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公共基础知识(综合知识)(2016彩印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宏观经济

第一节 宏观经济调控

一、宏观经济调控的含义

所谓宏观经济调控,概括地说,就是国家运用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的干预和调整,从而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的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偏离目标的倾向,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即通过对经济总量的调节,控制经济运行的节奏和方向。如对国民经济进行统筹规划、制定经济政策、发布经济信息、对经济运行施加影响、协调经济利益关系、提供服务和监督等。

二、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1.宏观经济决策系统

宏观经济决策系统由代表全社会利益的各级政府经济决策机构及调控经济活动总目标的各种决策单位构成。宏观经济决策由不同层次的政府机构进行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的决策构成,这些决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实现全国的总体目标之中。

2.宏观经济信息系统

宏观经济信息系统是国家宏观调控机构把各项政策、方针、任务、指令经过市场传递给企业,企业把市场上形成的市场信息反馈给国家宏观管理机构的体系。宏观经济信息系统主要由社会统计系统、金融信息系统、科技情报系统、对外经济情报系统,以及各专业和综合性职能部门的信息系统构成。

3.宏观经济控制系统

宏观经济控制系统即宏观经济决策的操作系统,它由计划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及金融部门三个大系统组成。

4.宏观经济监督系统

宏观经济监督系统是国家及其管理机构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经济效益进行审查和监督的体系。宏观经济监督系统包括:①法律监督;②经济职能机构的监督,如财政监督、银行监督、审计监督等;③行政监督,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物价管理部门的监督、质量管理部门的监督、计量管理部门的监督等;④社会监督,包括社会团体的监督、中介组织的监督和群众的监督;⑤舆论监督,主要是新闻界的监督。

三、宏观经济调控的任务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保持货币供给和汇率的基本稳定,促进国民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知识精讲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观看知识点视频。

真题链接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是( )。

A.经济增长

B.物价稳定

C.国际收支平衡

D.区域协调发展

【解析】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而制定的指导原则和措施。一般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有四个:(1)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2)充分就业;(3)物价水平稳定;(4)国际收支平衡。本题正确答案为D。

四、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

宏观调控手段是指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和工具。一般来说,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是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五、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

宏观调控政策是政府为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制定的方针、原则和行为准则,它通过各种调控手段的具体运用来体现。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一个体系,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等。

第二节 财政与税收

一、财政

(一)财政的概念

以国家为主体,为了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家与各有关方面之间的分配关系。财政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部分。

(二)财政的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由于市场存在缺陷,市场自发形成的配置不可能实现最优的效率状态,因而需要政府介入和干预。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预所产生的,其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

2.收入分配职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经济主体或个人所提供的生产要素不同、资源的稀缺程度不同以及受各种非竞争因素的干扰,各经济主体或个人获得的收入会出现较大的差距,甚至同要素及劳动投入不相对称,而过分的悬殊将涉及社会公平问题。因此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主要手段有:(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含义。发展是通过物质生产的不断增长来全面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基本需要。

(三)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

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从起源上考察,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出现私有财产,社会分裂为阶级才产生了国家。国家一旦产生,就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来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于是才产生财政这种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二、税收

(一)税收的概念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通过税收工具强制地、无偿地参与国民收入和社会产品的分配、再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取得财政收入的手段多种多样,如税收、国有企业利润上交、发行货币、发行国债、收费、罚没等。

(二)税收的特征

税收与其他分配方式相比,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习惯上称为税收的“三性”。

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统一的整体。其中,强制性是实现税收无偿征收的强有力保证,无偿性是税收本质的体现,固定性是强制性和无偿性的必然要求。

(三)税收的职能和作用

税收的职能和作用是税收职能本质的具体体现。一般来说,税收具有以下几种重要的基本职能:

1.组织财政收入

税收是政府凭借国家强制力参与社会分配、集中一部分剩余产品(不论货币形式或者是实物形式)的一种分配形式。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组织国家财政收入是税收原生的最基本职能。

2.调节社会经济

政府凭借国家强制力参与社会分配,必然会改变社会各集团及其成员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有的份额,减少了他们可支配的收入,但是这种减少不是均等的,这种利益得失将影响纳税人的经济活动能力和行为,进而对社会经济结构产生影响。政府正好利用这种影响,有目的地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引导,从而合理调整社会经济结构。

3.监督管理社会经济活动

国家通过征税取得收入的活动,必然要建立在日常深入细致的税务管理基础上,税务机关具体掌握税源,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监督纳税人依法纳税,并同违反税收法令的行为进行斗争,从而监督社会经济活动方向,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税收的作用就是税收职能在一定经济条件下,具体表现出来的效果。税收的作用具体表现为能够体现公平税负,促进平等竞争;调节经济总量,保持经济稳定;体现产业政策,促进结构调整;合理调节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维护国家权益,促进对外开放等。

(四)税收的原则

一般认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现代国家社会政策的需要,税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有财政原则、经济原则、公平原则等。

1.税收的财政原则

税收的财政原则即税收必须为国家筹集充足的财政资金,以满足国家职能活动需要的原则。其内容包括财政收入和税务行政两方面,前者要求税收必须保证国家收入的充分并富有弹性,以满足各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下的国家需要;后者要求注重税务行政效率,做到税制必须是确定的、合法的,征收方法是便利的,征收费用是节约的、最少的。税收的财政原则是税收的共同原则,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为不同阶级服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它为国家合理地分配国民收入,以满足正常财政支出需要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这一原则中的税收行政效率的内容,对社会主义税制建设也有借鉴作用。

2.税收的经济原则

税收的经济原则即税制的建立应有利于保护国民经济,避免税收妨害生产,进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均衡的发展。它要求:①在征税时要保护税本。即不阻碍投资和不影响生产者的积极性,并要支持新兴产业和鼓励对外贸易。②要求正确选择征税对象和税源。③正确地设计税率。④税收的转嫁与归宿要顾及税收对经济的影响。另外,还要发挥税收对经济资源配置的作用。

3.税收的公平原则

税收的公平原则指税收负担应公平合理地分配于全体社会成员之间。该原则被瓦格纳称为“社会主义原则”。在当代西方税收学界看来,税收公平原则是设计和实施税收制度的最重要的原则,该原则指国家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

第三节 货币与银行

一、货币

(一)货币的概念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1.货币就是贵金属,就是财富

这种观点认为,货币必须有实质价值,其价值由其金属价值决定,货币的实体必须以贵金属构成。这种理论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朴素的金属学说。16—17世纪形成的重商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早期特征就是“重金主义”或“金属主义”,认为只有金银才是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

2.货币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1)货币具有商品的属性

在马克思对货币起源的分析中,货币的前身就是普普通通的商品,它是在交换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般等价物的。马克思创立货币理论的时代,正是各国普遍实行金铸币流通的时代,因此,马克思将黄金视为货币的最高阶段,而黄金本身就是价值十足的商品。进一步的推论就是,任何在商品交换中充当货币的东西,首先就在于它们是商品,与普通商品一样,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没有这种与普通商品的共性,货币就不具备与商品进行交换的基础。

(2)货币与普通商品有本质的区别

货币是商品,但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特殊商品。其特殊性并不在其价值方面,而在其使用价值方面。黄金被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成为货币后,其使用价值便“二重化”了,它既具有以其自然属性所决定的特定的使用价值,又具有以其社会属性所决定的一般的使用价值,即充当一般等价物和交换手段。很明显,当它以第一重使用价值出现时,就是普通商品,而以第二重使用价值出现时,才是货币。

货币在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有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货币能够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货币出现后,整个商品世界就分裂成为两极,一极是特殊商品——货币,另一极是所有的普通商品。普通商品是以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的形式出现,而货币则是以价值的体化物或尺度出现,普通商品只有通过与货币的比较,其价值才能得到体现,所有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与货币的比较之后,相互之间才可以比较。

第二,货币对一切商品具有直接交换的能力。由于货币是价值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谁占有了货币,就等于占有了价值和财富,在实际交换中货币作为一般的交换手段,是不存在对方对其使用价值特殊需求方面的障碍的,货币的交换能力是超越使用价值特殊性限制的,是具有直接交换性质的。一般等价物是商品交换赋予货币的属性,与货币材料是否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没有关系,普通商品的意义在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方面的特殊需要,而货币的意义则在于充当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充当一般的交换手段,为商品交换服务。

(二)货币的历史

1.物物交换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物物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一头羊换一把石斧。但是有时候受到用于交换的物资种类的限制,不得不寻找一种交换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物品。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货币。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的羽毛、宝石、沙金、石头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经作为货币使用过。

2.金属货币

经过长年的自然淘汰,在绝大多数社会里,作为货币使用的物品逐渐被金属所取代。使用金属货币的好处是它的制造需要人工,无法从自然界大量获取,同时还易储存。数量稀少的金、银和冶炼困难的铜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金属。某些国家和地区甚至使用过铁质货币。

3.金银

西方国家的主币为金币和银币,辅币以铜、铜合金制造。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量逐渐增大,到15世纪时,经济发达的佛兰德斯和意大利北部各邦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恐慌。从16世纪开始,大量来自美洲的黄金和白银通过西班牙流入欧洲,挽救了欧洲的货币制度,并为其后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起步的条件。

4.纸币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属货币同样显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额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属硬币,其重量和体积都令人感到烦恼。金属货币使用中还会出现磨损的问题,据不完全的统计,自从人类使用黄金作为货币以来,已经有超过两万吨的黄金在铸币厂里或者在人们的手中、钱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损掉。于是作为金属货币象征符号的纸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在中国宋朝年间于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

(三)货币的种类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货币的种类包括:(1)硬币;(2)纸币;(3)存款货币,即可以随时提取的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4)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5)准货币,是指能够执行价值贮藏职能,并且易于转换成交换媒介,但本身还不是交换媒介的资产,如股票和债券;(6)货币替代物,是指能够暂时执行交换媒介职能,但不能执行价值贮藏职能的东西,如信用卡。

(四)货币的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具有货币质的规定性。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是货币的派生职能。

知识精讲

扫右侧二维码,即可观看知识点视频。

(五)货币政策及其作用

所谓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全方位的调控,调控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1.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货币政策可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达到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两方面的调节,使经济达到均衡。当总需求膨胀导致供求失衡时,可通过控制货币量达到对总需求的抑制;当总需求不足时,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提高社会总需求,使经济继续发展。同时,货币供给的增加有利于贷款利率的降低,可减少投资成本,刺激投资增长和生产扩大,从而增加社会总供给;反之,货币供给的减少将促使贷款利率上升,从而抑制社会总供给的增加。

2.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无论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多么复杂,从总量上看,都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社会在不变价格下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提高利率可使现有货币购买力推迟,减少即期社会需求,同时也使银行贷款需求减少;降低利率的作用则相反。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3.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

货币政策通过对利率的调节能够影响人们的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低利率鼓励消费,高利率则有利于吸收储蓄。

4.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储蓄是投资的来源,但储蓄不能自动转化为投资,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依赖于一定的市场条件。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利率的变化影响投资成本和投资的边际效率,提高储蓄转化的比重,并通过金融市场有效运作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银行

(一)银行的概念

银行是通过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银行是金融机构之一,而且是最主要的金融机构,它主要的业务范围有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以及办理票据贴现等。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

(二)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银行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现代西方国家的银行结构非常繁杂,主要有:政府银行、官商合办银行、私营银行;股份银行、独资银行;全国性银行、地方性银行;全能性银行、专业性银行;企业性银行、互助合作银行等。按职能可划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储蓄银行和其他专业信用机构。它们构成以中央银行为中心、股份商业银行为主体、各类银行并存的现代银行体系。

20世纪以来,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在世界各地陆续建立起一批世界性的或地区性的银行组织,如1930年成立的国际清算银行、1945年成立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1956年成立的国际金融公司、1964年成立的非洲开发银行、1966年成立的亚洲开发银行等,银行在跨越国界和更广泛的领域里发挥作用。

(三)银行业分类

1.中央银行:如中国人民银行、美联储、英格兰银行。

2.监管机构:如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

3.自律组织:如中国银行业协会。

4.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中小型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外资银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等。

(四)银行的作用

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它的存在方便了社会资金的筹措与融通,它是金融机构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员。

银行的业务,一方面以吸收存款的方式,把社会上闲置的货币资金和小额货币节余集中起来,然后以贷款的形式借给需要补充货币的人去使用;在这里,银行充当贷款人和借款人的中介。另一方面,银行为商品生产者和商人办理货币的收付、结算等业务,它又充当支付中介。总之,银行起信用中介作用。

第四节 常见经济指数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是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中间产品不计入GDP)。

1.国内生产总值是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心指标

2.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

二、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CPI物价指数十分重要,因为消费物价指数水平表明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也反映经济的景气状况,如果该指数下跌,反映经济衰退。

三、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国际惯例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

四、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

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随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