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嘘!这里的世界静悄悄(1)
“这些屋子每间一个样子;屋顶,墙壁,地板,颜色,陈设,各有各的格调。但辉煌精致,是异曲同工的。”
——朱自清《欧洲之旅》
漫步走在宽大、干净的大街上,街道两旁种植着葱郁的树木,后面掩映着一排排木制结构的尖顶小屋,白墙黑梁,清新大方;深褐色的木制架子在墙外镶嵌,微风袭来,细细地呼吸,恍惚间,感觉闻到了木头淡淡的清香。走到路的尽头,一座古典而不失威严的教堂矗立在眼前,整体直立向上,塔尖直指苍穹,仿佛要摆脱尘世间的一切重负,五彩的玻璃、精致的墙画、鎏金的装饰无不搭配得相得益彰、美轮美奂,虽华丽但却不失庄严。这一切的一切,不禁让我们想到身为基督徒的三毛。
穿过教堂,沿着弯曲的小路,伴着路边无数的无名小花,向山上走去。阳光透过云层照射下来,让山上的城堡笼罩在了一片金色之中,水蓝色的顶,雪白的墙,墙面上有着茂密的爬山虎,在阳光下,犹如绿宝石般通透灵动。德国的建筑艺术果然名不虚传。朱自清先生在漫游德国时就曾对其建筑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并大加赞赏:
“这些屋子每间一个样子;屋顶,墙壁,地板,颜色,陈设,各有各的格调。但辉煌精致,是异曲同工的。”
“外国的宫殿外观常不如中国的宏丽,但里边装饰的精美,我们却断乎不及。”
清香四溢的百年老屋
“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三毛
但凡去过德国的小城镇和乡村旅游的人,经常可以看到墙壁上镶嵌着格子状木架的老房子。粗略地看上去,大部分人都会误以为那些整齐的木格子只是一种装饰图案,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这些裸露于外墙的褐色木架构成或简洁或繁复的几何图案,看起来的确是赏心悦目。但是木架更重要的作用却不在于此,而是在于构成整座房屋的框架。就好比人的骨骼支撑起整个身体,使人可以行走、可以站立。木架本身的直挺形象也塑造出了房屋的气概和风骨,木架之下所填充的泥坯则好比人的血肉,使人具有了生命的温暖与活力,而外墙上涂的那层墙皮自然也就是人的皮肤了。外墙有泥坯的部分通常刷成白色,再配上深褐色的木架结构,整体显得质朴大方,与中国江南小家碧玉的房屋相比,让人觉得入住前者更能舒适自然一些。三毛一定会喜欢上这种简单但舒适的小屋,虽然它并不华丽,因为三毛曾说过:“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而且,荷西也有过一个一生最幸福的梦想,那就是有一个很小的公寓,里面有一个像三毛这样的太太。尽管现在什么都没有了,一切如过往烟云。
这种木头房子被称为木桁架建筑。桁架建筑一般不会很高大,都比较小巧,就像一栋精致的小别墅一般,使用这种建筑模式最多的还是普通民居。因此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这种常用于普通民居的桁架建筑会给人朴拙单纯的印象。今天在德国境内还有两百五十多万座木桁架建筑保存完好。德国的各种历史遗迹如今仍保存完好,甚至有些还在使用当中,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日耳曼民族是一个恋旧的民族,虽然说德国的现代化程度绝对不逊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可是他们并没有忘记传统,将自己禁锢在现代化的钢筋水泥之中,而是始终小心翼翼地守护着祖先们留下的历史遗产和文化遗产。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篇报道,在德国的很多地方,尤其是在一些注重传统与古典美的地方,拒绝高楼的斗争此起彼伏。这里所说的高楼就是一般意义上我们所说的高楼大厦,这些高楼大厦可以说是现代化的代名词,是一种时代的象征,甚至有人将其称为伟大的人类创造出的伟大建筑,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人拒绝它呢?
原来,在德国的慕尼黑曾经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情。西门子公司想在慕尼黑南部建造一栋高达146米的大楼,这个计划刚被提出就遭到了慕尼黑一半以上市民的反对。反对的原因是,慕尼黑的圣母教堂只有99米,这栋高楼怎么可以比圣母教堂还要高呢?伟大的圣母教堂必须高于一切!而且在天气晴朗、阳光普照的时候,从慕尼黑的普通住宅阳台上往南看是可以看到美丽的阿尔卑斯山脉。慕尼黑市民当然很不愿意在眺望美丽山景时让西门子的那栋146米高楼群扫了他们的兴致,这也是反对建造高楼派的另一个重要的理由。最后市民们与政府达成一致,在今后几年里所建高楼都不能超过100米,此事才算作罢。会发生这种事的原因除了虔诚的宗教信仰外,应该还有保护历史传统与古迹等因素在里面吧!如今慕尼黑的市民们仍对以前建的高楼耿耿于怀,比如在水仙女宫的东北方建起来的那座“臃肿”的慕尼黑大厦与秀丽的宫殿极其不般配;而从市中心漂亮的路德维希大街往北望去,有大学、教堂和凯旋门,但是轴线左侧竖起来的126米与113米高的双子楼却也跟古典的街景很不协调,简直就是一抹败笔。所以慕尼黑人说:“圣母教堂和老城区是我们的心仪所向,我们不允许别的高楼大厦把它们的阴影投进老城中来。在慕尼黑,新的高楼不可以高于圣母教堂!”
如今在德国仍有很多精致的小城镇,在那里几乎看不到一座现代化的建筑。悠长有点潮湿的小巷里,古朴典雅的木桁架老屋一座挨着一座,雪白的墙上缠绕着碧绿的常春藤,老屋的窗台上色彩艳丽的鲜花正在盛开。即使是德国的一些大城市也很少见到摩天高楼林立的景象。但是当我们走进那些有着木头清香的百年老屋时,却会发现内部的生活设施是绝不逊于现代建筑的:电源、暖气、冷热水、浴室、抽水马桶等一应俱全,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于是经过了修缮的木桁架建筑就成为了历史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木桁架建筑作为德国的典型建筑样式,已经成为德国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全世界恐怕没有哪个地方像德国这样拥有数量如此之多的木桁架房屋,而且不管从造型、风格和色彩等方面来看都是非常丰富的,甚至可以说没有一座木桁架房屋是完全相同的。德国曾开辟了一条所谓“桁架房屋之路”,整个路段中,除了能够欣赏各有特色的木桁架房屋以外,疗养地、度假地与自然公园也点缀其中,还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名城。这条路线把全世界具有空前数量和质量的桁架建筑串成了一条美丽的珍珠项链。青山绿水掩映中的木桁架房屋让人感觉仿佛走进童话世界。
让我们看看这些朴素的木桁架建筑吧,它们毫不张扬,可是它们的美却是显而易见的。它们矗立在那里,静静地诉说着一段又一段平凡与不平凡的岁月,就像我们的祖母那样亲切而温暖,而钢筋水泥玻璃幕墙的现代写字楼,永远不会像也不可能像木桁架建筑那样,让我们觉得温暖。纵观三毛长期居住过的那些居所,从台湾的传统老屋到撒哈拉的当地土房,再到加纳利群岛的海边小别墅,可以看得出三毛也在下意识地躲避冷漠的钢筋建筑,不管她怎样特立独行,她始终还是一个渴望爱与温暖的女人。
木桁架建筑为无数家庭提供了一个温暖舒适的居所,而且不需要浪费特别多的钱,也不需要昂贵笨重的石料,木料也用得不是特别多,建墙用的黏土也是随处可得。这的确是一种集美感、节能和环保于一体的建筑方式。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木桁架建筑在德国不仅仅只是受到精心保护的老古董,直到今天还有人在建造新式的木桁架建筑。当然今日的建筑技术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追求美感、节能与环保完美结合的建筑理念是一直不会改变的。
上帝的居所
“感谢上帝,给了我永恒的信仰,她迎我平安地归来,又要带着我一路飞到北非我丈夫的身边去。我何其有幸,在亲情、友情和爱情上,一样都不缺乏。”
——三毛
教堂,希腊文写作kyriakon,原意是上帝的居所。
夕阳西下,教堂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安详,伴随着教堂钟楼响起的阵阵洪亮而深沉的钟声,一群群白鸽扑棱着翅膀腾空飞起,久久地盘旋在高高的塔尖下。塔顶在阳光的折射下流光溢彩,整个教堂的外观精致而华丽,外墙由磨光石块堆积砌成,再装饰以细腻而精美的浮雕图案。教堂旁边是盈满圣水的大理石洗池,上帝的信徒们在池水里蘸了圣水,在胸前虔诚地画着十字,并朗声念道:以圣父、圣子及圣神之名,阿门!进入教堂,有着穹隆形的屋顶、一排排木制的席位、琳琅满目的壁画、彩色玻璃镶嵌的修长花窗。高低不同、错落有致的花窗上的彩色玻璃绘满了圣经故事的彩图,阳光透过花窗斜射进来,通过折射,变得五彩缤纷、幽暗朦胧起来,犹如梦幻一般,这使得教堂内部充满了庄严肃穆的气氛。
弥散开始时,在管风琴的悠扬伴奏声里,穿着洁白圣衣的唱诗班会诵唱圣歌,那声音格外动听。祭坛中,神父念念有词地带领着手捧羊皮面烫金边、只有巴掌大小《圣经》的信徒们祷告,祭司熟练地舞动着链子上的小香炉,整个教堂香烟缭绕,被摇晃着的木铃发出清脆缥缈的响声。祭坛的前方是讲经台,神父常常会在上面讲述经文,声音通过高大的穹隆形的屋顶进行几次的折射,变得辽远而空旷,仿佛那就是从遥远的天国传来的主的启示……
由于父母和朋友信奉基督教的关系,三毛本人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一直以来三毛都严格地恪守《圣经》中宣扬的博爱、宽容和仁慈,并以此作为她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这些都可以从她那一篇篇以爱为主题的游记散文中看出来。作家司马中原曾这样说过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