养后,以坚强的毅力写出了20多万字的回忆录。其中反映朱德辛亥革命斗争生活的作品还被翻译介绍到国外。他还整理出版了30万字的《长征日记》。

114.中将——赵启民

陕西省蓝田县人,1910年出生,1997年逝世。

1935年10月,赵启民时任红26军第78师参谋主任,受到错误批判。直到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才为他平了反。赵启民被任命为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军事部的科长,不久又调任延长县的军事部部长。在赵启民的正确领导和精心组织下,仅用一年时间,延长县的武装力量就有了相当规模,除成立了一个战斗力较强的近300人的县独立营外,每个区都建立了有数十人组成的武装区队。延长县革命武装的发展,沉重地打击了敌人。

115.中将——钟汉华

江西省万安县人,1909年出生,1987年逝世。

长期在军队中担任高级领导职务的钟汉华,从不利用手中权力为家属子女谋私利。在家里,钟汉华严格地制订了这样几条家规:一是不允许儿女到他办公的房间翻阅来往书信文件;二是不许儿女办私事乘坐他的公车;三是不准儿女随父母外出疗养和旅游。孩子们小的时候,无论是上幼儿园,还是上学,都是乘坐公共汽车或电车,钟汉华从不让用公车接送。对于钟汉华的这种位高不特殊、有权不谋私的高尚品德,大家都十分敬佩,有的同志曾以赞叹的口吻说:“钟汉华同志从不为家属子女的私事开绿灯!”

116.中将——钟赤兵

湖南省平江县人,1914年出生,1975年逝世。

1935年2月,任红3军团第12团政委的钟赤兵冲锋陷阵,不幸右小腿负了重伤,他拖着伤腿坚持指挥战斗,直到由于流血过多昏了过去。当看到红旗插上娄山关,躺在担架上的钟赤兵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红军占领遵义城后,医生立即为钟赤兵治伤。但因伤势严重,拖延时间过长,必须从小腿以下进行截肢。当时的手术条件极其简陋,没有医疗器械,没有麻药,工具只是一把老百姓砍柴用的刀和一条渐成半截的木匠锯。半个月内,3次截肢,对一个人来说,要忍受多么大的痛苦,可钟赤兵命大,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117.中将——饶子健

湖南省浏阳县人,1909年出生,2000年逝世。

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4岁时即为生活所迫去一家缝纫店当徒工。参加红军后,身先士卒,骁勇善战,多次光荣负伤。在兴国县高圩防御战斗中,他带领一个营面对敌人两个师的兵力,毫不畏惧,沉着指挥,打退了敌军的多次进攻,坚守阵地7天7夜。长征初期,率部历经千难万险,强渡湘江、乌江、金沙江,翻越夹金山,灵活运用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出色地完成了牵制、阻击敌军的任务,为实现中央红军与红4方面军胜利会师,保证红军主力的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118.中将——饶正锡

湖北省钟祥县人,1911年出生,1998年逝世。

1930年参加红军,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卫生部部长,为提高军民健康水平,增强部队战斗力,保障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解放战争中,参加了保卫延安、解放大西北、进军新疆等重大战役和军事行动。在多次战斗中,他亲自组织指挥,灵活运用我军善于夜战、游击战的特点,在战场上作战勇敢,指挥果断,多次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沉重地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新疆和平解放后,他任中共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委书记、市长等职。

119.中将——饶守坤

江西省德兴县人,1915年出生,2006年逝世。

1933年的江西浒湾战斗中,他担任尖刀连连长,带领尖刀连猛打猛冲,歼敌100余人。随后在攻打建宁县城的战斗中,敌人依托城堡顽抗,红军攻城部队没有火炮等重武器,饶守坤便带领战士挖地道,一直挖到城墙底下,用棺材装上炸药,把城墙炸开一个缺口。接着他又带领部队首先冲进城去。由于敌人居高临下,集中兵力反击,红军部队几次攻坚均未奏效。后来上级命令采用撑竹杆爬城墙的办法登城,饶守坤奋勇当先第一个登上城墙,被敌人推下来之后,他又连续爬上两次,虽然也都被敌人推下来,他不顾腰部摔伤,顽强地坚持到战斗结束。在历次战斗中,他都身先士卒,机智果断,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

120.中将——姚喆

湖南省邵阳县人,1906年出生,1979年逝世。

1938年,姚喆任参谋长率领八路军120师大青山抗日游击支队,挺进大青山。1940年,姚喆接任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支队司令员。他率领英勇顽强的抗日游击支队指战员战严寒、斗饥饿,在大青山整整坚持了7年,建立和巩固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保证了党中央所在地陕甘宁根据地的安全。党的七大在延安胜利开幕,姚喆出席会议。会议尚未结束,姚喆即奉命率领骑兵旅、晋绥军区步兵第9团和第27团,重返大青山,对日军展开了全面反攻,夺取了绥蒙地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21.中将——贺诚

四川省三台县人,1901年出生,1992年逝世。

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受党指示参加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贺诚在同党组织失掉联系的情况下,率领国民革命军第4军军医处参加了广州起义。起义部队撤出广州后,在花县成立红4师,贺诚任该师军医处处长,同时兼任东江工农民主政府卫生处处长。1928年9月至1930年10月,贺诚在上海、武汉以行医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交通工作。1931年初,根据党中央指示,贺诚从上海经汕头、潮州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军委任命他为总军医处处长,负责组建总军医处。这是我军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最高卫生领导机关。新中国成立后,贺诚任卫生部副部长兼党组书记,同时又是军委卫生部部长。

122.中将——秦基伟

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14年出生,1997逝世。

1948年8月,千里跃进大别山,第9纵队司令员秦基伟,率部渡过黄河,直抵郑州,郑州战役是秦基伟担任纵队司令员后打的第一个大仗。几十年的征战生涯中,尤其是上甘岭战役,为秦基伟的战争生涯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但这是一个用鲜血染成的句号。上甘岭是一座丰碑,一座象征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的丰碑!粉碎“四人帮”以后,他深得邓小平的信任和倚重,1988年4月任国防部部长,同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23.中将——袁子钦

福建省上杭县人,1908年出生,1968年逝世。

知识分子在红军中属凤毛麟角,书生出身的袁子钦一参加红军,就受到组织的器重。1930年7月,认准了革命道路的袁子钦在庄严的党旗下宣誓入党。入党后的袁子钦经一番番磨砺,一场场血战,淬火成钢,历任红5军团政治部党务科长、“抗大”第6分校政委、纵队政委、军政委、总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在长征殿后、林南战役、上党战役、平汉战役、临汾战役、太原战役、抗美援朝等硝烟烽火中,立下赫赫功勋,被“将军之乡”上杭引以为荣。

124.中将——袁升平

江西省吉安县人,1912年出生,2003年逝世。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袁升平任志愿军第40军政委。第40军是首批入朝部队,以打响抗美援朝第一枪而闻名。1950年10月19日首批入朝,10月25日,第40军在朝鲜温井地区与韩军遭遇,当20多名敌人扑向第360团3连3班阵地时,3班班长石宝山抱起两根爆破筒,高喊着“为了祖国守住阵地”的口号,扑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谈起抗美援朝,袁升平不无感慨地说:“我打了一辈子仗,觉得最值得自豪的是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打败了世界头号美国强敌,这是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一次正义战争。”

125.中将——莫文骅

广西南宁市人,1910年出生,2000年逝世。

莫文骅偏爱古文,尤对古文名篇,学来颇感兴味。因此,他上小学时就显露出文学才华,对学过的文章能背诵不忘,常有文稿获奖,并在学校展出。对文学的兴趣,使他养成看书写作的习惯,以至对后来写诗著文打下了基础。1988年,莫文骅夫妇入选“全国五十对金婚佳偶”。在金婚之日,莫文骅给杨枫赠诗一首:延河结伴五十年,革命征途战万难。烽火熊熊离复聚,风尘仆仆苦亦甜。双双两鬓飘白雪,棵棵新篁性耐寒。休叹斜阳怀远道,挥戈返日志无前。

126.中将——聂凤智

湖北省大悟县人,1914年出生,1992年逝世。

1949年4月20日午夜,时任第27军军长的聂凤智率部横渡长江,直取南岸的国民党守军。登岸后,聂凤智诗兴勃发,拟电文向毛泽东、党中央报告:“我们已胜利踏上江南的土地!”1958年9月24日,蒋介石出动100余架飞机,进犯大陆。时任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的聂凤智,奉命指挥作战,敌人不知内情,以为是共军的新战法,急忙撤退。美国《航空》杂志特刊登文章介绍聂凤智的“口袋战术”。为此,彭德怀元帅打电话询问聂凤智,聂凤智老老实实回答说:“歪打正着”。彭总感慨系之:“若是其他人,早就吹上天了。”

127.中将——聂鹤亭

安徽省阜南县人,1905年出生,1971年逝世。

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南昌起义部队在潮汕失败后,许多人动摇了,逃跑开小差成了常事。目睹此状,作为第73团2营6连连长的聂鹤亭,一再劝说全连官兵跟着党走,跟着队伍走。在此关键时刻,朱德和陈毅发表了讲话,对稳定军心起到了很大作用。聂鹤亭牢记朱德和陈毅的话,他靠着对党的信念,靠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终于勉为其难地把连队巩固住了。他率领的6连既是人数保留较多的连队之一,又是战斗力较强的连队之一。屡次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以少胜多重创了敌人,给朱德、陈毅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128.中将——顿星云

湖北省石首县人,1912年出生,1985年逝世。

日本侵略军罪恶的子弹,穿透了顿星云的左胸。顿星云成了一具失去了任何知觉的躯体。贺龙命令:“救活顿星云,不准让他死去”。3天3夜昏死过后,顿星云醒了过来,他第一个感觉是人还活着,他想要大声喊着宣布:我还活着,日本鬼子你打不死老子!但是,从顿星云嘴里吐出的只是微弱的声音。声音很小很弱,却显示了最强大的生命力。奇迹发生了,医生们惊喜了,贺龙和同志们惊喜了,顿星云又活过来了!消息传来,同志们奔走相告,无不惊叹这是一个奇迹。

129.中将——晏福生

湖南省醴陵县人,1904年出生,1984年逝世。

1936年10月7日,红2方面军红16师同敌人展开了一场恶战。撤出战斗后,该师在渭河北岸为“阵亡”的师政委晏福生举行了追悼大会。然而,人们万万没有想到,到了10月下旬,晏福生居然“死而复活”。晏福生负重伤跌入土沟后,敌人打扫战场时并未发现他,一直等到夜幕降临,他又忍着巨痛,艰难地来到了一位老乡家中,要了些饭吃。第二天天不亮,他又独自起程,沿着原定的北上路线追赶部队。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甘肃镇奈回到了红军的队伍之中。

130.中将——钱钧

河南省光山县人,1905年出生,1990年逝世。

年少时,跋山涉水到少林寺拜师习武,在少林寺度过了5个寒暑,不仅纯熟地掌握了少林绝技“朱砂掌”,还练就了一手令同伴们折服的绘画技艺。说到钱钧的“武有砂掌”,那真是了得。10多斤重的石头,他一掌落下就能击成碎片;数十个没有武功的人,想靠近他难上加难。钱钧走上革命道路后,他的朱砂掌曾多次在同敌人短兵相接中大显神威。有一次,他靠这手朱砂掌功夫,硬是带着30多人从敌群中杀出一条血路,突出了重围。

131.中将——倪志亮

北京市人,1900年出生,1965年逝世。

1925年入黄埔军校学习。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广州起义时被起义部队开释,随后参加了起义作战。1928年参加红军。参加了长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和后来的川康边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任129师参谋长,晋冀豫军区司令员,晋冀豫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倪志亮成为少有的“将军大使”,出任驻朝鲜大使,后任解放军后勤学院教育长,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等职。

132.中将——徐立清

安徽省金寨县人,1910出生,1983年逝世。

1955年授衔时,按照当时的条件,总干部部副部长徐立清应当被授予上将军衔,但后来需要减少上将名额,他立即提出,自己是主抓这次授衔工作的人,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就要求降为中将。徐立清向解放军总干部部罗荣桓部长写了要求低授军衔的报告。罗荣桓带有批评的口吻说:“这是中央军委定的,正兵团职的一般都授上将。你徐立清是有贡献的,是够资格的嘛。”彭德怀当时几次找他谈话,他都坚持把自己降为中将,在当时的兵团级干部中,他是仅有的几名中将之一。

133.中将——徐深吉

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10年出生,2000年逝世。

1931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4方面军在黄安七里坪宣告成立。徐深吉在徐向前总指挥的培育下,迅速成长。徐总指挥对徐深吉语重心长地说:“在军部当参谋,工作很多,责任重大,必须具备埋头苦干、而又心细如丝的工作作风和敏锐机智的才能,方可当好参谋。”紧接着,徐总指挥话锋一转,说:“部队行军打仗,必须要有象样的地图。深吉同志你来总指挥部工作,当务之急是设法搞地图,主要是西南和东南方向。要立即动手,越快越好。”徐深吉两腿一并“啪”一个立正,响亮地答道:“是,总指挥,坚决完成任务!”徐深吉经过踏勘绘制了川陕8个县的地图,圆满完成了徐总指挥交给的任务。

134.中将——徐斌洲

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人,1912年出生,1996年逝世。

参加红军后,任红军独立1师1团政治部主任,红4方面军12师34团政治处主任,红9军27师81团政治处主任、80团政委,红9军教导师政治部主任,红31军93师279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渤海四地委书记兼渤海军区4军分区政委。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辽沈、平津、强渡长江等战役,任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政治部主任、第17师政委、第4野战军第49军政委。英勇善战,屡立战功。1950年徐斌洲首批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39军政委。1970年,徐斌洲任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

135.中将——郭鹏

湖南省醴陵县人,1906年出生,1977年逝世。

1927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29年参加红军。解放战争时期,任第1野战军第2军军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兰州军区副司令员。郭鹏先后17次负伤挂彩,身上留下一个个伤疤,他曾风趣地称这是他在枪林弹雨中开的光荣花。郭鹏被人们誉为无畏将军。1968年,毛泽东在北京接见新疆军区的领导同志时,曾紧紧握住郭鹏的手关切地问:“你过去多次负伤,现在身体怎样?”郭鹏回答说:“还好,请主席放心!”晚年的毛泽东仍然惦记着他手下这员身经百战、英勇无畏的虎将。

136.中将——郭化若

福建省福州市人,1904年出生,1995年逝世。

14岁那年进了福州崇实小学,开始高小学习生活。郭化若拼命用功,各门功课都获得了最佳成绩,争得了免费升级。这年旧历年时,郭化若凭一手好书法,租了一家小店的柜台写春联出售,除每天可供家里一些柴米外,自己还积存了几个钱。郭化若是位集诗人、学者与书法家于一身的将军,是国内外公认的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权威。他从1938年起便研究精深的孙子兵法及其他古代兵书。解放后,他将大量论文汇集成册,成了我军研究军事辩证法的专家。

137.中将——唐天际

湖南省安仁县人,1904年出生,1989年逝世。

原名唐时雍,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入黄埔军校学习。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任国民革命军党代表、副连长。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解放军防空部队政委,总后勤部副部长。作为共和国的开国高级将领,唐天际将军不仅能在马上纵横,也是一位颇有才情的将军书法家。1982年,退居二线的唐天际应邀回湖南参加中南五省(区)党史资料征集工作会议,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则为当地干部、群众书写条幅。

138.中将——唐延杰

湖南省长沙市人,1909年出生,1988年逝世。

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1927年赴苏联莫斯科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附设军事班学习。1929年回国后在长沙被捕,1930年7月红3军团进攻长沙时冲出监狱,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作战处处长,晋察冀军区教导团团长,军区参谋长,参与了创建发展和巩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第26兵团第66军军长、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华北军区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等职。

139.中将——陶勇

安徽省霍邱县人,1913年出生,1967年逝世。

陶勇不仅有“勇”而且有“智”,而他的“智”又往往通过“勇”表现得淋漓尽致。渡江战役中,陶勇指挥部队打了英国的兵舰,毛泽东听说后,感到问题十分严重,突然,毛泽东又笑起来对陈毅说:“既然那么喜欢打兵舰,以后就让他干海军吧。”从此,毛泽东记住了“陶勇”这个名字。陶勇历来很尊重苏联海军顾问,但在解放一江山岛的海战中,他却投了反对票。他认为不会研究具体战役的特殊规律,那不是一个好的指挥员,即使打了胜仗也是侥幸的。

140.中将——黄火星

江西省乐安县人,1909年出生,1971年逝世。

1934年冬至1937年,黄火星在闽西南坚持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率部先后在皖中皖南一带英勇杀敌。在“皖南事变”中,率部经7天7夜突出重围。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担任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第3野战军25军、29军政委。率部转战山东,先后参加一系列战役。临时兼任淄川、曲阜军管会主任,为保护孔林、孔庙等古迹做出了贡献。率部参加了济南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福建的战斗,屡建战功。

141.中将——黄志勇

江西省崇义县人,1914年出生。

1931年参加红军。1935年9月随红5军团留在川康边区,后任红4方面军红军大学上级指挥科政治教导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部作战科代理科长,军事学院政治部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冀察热辽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冀察热辽军区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任装甲兵政委,总政治部副主任。

142.中将——黄新廷

湖北省洪湖县人,1913年出生,2006年逝世。

从少年时起,黄新廷就参加了贺龙领导的红军部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难岁月里,无论是挺进冀中,转战晋西北、绥蒙,还是保卫延安、转战陕北,都是在贺龙指挥下战斗。黄新廷曾经深情地说:“我的晚年就是要写好《贺龙传》,这是我心中的一桩大事。”为了把反映贺龙元帅革命生涯和光辉业绩的《贺龙传》写好,黄新廷作为传记领导小组的组长,除了认真参加拟定编写提纲和审阅定稿的繁重工作外,还亲自带领编写组同志前往贺龙战斗过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走访历史见证人,最终完成了这篇巨著。

143.中将——曹里怀

湖南省资兴县人,1909年出生,1998年逝世。

1949年1月14日,平津战役进入到第二阶段,解放军向天津国民党守军发起总攻。时任第38军副军长兼参谋长的曹里怀坐上新缴获的装甲车,直奔火线。装甲车沿着横竖不齐、道路狭窄的天津街道行进着,曹里怀面对战士们大声说:“我们来给你们开路!”这下敌人的机枪可无济于事了,战士们在装甲车上的几挺机枪掩护下,迅速发起冲锋,利索地干掉了这股敌人。战士们高兴坏了,从这辆装甲车旁冲过去时,都不由向它投以感激的目光。几个调皮的战士还用枪托敲着车身喊道:“同志们,该请你们指导员给你们记一功。”战士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坦克里面坐着的是他们的副军长曹里怀。

144.中将——常乾坤

山西省垣曲县人,1904年出生,1973年逝世。

黄埔军校毕业后,中国共产党为了掌握航空技术,决定选派常乾坤等进入广东航空学校学习。同年6月,常乾坤作为学校的代表,由当时的国民政府派往苏联学习飞行。1930年1月,常乾坤进入苏联空军独立航空队,成为中国共产党几个最早的飞行员之一。1932年12月,常乾坤又到苏联茹考夫斯基航空工程学院学习。毕业设计时,常乾坤曾设计了一台发动机和一架侦察飞机,获得航空工程师和空中领航员的技术职称。解放战争时期,任军委航空局局长。新中国成立后,任空军副司令员、空军工程学院院长、空军军事科研部部长。

145.中将——崔田民

陕西省绥德县人,1912年出生,1991年逝世。

崔田民立足陕北打游击,使陕北和陕甘边连成一片,形成了西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提供了立脚点。抗日战争时期,崔田民任第344旅第687团政委,与张绍东团长率第687团参加平型关大战。张绍东团长一声令下,子弹象急雨泼入敌群。韩振纪副团长率先跳出工事,全团战士冲出战壕,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崔田民发现韩振纪副团长负伤了,他带着战士向企图顽抗的日军冲了上去,激战到中午,战斗胜利结束。

146.中将——康志强

江西省兴国县人,1912年出生,1986年逝世。

康志强在担任海军北海舰队政委期间,有一年舰队组织了一次有潜艇、水面舰艇和航空兵参加的较大规模的海上联合演练,康志强要到海上参加指挥。当时,保健医生怕他身体经受不住海浪颠簸,发生意外,建议他留在陆地,可康志强根本不听。医生无奈,搬出了康志强的老伴邓进芝做工作。康志强一听可有些不高兴了,十分严肃地说:“你们光考虑我的身体,就没有想想这次合练动用了这么多的飞机、舰艇,演练的科目又这样复杂,如果部队在训练中出点问题,我怎么向组织交代。”最后,他还是率舰亲自参加合成演练。

147.中将——阎揆要

陕西省佳县人,1904年出生,1994年逝世。

抗日战争开始以后,阎揆要先后担任八路军总司令部第一科科长、参谋处长、军政处长等职。1937年8月,阎揆要跟随朱德总司令深入华北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朱老总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以及他平易近人、艰苦朴素的作风,都给阎揆要以深刻的教育。阎揆要任八路军第2纵队参谋长不久,第2纵队并入冀鲁豫军区,他又担任这个军区的参谋长。在艰苦、激烈的敌后斗争中,阎揆要协助司令员杨得志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拔除了敌伪军数十个据点,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和“清剿”,迟滞了敌人的“蚕食”,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

148.中将——梁从学

安徽省六安县人,1903年出生,1973年逝世。

1930年参加红军,任黄岗游击队队长,参加了南方3年游击战争。1941年2月至1945年9月,梁从学一直担任新四军第2师第4旅旅长,率部坚守淮南津浦路西地区,多次参加了规模较大的反“扫荡”战斗,在六合金牛山反击日伪军合围的战斗中,梁从学率部顽强抗敌,经激烈搏斗,取得了重大胜利,他还指挥部队参加了定远大桥集、泗阳陈道口、定远王子城、全椒周家岗等数十次战斗,一举歼灭号称“从未打过败仗”的桂顽第171师第511团第1营,稳定了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局势。

149.中将——梁必业

江西省吉安县人,1916年出生,2002年逝世。

1930年10月,红军主力第九次攻下吉安城,梁必业和父亲梁兴教同时报名参加红军,临走前,母亲把家人都召集到一起,为他们父子饯行。梁必业父子同时参加红军,在村里传为佳话。1936年1月,红1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发起东征战役,梁必业带宣传队随红1军团政治部(右路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在红1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邓小平的直接领导下,梁必业经常深入部队了解政治教育和文化娱乐情况,开展宣传演出活动。宣传队的表演,对生活在紧张艰苦环境中的指战员,带来了难得的娱乐。

150.中将——梁兴初

江西省吉安县人,1913年出生,1985年逝世。

梁兴初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其鼎鼎威名是与第38军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朝鲜战场上,该军在头一次战斗失利的情况下,知耻而后勇,重振雄风,威震敌胆,彭德怀大声宣布“我们要通令嘉奖他们!”当参谋正准备拿去发电时,彭总又挥笔在后面加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第38军万岁!”全国人民熟悉的电影《奇袭》、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均出自该部队,老百姓亲切称他们为“万岁军”,而这一切荣誉与梁兴初是分不开的。他历来以打恶仗而闻名,曾9次负伤,不愧为我军历史上的铁铸将军。

151.中将——韩伟

湖北省黄陂县人,1906年出生,1992年逝世。

在上个世纪六七年代,大家都知道有一幅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在毛泽东去安源的路上,遇到了参加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韩伟。这一相遇,使韩伟与毛泽东有了一段形影不离的生活。秋收起义后,韩伟所在的9连损失很大,连队干部基本牺牲,战士也只剩下10余名。劫后余生的韩伟带领幸存的战士,来到浏阳县找到了毛泽东。三湾改编后,韩伟告别毛泽东,到驻扎在大湾的2连报到。临行时,毛泽东送给韩伟一个笔记本,并在扉页上写道:“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初下井冈山时,韩伟成了毛泽东的第一任警卫排长。

152.中将——韩练成

甘肃省固原县人,1908年出生,1984年逝世。

1943年2月,蒋介石将原在桂系部队任职的韩练成调到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任侍从参谋,他萌生了去找共产党的念头。1943年夏天,韩练成在重庆市见到盼望已久的周恩来,当韩练成明确表示要投身革命时,周恩来建议他,当务之急是在目前情况下,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为抗日救国做努力。在蒋介石向山东解放区全面进攻中,韩练成担任国民党军第46军军长。他向北线进攻的蒋军集团指挥李仙洲提供了不少反面建议,一定程度上诱使李仙洲集团陷入了华东野战军的圈套。

153.中将——韩振纪

河北省高邑县人,1905年出生,1975年逝世。

当年年仅15岁的韩振纪从家乡出发去保定,他先在工业学校学习机械,后考入保定军官讲武堂学习军事,随即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中原大战,宁都起义后加入中国工农红军。韩振纪是河北省两位“开国中将”之一,另一位是孙毅。韩振纪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经历,与孙毅将军颇有相同之处,两人都于1931年参加宁都暴动,都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孙毅担任过抗大2分校校长,韩振纪担任过抗大5分校校长。

154.中将——彭林

江西省吉安县人,1914年出生,2002年逝世。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担任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司令员的彭林,突接华东野战军指示,要他迅速赶到设在山东益都的野战军总部,接受一项改造国民党军起义官兵重要任务。彭林根据自己多年在国民党军队做地下工作的经验,提出了一条改变派人改造、采用派部队同国民党起义部队合编进行改造的大胆建议。野战军首长经过分析研究,同意了彭林提的建议,作出了将部分地方主力部队分别与两个军的国民党起义部队进行合编的决定,并按照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序列,将其编为华东野战军第33军、第34军2个军。时过不久,新编的两个野战军就加入到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斗行列。

155.中将——彭明治

湖南省常宁县人,1905年出生,1993年逝世。

彭明治是周恩来所器重的部下,其文韬武略深为周恩来所看重,因此被点将成为新中国第一批驻外使节,出任驻波兰大使。周恩来说:“我们的外交干部无非有这样几个来源:首先从军队中调,军队干部经过战争的考验,是最靠得住的;二是从地方干部中选调,他们有领导工作的经验,也是很靠得住的;三是从地下党中选调,他们文化水平较高,在敌人的白色恐怖中锻炼过来,也是可靠的。”时任第4野战军第13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兼南宁警备司令员的彭明治将军就是其中之一。不会外语的彭明治有些担心搞不好工作,毛泽东却劝慰他,要他效仿汉代的班超、张骞,建不世之功勋。

156.中将——彭嘉庆

江西省吉安县人,1909年出生,1993年逝世。

1946年2月,彭嘉庆任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政委。参加了三保本溪战役,在进攻鞍山、海城中,迫敌184师起义,创造了东北首次争取国民党军一个师起义的先例。彭嘉庆参加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七道江会议”之后,率领4纵深入敌后,在南满开展游击战与运动战。一个多月,东起鸭绿江边,西至本溪、抚顺外围,北起永陵通化公路,南至普兰店几千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在敌后大闹天宫。1947年参加了“四保临江”战役和夏、秋、冬三个攻势。4纵被称为“钢都纵队”。

157.中将——覃健

广西东兰县人,1911年出生,1959年逝世。

覃健刚出生时,请来本地颇有文墨的一位私塾先生,给这小男孩儿取名。先生望着滔滔的红水河,沉思着。啊,5月,鲜花盛开的5月,高山青翠田野碧绿,中华大地美哉!先生高兴地对世烈夫妻说:“大叔,这小孩儿就取名覃秀华吧,锦绣中华,他长大后会有出息的。”世烈夫妻连连点头说好。覃秀华参加红7军后,才改名为覃健。全国解放后,刚从战火硝烟的战场中下来的覃健,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机会到军事院校深造。1956年8月,覃健进北京高等军事学院学习,实现了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学习愿望。

158.中将——程世才

湖北省大悟县人,1912年出生,1990年逝世。

1930年参加红军,任红军师政委、军长。遵义会议之后,中央军委下令红4方面军西渡嘉陵江,策应红1方面军渡江北上,第30军为渡江主力,程世才作为30军第88师师长兼政委率部强渡。程世才决定由该师263团为强渡的先头部队,其他两团则进行渡江战斗的训练和准备工作。1935年3月15日午夜两点,渡江命令下达。渡江战士驾着几十只战船,奋力划向对岸。战士们迅速占领碉堡,歼灭守敌,占领敌军营团阵地,睡梦中的敌人全都成了俘虏。

159.中将——傅连暲

福建省长汀县人,1894年出生,1968年逝世。

1933年参加红军,任中央红色医院院长,中华苏维埃国家医院院长,陕北中央苏维埃医院院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延安中央医院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总卫生部副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第一副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从一个普通百姓,成长为一个坚定的共产党人;从一个教会医院的医生,成长为一名人民解放军的将军,傅连暲完成了他人生中最有意义的转变。毛泽东说他是我党“第一个红色医生”;陈毅说他“对党是有功的”;谢觉哉说:“寿人寿国功在党,傅公名应列首榜”。

160.中将——温玉成

江西省兴国县人,1915年出生,1989年逝世。

参加红军后,跋山涉水,练就了一双铁脚板。1946年温玉成率部追赶敌人残部,他集合全师主力,蹑尾猛追,途中一天一夜不吃饭、不休息,有20多名战士累得吐血,但师长温玉成一直走在前头,终于在双阳县集昌镇追上敌人,乘其不备,突然猛攻,歼灭敌人大部。驻在另一村的一股敌人惊动后继续狂逃,温玉成再次动员部队,挑选出一个团,亲自率领,咬牙又追。又是一天一夜不休息,终于在双沟镇追上了这股全部累瘫在地的敌人。押着俘虏返回时,一个敌军官感慨地说:“你们真是铁脚板、飞毛腿,我们怎么抵得住这么穷追猛打!”快速行军,穷追不舍,成了温玉成所在的独立2师的作战特色,温玉成被人们誉为“铁脚师长”。

161.中将——曾绍山

安徽省金寨县人,1914年出生,1995年逝世。

1929年共产党在大别山区领导农民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并在其家乡爆发了丁家埠暴动,曾绍山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各个历史时期,历任旅大警备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政委,中共辽宁省委第一书记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了著名的奇袭阳明堡机场和强袭黎城、调潞之敌的战斗及百团大战,并率部队深入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发展和壮大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中,他率部参加了上党、陇海、定陶、巨野、鄄城、滑县、豫北和挺进大别山、渡江、进军西南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奉命率部在川、黔、湘、鄂边区开展剿匪斗争,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参加指挥了5次战役。

162.中将——曾泽生

云南省永善县人,1902年出生,1973年逝世。

1925年5月,曾泽生投奔黄埔军校高级班学习,被任为第3期的区队长。应国民党云南省主席龙云之召回滇,任昆明军官候补生队副队长,曾泽生“凭着一股热情”,创办《新武力》校刊,宣传“发扬革命精神,反对封建专制,铲除贪官污吏”。在国民党军队中,历任国民党东北第4绥靖区副司令、吉林守备军司令、第1兵团副司令。1948年10月率部于长春起义,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第4野战军第50军军长。新中国成立后,率部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凯旋回国,毛泽东亲自接见了曾泽生。

163.中将——曾国华

广东省五华县人,1910年出生,1978年逝世。

1924年参加国民革命军,1931年参加红军。1935年3月中旬,曾国华带6连参加了攻打遵义西鲁班场战斗,部队按毛委员的指挥调动敌人:三渡赤水,佯渡长江,四渡赤水,逼进贵阳,又入云南,巧渡金沙江,把亲临贵阳指挥、妄图消灭红军的蒋介石搅得蒙头转向,不知何去何从。长征之后,在吴起镇休整时,骨瘦如柴的曾国华见到老首长刘亚楼。“曾国华你怎么瘦成这样!”刘亚楼握着他的手继续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曾国华听了老首长的话心中又热乎一阵子。

164.中将——曾思玉

江西省信丰县人,1911年出生。

1928年参加农民暴动,1929年参加苏维埃赤卫军,1930年参加红军。曾思玉是深得毛泽东信任的一员爱将,延安时期曾任过中央警卫团政委,他先后在3个大军区担任要职,受到毛主席的赏识和高度评价,“9·13”事件后有人说曾思玉是林彪的死党,毛主席说:“曾思玉不是‘死党’,我看是‘活党’。”曾思玉的著作有与毛泽东交往的回忆文集《亲切教诲终生不忘》等。德高望重的曾思玉老将军迎来百岁大寿之际,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领导同志发来贺电,祝贺他百岁寿诞。

165.中将——谢有法

江西省兴国县人,1917年出生,1995年逝世。

1933年加入红军“兴国模范师”。1980年,他从东北向北京搬家,全部家当还没有装满一卡车。组织上给他配备的车,他从不用来办私事,家属、亲友也沾不到“光”。一次孩子从外地回京,行李较多,打电话让派车接一下,他硬是让孩子自己坐地铁回来。本来发信件可以让秘书从学院收发室寄,但他从来都是自己掏钱买邮票。他严肃地说:“八分钱邮票虽是小事,但公家的便宜我们一分钱也不能占”。1973年,他回兴国探亲,发现家乡面貌依旧,贫困落后,老将军情不自禁掉下热泪。回京后当即取出多年积攒下来的1万元,无偿捐献给他家所在的家乡,让他们植树造林。

166.中将——赖毅

湖南省平江县人,1903年出生,1989年逝世。

1927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的中国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进军途中,毛泽东问赖毅:“原来在家里是干什么的?怎样参加革命队伍的?”赖毅激动地把自己的情况简要地作了回答。毛泽东听了,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好!革命就需要你这样的骨干。”赖毅入党时,毛泽东问:“为什么要加入共产党?”“要翻身,要打倒土豪劣绅,要更坚决地革命!”赖毅坚定地回答。毛泽东点了点头。毛泽东举起握着拳头的右手,亲自带领6名发展对象宣誓。他读一句,赖毅等人跟着读一句:“牺牲个人,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

167.中将——鲍先志

湖北省麻城县人,1911年出生,1988年逝世。

1949年3月,鲍先志所在的部队,领受了渡江任务。鲍先志四处访问,向群众宣传共产党解放军的政策,号召大家支援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当人民知道面前的人民解放军就是当年的八路军、新四军时,立即欢欣鼓舞,情绪振奋。许多船主自动地把隐藏起来的帆船,从内河的芦苇丛中摇驶出来,献给了自己的军队。经过全体指战员的共同努力,鲍先志部队的船只一天比一天增多了。在远离长江的隐蔽的内湖中,桅杆林立,船只成行,真是一幅雄伟景象。有了船,有了水手,为部队胜利渡长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68.中将——詹才芳

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07年出生,1992年逝世。

1924春,时年16岁的詹才芳来到了湖北武昌谋生,后来认识了董必武。一次,董必武问:“才芳,工作累吗?”詹才芳说“不累。我很愿意干呢!”“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是因为以前你为别人于活,为填饱肚子,为生存而卖命。而现在呐,你为革命、为战友、为人民作贡献。你的心情当然就不一样了。”当年,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董必武的教导下,詹才芳成功走出了革命的第一步,所以他始终视董必武为“心目中最崇拜的好老师”。

169.中将——蔡顺礼

江西省吉安县人,1914年出生,2009年逝世。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授衔仪式举行。蔡顺礼有幸与在京的军队领导干部亲临中南海参加授衔、授勋仪式。授衔仪式在中南海怀仁堂内举行。数百名在京的将帅们,穿着崭新的礼服,在怀仁堂中间整齐列队。特别值得庆幸的是,在数百名将军中,蔡顺礼这一列的勋章得到了毛主席的亲授。毛主席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到队前,依次与他们握手,并将勋章交到他们手里,在那神圣、庄严的场合,他们每个人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最好的军姿,感受这美好的时刻。当毛主席向蔡顺礼授予勋章时,蔡顺礼激动得热泪盈眶。

170.中将——廖汉生

湖南省桑植县人,1911年出生,2006年逝世。

1929年参加湖南桑植苏区游击队,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廖汉生自从参加革命后,家人们跟着他吃了很多苦。全国解放后,许多长征老战士纷纷回到家乡,看望久别的乡亲,寻找离散的骨肉,祭奠死去的亲人。然而,廖汉生却很多年没有回去。在艰苦的战斗征程中,许多同志先后牺牲了,有些人连怎样牺牲的、牺牲在什么地方也很难说得清楚,廖汉生感到无法向那些把亲人托付给自己的乡亲们交代,直到离别44年后的1979年,他才第一次回到桑植县。

171.中将——廖容标

江西省赣县人,1912年出生,1979年逝世。

抗日战争爆发后,廖容标到山东敌后去发动游击战争,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接见他说:“党中央把你们当做种子撒向敌后,希望你们很快地带起成千上万的革命队伍,在敌后闯出一个新局面,党和人民期待着你们的胜利。”廖容标发动和组织群众,组成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5军,自任司令员,这支只有60多人、3枝步枪和8把马刀的队伍,到1938年6月发展到6000人,正式改番号为山东八路军第2支队。

172.中将——谭甫仁

广东省仁化县人,1910年出生,1970年逝世。

1928年8月,谭甫仁率部守卫黄洋界哨口。这时战士们的子弹几乎打光了,谭甫仁只剩下一发子弹了,身边的石头也快扔完了。谭甫仁忽然想起在茨坪修好的一门迫击炮,且只剩下最后一发炮弹了,炮弹准确落入密集的敌群中。炮声大大激励了士气,谭甫仁把最后的一发炮弹射向了敌人。敌军毫无所得,只好星夜逃回茶陵。欣闻黄洋界保卫战取得了胜利,回师途中的毛泽东兴奋不已,挥笔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173.中将——谭希林

湖南省长沙市人,1908年出生,1970年逝世。

1926年4月谭希林考入黄埔军校第5期工兵专业,加入工农红军后,又曾任特科学校工兵营营长、干部团工兵主任,12月任工兵营营长。强渡乌江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关键战役之一。谭希林率部在乌江成功架桥,从而保证主力部队完成作战任务,是其中的一个华彩篇章。毛泽东走上浮桥,连连赞叹:“真了不起。我们的工兵就地取材,用竹排架成这样的桥,世界上都没有。”朱老总走在桥上,即兴作诗:“莫道乌江天险,看红军等闲飞渡!”

174.中将——谭冠三

湖南省耒阳人,1908年出生,1985年逝世。

谭冠三是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49年,在全军干部大会上,谭冠三激昂地说:“我谭冠三决心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西藏去,把老婆也带去,我愿将这把老骨头埋在西藏。”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开垦了“八一”农场。农场的苹果园里,耸立着一座并不豪华却十分庄严的墓碑,这就是“八一”农场第一任党委书记兼场长谭冠三的墓。按照将军的遗愿,他的骨灰安放在他曾亲手开垦过的这片土地上。

175.中将——谭家述

湖南省茶陵县人,1909年出生,1987年逝世。

1927年初入国民革命军第11军24师教导队当学兵,后随部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和南下广东作战。1934年8月任红6军团第18师参谋长,参加了红6军团西征。红2、6军团在黔东会师后任红6军团参谋长,在开辟湘鄂川黔苏区的斗争中参与指挥了龙家寨、忠堡、板粟园等战斗。1939年赴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5年回国。新中国成立后,任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解放军防空部队副司令员、高炮指挥部司令员,空军副司令员兼军校部部长。

176.中将——赛福鼎·艾则孜

新疆阿图什市人,1915年出生,2003年逝世。

1935年,赛福鼎和另外11名少数民族学生赴苏联塔什干中亚大学学习,他以17门课程17个满分的骄人成绩毕业归国。赛福鼎不但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军,而且很喜欢诗歌,他写过这样优美的诗句:“回首往事岁月蹉跎,诗行是人生答卷的浓缩。有过坎坷更有振作,是非功过自有历史评说。”“文化大革命”中,赛福鼎首先被打倒,成了新疆的第一个走资派。在那非常岁月里,毛泽东数次提到“赛福鼎是个好同志”。毛泽东专门拍来电报,将他保护起来。

177.中将——滕海清

安徽省金寨县人,1909年出生,1997年逝世。

滕海清,一位驰骋战场的骁将。1933年10月上旬,滕海清率领特务连参加反“六路围攻作战”时,一颗子弹从滕海清的喉部射入,从颈后穿出,伤了喉头、食道和神经,左半个身子失常,滕海清又被转到了野战医院。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淮北地区反扫荡战役和山子头自卫反击战等数十次战斗,进行敌后根据地建设。解放战争时期,率部参加了淮海、渡江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内蒙古军区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