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全球金融危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本书收录了近几年我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期间撰写的25篇中文文章。

2007年5月,我从中国人民银行来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同年8月,次债危机开始席卷美国。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倒闭。2009年10月,希腊债务危机爆发。2010年5月,债务危机向其他欧洲国家蔓延。到2012年年底,欧元区经济仍陷经济紧缩和债务高企的困境。我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历了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整个过程。这段经历为我观察、理解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演进、政策应对和各国博弈提供了一个较好视角。

作为防范和化解危机的全球平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此期间也经历了许多不平凡的事情。既有多年全球经济繁荣导致的2007年11月的裁员,又有危机骤临时的招兵买马和内部重组。既有就防止危机蔓延提出政策建议,又有大规模向危机国家提供资金救助;既有对新兴市场国家政策的调整(如缓和对资本管制的反对),又有开始对发达国家提出警告(如预警债务危机和政策外溢效应)。

相应地,我很自然地经历了基金组织分析危机、应对危机和防范未来危机的过程。例如,在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压力不断增大期间,我目睹和参与了基金同事就雷曼兄弟公司是否应该倒闭、如何倒闭以及倒闭可能造成的连锁反应的讨论。其讨论之激烈和思想碰撞是局外人难以想象的。再如,我有幸在参与撰写基金组织的旗舰刊物之一《全球金融稳定报告》的部门工作了五年,参与撰写了多期《全球金融稳定报告》。还如,过去5年间,以美欧英日为代表的主要国家当局出台了大量的危机救助政策和防范政策。美欧英日货币极度宽松,多国财政赤字猛增,债务高涨,各种不同意见纷至沓来。风起云涌的危机和内部的争论,让我领略了基金的内部政策讨论之激烈和外部协调之艰难。本书上篇收录的一些文章就是我在从事上述工作时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在从事有关全球经济和金融事务分析的同时,我还有幸参加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展开的“中国金融稳定评估”,与评估团成员一道,我在2009—2011年期间参加了与各相关部委、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进行的多场会谈,对中国的经济金融体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相应地,结合国际经验和教训,我对中国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对防控金融风险、推进改革开放提出了一些建议。本书下篇收录的文章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写出的。当然,本书所有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与任何机构无关。

概言之,本书收录文章所反映的基本想法有三。一是危机是永恒的,这是由人性决定的(参见第九章“危机与麻雀”)。二是国家利益是永恒的,这是由资源稀缺性决定的(参见第十章“财政悬崖猜想”)。三是全球经济金融竞争的胜者属于那些在经济繁荣时期(或危机未爆发前)敢于自我否定、自我升华的国家,这是“优胜劣汰”规律决定的(参见第七章“危机无疆,储蓄是金”)。

总之,世界经济仍将不太平,金融市场仍将波动。经济金融全球化并不意味着世界的大同,而是意味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和危机压力的时隐时现。对于中国而言,只有适时果断推进实质改革,才能在这场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真正取胜,才能避免大的金融危机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