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员职业素养教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职业素养

职业是指在同一个行业不同的职位从事各种工作的过程(或了解为职业=职位+行业),即职业是人们为了生存的需要、实现个人价值和为社会作贡献的表现形式。

职业素养是人在工作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一个人所拥有的资质、知识、行为和技能,是显性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我们称为隐性素养。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构成一个人所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

(一)职业素养概述

职业化就是为了达到职业的要求所要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为优秀职业人的历程。简单地理解,就是将职业人的职责中所要求的那些简单的事情做到位,并不断地追求做得更好。关于“职业化”的概念,在我国出现较多的是体育界,尤其是大家熟悉的足球领域。“业余选手”与“职业选手”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职业化。一提到职业化,人们最直接的反映就是“敬业”“专业”等精神。其实像敬业、专业、责任心、诚信、规范化等是各类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的职业化素质。

职业素养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由于职业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根本之所在,职业生涯既是人生历程中的主体部分,又是最具价值的部分。因此,职业素养是素质的主体和核心,它囊括了素质的各个类型,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己。

职业素养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影响和制约职业素养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一般说来,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

职业素养教育不是天然的素质教育,它与素质教育有一定的区别。从教育目标来看,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为核心,重视一般素质和迁移能力的教育,而把职业能力放在职后教育阶段;职业素养教育则强调职业能力也就是职业角色教育。从教育过程来看,素质教育重视基础性、全面性和可发展性;职业素养教育则强调定向性、实用性和灵活性。从教育策略来看,素质教育重视终身教育,要求从学校到社会实行终身学习;职业素养教育则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而把文化课、理论课限定为以“必需”和“够用”为度。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与素质教育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二)职业素养的内容

职业素养包含四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

1. 职业道德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

在内容方面,职业道德总是要鲜明地表达职业义务、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在表现形式方面,职业道德往往比较具体、灵活、多样。它总是从本职业的交流活动的实际出发,采用制度、守则、公约、承诺、誓言、条例,以至标语口号之类的形式,这些灵活的形式既易于为从业人员所接受和实行,而且易于形成一种职业的道德习惯。从调节的范围来看,职业道德一方面是用来调节从业人员内部关系,加强职业、行业内部人员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它也是用来调节从业人员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用来塑造本职业从业人员的形象。从产生的效果来看,职业道德既能使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职业化”,又使个人道德品质“成熟化”。

2. 职业心理

职业心理包括职业思想(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

职业意识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以前叫做主人翁精神,包括诚信意识、顾客意识、团队意识、自律意识和学习意识。具体表现为:工作积极认真,有责任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既影响个人的就业和择业方向,又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职业意识由就业意识和择业意识构成。就业意识指人们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和任职角色的看法;择业意识指人们对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的看法。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它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主要指感知、记忆、注意、思维、情感、意志、行为、个性(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性)等方面的素质。

职业行为习惯是作为职业人应当具备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是高质量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包括生活和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文明、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行为举止,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人和周围事物良好相处的行为方式,做事专心,有始有终,诚实守信、细心、耐心、恒心等优秀的品质。

职业心理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指思想认识、思想觉悟、思想方法、价值观念、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信念与信仰等方面的素质;道德素质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修养、组织纪律观念方面的素质。

3. 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是掌握和运用职业中涉及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的能力。包括能够掌握专业知识、专业实践操作流程、工作技巧、工作规划和明确工作目标。

职业技能是完成工作任务和达到工作目标的必备条件。职业技能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是活动顺利完成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虽都是保证活动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但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专业知识是一种专业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职业技能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能力,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知识概括化了的东西。职业技能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专业知识基础。

(三)职业素养的培养

1. 思想教育是职业素养的根本

思想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为智育和其他各方面提供精神动力,为学校教育和个体的全面发展提供思想政治保证;同时智育的发展又为思想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思想教育的核心是要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断增强个体的高尚情操。思想素质教育不仅直接决定和影响个体当前乃至一生的发展轨迹,而且也直接影响科学文化素质的形成和发挥。树立起“敬业”的思想,实质上是要个体热爱专业,树立专业思想,明确学习目的,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思想教育由于受社会环境和自身习惯、心理特点的影响很大,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对于思想教育要从小抓起,不间断,切实落实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各个层面的教育之中,才能为公民培育优良思想品德开辟一片肥沃土壤。

2. 心理健康是职业素养的基础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以及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个体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对于个体的素养是一种基础性因素。要让学生懂得一个人一生中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遇到挫折,要在挫折中自立自强,要用百折不挠的毅力去克服困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抵御挫折的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除学习方面外,还应包括社会生活方面,诸如学会心理平衡、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和策略,增强情感自我调控,加强自我的认知水平等。使学生们面对新形势的变化能够保持心理平衡,能够有自强、自立、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莫测的社会环境中,正确抉择适宜自己的角色,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3. 爱岗敬业是职业素养的目的

敬业就是敬重自己的工作,将工作当成自己的事,其具体表现为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善始善终等职业道德。其中揉合了一种使命感和道德感。这种道德感如果能够在个体身上得以发扬光大,使敬业精神成为他的一种基本的做人之道,那么,他就很容易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敬业还包括遵守公共的社会道德规范与法律制度,树立正确的事业观与人生观,在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可以说,作为一个人格独立与思想健全的生命体,敬业是做人的理智,爱人是做人的情感,二者缺一不可。

从古至今敬业一直是人类工作的行为准则,在世界飞速发展的今天,更是得以发扬光大,并成为成就大事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取决于其员工的敬业程度。一个国家能否繁荣富强,也取决于人民是否敬业。如身为警察就要为民众尽职尽责,医生则是救死扶伤,政府官员应及时体察民情,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保安员就应当恪尽职守、勇于奉献,切实履行保卫安全的职责。

敬业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现在社会上流行“快乐工作”,说的是由于自己对于工作的热爱,使得自己在工作的同时,能够获得一种心理享受和满足感。那么对于工作的热爱就是一种爱岗敬业的基本体现,也是我们职业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