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学曾国藩 做事要学胡雪岩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做人稳慎,贵而不显(1)

好炫耀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少人都有此弊病,有的人喜欢卖弄才学,有的人则喜欢炫耀身份。其实,这并非聪明人的做法。真正聪明的做法是求稳慎,贵而不显。有道是“高处不胜寒”,那些智者都懂得“树大招风”的道理。一个人名气太大、地位太高,总会遭人怀疑、嫉恨,一旦行为有偏差,就会成为他人的攻击对象。曾国藩做人稳重谨慎,身居高位而不显,平时谨言慎行,不露锋芒,因而,不仅能够得享高位,还能避灾免祸。

谨言慎行方是长久之道

做人,谨慎是良药。无论任何事情,都应该谨慎对待,鲁莽行事是大忌。俗话说,一言不慎就会招来祸端。与其以后招来麻烦,授人以柄,倒不如今天谨言慎行。

有道是:“十语九中未必有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并集;十谋九成未必成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使十句话能说对九句也未必有人称赞你,但假如你说错了一句话就会遭到指责;即使十次计谋你有九次成功,也未必得到奖励,可是其中只要有一次计谋失败,埋怨和责难之声就会纷纷到来。所以,有修养、会做人之人宁肯沉默寡言,也不会随便乱说;做事宁可显得笨拙一些,也绝对不自作聪明。

曾国藩就是一个谨言慎行的人。年少的时候,曾国藩就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等到他出人头地时,对自己的行为与言谈就要求得更加严格。由于处于比较高的地位,自然会有很多人来找他帮忙,这些人大多是遇到了一些危急的事情而找到曾国藩,对于这样的情况,他从来不会贸然行事。

曾国藩对世事理解得透彻,也见过各种各样的人,他知道世情的繁杂,因而处理这些事情时总是谨慎异常。他遵守祖父的做法:“银钱则量力相助,办事则竭力经营。”他希望家人都这么做,但有一条是不能违背的,那就是家人莫干预公事。

曾国藩曾经这样说:“做官的人比一般人办事方便得多,做大官的人往往自己想都没有想到,就已有人帮他把事办好了。”不仅他自己是这样,就是他的家人往往也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就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所以,位高权重的人就不能不对自己的行为特别小心,包括对自己家人的言语也应格外谨慎。

曾国藩嘱咐家人,千万不能到衙门里说公事。他认为,闯入衙门一方面有失气度,会使自己蒙受羞辱;另一方面会使地方长官难堪,让地方长官鄙薄自己,甚至怀疑自己仗势欺人。所以,即使自家有事,曾国藩情愿吃亏也不愿与他人争讼。

一次,曾国藩的叔父打着他的旗号去干预地方公事,曾国藩知道后立即写信予以制止。最初,他的叔父不以为然,甚至有些气愤。然而,曾国藩并没有就此放任叔父的行为,他最终搬出“祖训”才让叔父收敛起来。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地位更高,权势也更大,按常理来说,曾国藩大可扬眉吐气,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做人反而更加谨慎了。他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一封信中写道:“捐务公事,我的意思是老弟绝不多说一句话为妙。但凡人官运极盛时,他们的子弟经手去办公务也是格外顺手,一唱百和,一和百应。然而闲言碎语也由此而起,怨恨、诽谤也由此而生。所以我们兄弟应在极盛之时预先设想到衰落之时,在盛时百事平顺之际预先考虑到衰时百事拂逆之际。弟弟,你以后到长沙、去衡州、回湘乡应把不干预公务作为第一重要的原则。这是为兄我阅历极深之言,望弟千万铭记在心。”

以谨慎为怀也许不是曾国藩成功的原因,却是曾国藩免于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而言之,万事小心为好。慎言慎行,言行有矩,就可以立足、立身、立世、立名、立功,不慎则必输、必败、必毁。

谈吐必定要谨慎,言语不谨慎者,难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喋喋不休、大谈空话者为人所讨厌,直言乱语、失口伤人者则为人所恨。如果说话没有深思熟虑,总以快人快语为能事,只怕惹祸上身也尚不自知。

行为举止更要谨慎,慎行是一个人成就功业的准则,做任何事都要宁可谨慎万分以求稳赢,也不为求快速而打没有把握之仗,欲速则不达是人生战场上的至理名言。

“谨言慎行”不仅是明哲保身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睿智的处世方式,若能谨言慎行,遇事常能深思熟虑,这对于为人处世是大有裨益的。

锋芒不可太露

在生活中,有些人平淡从容,有些人锋芒毕露。实际上踏踏实实的人很容易与人共处,而锋芒毕露的人则没有什么好人缘。锋芒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刺伤别人,也会刺伤自己,因此显示自己的锋芒时应该小心谨慎,有时应该将其收敛在剑鞘里。

古语有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自视过高,锐气旺盛,即便有十分的才能与聪慧,其人生旅途也将波折重重。

曾国藩能够成功的最大原因,就是他深谙藏锋的道理。梁启超说曾国藩“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当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而曾国藩自己也说:“自以秉质愚柔,舍困勉二字,别无他处。”又说:“吾乎生短于才,爱者或以德器相许,实则虽曾任艰巨,自问仅一愚人。”

很显然,曾国藩不是钝拙、愚柔之短才,其一生所表现的才智可谓超逸绝伦,实为百年难遇的将帅之才。然而,为什么他还要自称愚钝呢?

曾国藩的祖父曾经对他说:“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好的,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傲,更好了。”曾国藩并非无才,而是大智若愚。因为他深知才是靠不住的,如果恃才傲物,就容易泛滥横流,招来祸端。曾国藩不仅才高八斗,更重要的是他能将才气内敛,这才是他真正高明之处。

屈是为了伸,藏锋则为蓄志。不屈难以伸展,不藏锋志则不来。曾国藩认为,人单有志不行,还要修炼自己,蓄势而发。而要做到这些,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戒傲气,少言实干。

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会犯“自以为是”的毛病,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若是看到别人锋芒毕露,自然就会心中不舒服,尤其是身居上位者,见到下属锋芒太露,心中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害怕失去权力。为了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他们自然会让锋芒毕露的下属没有好日子过了。

按道理来说,贡献越大,功劳越大,所应得的好处也应该越多,然而在生活中,遇到的情况往往是相反的。一个人的功劳越大,其得到的好处不仅不多,反而还可能因为功劳大而遭到打击,尤其是那些自彰其功的人。

有志于做大事业的人切记要含而不露,否则必会招人侧目,惹来祸端。

同治三年,湘军攻破天京,红旗报捷,曾国藩让官文列于捷疏之首,表示谦让之意。太平军被剿灭后,曾国藩深知自己功高位重,让皇帝担心。同时,他也明白“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所以处处谨慎。而当时,他手下的众多将领却想重演一幕“陈桥兵变”。在南京城,一天深夜,众将领冲入曾国藩的卧室,准备拥曾“黄袍加身”。曾国藩一看事态严重,一语未发,大笔一挥:

倚天照海花无数

流水高山心自知

随即,他开始裁减湘军。曾国藩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收敛锋芒。因为不裁湘军,恐怕权高震主,危及身家。与此同时,他又吩咐门生李鸿章保留淮军,按兵不动,这样则可以有效地防止朝廷对自己痛下杀手。

从古至今,恃才傲物、目空一切之人,没有一个落得好下场;反之,谦虚内敛、等待时机、蓄势而发之人,往往会取得大成功。

《易经》有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才华对于你有益,但锋芒对于你无益。额上生角,必触伤别人,你自己不把角磨平,别人必将力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伤害更多。锋芒毕露往往会遭受很多打击,而藏锋不露的人却有足够的时间来反思自己、获得经验,他们能够避免不必要的争斗和牺牲,获得更多的空间去发展。

离雷池越远越好

自古以来,人们都有理想和追求,但是,很少有人会去想功成名就之后又该如何?

历史上不少名人在初创崛起之时事事争先、当仁不让,而在成功得势的时候则求淡、求平、求退。

有人对此大惑不解,其实这是人生进退的一种成功哲学。曾国藩说过:“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用尽。”一个人要识时务,要懂得收手。功成名就,自然可乐,但是要保全自己,就要知进退。

常言道:“枪打出头鸟。”对有大志向的人来说,功成名就之时安于平淡、不再贪功冒进,并非苟且偷生,而是高风亮节。

当曾氏兄弟满门封侯之时,身边的人也与有荣焉,有些人的头脑便开始发热了。

有一次,曾国藩的门生彭玉麟给曾国藩送了一封信。曾国藩打开信一看,信上并无上下称谓,只有彭玉麟亲笔所写的12个字:“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

曾国藩看到这几个字后,脸色立变,说:“不成话,不成话!雪琴(彭玉麟的字)他还如此试我。可恶!可恶!”

说完,曾国藩便将信纸搓成一团,咽到了肚子里。

攻克安庆后,湘军将领欲以盛筵相贺,但曾国藩不许,只准各贺一联。

当时,李元度第一个撰成一联,曰:“王侯无种,帝王有真。”

曾国藩见后大怒,当即就将其撕毁了,并斥责了李元度。此后,曾国藩还多次戒勉李元度,希望他谨慎处世。

李元度联被斥,其后又有“曾门四子”之一的张裕钊写了一联,曰:“天子预开麟阁待,相公新破蔡州还。”

曾国藩看到这副联语后大加赞赏,立刻传给属下将领们观看。然而,有人认为此联中“麟”字对“蔡”字不工整。曾国藩听了勃然大怒,说:“你们只知拉我上草案树,以取功名,图富贵,而不读书求实用。麟对蔡,以灵对灵,还要如何工整?蔡字多意,其中有‘大龟’之义,与麟同属四灵,对仗当然工整。”

“草案树”是湖南土话,意思就是“荆棘”。曾国藩利用自己的语言功夫,就此“镇压”下了这场“对联劝进”风波。

一个智者最高明的归宿就是光明正大地适时收手。知退是一种成熟,是一种眼光,是一种睿智。

每个人在有所收获之后,都应该懂得收手。所有高明的人一旦获得足够的成功——即使没有更多的成功,他们也会见好就收,因为他们知道接踵而来的好运往往都会伴随着更大的危险。

做人,绝不能越雷池一步。有道是:“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识时务者为俊杰,知进退者是英雄,这样才能保护自己,不至于引来他人之怒,祸患己身。有时,一个人过去的选择将决定其未来的命运。

湘军将领左宗棠极为自负,志向远大。他曾经写了一副对联,是用鹤顶格题神鼎山的,联曰:“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言下之意,透露出对天下的觊觎之心。左宗棠写好对联之后,便派专差送给胡林翼,并请转交曾国藩。

胡林翼看完对联,心中明白,于是一字不改,加封后转交给了曾国藩。

曾国藩看过对联之后,不假思索,便拿笔将下联的“似”字改成“未”字,又原封退还给了胡林翼。胡林翼见到曾国藩的修改,便在联语旁批了8个字:“一似一未,我何词费!”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曾国藩为人之慎重。与曾国藩相比,左宗棠就冲动得多,尽管到了老年,其脾性有所收敛,但始终还是不免随性而为,后因襄助胡雪岩而遭到朝廷的打击。

谨慎做人,就必须做到不越雷池。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如果做了,即便不遭横祸,只怕也将身败名裂。

不肯越雷池一步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操守。现在有许多人走向失败,就在于他们无所顾忌,任意妄为,总想事事成为人先。殊不知,任何一个名利的诱惑之下都深埋着一个陷阱,稍有松弛,就有可能落入圈套,再也没有机会爬起。曾国藩的一生能有非凡的成就,与其为人谨慎是分不开的,他恪守自己的本分,更将越名越位的事情视为做人的大忌,这是值得人们思考的。对于成大事的人而言,越名位的事应该慎而又慎,应该远离雷池。

时时要如履薄冰

在物欲横流的现实面前,每个人都无时无刻地在接受着各种有形或无形的诱惑与考验。在诱惑面前,一个人怎样做到处事不惊,少犯错误,从而平安到达自己的人生彼岸呢?其实一点也不难,只要你常有如履薄冰之感。

对于“如履薄冰”,很多人以为是不好的状态,其实不然。如履薄冰的状态使整个大脑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可以让人全神贯注,沉着冷静,这对于做人做事都是有好处的。

为人处世应该有如履薄冰的心态。如履薄冰会给人一种压力感,让人尽可能做到三思而后行,杜绝轻率、盲目。

自古以来官场多是非,做官的人更要保持如履薄冰之感。关于做官,曾国藩说过这样一句话:“做官之人,终身涉危蹈险,如履薄冰,故不能不自省、察人。”这句话无不说明如履薄冰的为官之道。

一个人有所畏惧,办事就会认真不苟,必深思熟虑而后行;有所畏惧,则无论何时都不会自满骄傲,不致因骄傲而败。曾国藩之所以如履薄冰,是因为他知道权力可能导致的危险。他在日记中写道:“自古高位重权,盖无日不在忧患之中。”位越高,权越重,所受祸患则越大。纵观历代遭受奇祸的官员,多为权臣。

咸丰十一年九月(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不久,清廷署内发生了政变。慈禧太后和恭亲王相互勾结,将八位顾命大臣囚禁。随后,又将顾命大臣中的四人革职,将另外四人处死,包括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还有大学士肃顺。