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跳出自我禁锢的怪圈
凯斯·科斯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把自己封闭起来,可以躲避风雨,但是阳光也进不来了。一个能够打开心扉,迎接阳光的人是永远不会陷入自闭的。拥有阳光一样的心态,你就不会在抑郁失落中迷失自己,你就不会失去前进的方向。
正确地估量自己的价值,并且让自己持续地“增值”,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样,你的生命才不会白白地度过,才会觉得每一天都是有意义的。
土著人的特异功能
一群伐木工人进驻高山林区作业,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等原因,山上的气温与平地的气温相差极大。为了作业安全,他们还需时刻提防因山区大雨所造成的山洪暴发,为此,他们一直很关注当地的气候变化。
因为工作原因,伐木工人经常与当地人接触。日子久了,他们渐渐地就与土著人熟悉起来了,后来,他们发现土著人有一种特殊的本能,即能够准确地预测第二天的天气状况,而且只要土著人预言了今天不会下雨,那么,今天就必定无雨。
从此以后,伐木工人不再听广播预报天气,而是改为向土著人请教天气变化的情况,而友好的土著人也会不厌其烦地每天准确预报。为此,在很长一段时间,这群伐木工人都对土著人拥有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本事感到非常佩服,直到有一天,土著告诉他们说,再也无法预报天气了。
伐木工人为此感到很诧异,要知道他们每天都是靠土著的天气预报劳作的。为此,伐木工人问道:“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难道你们的特异功能在一夜之间全部消失了吗?”
土著人严肃地回答:“收不到……”
伐木工人更是诧异,于是问道:“什么收不到了?”
土著人说:“我们族内有一部收音机,但是,天线昨天被小孩弄断了,所以,再也收不到广播了……”
当我们面对诸多事物时,也会陷入类似伐木工人的常规思维当中,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或者一味地认为他人较自己有过人之处,从而忽略了探求背后真正的原则,不是按照惯性思维行事,就是盲目地迷信权威,从而忘却提升自己的能力。
事实上,在每个人的内心当中,都有许多值得挖掘的宝藏,或许你忙于追求外界的教导,或是无暇估计这些完全属于你自己的珍宝。总而言之,一味地禁锢思维,终会将自己的思维葬送。
向生活敞开心扉
一位自闭者非常苦恼,因为他对周围的人和事失望透顶,他认为一切身外之物都不是自己的,于是,整日深居简出,几乎与外界隔绝。这种生活状态不是他想要的,因为他想和正常人一样,快快乐乐地生活,大胆、自信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和喜爱的姑娘谈场轰轰烈烈的恋爱。
于是,他向最好的朋友请教,希望能将自己从痛苦的生活中解脱出来。这位朋友告诉他说:“在很远的地方有一个教堂,那里居住着一位非常聪明的神父,我想他会告诉你具体该怎么办。”
于是,这位自闭者听从了朋友的劝告,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这位神父。他走到教堂面前,看见一扇非常漂亮的旋转门,然后,他轻轻地一推,那扇旋转的门便把他带到了神父面前。神父好像有未卜先知的神功,神态自然地看着他。
自闭者虔诚地跪在主的神像下,然后向神父询问道:“仁慈的神父,请为我指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吧,我不想这么痛苦地活下去。”
神父向他的身后指着说道:“答案就在你刚刚推动的那扇门里。”
自闭者回头看见了那扇门,它正在慢慢地旋转着,把里面的人带出来,把外面的人带进去,两边的人伴着这扇门进进出出的,谁也不会影响到谁。
自闭者只看到了这些,还是不太明白神父的用意,于是,他继续问道:“神父,请饶恕我的愚钝吧,我不能明白你的用意。”
神父微微一笑,对他说道:“这扇门象征着我们的心门,而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门,只不过它们是用不同的材质做成的。有的人给自己的心门上了一把锁,把自己长时间地锁在黑暗当中,永远看不到外面的阳光,这样的解脱只是暂时的。而走出黑暗的唯一方式就是打开这扇心门,让自由做主,但是,这把锁只有自己能够打开,因为钥匙放在每个人的心上。”
神父接着说道:“有的心门是一扇旋转的玻璃门,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快乐或是痛苦,总是让自己的心门旋转起来,把失败和悲伤旋转出去,把希望和美好带进来,在不断地旋转中寻找机会和未来,给自己的人生打造一个大舞台;而有的人则不同,他们把自己锁起来,因而什么也做不到。”
从此,自闭者走出了那道旋转着的玻璃门,他的人生也随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任何人的人生都是美好的,完全没有必要给自己的心门加把锁,一旦自己把自己锁定,后果就不堪设想。人之所以称为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选择怎样的生活,你就能拥有怎样的阳光。
故步自封的画中人
某些人在取得一定成就之后往往就会停滞不前,自我陶醉起来。当挫折、失败向他们袭来之时,这种人就会向极其脆弱的命运屈服或是低头。时代在进步,这种人的观念却停留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而非与时俱进,因此最终会被飞速发展的世界远远甩在后面。
欧洲曾经有一位名望很高、造诣很深的老画家。他作画时,力求精益求精,对于种种非常细致琐碎的小节以及蛛丝马迹都会非常精细地描绘。这位大师的画工细腻工整,画的人物、动物也都惟妙惟肖。
他曾对人说:“我画中的种种细微之处即便是用放大镜来仔细观察,也不会发现一点疏漏。”起初,他的画确实极负盛名,得到了人们和业界人士的认可。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印象派开始兴起,野兽派的画也渐渐出现,其他画派也随之崛起。
但是,这位老画家依旧整日钻研自己的画,对其他各类画派不闻不问,不仅如此,他还恶意中伤其他画派,说他们粗陋浅薄。
结果可想而知,由于他没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终于走进了古董画的坟墓当中,直到最后,再也没有人向他请教了。这位老画家的生活变得日益拮据,最终穷困潦倒地离开了人世。
只有那些一直朝后看、故步自封的人才会一成不变地采用那些被人抛弃的旧方法、旧理论。
在这样一个不断创新、飞速发展的时代,如果故步自封,势必会被历史淘汰。只有善于谋略、反应敏捷、干事迅速的人,才会成功。
打破僵化的惯性思维
美国的一位教授曾经指出:人的生命之所以是无价之宝,是因为它能创造的价值是无限的。至于每个人能创造多少价值完全取决于自己。
一位年轻的摄影师带着全家人到海边度假,因为职业习惯,他总是非常留心那些富有意义的生活画面。连续几天,摄影师都在同一地点看见一位老渔夫在傍晚打上一网鱼。从网兜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里鱼类繁杂,同时,摄影师也发现老渔夫的捕鱼本领很高。
不过有一个现象令摄影师感到很好奇,老渔夫总会把一网活蹦乱跳的鱼拖到岸边之后,将一些大鱼重新扔到海里,只将一些很小的鱼带回去。经过好几天的观察,他发现老渔夫每天都是如此,于是心存疑问的摄影师,决定去问问老渔夫其中的原因。
一天晚饭过后,摄影师没有陪家人到海边散步,而是站在老渔夫经常捕鱼的地方,等待他的出现。老渔夫像往常一样准时出现在海边,而且也打捞上来满满一网鱼,然后一如既往地将沉甸甸的渔网拉到岸边,再弯下腰将个头比较大的鱼一条条地丢进海里。
此时,年轻的摄影师蹲下来问老渔夫:“请问您为何总把费尽力气捕到的大鱼重新扔进海里呢?如果是心存善意,就应该放生那些小鱼呀!我实在想不出您这样做的原因。”
听到年轻人的问题,老渔夫不以为然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平静地说:“这有什么好奇的呢?因为我家的锅小,个大的鱼根本没法下锅,所以,我只好把大鱼重新丢回海里。”
摄影师一直认为老渔夫这样做势必会有他自己的理由,但是,他从没想过会得到这样的解释,因为这个理由令他不可思议。于是,摄影师继续问道:“那你们可以换一口比较大的锅呀?这样一家人不是每天都可以吃上美味的大鱼了吗?”
听到年轻人的话,老渔夫的脸上浮现出了较之前更为吃惊的表情,然后,他说:“这怎么可以呢?我家的锅和炉灶是相配套的,炉灶只有那么大,若是锅太大,岂不是没法烧火做饭了吗?”
听到老渔夫的话,摄影师仿佛找到了事情的根源,于是,他对老渔夫说:“这个问题好解决,只要重新搭建一个炉灶,然后再换上一口大点的锅,问题不就全部解决了吗?这不比你每天将大鱼扔回海里强百倍吗?”
可是,老渔夫接下来说的话,让摄影师再也无法得意了,而且令他不知道再说什么好了,老渔夫说:“这个炉灶是我爷爷留给我爸爸的,然后,我爸爸又留给了我,我只知道如何用这个灶台煮饭、吃饭,但是,却从来不知道该怎样重新搭建一个新炉灶,换一口大锅,即使有人帮我换一个锅灶,我也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个灶台做饭,因为我的父亲当年没有告诉我。”
东西旧了,人们往往会认为它不如新的好;衣服旧了,即使干净、整齐,也注定会失去当年的色彩;机器旧了,无论怎样修补都不如新机器那样高效。不过,这一切只要人们愿意改变,换一个新的,就可以完全解决。可是,当人们的思想陈规守旧时,却从来不会换上一种新思维,而往往被习惯性思维制约。
学会经营人生
老汉的妻子很早就去世了,只给他留下一个嗷嗷待哺的儿子和穷困潦倒的家庭,从此以后,老汉就一直和儿子相依为命,再也没有娶过妻子,其原因有二:一是,老汉怕年幼的儿子得不到后妈的爱,反而更容易引起新的矛盾,还不如一个人带着孩子来得自在;二是,这个家庭实在是一贫如洗,再在拿不出像样的东西了,恐怕没有那个女子愿意嫁给一个带着孩子的穷光蛋吧!
就这样,父子两人一直靠打柴谋生。起初是父亲养活儿子,等到父亲年老力衰时,儿子也长大成人了,于是,儿子开始一心一意地孝顺老父亲,亦如父亲当初照顾他一般。
父亲驾车具有丰富的经验,儿子则是打柴的高手,一般都是儿子负责上山打柴,然后再一捆一捆地往山下背,父子二人再一起把柴装到牛车上,之后由父亲负责驾车,儿子则坐在右边帮助父亲看路。虽然父亲对这条山路已经熟得不能再熟了,可是每当暴雨过后,总会有一段山路被冲坏,甚至会有一些大石头从山上滚落到路边,而年岁已大的父亲因为眼神等原因,难免有时会疏忽这些,所以,每次去街市赶集,儿子都要坐在父亲旁边为其指明前面的道路。
每到转弯处,儿子总会大声提醒父亲说道:“爹,转弯啦!”这渐渐成为父子两人的习惯,即使父亲每次都会回应道:“知道,不用你提醒”,可是每到转弯处,儿子依旧会这样说。
有一次,父亲生病了,大夫告诉儿子父亲需要卧床静养几天,于是,儿子只好一个人驾车去打柴。刚上车,儿子就感觉坐在驾驶位置上十分不习惯,总想着挪动到平时坐的位置上,所以,平时和父亲一起很好走的路变得异常艰难。到第一个转弯处,儿子就模仿父亲的样子,牵引手中的绳子让牛转弯,可是,平时在父亲手中非常听话的牛此时变得异常倔强,尽管儿子使出浑身解数,这头牛依旧一动不动。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儿子想了很长时间,他终于想到了一个行得通的办法,他看前后左右没有人,于是,就大声地喊道:“爹,转弯啦!”刚才那头十分倔犟的牛此时变得异常听话,乖乖地就转弯了。之后每逢路过转弯处,如果儿子不这样喊,这头倔牛是绝对不听使唤的。结果在山路上路过的行人总会掩饰不住地笑出声来。一路上,儿子觉得自己被这头牛弄得大丢颜面,回家第一时间就把这个遭遇告诉了父亲。
听完儿子的讲述,父亲很久没有说话,陷入了沉思当中。过了一会,父亲说道:“从明天起,你就学着自己驾车卖柴吧,如果牛不听话,你就用皮鞭狠狠地抽打它,抽打的次数多了,它就会渐渐听你的使唤了。等我去世之后,你就不要再去山上打柴了,最好到山下去学一些手艺,再也不要像父亲一样穷死在这山上。”
无论是这头牛,还是人都会按照自己的习惯去生活。一个人的成就和本事,原本是由他的智慧和能力决定的,可是很多时候,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自己走的路不是靠思维指挥的,而是受习惯所控制。所以,聪明人会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好习惯,发挥创造性思维并用这种思维习惯来经营人生。
被锁定的行动轨迹
有一个小男孩,家境十分殷实,从小就有条件接受上等的教育。在男孩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发现他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所以,父母就请当地有名的钢琴老师对他进行辅导。钢琴教师很喜欢这个小男孩,因为他发现这个小男孩不仅聪明伶俐,而且理解能力和悟性都很高,同龄孩子很难理解的问题只要给他点一下,他立即就能懂得。
初学几个星期之后,这个小男孩就能够充分领会一些乐曲了;又几个星期过去了,他可以弹奏一些稍有难度的乐曲了,渐渐地,这个小男孩的技巧已经十分的娴熟了。每当家里来客人时,父母总会让他弹奏几首乐曲,他都可以十分轻松地弹出来。
钢琴教师认为小男孩是个值得培养的艺术苗子,如果刻苦练习,假以时日,必定能成大器。于是,钢琴老师决定教授他难度更大的乐曲。可是,男孩却因为乐曲太难,不愿意再继续练习。此时,父母也认为孩子弹奏的技巧已经够好了,不需要再刻苦地练习高难度的乐曲了。于是,男孩就每天轻车熟路地练习一些中等难度的曲子。后来,男孩索性就不再天天弹琴了,因为只要他的手指一碰到钢琴,就自然而然地弹奏那首早已熟得不能再熟的曲子了。
看到富有潜力的种子学生总是弹奏那些中等难度的曲子,钢琴老师痛心不已,他不知道如何说服男孩和他的家长。不久之后,全市组织少儿钢琴大赛,这个天资聪明的小男孩也参见了比赛。可是,在第一轮比赛中就被淘汰了。
钢琴老师观看了整场比赛,比赛结束后,钢琴老师来到了男孩的家中,既没有讲述其他同学在比赛当中的表现,也没有安慰他,而是给男孩和他的父母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试验人员将一只活蹦乱跳的跳蚤放到一只大烧杯中做试验。首先,试验人员在烧杯的上方盖上了一片透明的玻璃片,这个玻璃片是试验人员按照烧杯杯口的尺寸定做的,正好使两者严严实实地相接。刚开始时,这只活跃的跳蚤还使出浑身解数向上跳,结果每次都被上面的玻璃片撞得生疼。经过几次失败之后,这只跳蚤变得聪明起来,它每次跳跃的高度都不会超过透明玻璃片所处的位置。接下来,试验人员又将玻璃片向下移动一寸,情况就像当初一样。起初,跳蚤还是频频被碰,不过后来它再也不碰壁了,因为它不会再达到玻璃片所处的位置。
之后,每当跳蚤习惯之前玻璃的高度时,试验人员就会将玻璃片再向下移动一寸,直到最后,跳蚤每次只能跳到不足一寸的高度。最后,试验人员再将玻璃片移开,可是,这只跳蚤依旧只能跳到不足一寸的高度。尽管此时烧杯的上方没有任何遮挡物,可是这只跳蚤早已习惯了之前跳跃的高度。
钢琴老师的故事已经讲完了,接着,他意味深长地对学生说:“一只生命力顽强的跳蚤本来可以跨越极限,但经过这样的试验以后,它跳跃的高度,就这样被限定了。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你一旦给它设定高度,反而会被锁定,就像你的音乐造诣一样。
说完之后,钢琴老师告诉自己的学生和他的家长,自己要去某著名音乐学院继续深造。后来,男孩也成了该市著名的钢琴演奏大师。
受到束缚的人总是被习惯所累,从而没有勇气超越自己,使得自己受到内界和外界环境的限定。如果你还想有所发展,就要有意识地克服已经养成的“惰性”思维方式,这样才会不断进步。
成功的绊脚石
父亲和6岁的儿子在一起做游戏,起初,父亲给儿子出了一道并不新鲜的智力题:“一个桌子有4个角,砍去一个,还有几个?”
“3个。”儿子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这个答案早在父亲的预想范围之内,此时,父亲先是呵呵一笑,然后又说道:“真的吗?不对吧,我认为应该有5个。”
儿子无法接受爸爸给出的这种答案,于是,坚持用幼儿园老师教给他的数学原理推算道:“4减1就是等于3。”
对于儿子的反应,父亲显然早有所准备,只见,父亲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片,然后用剪刀剪去一角,然后对儿子说:“假设这张纸是一张桌子,现在已经减去了一角,你数数还剩下几个角?”
虽然儿子只有6岁,但是他并不笨,立即明白了父亲所说的意思,于是,也跟着父亲笑了起来,然后说道:“对,这样确实是5个角,但是,你为什么要那样剪呢?”
于是,男孩接过父亲手中的剪刀和“桌子”,沿着“桌子”的对角线,一剪子剪了下去,然后扬起手中的三角形,得意洋洋地对父亲说:“这样不就是3个角了吗?”
父亲显然没有想到儿子会有此招数,刚才还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此时,就变得哑口无言了,一时尴尬过后,父亲故作镇静地说:“不错,小鬼,还是蛮机灵的吗?现在来试试,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了?”
儿子拿着剪刀比划着,然后对爸爸说:“也可能剩下4个角。”只见他沿着“桌面”的一边除了两个端点以外的任何部分向另外两个端点的其中一个剪下,就出现了一个四角的“桌面”。
很多时候,常人习惯于按照思维模式去寻找答案,这样往往会束缚我们的思想,其实,思考和实践才是我们寻找出路的唯一方法。只有多方位地思考,跳出束缚的怪圈,勇于实践,才能够激发出更多种可能性,同时跳出习惯性思维的窠臼。
不断“扩张”的圆圈
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圆圈,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你的圆圈就会不断地扩大。在圆圈内部,包含了你的家人、朋友、生存环境,以及属于你的各种附庸物品和人脉关系网。在这个圆圈的活动范围之内,你能感觉到安全、舒适、自在,而且还能够最大程度地远离危险和错误。
这个圆圈可大可小,主要取决于你的心态,如果你的内心被封闭,那么,圆圈就只有自己心脏那么大;如果你能够开拓视野,那么圆圈就会无限放大,而且还会继续向四周扩展。有这样一则关于圆圈的故事:
有一家主营电话推销的公司,因为业务需要,每年都会招收一批新业务员。每批新到公司的业务员,主管都会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
在一次培训课上,主管首先在黑板的中央画了一个很大的圆圈,然后,又在圆圈的周围添置了许多东西,包括房屋、汽车以及一些相关的人。紧接着,主管面向大家,问道:“黑板上的内容代表什么意思?”
有些人说:“这代表一个人的能力范围。”还有人说:“代表一个人的生活圈子。”另一部分说:“代表人们生活的追求。”……大家的观点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的回答都令主管非常满意。
最后主管说道:“没错,这就是一个人的生活,而且这里面的所有东西都是受一个人掌握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圈子有可能会变大,也有可能会缩小。”大家以为这个问题已经结束了,但此时,主管顿了顿,接着又说道:“现在,有没有人可以告诉我,圆圈中间的人,如果跨出了这个圈子会发生什么事情?”
此时,教室内鸦雀无声,大家都在开动脑筋想这个问题的答案。过了一会儿,一位积极的员工说道:“也许会感觉害怕吧。”此时,周围人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不一会儿,另外一位职员回答道:“也许跨出这个圈子,更容易出错。”
听到这个答案后,主管微笑着问道:“你犯错误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这时一个聪明的职员回答道:“会从错误中学到很多新东西。”
此时,主管用赞许的目光看着说出这个答案的新职员,由此可以看出,他对这个答案甚是满意,于是,他高兴地对这名职员说:“你说的没错,当一个人犯了错误时,会从中学到很多不知道的东西,所以,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应该害怕跨出这个圈子,虽然暂时离开这个保护区,有时候会让你不知所措,但是,在接受时间的考验中,每个人都会快速成长,那么,此时你就已经进步了。”
最后,只见主管转向黑板,在第一个圆圈的周围,画了一个更大的圆圈,将第一个圆圈牢牢地套住了。其实,在很多时候,心情也是一个圆圈,它能够套住你的灵魂,让你感觉心情郁闷,生活空虚。此时,你若是想冲出这个情绪的牢笼,获取真正的快乐,就应该大胆地迈出这一步,走向圆圈的外部,接受阳光和雨露,那么,你就会发现原本那些不快乐、寂寞以及无助之感,都只是坐井观天式的无价值的情绪。
对任何人来讲,最困难的事情就是突破自我,如果你长时间将自己禁锢在阴暗的牢笼中,就会永远陷入一个误区当中。所以,不论出于什么原因,都要适时地进行自我调节,这样才能不断地获得进步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