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商鞅大变魔术记(1)

把绸子抖开

柏杨说,秦国商鞅的变法,是一场最为惊心动魄的魔术。此话有理。这一场变法可谓惊天动地,中国历史上只此一回。商鞅的主张太吓人了,他无比激进。激进到什么程度呢?在他那里,“从容易改的地方着手”等等,全是废话。他绝对没有“增量改革”的计划,丝毫没有考虑过“渐进”这个字眼,也不需要论证什么“社会承受力”。商鞅要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家庭生活等所有领域全盘出击,一个也不落下,齐头并进,锐意突破,争取在最短时间内,通过上述所有方面,把秦国全盘改变,彻底改变,变出一个你从来不认识的秦国。

如果有谁出来阻挡,对不起,大刑伺候!你跳出来说不好,当然没好果子吃。你如果称赞他的改革,也不行。《史记·商君列传》说,改革进行到某个阶段的时候,有一帮人聚集起来前往京师献辞说好。结果,这些唱赞歌的人全家都被发配到边远地区。

为什么呢?商鞅说:“唱赞歌也是捣乱!”他要你彻底闭嘴,领导说什么就是什么,说全盘改变,就马上全盘改变,一个字也不许议论,说好说坏都不行。全国所有臣民的责任和义务,就是哑巴一般地沉默执行,而且要全盘彻底。

我们中国人如今也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见过很多世面,可是你能想象商鞅这样的改革吗?你吃得消这样的改革吗?话说也怪,商鞅历时19年的改革,竟然成功了。怪不得范文澜说,秦国旧势力比较小,所以商鞅变法成功,这与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变法时遇到极大阻碍很不一样。吕思勉则说,“秦国开化较晚,所以风气朴实”,民众比较听话。

不管怎么说,魔术师上台的时候,用一幅宽大的绸子遮住旧的秦国。旧秦国是什么样呢?地处偏远,默默无闻,落后而贫穷,再加上长期内斗,“兵弱而主卑”,就如一个侏儒,不时受到强邻魏国和楚国的欺负,谁都不把它放在眼里。中原各大国谈到秦国的时候,竟称之为“夷狄”,这是蛮荒不开化的同义语,秦国人怎能忍受?

19年之后,那幅绸子一抖开,你可要揉揉自己的眼睛了——侏儒变成了巨人!一个崭新的秦国,军事实力强大的秦国,出现在战国舞台上。19年,在历史上算起来,可称为一瞬。你说是不是魔术?在这个意义上,称商鞅为魔术师不为过。

董事长秦孝公

魔术表演常常有两个人,一个是主角,另一个是配角。这次秦国变法的魔术,也有两个人,一个是商鞅,另一个是秦孝公。商鞅名气太大,时常把秦孝公遮挡住了。我们这篇文章的题目为突出重点,也只标出了商鞅的名字。实事求是地说,商鞅固然功劳甚巨,但实际的主角是秦孝公。他是董事长,商鞅是CEO。所有的事情,最后都由秦孝公拍板;所有的压力,都经不同渠道传递到秦孝公那里,一切后果也都由秦孝公承担着。

秦孝公不是一般的君主。他父亲秦献公就有志于振兴秦国,可惜壮志未酬。公元前362年,孝公继位,遭人白眼,大受刺激。他立下宏图,不管遇到多大阻力,遭到什么风险,也要实现霸业。

继位一年,孝公向全国发出征求人才的布告,用词极其沉痛:“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然后说,不管是谁,“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其恳切的承诺,甚至超过了今天延揽诺贝尔奖得主来本国发展科技开列的条件。

出生于卫国,后来在魏国干点小差事的商鞅(约前390~前338),闻声而至。此前,商鞅觉得自己怀抱绝世之学(刑名之学),却一直不得志,所以投奔秦国碰碰运气。他原名公孙鞅、卫鞅,后来由于在秦国立功,被封为商君,人们又称他为商鞅。

商鞅来到秦国之后,与孝公几经磨合,终于得到充分信任,君臣一心,准备变法。

改革研讨会

魔术上演之前,孝公想试试水。由他亲自主持,在高管层挑了几个人,小范围地召开了几次改革研讨会,结果遭遇强烈反对。

孝公说:“我想变法,可能会有许多人反对,你们看怎么样?”

商鞅说:“旧制度已经证明不能富国强兵,应该废止。高出常人的举动,本来就会遭到世人反对。事情已经发生了,愚昧的人还看不明白,而智慧的人在事情还没萌芽时就观察到了。因此,不能和民众讨论事情的开端,只能和他们享受成功的结果。成大功的人决不能老和民众商量来商量去。”

一切时代、一切民族和国家在改革时必然遇到阻力和咒骂,孝公也面临同样的困境。甘龙就是贵族保守主义的代表,他说:“官员和老百姓对于传统很熟悉,如果硬要改变这一切,就要大乱,恐怕天下人都要反对。”

商鞅说:“夏商周三代的制度,代代不同,却都创立了王业。春秋时期的五霸也各有各的法度,却都能称霸。有头脑的人应该创新,只要有利于国家就可以,不必法古。”

另一位保守主义代表、大臣杜挚说:“我听说,没有百倍的利益,不变法;没有十倍的功效,不换器具。我看不出我们的制度有什么根本性问题,为什么要大动干戈,自找动乱呢?遵守先王法统,慢慢来没有错,君主请三思!”

商鞅说:“先王法统?是哪个先王的法统?商汤、周武兴起,正因为他们不拘守古法,而殷纣、夏桀的灭亡,正因为他们不改革旧例。君主不要再犹豫了!”

几个回合下来,孝公下了最后的决心。这位好学的君主说话还颇有点哲理:“我听说,穷僻的胡同里,遇到事多觉得奇怪;头脑僵化的学者,对变化常常看不惯。愚昧的人喜欢的事情,聪明的人觉得悲哀。情绪化的主张,贤明的人觉得伤痛。你们所说的那些拘守古法的话,我听不下去了。”

不管甘龙、杜挚他们的脸色如何难看,孝公要变法了。他封商鞅为左庶长(中级官员),直接对孝公负责,草拟变法方案。

要大炮还是要黄油

若要揭开两位魔术师在绸子后面的倒腾手法,你可能会全身冒冷汗,好在这已经是两千多年前的事情了。

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变法分成两步推进,其内容优劣互见,不过,方向所指倒是十分集中,就是“农、战”两个字,实质是一个“战”字,就是一切为了战,为了最后的霸业。要大炮还是要黄油?商鞅要的是大炮。下面把变法措施总括起来披露一下。

政治与军事方面:一、实行残酷的连坐制。一人有罪,父母妻子连坐(连带受罚)。5家互保,10家相连。5家连在一起称为“伍”,10家连在一起称为“什”。一人有罪,伍什连坐。在伍什之内,大家每天互相监视,互相告发。如果发现“奸人”而不告发,判处腰斩重刑。告发者与斩首敌人一样重赏。隐藏“奸人”的,与投降敌人同罪。

二、组建地方政府系统。把小的村落、乡邑聚集起来,设立县。全国共设41个县(一说31个县),县直属中央。每县设置县令,全面负责。这是秦国实行郡县制的开端,创造了崭新的政治结构,具有重大意义。

三、废除以前的贵族、官员级别,重新制定二十级爵位。第一至第八级为民爵,比如一级叫“公士”、二级叫“上造”等。第九级以上为官爵,第九级叫“五大夫”,第十九级叫“关内侯”,第二十级叫“彻侯”等。

四、对敌作战杀死敌人是第一等功劳。在战场上斩敌人脑袋一颗,授爵一级,可担任50石的小官(1石等于10斗米)。斩首两个,授爵二级,可担任百石之官。立了战功,还赏赐田地。

五、用最大的力量奖励战功。凡是没有立过战功的贵族,一概废除名位,废除级别,不能做官。按照战功确定级别,然后根据新的级别,规定应享有的土地、住宅、奴婢数量。范文澜说,这一条激起了贵族领主的反抗,但它是变法中非常重要的一条。许多靠世袭、资历、行贿等途径成为贵族的人失去了特权,变成民间富户。有军功的贵族宗室,最高待遇就是封侯,封侯之后只是收取食邑内的租税,不管理民事。领主制度的秦国从此变成地主制度的秦国。

经济方面:一、推崇农耕,打击商业和知识分子。一个家庭生产的粮食和布帛超过一般产量,可免除徭役。另外,商鞅认为商人是“游民”,助长奢侈。民间凡是从事商业活动的,全家一并逮捕,收到官府里做奴隶。凡是无业、懒惰而贫穷的,也收入官府做奴隶,或押送边疆垦荒,这是强迫每一个国民都要有职业,主要是务农。各国“文学游说之士”,也归入“末流”、“游民”一类,不许入秦。商鞅这些措施,对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重农抑商,产生了重大影响。

众所周知,与商鞅同时的古希腊罗马,虽然农业也是经济的重要成分,战争亦很频繁,但工商业得到很大发展。政府对此采取鼓励态度,民间的制造业、金融业、内外贸易、航运业欣欣向荣,颇具规模,这是早期中国与西方的一个巨大区别。

二、开疆垦田。把原来田里用土堆成的疆界和供战车奔驰的道路,都破开(战国已开始放弃兵车,大量用骑兵),辟成农田。当时还推行授田制,国家授给农民田地,鼓励耕种。同时,也号召民众到荒野上开辟新的农田,承认个人新辟土地的所有权,允许土地私人买卖。秦国地广人稀,商鞅挖邻国的墙脚,对山西、河南、河北的人说:“到我们秦国来吧,你们开荒的土地,三年不收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