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德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译者前言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正是中国社会动荡、东西方思想激烈碰撞的年代。当时,很多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向中国民众宣传基督教思想。其中一位传教士名叫亚瑟·亨利·史密斯,中文名为明恩溥,在中国待了四十多年。明恩溥在华期间写下多部著作,向世界介绍他眼中的中国和中国人,本书便是其中之一。

本书着重讲述中国人各方面的特质,或可说国民性,从面子问题、时间观念、公益心、同情心等多个角度对中国人进行解读。书中谈到不少中国人的优点,但更多的是他们国民性中的缺陷。该书在欧美国家发行之后,曾一度成为西方世界认识中国的主要渠道,并成为旅居中国的外国人阅读最多的著作之一。在美国,它是影响力最大的有关中国的著作。二战之前,这本书也是日本研究中国的重要资料。

中国近代曾掀起一股改造国民性的思潮,鲁迅作为其中的代表,曾郑重向国人推荐这本书。鲁迅本人的思想受这本书影响颇多,他曾多次提及自己吸收了本书中的观点。虽然鲁迅对本书中的观点并不完全认同,但他承认本书对中国人反思自身的本性有着极重要的价值。

鲁迅逝世之前十几天,曾写下这样的语句: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翻出史密斯的《支那人气质》来。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的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中国人对待本书的态度,可分为两派,一派便是如鲁迅这样,希望从书中寻求一些营养和教训,以促进自身改良;另一派则以被誉为天下第一骂人高手的中国近代学者辜鸿铭为代表,对本书持完全批判的态度。辜鸿铭曾在自己的多部著作里对明恩溥的观点予以驳斥,还讽刺明恩溥“没有在中国民族性问题上说三道四的资格”。

客观来看,在这本书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作者对中国人勤劳、坚忍等优点的肯定,同时也会发现,整本书流露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

这与作者当时所生活的中国的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作者当时所在的中国,正值清末及民国初期,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列强伺机来侵占中国,再加上鸦片战争的爆发,更让中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在民国初年,面对破败不堪的中国,再加上传统的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国人的确表现出了麻木不仁、愚昧无知等特点。因此,展现在作者眼中的中国人就有很多民族劣根性。作者在讲述列强肆意侵略中国的一些情节里,作者并没有站在同情中国人的立场来写,而正是作者的这种笔法,将当时中国为什么“落后挨打”的原因展现得生动逼真。

不过以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明恩溥所处的位置来看,这一点是难免的。

我们在看待本书时,既不可完全屈服般地接受,也不可完全激烈地排斥,这两种方式都有失偏颇。不如用批判式吸收的方式,以此书为镜,照出自身的各项特性,借以自鉴。

本书最早出版于1890年,虽然距离现在已经一个多世纪,但是书中所涉及的问题,有些现今依然存在。虽然当代的中国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一百多年前的眼光,对于现在的我们仍然不无裨益。

本书原著有两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有所删节。我们这个中译本,遵照的是未删节的版本,以期完整地展现作者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