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人会说智慧的人会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说话要到位(5)

魏征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谏臣,他的忠心劝谏是无可非议的,但有时候他所用的劝谏方法实在有些不妥。若不是唐太宗为人宽厚,且又有长孙皇后的求情,像他那样张口说话并且敢于拦住皇帝去路的人,恐怕有10个脑袋也保不住。相比之下,长孙皇后的说话方式则高明得多。她没有直接替魏征求情,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阐述问题,她重点描述了臣子的刚直与君主的开明之间的密切关系,侧面说明正直敢言的忠臣的重要性,而且由于说的也是赞美皇帝的话,因此令皇上龙颜大悦。

可见,同样说的是忠言,顺耳的话永远都比逆耳的话容易让人接受。因此,向别人提出忠告或者建议时,应该尽量避免使用逆耳的话去刺人、伤人,应尽可能多地把这些忠告或者建议转化成顺耳之言,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说话要给对方留有余地

人际交往中,有时候,即使是别人真的做错了事情,如果这件事情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小问题,你就不要急于开口批评或者给予指正,最好是装“糊涂先生”,给对方留有一些余地。

在一次年终总结会上,公司的经理正说到兴头上:“经过各位同仁的辛勤工作,今年公司总共创造了260万美元的利润,这可是个不小的进步啊……”“错了!”小陈突然打断经理的报告,“这只是上半年的统计数据,事实上,今年我们公司全年的利润总额已经达到了380万美元。”听到小陈的指正,经理尴尬得满面通红,他勉强把报告做完,最后整个会议草草收场。这件事情发生后,经理和小陈的关系就变得很僵硬。

在生活中,人们难免会犯错误,这是很正常的,如果对于有错的人进行过分的指责,结果可能会得不偿失,但如果以一颗宽容的心给其改错的机会,说话的时候给对方一个改正错误的余地,这样既保护了他的面子,又会使他对你心存感激。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一个女孩好不容易在市区找到了一份在高级珠宝店当售货员的工作,她分外珍惜这个机会。

有一天,女孩在整理戒指的时候,看见旁边柜台前站着一个男人,这个男人高个头、白皮肤,年龄30岁左右。这个男人脸上的表情有些恐怖,吓了女孩一跳,他几乎就是在不好的年代里贫民形象的缩影:一脸的悲伤、愤怒、惶惑;那件原本剪裁得体的法兰绒服装现在已经变得褴褛不堪,诉说着主人的遭遇;这个男人用一种企盼而绝望的眼神,盯着柜台里的那些珠宝。

看到这个男人的表情,女孩的心中因同情而涌起一股莫名的悲伤,这时候电话铃突然响了,女孩急忙去接电话,但当她急急忙忙跑出来的时候,衣袖不小心碰落了一个装着钻石的碟子,6枚昂贵的钻石戒指纷纷滚落到地上。女孩慌忙四处寻找,很遗憾,她只捡到5枚,第6枚钻石戒指怎么找也找不到。

女孩想那枚戒指一定是滚落到橱窗的夹缝里了,于是就跑过去细细搜寻。没有!突然,女孩瞥见那个高个男人正匆匆地向门口走去。顿时女孩明白了,她知道那枚消失的戒指在哪儿了。碟子打翻的一刹那,这位先生正好在场!

当男人的手快要触及门把的时候,女孩叫住了他:“对不起,先生!”那男人听到后转过身来,他们两人相视无言足足有1分钟。“什么事?”他问,可以看得出来,他脸上的肌肉在剧烈地抽搐。

在这种情况下,女孩的命运就掌握在他的手里。女孩能感觉得出来这位先生进店不是想偷什么。他也许只是想得到片刻温暖或者感受一下店里美好的气氛罢了。女孩深知在现在这个社会里生存有多么不易,当然她也能想象出这个可怜人是以怎样的心情来看待这个社会的:一些人在购买那些奢侈品,但是自己却食不果腹。

“先生,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我找了很久的工作,现在找个事做真的很难,不是吗?”女孩神色黯然地说。男人听到这话,久久地审视着这个女孩,终于,一丝柔和的微笑浮现在男人的脸上。“是的,的确如此。”他回答,“不过我敢肯定,你一定能干好这份工作。”停了一下,男人向前一步,把手伸给姑娘:“我可以为你祝福吗,可爱的姑娘?”女孩非常高兴,她也立刻伸出了自己的手,当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的时候,她用低低的、十分柔和的声音说:“也祝你好运!”

男人转过身,然后慢慢走了出去,女孩看着男人的身影渐渐远去,转身回到柜台,把手中握着的那第6枚戒指放回原处。

对一名误入歧途的盗窃者,女孩没有直接用语言对其进行要挟或侮辱,她以自己的善良与真诚唤醒了对方的良知,她这番话无疑是十分切入人心的,对方也从这些话里感受到了真诚,也以一个十分体面的方式改正了自己的过错。假如当时这个女孩说话不给对方留一点余地,戒指固然也可以找回来,但是这个男人的未来也可能会因此而葬送,女孩也可能因此丢掉工作,可见,女孩说的那番话是何等的高明。

在社会交往中,智者在对犯有错误的人指正其缺点的时候,往往会用自己的智慧,在不使对方尴尬的情况下,做出一些恰当的批评指正。他们所说的话既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使对方心存感激,这比那种得理不饶人且对别人的错误穷追猛打的说话方式不知要高明多少倍。所以,不管什么时候,说话都要给对方留有余地,这既是保护他人,也是保护自己。

给予批评、建议要委婉

没有人喜欢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在大庭广众之下被人揭露,一旦曝光就会感到十分难堪或气愤。因此,给别人提建议也要采用委婉的方式。

周总理给人的印象总是和蔼可亲,他在给人批评或建议时的方法很妙,可谓高明。正所谓“响鼓不用重锤敲”。

1971年“9·13”事件中,林彪因为叛国摔死在蒙古温都尔汗。这个事件影响广泛,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此事对外一律保密。当时,我国驻蒙古大使馆官员察看了事故现场后,就派秘书孙某回国向周总理汇报具体情况。同机一起返回的还有中建公司的一位同志。当时,周总理让符浩同志到机场去接这些工作人员。符浩只是把孙某接到招待所,而让中建公司的同志回自己家过夜,并且嘱咐那些同志要绝对保密。当晚听符浩汇报情况的时候,周总理问:“和孙某一起回来的还有谁?”符浩说:“还有中建公司的一位同志,现在已经回家……”没等他把话说完,总理面色一沉,严厉地问:“谁让他回家的?你当过兵吗?会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吗?”

符浩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过去曾在部队工作过的事情总理是知道的,1950年7月,他被派到蒙古担任临时代办筹建使馆的时候,总理接见他时还半开玩笑地说过:“已经是外交官了嘛,怎么还穿军装?”这个时候总理反问他当过兵没有,必定是在批评他警惕性的缺失。

于是符浩立即答道:“我马上把中建公司的那位同志找回来!”他半夜开车把中建公司的同志接到招待所并报告了总理,总理这才放下心来。

古人说:“引而不发,跃如也。”总理的这种批评方式就起到了这种作用。周总理的批评非常高明,采用了委婉暗示的方式,这种暗示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潜台词:“你当过兵吗?难道不知道部队里保密的极端重要性吗?你不应该失去做一个‘兵’的警惕性。”周总理并没有把全部内容都说出来,他明白,对于一个长期共事、有着丰富经验的下级来说,只需要稍微点拨一下就够了,根本无需长篇大论地进行开导和批评,那样只会适得其反。周总理的做法很到位,他委婉的说辞让对方领会了其中的深意,并马上纠正错误。

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特性,就是在没有任何抵触情绪的情况下,可以主动改正自己的缺点。但如果有人直接告诉他错了的话,他就可能会厌烦这种指责,而不理会别人的意见。

一家很有影响力的报社招聘编辑部主任,应聘者有二百多名,只有李博士和王硕士进入最后的面试。在第一轮面试中两人水平相当、各有千秋,这使社长和主编无法定夺。于是,主编出了一个考察两人能力的问题,他让两人浏览了一下近期的几份报纸,然后各自写一份策划报告,内容是对该报纸做一个总体性的评价,最好可以根据自己对这份报纸的认识制定出报纸的市场定位、稿件内容、组稿对象、刊物风格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可以想象这份报告的分量。几天后,两人同时按要求完成了任务,并将自己的报告发送到主编的电子邮箱里。

就像他们的面试情况一样,双方的报告也是不分伯仲。不过,两人的报告还是有些微小的差别,差别主要集中在第一个部分,也就是对该报纸现状的评价上。李博士曾经从事过编辑工作,所以对报纸的缺点看得非常清楚,他虽然对该报纸的某些内容进行了肯定,但是在报告的最后,把大量的篇幅用在了点评该报纸的缺点和不足上。甚至还在报告中“语重心长”地警告:长此以往,不改变现在的办报方向及做法,该报纸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而王硕士报告的第一部分主要篇幅是谈论该报纸的优点,而且承认了这份报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能坚持下来的原因就是它本身具有的这些优势,比如读者对象把握较好,文章内容和风格有个性等优点。但是王硕士也提出了一些问题,若能在某些方面改进一下,比如商业资讯传达的速度提高一下,可能会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当然他是以一个委婉的方式指出这些缺点的。

最后的面试结果是王硕士被录用。社长和主编决定录用王硕士的理由是:他对报纸的评价比较中肯,而且策划基本到位。而不录用李博士的理由是:虽然策划也基本到位,但他对该报纸的评价过于偏激,说话过于尖刻。

为什么拥有高学历而又有工作经验的李博士最终被淘汰,而相对学历低一些的王硕士却最终被录用了呢?关键原因是李博士说话的方式不符合一般人接受批评的心理,尤其是他处于求职的身份时,说话不能把握好主次轻重,也就无法赢得老板的心。

通常人们在听到别人对自己某些长处的赞扬后,再去听一些令人不痛快的建议,心态会好得多。李博士虽然也使用了赞扬,但是他却没有作任何“铺垫”,说话就显得不够婉转,让别人感觉就像是直接批评报纸的种种缺点,让老板感到他几乎是在全盘否定该报纸所取得的成绩。而这种否定显然不符合该报纸的发展现状,否定报纸就是否定它的经营者,这种说话方式当然不可能引起面试者的共鸣,相反只会使老板反感,所以李博士最终被淘汰。

说话要注意方式,尤其是批评别人或提建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让自己的语言婉转一些,这样才容易让人接受。

不该说的时候不说

沉默是金,聪明的人深谙此理。在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智者往往懂得该说时说,不该说时不说;而蠢者却不管话当讲不当讲,口不择言只图一时之快。两者相比前者更有涵养,而后者则显得鄙陋浅薄。所以前者受人尊敬,后者令人厌恶。

在外交历史上,周恩来总理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都颇有影响力,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睿智、风度、谈吐无不令人倾倒。周总理懂得在该说话的时候说,更懂得在不需要说的时候保持沉默。

1972年,周恩来总理和美国国务卿基辛格通过多方的努力终于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这个事件使世界格局为之一变。基辛格一行人员到北京与周总理谈判,取得圆满成功后,周总理去为他们送行。当时,基辛格心情有些激动,他诚恳地向周恩来保证:回去之后一定会加倍努力,争取早日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基辛格越说越激动,竟然不顾外交辞令,开出了一个时间表:“大约一年。”听到这些话,周恩来始终微笑着,传达出内心的赞赏和谢意,并没有做出什么回答。

就在飞机起飞不久,基辛格收到了一封发自美国的电报。原来,前一天联大会议上,恢复中国席位的提案已经被通过!这当然是一件大好事,但是他想到:“这么大的事情,周恩来肯定当时已经接到了汇报,所以当自己说‘大约一年’的时候,周恩来总理却保持沉默,他本可以高傲地宣布:‘事已办妥,不劳大驾。’但他却没有这样做,只是报以友好的微笑。”想到这些,基辛格不禁对周总理产生了敬慕之情。

面对基辛格热情的面孔,周总理当时如果直接告知真相,以基辛格的特殊身份怎能不难堪!即使再有能耐可以从容应对,也只是我方搭台让人唱戏而已,而周恩来总理选择了沉默,这种处理方式无疑是最佳的应对方式。

当然沉默并不是一言不发,而是尽量避开一些容易产生矛盾的话题,以免造成双方不应有的冲突,从而维持一个良好的交际关系。

在某中学的一节实习课上,师范学院毕业的小许在黑板上刚写了几个字,下面就有学生突然说道:“许老师的字比我们王老师的字好看。”

一句话语惊四座,稚嫩的学生哪里能想到:此时坐在后面的班主任王老师处境是多么尴尬!对小许来说,刚登上工作岗位,就碰到这样让人尴尬的场面,的确令人烦恼,以后怎样与这位班主任共度实习这一关呢?转过身来谦虚几句肯定不行!于是她灵机一动,装作没有听到,继续在黑板上写字,头也不回地说:“是谁在下边小声嘀咕,要保持安静。”

此语一出,王老师紧张的神情顿时缓解了很多,尴尬局面也随之消除。

在这种情况下,小许对学生的言论保持变相的沉默,真可谓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