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方圆:方圆之道,为人之本(1)
矩能画方,但矩不是方,它不过是利用了自己的优势给方做了规范性的调整,使之形成自己的形状。在社会上也是如此,一个人如果过度方正,为人处世不讲求方法,势必会碰得头破血流。但如果一个人过度圆滑,八面玲珑,事事都想占便宜,也必将众叛亲离,成为孤家寡人。因此,成功的人生应该做到能方能圆,方圆合一,这样才能在社会生活中进退自如,做生活的主人。
做人之道,从“方”开始
方正的智慧,就是道德的智慧,就是人们对于品德的信仰以及在这种品德信仰的约束下形成的关于生活的信念。它就像一支火把,它能最大限度地燃烧一个人的潜能,指引人们飞向梦想的天际。
方,即正直,就是说做人要正直、高尚、诚实,行得正,走得端,襟怀坦荡,光明磊落,这是从古至今始终倡导与恪守的做人之根本。
方代表原则性和是非观念,是对人生方向的整体性引导。它遵循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做人的个性。因为有方,方圆智慧成为一种被万人举颂的智慧哲学。
“真正的财富与成功是广结善缘、活得智慧、心态容如。”这就是我领导上海金业集团的人生感悟与心得。
从《第一财经日报》黄金市场报道者到创办上海金业集团,到四川省青联委员、上海市合作交流五四奖章获得者——伴随着光荣与梦想、荣誉与赞誉,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以“人道金业,商道中华”为价值观的上海金业集团屹立于上海滩头。
中国、上海、第一财经、中国的华尔街日报、中国立场的金融价值观——五年前毕业来到上海时,就是这么几句话打动了我,有一种站立世界舞台的自豪感让我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第一财经日报专职黄金记者。
也就是这么一种情感让我开始了以配合国家金融战略、与祖国共同进退、承担时代责任、做长久的金融企业的企业愿景而创办上海金业集团至今。
创新——源于思考的力量。如果一定要做个选择,最好是将机遇创造出来。
前不久,北美华人衍生品协会会长、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会员MKS国际基金投资公司总裁宋子炎来中国考察合作伙伴,在拒绝了几大国企期货公司之后,他选择了我们上海金业。按宋子炎的话讲,他看中的是我们超前的金融智慧和广阔视野,以及上海金业集团未来的成长性。
上海金业集团特别之处,就在于我们提出了“建设思想型企业与智慧型企业是现代企业的新价值源泉”这个理念。从源头上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关键所在,这也是上海金业集团不同于其他企业之处。
作为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宣传部下属的《决策参考》、《政研内参》编委会成员,我将定期组织上金管理层开展理论研讨学习活动,认真领会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根据改革开放的国家战略来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全局的高度决定思考的深度,创新思维不是凭空想象得来的,上海金业集团的发展,已经验证了其“专业、学习、卓越”的庄严承诺。
如果我们剥去金融业层层的神秘面纱,最后剩下的就是经济活动规律性的东西。善于从万千表象之中,抽丝剥茧,抓住事物的本质——企业家对事业的认识就该如此,高明的企业家更是如此。
我对于企业的认识,源于10年来对于书本的痴迷,对于大师讲座的痴迷,“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点,名师指点不如如有神助”。
我常讲:“一次讲座、一本图书,有一句话能够影响你一生的,这是战略上的价值;过去的积累能为当下的工作提供指导的,这是战术上的价值。”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这是我们上海金业集团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出发时境界高一点,行进中行为低一点;企业不在知,在于行;人不在教,在于悟。
“我们爱这个企业,就在于其有生命力的文化:佛学、国学;健康、和平、和谐与人权、民主、自由,融合成全新的文化体系,以促进我们的思考与知行合一。”
担当——肩负社会的责任。每个人离真正的成功都差一步,却需要穷极一生去“修行”。
“财富只是表象,思想才是根基;财富也是陷阱,经历才是资本。我所追寻的一直是探索与超越自我,实现自身的平衡,从中带来永恒积极的心态。”
也正因为如此,一直以来我有一个萦绕心头的夙愿——完成“我的祖国·宏愿”工程。
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决定:从2012年开始,我们上海金业集团将每年在一个省区捐建一所希望小学。“企业家的作用就是从无做到有,从有做到无。”上海金业集团在发展初期,就把企业的发展与关心社会、关心时代、关心人类紧密联系。过去几年,我们有理由自豪——先后携手中华儿慈会推出上金宝业务;联手西南财大成立实习基地与上海金业奖学金计划;启动四川安岳贫困生助学行动,每年拿出20万元定向帮助有志贫困生完成学业;捐款30万元支持四川省安岳县“天马乡聚宝村12社道路建设”项目;结合建党90周年,开展井冈山红色旅游并拜访慰问当地敬老院老红军,追忆革命传统,与老战士齐唱红歌……
此外,通过筹建金业慈善基金会(简称“金慈会”),发起国内企业首家佛学俱乐部“上海金业集团佛学俱乐部”,开展“日行一善、商而好礼”的爱心教育与慈善义举,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上,探索属于上海金业自身企业文化发展道路。
思考发轫于脚下,更在心,见于行。
毋庸置疑,做人要坦荡磊落,光明正大,这就是“方”的本质。由此而衍生出来的意义,就是正直、高尚、端方、诚实,等等。
有一个线与风筝的故事:
风筝和线一直和平共处,休戚与共。直到有一天,风筝偶然看到自己的同类在挣脱线的束缚后,骤然如汪峰唱的那样“飞得更高”。它好像是明白了:原来没有线的风筝可以更自由,飞得更高。
“我要放飞自己,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风筝对线说。
“我可以放手,也可以让你回归寂寞的天空。不过没有了我,你可是会摔得粉身碎骨的。我们不能分开的!”线充满关切地说。
“你不要总是像膏药一样缠着我啊!没有你,我会飞得更高!我不想被你这么拖累一辈子,快放手!”风筝气急败坏地说道。
“此刻放手,即是永别!我知道,你会一去不复返的。我只是希望你明白,虽然外面的世界看上去很美,那却只是一个虚假的表象。如果你真的离开我,只会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无奈结局。”
“切!少自恋了!你以为我离开了你就真的不能生存下去吗?”
“如果你去意已决,我只有随你了……”
在挣脱线后的一刹那,风筝想:终于真真切切感觉到了什么是自由,终于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了。
可是还没等它享受这片刻的自由快感,风筝就即刻坠向地面,摔得粉身碎骨了。
的确,自由与束缚,就像一对永恒的矛盾,我们该如何抉择呢?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束缚,它们总是相对应而存在的,二者的完美结合,就是秩序!
这就如同火车和铁轨的关系一样:火车虽被铁轨束缚着,但仍可以奔驰四方;如果火车失去了两根铁轨的约束,就只能像那些把持不住自己的人一样——出轨了!这两根铁轨,就是做人之“方”,就是做人的方法、原则,就是不能触碰的底线。
我们从小所接受的家庭与学校的教育,都要求我们做人要善良、正直,可当我们走上社会后,却发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儿时许多纯真的梦想开始在无情的现实中被击得粉碎,于是很多人犹豫、彷徨,开始怀疑自己曾经所接受的教育,怀疑自己一直崇信的观念,怀疑方正做人、正直做人是不是有点太傻。
然而,人生的经验与智慧告诉我们,无论现实中发生了什么,“方”始终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脊梁。因为这个世界上最受欢迎、最受爱戴的那些人物,无不具有“方”之灵魂。
我们都很熟悉的鲁迅先生就是一个处世非常方正,非常有骨气,敢于向黑暗反动势力挑战的作家、革命家和思想家。通过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诗句,我们就能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敢于跟黑暗势力作斗争的钢铁战士。鲁迅先生不但写出了许许多多振聋发聩的大作,通过不断“呐喊”唤起当时“彷徨”的人们起来斗争。“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便是鲁迅先生的真实写照。所以无论是在当时普通大众眼里,还是在反动派眼里,鲁迅先生都被视为中国最有骨气、骨头最硬的人。
正是这种骨气,使得鲁迅先生成为当时中国文坛最伟大的作家、最具有革命精神的革命家。谈及这些,鲁迅先生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了骨气,奴颜婢膝,蝇营狗苟地生活将是最大的悲哀,那样的人生简直毫无意义。
虽然现在时代变迁、但是方正精神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没有“方”之灵魂的人,做人、做事都会有悖于社会伦理,只会遭到大众的唾弃,而永远无法取得真正的成功。当然,人生在世应有所不为,也有所必为。身处复杂的社会,一个人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和保护,需要在为人处世中掌握方圆共济的技巧,唯有如此才能无往不胜。
说到底,“方”,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一种伟岸的气节,是一种不沉溺于流俗的精神。
纵观历史上的那些伟大人物,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就那样的丰功伟业,其实他们与凡人并无多大差别,有差别的只是他们具备了伟人的品质,运用了超人的智慧。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个“材”,不只是才华,还是优秀的品质与智慧。一个具备优秀品质的人,无论在何种环境、条件下,都会最终超越他的同伴。环境、条件只能制约他成功的过程,但绝对无法阻止他最终取得成功。
一个人要干出一番事业,要获得生活快乐和人生的成功,最重要的,就是首先要具备优秀的品质。实际上,我们谁不向往品质优秀呢?人人都想气质美好,都想富有魅力,都想心理成熟,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品质决定的,是由潜藏于我们内心深处的堂堂正正的做人原则所决定的。
“善缘、智慧、心态”,我一直追求的就是这种“大彻大悟大爱”的境界。走在事业的旅途上,长河落日、春花秋月的沿途风景无暇留恋。我觉得,只有扬起思想的帆,事业才能乘风破浪。
一切都需要从超越自我开始。
方圆智慧
做人的规矩,就像马路上的红绿灯,虽然它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某些不便,但正因为有了红绿灯,道路才有了秩序,我们的安全也才有了保障。如果你违反交通规则,乱闯红灯,后果就很严重了。做人的规矩,是我们不得不遵守的。
做人之道,从“方”开始。
圆,左右逢源的处世之道
做人圆融,就是除去自己的棱角,隐藏起自己的个性中不能被人群接纳的部分,是以变化自己为途径,从而成就自己的成功。哲学家讲:“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想要改变环境,就必须改变你自己。”文学家讲:“明智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
在生活中,很多人相信执著是一种很好的品质。但实际上,在有些时候过分执著并不一定就是好事,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学会圆融变通,在你前进的道路上必定能够减少成功的阻力。
当然,我们在此所讲的“圆”绝不是圆滑世故,更不是平庸无能,这种圆是圆通,是一种宽厚、融通,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是居高临下、明察秋毫之后,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并不是因洞察到了别人的弱点而咄咄逼人,也不是因为自己比别人高明而盛气凌人,而是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因坚持自己的个性和主张而让人感到压迫和惧怕,也不在任何情况下随波逐流,这是用潜移默化来改变别人,而绝不会让人感到是强加于人……所以,这就需要极高的素质、极高的悟性和技巧,这也是做人的至高境界。
历史上就不乏这样的圆通豁达之人,他们在与人交往时目光高远,胸怀博大。比如曹操,他不仅能够与身边的人很好合作,甚至对那些从前的敌人也能够不计前嫌、化敌为友。
公元200年,曹操的大敌袁绍发表了著名的讨伐曹操的檄文。在这篇檄文中,曹操的祖宗八代都被骂得狗血喷头。但曹操看了却不以为意,他认真阅读之后问手下人:“这篇文章是谁写的?”手下的人以为曹操准得大发雷霆,就战战兢兢地说:“听说是陈琳写的。”曹操听后竟然连声称赞道:“陈琳这小子文章写的不赖,骂得痛快。”后来,官渡之战后,陈琳落入曹操之手,曹操非但没有因为这篇檄文的缘故而怪罪他,反而还让他做了自己的文书。深受感动的陈琳后来忠心投靠曹操,并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使曹操颇为受益。
许多成功的人,他们一生不败,其关键就在于他们为人处世的圆通之道,进退之时、俯仰之间都超人一等,让左右暗自佩服,以之为师。
当然,这“圆”好做又不好做。好做是因为如果人真正有大智慧、大胸襟,真正能自强自信,心态平和,心地善良,凡事都往好的一面想,凡事都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他人着想,人的弱点皆能原谅,即便是遇见恶魔也坚信自己能道高一丈,如真能那样,还有什么做不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