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人生的进程不外乎得失,看淡了,也就轻松了(2)
一个美国家庭原本谈不上富裕,但夫妻相亲相爱。后来他们购买的彩票中了头奖,凭空得了一笔巨额奖金。丈夫想从此结束劳作,妻子则坚持一如既往地生活。金钱破坏了家庭的和谐,一对夫妻从此劳燕分飞。拥有了一大笔钱的丈夫可以寻找新的伴侣,可他总是担心别人是冲着他的钱来的。就这样,他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快乐,反而整天守着一大堆金钱发愁。
对于那些有着来路不明财富的人,贫穷的我们丝毫不必羡慕他们的富有。因为在贫穷的环境中形成的幸福观,使我们无法在不正当的财富聚敛中体验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一般来说,看重钱财者往往薄情寡义,他们的典型逻辑就是无论做事还是为人,都以利来交往,算计来算计去,最终总是得不偿失。他们永远不会明白,淡泊名利者以德服人,才能掌握为人处世的奥妙。
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社会,也是一个欲望膨胀的年代,人们的心里总是塞满着欲望和奢求,追名逐利的现代人,总是奢求穿要高档名牌,吃要山珍海味,住要乡间别墅,行要宝马香车,一切都被欲望支配着。
法国杰出的启蒙哲学家卢梭曾对物欲太盛的人做过极为恰当的评价,他说:“十岁时被点心俘虏、二十岁被恋人俘虏、三十岁被快乐俘虏、四十岁被野心俘虏、五十岁被贪婪所俘虏。人到什么时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的确,人心不能清净,是因为欲望太多,而欲望的沟壑永远填不满,人心永不知足,没有家产想家产,有了家产想当官,当了小官想大官,当了大官想成仙……精神上永无宁静,永无快乐。
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想得到一块土地,地主就对他说,清早,你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个旗杆,只要你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都归你。从清早开始,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太阳落山前,他是跑回来了,但人已精疲力竭,摔个跟头就再没起来。于是有人挖了个坑,就地埋了他。牧师在给这个人做祈祷的时候说:“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呢?就这么大。”
伊索说得好:“许多人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拥有的也失去了。”这可以说是对得不偿失最好的诠释了。
其实,人人都有欲望,都想过美满幸福的生活,都希望丰衣足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这种欲望变成不正当的欲求,变成无止境的贪婪,那就成了欲望的奴隶了。在欲望的支配下,我们不得不为了权力、为了地位、为了金钱而削尖了脑袋向里钻。我们常常感到自己非常累,但是仍觉得不满足,因为在我们看来,很多人比自己的生活更富足,很多人的权力比自己大。所以我们别无出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在无奈中透支着体力、精力与生命。
扪心自问,这样的生活,能不累吗?被欲望沉沉地压着,能不精疲力竭吗?静下心来想一想,有什么目标我们非得实现不可?又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用宝贵的生命去换取?朋友,让我们斩除过多的欲望吧,将一切欲望减少再减少,从而让真实的欲求浮现。这样,你才会发现真实的、平淡的生活才是最快乐的。拥有这种超然的心境,你做起事来就能不慌不忙,不急不乱,井然有序;面对外界的各种变化不惊不惧,不愠不怒,不骄不躁;而对于物质引诱,心不动,手不痒。没有小肚鸡肠带来的烦恼,没有功名利禄的拖累。活得轻松,过得自在。白天知足常乐,夜里睡觉安宁,走路感觉踏实,蓦然回首时没有遗憾。
古人云:“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当年陶渊明荷锄自种虽为贫寒之士,但能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这样的生活,不失为人生的一种极高境界!
“面子问题”,多些坦诚,就多些宽松
对于很多人来说,最为痛心的事莫过于失去“面子”。
所以,有些人总是千方百计地维护自己的面子,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失去了许多更为有价值的东西。更不可思议的是,当自己的正当利益受到损害或面临威胁时,有些人却害怕丢面子,不敢站出来据理力争,结果只能看着本应属于自己的利益被他人拿走,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把有些人爱面子的现象总结在一块儿,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面子与利益的权衡上,采取一种务虚而不务实的态度,把面子放在绝对不可动摇的位置上,自动承受由此带来的利益上的巨大损失。很显然,有些人是平凡人,也是饮食男女,有着种种现实的需要和理想,利益的获取肯定有助于他们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生活,但是,心理认识上的偏差迫使他们舍利益而保面子,承受许多常人不会承受的损失。
一个人一旦被伤了“面子”,那真比杀了他还让他难受。所以,与人相处,一定要给对方留“面子”。因为,如果你伤了对方的面子,那你将会遭受最猛烈的回击。一位外国学者说:“为了保持体面,在中国人中产生出外国人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的‘面子’经。‘好面子’就是抬高体面,‘失面子’就是失去体面,失去面子就等于精神上的死,不要面子就是不去构筑体面。不论如何温顺病弱的中国人,为了‘面子’,都可以同任何强者搏斗。”
“面子”也是不能被撕破的。撕破“面子”,就意味着抛弃了一切做人的尊严。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这个家伙,真是撕破脸了,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意思是说,一些人已经连做人的起码要求都不顾了,做什么事情都不会感到惭愧。所以,骂人最解恨的要数骂“不要脸”,被骂的也最怕被别人骂“不要脸”。
可见,人不能不要“面子”,否则,就难以生存在社会当中。然而,人也不能将“面子”作为一个“包袱”来背着,否则,这样的生活就过于沉重、压抑,甚至痛苦。“死要面子活受罪”,说的就是一些人为了“爱面子”甚至可以忍受任何痛苦,即使受罪也在所不惜。
譬如,有的人原本很穷,却“死要面子”,“勒紧裤腰带”与人比阔。有的人,为“死要面子”,四处吹嘘自己如何如何“有能耐”“能办事”,无限夸大自己的所谓“后台”是怎样怎样的“硬”。有的人明明意外成功,自己明明“喜出望外”,激动异常,却“死要面子”,故作“深沉”,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有的人为了“面子”,犯了错误“死不认账”,即使被揭穿也要死撑到底,甚至会倒打一耙,推卸错误……
既然“面子”对一个人如此重要,那么,给对手最猛烈的回击就是想方设法在各个方面使对手的“面子”丢得干干净净。很多人为回击对手,使对手“丢面子”,往往采取“一报还一报”的做法,直接或间接地在公共场合或私下恶意攻击、侮辱对手。但这样做往往容易反过来损害自己的“面子”,这是一种下下策。聪明的人绝不会这样做。聪明的人往往给对手很足的“面子”,把手言欢,最终使双方都有“面子”。
中国人既为“面子”而进行“圣战”,也为“面子”所累。外国人最善于借助中国人的“面子”这把刀来“杀”中国人——与中国人做生意时,可以给你“面子”而“杀”你口袋中的钱。
如今,现代社会的竞争法则不是教人不要面子,而是市场经济越发展,越要求人人都讲究“面子”,有“诚信”,否则,谁都不会是赢家。然而,也不能太在乎“面子”,否则,吃亏、受罪的总是自己。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但我们不是佛,我们是人,是凡夫俗子,因此没有必要“死要面子”而受那份“地狱”之罪。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大可不必过于计较面子,让我们看看一位小提琴家是如何对待自己的面子的。
有位世界级的小提琴家在为人指导演奏时,从来都不说话。
每当学生拉完一首曲子之后,他会亲自再将这首曲子演奏一遍,让学生们从聆听中学习自己的拉琴技巧。
他总是说:“琴声是最好的教育。”
这位小提琴家在收新学生时,会要求学生当场表演一首曲子,算是给自己的见面礼,而他也会从中摸清学生的底子,再给予分级。
这天,他收了一位新学生。琴音一起,每个人都听得目瞪口呆,因为这位学生表演得非常好,出神入化的琴声有如天籁。
学生演奏完毕,老师照例拿着琴上前,但是,这一次他却把琴放在肩上,久久不动。
最后,小提琴家把琴从肩上拿了下来,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接着满脸笑容地走下台。
这个举动令所有人都感到诧异,没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
小提琴家说:“你们知道吗?这个孩子拉得太好了,我恐怕没有资格指导他。最起码在这首曲子上,我的表演将会是一种误导。”
这时,大家都明白了他宽阔的胸襟,顿时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既是送给学生的,更是送给这位小提琴家的。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掌握了“承认”的技术,而是丧失了“承认”的心情。为什么会失去“承认”的心情?是因为我们都是热爱“面子”的族群。“面子”的重要维护力量是“理”,因此,无论如何,我们也要让自己显得是占理的,而不是理亏的。占理了,就有面子;理亏了,就没面子。承认自己没有达到某种高度,显得理亏,面子上就会十分难堪。把假话说圆了,把亏心事处理得像没事儿一样,面子就得以保全。故而,做了错事,一定要像做了正确的事一样,理屈而辞不穷;心里有鬼,反而要唱歌壮胆,越是理亏的事,越要做出得理不饶人的架势,以便于消灭“承认”的危险。
当我们不能正确面对“面子问题”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失去了自己想要维护的面子。
有容乃大,当小提琴家能接受学生更优于他的事实之时,在他身上也正体现出令人赞叹的大师风采。
把指责咽下去,反省加争气
人往往只看得见别人的过错,看不见自己的过失,面对别人的指责,也不加以反省,反倒以恶言相向来掩饰自己的心虚。
证严法师曾说:“一般人常说,要争一口气,其实,真正有功夫的人,是把这口气咽下去。”
于凡今年刚从大学毕业,他学的是英语专业,自认为无论听、说、读、写,对他来说都只是雕虫小技。
由于他对自己的英文能力相当自信,因此寄了很多英文履历到一些外贸公司去应聘,他认为英文人才是就业市场中的绩优股,肯定人人抢着要。
然而,一个礼拜接着一个礼拜过去了,于凡投递出去的应聘信函了无回音,犹如石沉大海一般。
于凡的心情开始忐忑不安了,此时,他收到了其中一家公司的来信。信里刻薄地提到:“我们公司并不缺人,就算职位有缺,也不会雇用你,虽然你认为自己的英文程度不错,但是从你写的履历来看,你的英文写作能力很差,大概只有高中生的程度,连一些常用的文法也错误百出。”
于凡看了这封信后,气得火冒三丈,他好歹也是个大学毕业生,怎么可以任人将自己批评得一文不值。于凡越想越气,于是提起笔来,打算写一封回信,把对方痛骂一番,以消除自己的怨气。
然而,当于凡下笔之际,忽然想到,别人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写信批评他,也许自己真的太过自以为是,犯了一些错误,自己却没有察觉。
因此,于凡的怒气渐渐平息,自我反省了一番,并且写了一封感谢信给这家公司,感谢他们举出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用字遣词诚恳真挚,把自己的感激之情表露无遗。
几天后,于凡再次收到这家公司寄来的信函,他被这家公司录取了!
的确,在生活中,常会遭到别人的指责。遭人指责是件极不愉快的事,有时会令自己很尴尬,尤其是在大庭广众面前受到指责,更是不堪忍受。但从提高一个人的修养角度讲,无论你遇到哪种情况的指责,都应该从容不迫,对者,有则改之;错者,加以耐心解释,泰然处之。为摆脱指责的尴尬局面,不妨采纳心理学家提出的以下建议:
保持冷静。被人指责总是不愉快的,但面对令你十分难堪的指责时,要保持冷静,最好暂时能忍耐住,并做出乐于倾听的表示,不管你是否赞同,都要听完后再做分辩。因对方的一两句刺耳的话,就按捺不住,激动起来,硬碰硬,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易将问题搞僵,将主动变为被动。
让对方亮明观点。有些指责者在指责别人时,往往含糊其辞,结果使人不知所云。这时,你可向对方提出讲清问题的要求,态度要和缓,如,“你说我蠢,我究竟蠢在哪里?”或,“我到底干了什么傻事?”以便搞清对方究竟指责和抱怨你什么,让对方及时亮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一策略往往能有效地制止指责者对你的攻击,并能将原来的攻防关系转变为彼此合作、互相尊重的关系,使双方把注意力转向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消除对方的怒气。受到指责,特别是在你确实有责任时,你不妨认真倾听或表示同意对方对你的看法,不要计较对方的态度好坏,这样,指责完毕,对方的气也消了一半。即使当你确信对方的指责纯属无稽之谈时,也要对其表示赞同,或者暂时认为对方的指责是可以理解的。这会使对方无力再对你进行攻击,相反,你却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进行解释,从而消释对方的怒气,使隔膜、猜疑、埋怨和互不信任的坚冰得以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