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推敲措辞
你现在读的是一本用英文写成的书。英文不是中立的语言,它是基督教文明的产物,承载着许许多多基督教概念和假说。公元1世纪,基督教与犹太教分离,并与犹太教对抗。在基督教文化与语言的影响下毫无偏见地看待神道教或佛教,可能没有问题,但这样看待犹太教就难了。仅仅是“犹太人”(Jew)这个英文单词所带的弦外之音,一想便知令人不快。
如果你问“犹太人相信耶稣吗?”或者“犹太教中什么更重要,是信还是行?”那么,一开始你的立场就错了;你在背负着基督教的文化包袱看待犹太教。在本书中,你会找到类似问题的答案,但这些答案无助于你像犹太教理解自身那样,从内部理解犹太教;犹太教没有简单地以耶稣为中心界定自身,也没把信与行当成对立的概念。
现在就让我们重新开始,来认识犹太人是怎样的人,认识从内部来看犹太教是怎样的宗教。一些基督教学者给出了一批词语,拟用这些词语界定基督教徒的身份。下面列举的就是他们总结出的关键词:
·信心
·爱
·耶稣诞生
·圣餐
·祷告
·信靠
·团契
·“重生”
·顺从
·永生
·信徒身份
下列词语是一个犹太教徒想对基督教徒解释自己的信仰时所列举的:
·上帝(个人的、历史的、变化无常的关系)
·托拉(道、劝诫、教诲,不是法律)
·诫命(intzvan, “圣诫”=律法的实践=善行)
·罪恶(averah,犯罪、罪)
·自由意志
·悔罪(teshuva,忏悔、“回到”上帝)
·祈祷(tefilla,祷告)
·公义(tsedaka,“公正”、“正确”=慈善)
·爱(hesed,情爱、怜爱、慈爱)
·善念(yetser tov,“善意的冲动”——内心行善的想法),与恶念(yetser hara,做恶的冲动;背叛上帝的成因与补救办法全
·圣父、圣子、圣灵
·复活
·拯救
·洗礼
·宽恕
·耶稣受难
·皈依
·坚信礼
·耶稣升天
·称义
·经书在于个人的内心)相对
·以色列(民、地、约)
其中有些词(上帝、律法、以色列),说英语的基督教徒已经很熟悉;但是,列举这些词的人显然认为,对这些词应该解释一番,因为熟悉并不能消除产生误解的可能。然而,其中相当多的词都是希伯来语词,这些词虽是日常用语,在希伯来语中很“易懂”,可是,用英语描述其含义就难了。
事实上,上面的基督教术语表中,除“圣子”、“耶稣受难”、“耶稣升天”以及“耶稣诞生”等专讲基督的词语之外,其他的词犹太人在谈话时都可能用到,只不过意思稍有不同,这些词在两个宗教体系内的“分量”也不一样。确切地讲,“约”、“拯救”和“经书”之类的词广泛应用于两种宗教传统之中,正是它们造成了极大的困惑;它们的用法有重叠之处,又不完全吻合。有时候,这两种宗教是被共同语言所隔开,而不是统一。
上述希伯来词语似乎难以记清,不易理解,这不用担心。必要的时候,后面还会再解释;不过,弄清这些词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上下文里,在读这本书或者其他书时,或者是在与希伯来语用得自然纯熟的犹太人聊天时。这就像学一门语言——实际上,的确是学一门语言,学犹太教的“自然”语言。
宗教不是抽象概念。信徒会声称,是神赐予灵感而创建了它,甚至是神口授了经文,经义永远正确。可是经文必须由人来解释,由人类的生命来实践,后文中的故事讲的就是两千年来犹太人如何解释并实践他们的经文。
这个故事有四个角色:上帝、《托拉》、以色列人以及周围的世界。在故事中,人物关系很重要,“特殊群体”(以色列人)与“普通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表现为周边的文化)之间自始至终相互影响;有挑战也有回应,有紧张也有纾解,有悲也有喜。
“犹太教”是犹太人的宗教。这很明显。但是,谁是犹太人这是第一章的主题。当今有些群体认定自己是犹太人,积极遵从口传《塔木德》(《塔木德》的相关内容见第三章)的拉比们所阐述的传统。所有这类人在第一章都被视为犹太人。此界定排斥了“《旧约》的宗教”,该宗教在一些极为保守的神学院里还是被当成“犹太教”。拉比严守希伯来圣经的世界,他们的权威要依靠希伯来圣经建立,然而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拉比们并非从字面上解读经文。
同样,本界定也排斥了兴起于公元1世纪的其他“犹太教派”比如艾赛尼派、撒都该派、撒马利亚派,以及“犹太基督教派”第二章会提到其中的某些教派,该章讲述的是犹太教与基督教如何由同一个宗教走向分裂。
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宗教。但宗教不能脱离社会、历史,也不能脱离信徒的情感体验和知识洞见。因此,后文将涉及犹太人的社会和历史方面的一些内容。
我们将对重要的犹太史学派别有所选择,同样的故事在他们的叙述中差别很大。比如,有一个“悲情派”,他们认为:犹太人接连不断地受到迫害,犹太人的历史充满眼泪、痛苦和殉难公元12世纪,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时期,莱茵河地区、英格兰和法兰西等地的犹太人横遭屠戮,波恩的埃弗拉伊姆随即写下著名的殉道名录,此后,这种情绪一直跟随我们。还有一个“耶路撒冷派”(由本-锡安·迪努尔创立),在他们看来,整个犹太历史都与以色列领地相关。与他们针锋相对的观点是,大历史学家西蒙·达布诺强调“散布时期的犹太教”所取得的积极成就。还有一些传统的神学家,要么完全采用圣经式的观点,认为犹太历史就是叙述人犯罪与忏悔,上帝惩罚与奖赏;要么把历史归入伟大的“前定的”循环,最终要等弥赛亚的到来。在公元10世纪的巴比伦王国,舍里拉加昂创立了一种模式,对于接受这种模式的人来说,历史就是沿着真正的传统追溯到摩西;在20世纪的德国,弗朗兹·罗森茨威格似乎否认历史有任何重要性:“我们在每一个道德行为中看待上帝,而不是从完完全全的整体中,不是从历史中看待上帝;如果历史是神圣的,为什么我们还需要一个上帝?”
然而,对于我们而言,重点在于犹太教的创造性历史。犹太人遭受苦难、迫害,一直被迫迁移,这些都不可否认,但令人惊讶的是,整整几个世纪,犹太精神绵延不绝,传承者中既有诗人也有圣徒,既有哲学家也有解经人,既有文法学家也有《塔木德》学者,既有律师、讽刺作家也有僧侣、教师,还有那些怀着卑微信念的无名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