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 功夫茶里的晨曦光阴
去厦门的潮福城喝早茶,进门刚一坐定,服务生一定会端上一瓷盘功夫茶。茶盘里盛着六七只小盅,每盅茶大约就一口光景。这一轮功夫茶喝完,上的才是大茶壶,至于茶壶里泡的是什么茶,那便是自己的喜好了,传统一点的香片、铁观音,这些年开始流行普洱茶,再不济也是菊普。而在北京大望路上的潮福城里,似乎就没有这些规矩;从中也能见到南北喝茶习惯的不同,也更能深刻体会厦门人喝茶的习惯。
确实,泡茶是很多厦门人的习惯。即使是不大喝茶的人,家中也备着一副茶具。讲究一点的,甚至会买精致的根雕当茶桌、茶几。而去厦门人常去的几座山头,鸿山寺或者万石植物园,山谷里通常都会有石桌、石凳,天气好的早晨,这里都会坐上三五相邀的好友自带茶具泡茶“杀”光阴。山间水旁,常见人们围坐于石桌边,泡上一盏香茶、聊几句闲话、打数局扑克,时间过得分外惬意。
街头更有许多名目的茶艺馆,至于品性是否纯良难以言说,但却是同学聚会的好去处。高中刚毕业后的几年,大家都是一文不名的穷学生,当然都选择物美价廉的茶艺馆。几十块钱就能包一个包间,还有茶水和小点,叙旧插科打诨个几小时自是没有问题的。这一点KTV也能做到,只不过终究太嘈杂了些。
小时候是分不得茶好茶坏的,当然那个时候也没有这么多选择,最常见的就只有厦门茶厂出品的“海堤”牌铁观音,茶色的砖形纸盒包装,一直延续到今天。只是现在大街小巷里的茶庄实在太多了,我居住的小区门口,一个二十步路光景的拐角就开了六家安溪茶庄,这种势头,简直可以媲美天涯论坛上的铁观音攻势。品种太多便开始有了选择障碍,是喝武夷山的岩茶?还是政和的白茶?今天泡乌龙,还是索性转毛尖?
厦门有谚语:“抽啦扒烟、听南音乐、泡功夫茶,其乐无穷。”要是时光退回20世纪80年代,我那出身富庶渔家的奶奶喝茶也没有那么多由头。那时还住在大生里的骑楼里,楼上楼下都是走熟了的老街坊。通常在午饭后,上下一招呼,奶奶便会带几撮子也看不出什么品种的茶叶,颠着脚下楼去沿街的楼面里,将茶叶往招呼打牌的人家茶壶里一倒,冲上热水,便坐下开始打四色牌。这种牌和象棋一样有“车马仕”,但却是印在一指粗细的裸色纸片上,四种颜色,有红有绿,只是后来很少见到有厦门人打这种牌,渐渐地连规则都记不清楚了,后来再看到是在大银幕上—阮经天的《艋舺》。倒是中山公园孙中山塑像旁的茶座,总是坐满喝茶打牌的老爷老太,数十张圆石桌偶尔有几桌还会翻着“四色牌”。
现在的人,虽然还泡着茶,但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每家人都有自己的规矩,毕竟闽南人尚茶,时光推移习惯变了,也不为错。规规矩矩地翻书,会看到施鸿保的《闽杂记》中有记载:“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器具精巧。壶小有如胡桃者,名孟公壶。”
◎厦门人都有泡茶的习惯
◎小巧精致的功夫茶茶具
而沏泡功夫茶的首道工序是先用沸水烫壶,称为“贵妃淋浴”;装茶也有讲究,在壶中装入六七成茶叶,并在中层配入三分之一茶末,这称为“观音入殿”,据称能使茶味香浓;冲泡时要将水壶提高,“高山流水”才能使茶味更快释放;斟功夫茶讲究低、快、尽。所谓“匀”,是要一二三、三二一地顺次斟茶,谓之“关公巡城”;所谓“尽”是要做到壶中不留余茶,尽量将点滴分配到各只杯中,称“韩信点兵”;斟茶不能太满,茶谚避“茶七酒八”,否则会被视为失礼;喝茶则要用形似半个乒乓球大小的“若深杯”,容量一般只有4毫升左右,但绝不可一口饮下,否则会被认为不雅,亦难感受到齿舌留芳的美妙;饮功夫茶需分三口品之,正所谓:三口方为品者也。
◎在风和日丽的午后去户外喝茶是厦门人的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