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天下最好的爸爸
2001年3月份,我写的书《我家走出四博士》出版以后,先后有十七个省、直辖市请去到四十多个地区,做了一百三十多次巡回演讲。每次课堂,大家反映和我所看到的情况是来听讲的人妈妈居多,爸爸很少。散了会,买书、“抢书”,也都是妈妈冲在前面;挤到台上恳请我签名的也都是妈妈,爸爸寥寥无几。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我。有的听众,当然也是妈妈,直截了当地向我提出应该讲讲爸爸,讲讲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责任。有的听众还建议让四个博士的爸爸也来讲一讲。后来,博士爸爸也尽可能参加了一些这方面的活动,但这个问题却始终沉甸甸地压在我的心里。
我讲课的题目是“成才与家教”,重点是介绍我家的四个博士儿女成才的家教经验。我一直认为,家庭教育是父母双方共同的责任。在我家,孩子爸爸的责任心是非常强的。凡是家长会及其他有关孩子们的会议、报告,他都同我一起参加。可是,在我面前的听众中,每位妈妈背后的那位爸爸究竟到哪里去了?他们在家里是否负起了做爸爸的责任?
这确实是家庭教育中值得注意和关怀的一个大问题。
我希望,每个孩子的爸爸都是关爱孩子、教育孩子、责任心很强的爸爸。怀着这种期盼,我总结了我家四个子女教育中的父教经验。我希望,天下的父亲都能成为一个好爸爸。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
怎样才算是一个好爸爸,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标准各不相同,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著名古代通俗人生百科《三字经》中讲得很泛:“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里提出了爸爸有教育子女的责任,而且提得很高、很重,同教师的责任并列。这恐怕是古往今来千古不易的通理。严格说,一个不想承担教育子女责任的爸爸,不仅不是一个好爸爸,而且从根本上丧失了做爸爸的资格。《三字经》里讲的“教”,自然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当时是上私塾或请家教)。但说教得好不好,责任完全归咎于老师,这在我看来是不够恰当的。爸爸对孩子受教育的效果,也同样有责任。应该说,《三字经》中对这点是没有忽略的。在这两句话之前,就举出一个例子加以强调:“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把子女教育好当然是父母的荣耀,但首先是责任。不教育,没有适宜的方法,哪里能够“名俱扬”呢!
金春明教授,1989年摄于德国德累斯顿市
一篇以生动事例论述古代贵族如何对待子女教育的著名文章《触龙说赵太后》流传很广。这篇文章中的一个观点至今仍是颇有价值的,叫作“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所谓“深远”,就是要看得深一点、远一点——不但要关注眼前吃得好一点、穿得漂亮一点、玩得痛快一点,而且要考虑到子女们一生如何处世为人、建功立业,为社会做贡献。因此,触龙特别不赞成贵族子弟“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这里说的“重器”是指权力,也可以说是贵族的特权。他认为这种无功的位尊与权力、无劳的厚俸和过多的物质享受,不仅会危及子女身心和整个家族,而且会祸及子孙、殃及社会。所以,触龙主张做长辈的不要总把子女掩护在自己的羽翼下,要及时支持子女自立,尽可能地创造机会,放手让他们到社会上去经风雨、见世面。在这篇文章里,触龙要劝说的主人是赵太后,是长安君的母亲,虽是女人,但却是赵国当朝的主事人。因而,文章所说的道理对于任何要做一个家庭主心骨的爸爸,应该也是适用的。在我看来,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家教思想的精华,是值得很好学习和继承的。
但是,我也听到了反对的声音。他们认为这些老道理已经过时了,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分工很细,教育也已经产业化了。做爸爸的只要能挣钱就行了,只要有钱,就不难找到合适的场所、优秀的教师;有了教师,就可以把子女教育的全部责任都承担起来。像西方的什么“伊顿公学”之类,从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一概都承包了,那多省事又省心啊!也有个别师范学校的教师说:“你们只要把小孩养到六岁,胖胖的,以后的事就全交给我们了。”
我听后十分怀疑。父母对子女们的爱心、亲情、关怀、诱导、开智和身教等,难道是用大量的金钱,或者是某个能干的老师完全代替得了的吗?教育是要投入心血与精力的,是钱能够替代的吗?家庭教育对孩子难道是可有可无的吗?所以,我不认为这种以“家教现代化”为口实,把家庭教育全部以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为基础、委托他人的教育理念是正确的,不相信这样的模式会成功地培育新中国的第四代、第五代。
让我们回到本题上来,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怎样才算一个好爸爸?根据我所了解到的我先生的经验和他自身的体会,以及其他好爸爸的示范,起码应该做到三条:
第一,尽最大努力保证孩子们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需求,让他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因为身体是人一生活动的物质载体,没有健康的身体,再多的知识和技能也是无用的。这一条在今日之中国对大多数人已无困难,但在我们孩子生长发育的年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却是颇不容易做到的。当然,今天也有今天的问题,如营养失衡、肥胖症等,所以我提“基本物质需求”。
第二,保证孩子们有一个健康的心灵和乐观的性格。孩子心灵的培养,不只是个别家庭的问题,而是会受到社会多方面的影响。但是,家庭对孩子健康心灵的培养无疑处于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位置。精神疾病在某一个家庭里常常是多发的,就是一个证明。心理不健康,可能会导致心理失衡、抑郁、多虑、失眠,甚至精神病。当然,精神病患诱因颇多,有先天性的,也有遗传因素的区别,并非都是由心灵不健康引起的,但家庭环境是重要因素。而为人父者,作为孩子们的第一个也是终身的教师和榜样,地位重要,责无旁贷。
第三,为孩子们建立一个立身社会的基础。尽最大努力保证他们的受教育权,培养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帮助他们完成基本的学业,掌握一技之长,并鼓励他们拥有各种健康的业余爱好。
我想,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灵,必要的文化准备,这三条是缺一不可的。只有具备这样的条件,才能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作为父母,才能算是起码有了对子女的“深远”的爱。这三条说来简单,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因而都要爸爸和妈妈的共同努力,而其中爸爸的责任尤重。所以,我想它应该成为判断是否是一个够格的好爸爸的基本标准。
美国出了一个对孩子严厉得被人指责为虐待的“虎妈”,曾著有《虎妈战歌》。时隔不久,中国又走出一个“狼爸”,自称“打孩子”是他家教中“最精彩的部分”,并著有《所以,北大兄妹》一书。四个子女中有两个同时考上北京大学,于是,人们送了他一个绰号——“狼爸”。他也欣然接受了这个“荣誉”称呼,并且说自己是“天下最好的爸爸”。
上面我谈到的做一个好爸爸的三条基本标准,看似简单,要想真正做到却需要下真功夫,千方百计做实事。这不是靠摆摆父道尊严的架子,板起一副神圣威严的冷面孔,动辄训斥甚至体罚,讲什么“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成器”等貌似正确的歪道理,就可以做到的,而是需要以爱为基础的深切关怀,巨大耐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千方百计地诱导和采取适宜的方式才能做到的。有人说,好爸爸不仅是好老师、好保镖,还得是好朋友、好哥们儿。对此,虽然大多数人都难以完全做到,但这多种身份的形象说法,作为对一个好爸爸的基本认同,大概不会遭到绝大多数父亲的反对吧!
下面结合四个博士的爸爸的大部分生活现实以及自己所观察到的其他人的个例,特别是对于现在已经做了爸爸的三位博士儿子的少许了解,谈谈我对“做个好爸爸”的看法,供有兴趣的朋友们参考。
写于2004年春,修改于2014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